申營

申營位於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西南部,北接姚營村,南依古鳳凰山遺址北坡。東臨新野縣喬營,西偎二廣高速南陽新野交界處歪子鎮歪子村,距離二廣高速新野出口1800m。

申營

申營位於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西南部,北接姚營村,南依古鳳凰山遺址北坡。東臨新野縣喬營,西偎二廣高速南陽新野交界處歪子鎮歪子村,距離二廣高速新野出口1800m。

居民情況

村民大多為申姓(為申包胥後代)分一二村民小組,民國前基本無外姓人,民國後有葉、陳、於三家入申營籍。申營申包胥後人分四門,以世襲主業為四門門號:
申姓四門

藥鋪院

世代行醫為主,代代相傳至今,近代名醫有申英才,申裕華等,目前仍有沿襲。

絲紡院

世代以絲紡織業為主,為申營舊社會工業家族。解放後已沒落。

瓷盤院

解放前以瓷器租賃為主。

村落歷史

為古楚國申包胥封地, 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其祖父是國之君,祖父為公侯,安當時官銜制度稱公孫,後來好好的國君稱王又有稱王孫的。約生於公元前550年。春秋時楚國大夫,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後自請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詩經.無衣》就是秦哀公為其所寫。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公元前505年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東琅琊,不做官但為國為民分憂。公元前476年出使越國,教越王戰爭要有智、仁、勇三樣才能勝利。越王敬稱他為王孫。大約公元前469後壽終。 申包胥在琅琊壽終後,按照他落葉歸根的遺願,歸葬原來的申國祖地(今天的河南南陽)進入申地就沿路走沿路葬,有十八處,【其中最重要的為申營墓地因:依山而葬,戰台寺傳說即以申包胥取名,傳說為申包胥借親兵復楚的點將台,另申營不大的村落內有各亂世盜墓遺留的巨大沙坑(楚國貴族墓以流沙墓居多),此種遺蹟共有三處】逢各時令節氣好多人去祭拜,解放前仍有巨大石牌坊以及方圓700平米墓冢一座,1998年仍挖出有【聖旨】的碑帽一個,雙龍戲珠深浮雕。可惜墓碑族譜均毀於文革(當時報區革委會,革委會電話通知古籍保護,但時任隊長以分寶物為名連夜挖掘)。

周邊古籍

在據申包胥墓地800米有古鳳凰山遺址,山上有戰台寺,據《左傳·定公五年》載,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夏,就在越軍攻入吳國時,秦亦派子蒲、子虎率車五百乘,隨申包胥入楚。子蒲因不知“吳道”(戰法),由楚軍先與吳戰,子蒲則率軍在稷(今河南桐柏境)與楚軍會合,以上記載證實鳳凰山戰台寺為申包胥與子蒲、子虎分兵之處,申包胥後葬於寺北(經歷代戰亂申包胥墓地有三個方圓1000平米的大形盜墓坑均為沙坑挖至見土),後人為紀念申包胥建成本寺是比較有依據的。據寺下申包胥後人申青訓(90歲)描述,申包胥死後由山東回申地埋葬,埋於鳳凰山下他的封地申的外城即南陽城南七十里,在皇權社會為了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後人修建了戰台寺。戰台寺是紀念申包胥點兵打仗修建的。 

