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龍床》

《滾龍床》

《滾龍床》是一部秦腔傳統劇,屬於清朝年間的皮影戲,戲曲內容講述的是明朝開國君主的故事。

《滾龍床》
秦腔傳統劇。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之後,改國號為宋。鄭恩(子明)得北平王封爵。河北緯龍將其妹素梅獻於趙,趙納其為妃,封緯龍為國舅。緯受封后遊街,途遭鄭恩責打,逃入宮中。趙因寵愛緯妃,酒醉之中將鄭斬首,鄭妻陶三春引兵圍宮,趙酒醒後對醉斬鄭恩痛悔不已,高懷德闖進宮中將緯龍兄妹斬首,凳城調解。陶三春怒斬趙所穿之黃袍以示泄忿,趙痛以為戒,陶三春退兵。此劇為鬚生、二淨、刀馬旦之重工戲。袁克勤陳仁義演此劇頗有名聲。

起源

阿宮腔系陝西關中中北部地區(禮泉、鹹陽、涇陽、高陵、臨潼、耀縣、富平等市縣)皮影戲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

《滾龍床》《滾龍床》
葩。究其歷史淵源,至今尚未發現文字記載,但民間傳說有三,一種認為阿宮腔是由秦朝阿房宮歌女所唱的曲調流傳至民間衍變而來。項羽入鹹陽,火焚阿房宮,宮娥、內侍、歌女逃出,所唱曲調也隨之帶至民間。阿宮腔特點是嫻雅婉轉、剛勁有力、纏綿激昂,其中一個特點是唱字字音送完後,拖腔帶有"噫咽"之音。這"噫咽"之音就是宮娥、內侍、語音的遺響,另一個清雅細膩的風格,亦具有宮廷戲的藝術特色;第二種認為"阿宮"實為"遏工"即在唱腔上所獨具的遏止功夫,與原秦腔唱調相比,有"三放"(指秦腔的拖音)不及"一遏"的藝術效果。再一種認為唱腔遏到了"宮調"上,故名"遏宮腔"。

據老藝人段天煥回憶,清嘉慶、道光年間,阿宮腔已由禮泉傳播到渭北一帶,演出的劇目有《范睢相秦》《玉瓶贈金》《祥麟鏡》《四賢冊》等。至清同治年間,富平縣有金盆子、金馬駒、陳相公等阿宮腔皮影班。陳相公是富平縣曹村西頭村人,是有名的文武"簽手"。清光緒年間,常來富平演出的阿宮腔皮影班有乾縣的任相公、臨潼的趙相公。清末民初,阿宮腔班社有三原的王倉、禮泉縣的有娃子、富平的喬娃子。當時演出劇目主要有《滾龍床》、 《紅拆書》《鐵冠圖》《搜孤》《清河橋》等。清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以來,富平先的順經子、煥子娃、王三元的皮影班社相繼而起。段天煥的徒弟王開文、段明俠現在富平縣成立的集體所有制的阿宮腔皮影劇團工作。1929年以後,阿宮腔遂成為富平獨有的劇種。

藝術特色

阿宮腔的藝術特色,表現在它的唱、念、做、打以及音樂伴奏諸方面,尤以唱腔和音樂最為突出,比秦腔細膩,

《滾龍床》《滾龍床》
較迷糊、碗碗腔剛勁,不沉不噪,激越委婉,以盡致刻畫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而見長。阿宮腔曲牌多達400支。開場必奏"十樣景"開場,這是由10種以上曲牌合奏懂的;未看戲,先聞其聲,另人強烈感到阿宮腔在吹打樂上別具一格。主要樂器文場有:二股弦(硬弦)、月琴、胡琴、梅調板胡、嗩吶、笛;武場面節音為鼓板,伴奏樂器有小鑼、鼓、鐃鈸、擊子、牙子、梆子、鉸子等,合奏起來幽雅清脆。

阿宮腔角色行當生、旦、淨、醜俱全,表演基本沿襲了秦腔程式,並採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動作,顯得獨特别致。同時,在表演上有塌城、劍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宮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聲腔分歡音和苦音。歡音表達明朗、輕快的情緒,苦音表達悲傷、淒楚、懷念、憤慨的情感。其唱腔保持了阿宮腔腔調,唯淨角揉入眉戶某些曲調,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的行腔技巧,突出阿宮細膩、婉轉、剛柔並濟的特點。唱腔板路有[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疊腔]、[三不齊]和[單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一起清雪]、 [遷仙客] [春宴開] [點降唇]等。

相關詞條

《紅拆書》

《鐵冠圖》

《搜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