申包胥從政軼事

申包胥哭秦庭

“是第七天了”秦哀公坐在上朝的轎子裡,掐著指頭算了一下,“也不知怎樣了……”秦王登上龍庭,見申包胥仍然趴在地上哭泣,只是聲音已經很微弱了。他努力地用兩手支撐地面,慢慢抬起頭來,蓬亂的花白鬚髮,黃中泛黑的一張瘦長臉,已經沒有淚水,兩眼裡滴出的分明是點點鮮血,原來睿智明亮的眼神已黯淡了許多,但仍閃爍著執著哀求的光。他沙啞著乾澀的嗓子,有氣無力地繼續哭訴:“伍員啊,伍員,當初平王枉殺了你的父兄,我幫你隻身逃走。臨別你憤憤地說,一定要回來滅掉楚國,我當即立誓,你能滅掉楚國,我一定能復興楚國,否則斷不苟活於世。可是,現在……”接著一句話一滴血,斷斷續續地說。“我,既然不能……求得秦王的…….援助,不能兌現誓言……還有何面目,活著。”於是一頭撞在石板地上昏死過去。秦王趕緊叫人抬下去交給御醫診治。
哀公也回房休息,但他坐不住了,申包胥求情的事又一一浮現在眼前。那天,早朝剛過,一個衣衫破舊滿身風塵的漢子不顧侍衛阻擋闖進大殿,撲通跪倒,拜了又拜,語氣急切地說:“在下是楚國大夫申包胥,因伍子胥帶領吳國大軍攻破了郢都,昭王逃難到隨國,我請準王命,趕來貴國向大王求援。當今能救楚國的,只有大王了,懇求大王速速發兵,救楚於危難,大恩必當厚報。”哀公肚裡一輪,暗想,吳若滅楚,必不能獨吞,秦國正好藉機東擴,當即以北方邊境危機,抽不出兵來為由拒絕援救。不料申包胥一聽絕望地大哭起來。那撕心列肺的痛哭聲,至悲至哀,震顫了大殿,群臣聞之,無不黯然神傷。哀公卻不為所動,心想看他能哭到幾時。沒想到從巳時哭到申時仍不罷休。衣衫已經濕透,地上的淚水流成了小河。大殿里已空無一人,他還在伏地痛哭。第二天,還是不吃不喝,時而哀號,時而悲泣,苦苦懇求秦王出兵,第三天依然如此。擾亂了朝事,攪亂了人心,哀公十分氣惱,勸他,不聽,拉他,不走。說是大王不答應出兵,就哭死在大堂上。真想命人拖出去砍了,又怕落下濫殺來使的惡名,只好隨他去,自己哭死餓死算完。後來一連三天還是如此,不過哭訴的內容有些變化,斷斷續續聽到的有這么幾段:“伍子胥啊,伍子胥,你報父兄之仇,也該適可而止,千不該,萬不該,把平王的的屍體挖出來,又鞭打三百下。上天會懲罰你的。”“郢都的子民們呀,你們遭大難了。大水灌城之後,又遭兵匪洗劫,我一心想救你們,可是……唉!”“國君啊,您顛沛流離,寄居他鄉,指望我搬來援兵,您望眼欲穿,臣肝腸寸斷。太叫您失望了。”說著朝東磕了三個響頭。哀公越想心裡越亂,慢慢地有些同情他了。今天,申包胥那泣血的哭訴及徹底失望之後的撞地,深深感動了他那顆不易感動的心。
第二天一早,秦哀公登上朝堂,向群臣宣布:“楚王昏庸無道,本不該救,但有申包胥這樣的忠義之臣,楚不該亡。決定發戰車500輛,前往救楚。”
已恢復了幾分氣力的申包胥,帶領秦軍殺奔回來,流散的楚軍迅速集合在昭王手下,秦楚聯合,擊潰了吳軍,恢復了楚國。楚昭王上朝,表彰了申包胥並問他想要什麼樣的獎勵,一定應允。申包胥誠懇地說:“包胥在秦庭哭訴七日,全是為了救國救民。若要獎勵,只有一條:國事已定,我亦年老,恭請大王恩準,讓我返歸山林,靜養天年。”昭王本來就擔心申包胥功高蓋主,於是虛意挽留一番之後,就順水推舟,答應下來。從此,申包胥帶領家人躬耕田畝,褐衣粗食,最後安然壽終。

第二天一早,秦哀公登上朝堂,向群臣宣布:“楚王昏庸無道,本不該救,但有申包胥這樣的忠義之臣,楚不該亡。決定發戰車500輛,前往救楚。”
已恢復了幾分氣力的申包胥,帶領秦軍殺奔回來,流散的楚軍迅速集合在昭王手下,秦楚聯合,擊潰了吳軍,恢復了楚國。楚昭王上朝,表彰了申包胥並問他想要什麼樣的獎勵,一定應允。申包胥誠懇地說:“包胥在秦庭哭訴七日,全是為了救國救民。若要獎勵,只有一條:國事已定,我亦年老,恭請大王恩準,讓我返歸山林,靜養天年。”昭王本來就擔心申包胥功高蓋主,於是虛意挽留一番之後,就順水推舟,答應下來。從此,申包胥帶領家人躬耕田畝,褐衣粗食,最後安然壽終。
當初,伍員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員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晉說:“努力吧!您能顛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到了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藉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裡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靠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後才坐下。於是。秦國出兵了。

申包胥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吳為無道。封豕長蛇。以食上國。欲有天下。政從楚起。寡君出自草澤。使來告急。

“人定勝天”語義的演變

《史記·伍子胥傳》講述了一個著名的故事: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己。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暮塗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申包胥所說的“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就是後來的“人定勝天”和“天定勝人”這一對成語的語源。申包胥的“吾聞之”,表明這是一句他聽到過的話,或者這是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或者是一句經典的古訓,並非其個人創造,所以,這句話的起源應該更早。

使于越

申包胥雖然“逃賞”,但是沒有忘記自己對楚國的忠誠,在“逃賞”近三十年之後(《左傳》載申包胥“逃賞”的時間是魯定公五年即西元前505年,而《吳越春秋》所載申包胥出使越國的時間是句踐二十一年即西元前476年。)出使越國,堅定句踐伐吳決心並教句踐以“智、仁、勇”三策。
《國語•吳語》載(《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記載類似,並指出時間是句踐二十一年七月):
“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句踐問焉,曰:‘吳國為不道,求殘我社稷宗廟,以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請問戰奚以而可?’包胥辭曰:‘不知。’王固問焉,乃對曰:‘夫吳,良國也,能博取於諸侯。敢問君王之所以與之戰者?’王曰:‘在孤之側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之中,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使貧富皆利之,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王曰:‘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猶未可以戰也。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眾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越王曰:‘諾。’”
申包胥先是以激將法,分析吳國正盛,試探越王句踐伐吳的決心,再問句踐何以戰,最後點出“智、仁、勇”三策,可見,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遠、善於剖析利害的戰略家。
申包胥對句踐的教誨,對於句踐滅吳有較大的幫助,《國語·吳語》隨後載句踐言“吾問於王孫包胥,既命孤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申包胥實現了楚國對吳國的報仇。

英名千古

春秋時代是“亂臣賊子”迭出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湧現出申包胥這樣一個執著、忘我的愛國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個那個時代,更照亮了中國歷史。
當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時,申包胥則謂“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他的“義”,而是去踐行一個更大的“義”——對國家的忠誠。
在楚國國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個人來到秦國請求援助“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跖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秦哀公沒有立即答應,於是“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終於打動了“素沉湎,不恤國事”的秦哀公。可見,申包胥對於國家的忠誠是執著而又熱烈的,到了完全不顧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興楚成功後,申包胥簡單的以“非為身、非為名、非賣勇”婉拒昭王的賞賜並退隱。從申包胥先前的作為來看,斷不會貪圖名利,且楚昭王是一個較為賢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於真心。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儘自己的一份職責,是出於對祖國的真心的忠誠。而在時隔近三十年後,又不辭勞苦出使越國,為越國滅吳做出了貢獻。
在那個“禮樂崩壞”,臣弒君、子弒父的時代,在那個各國人才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負紛紛遊走他國的年代,申包胥始終盡忠於自己的祖國——楚國,以自己的行為詮釋了“忠”的涵義,為後世確立了一個忠臣的典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