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清河橋

武漢東湖清河橋

清河橋全長150米,寬9米,如同一道長虹橫貫於磨山景區和落雁景區之間,橋頭矗立著楚國神射手養由基的青銅雕像。 相傳這裡曾是春秋時期楚國楚莊王在此地-古清河橋打了一次大仗,平定了叛亂,留下了楚國神箭手養由基“一箭定乾坤”的動人故事。 這時,斗越椒一馬當先沖向楚莊王,朝他射了一箭。

概況

東湖清河橋,古名請和橋,位於武漢東湖風景區的磨山景區和落雁景區之間的水面上,是

東湖清河橋東湖清河橋
落雁景區水上主要標誌性建築,也是中國名橋之一。清河橋採用連拱形式。正橋部分為五孔連續兩鉸空腹拱橋,兩側引橋均為五孔連續兩鉸實腹拱橋,主橋橋台設四座觀景平台,斜對稱布置兩座雕塑。
站在清河橋上可觀東湖二十四景中的七景。可近睹有蘆洲落雁,天台晨䂀,煙波漁歌;可遠眺有楚天極目,雙峰夾鏡,空山悠笛,龍舟競渡。橋台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水面觀景台,使東湖的水美山美展現無遺。
清河橋全長150米,寬9米,如同一道長虹橫貫於磨山景區和落雁景區之間,橋頭矗立著楚國神射手養由基的青銅雕像。
2003年7月竣工。

設計建設

清河橋方案確定歷時四個月,共做了五輪十二個方案,其設計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單位為武漢市市政總公司承建。銅雕為湖北省美術學院製作。
該橋主要特點是採用了具有楚文化特徵,隨州擂鼓墩楚墓出土的鎮墓獸其下部結構,結構為中國建築的精髓部件-斗拱的最早實物形態,用於橋的平台及主橋墩處。其強有力的舉勢,尤如巨人的雙臂在千頃水面中擎起一道彩虹,在全國古典橋樑建設上為首創。
清河橋總長150米,15個涵洞,橋寬9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各1米。
橋的主跨兩側設計了四個橋台,各為8米見方,為親臨大橋的遊客提供一觀賞的場所。

東湖清河橋東湖清河橋
橋體中間為一大型獨立的仿真漢白玉,其圖案為隨州曾候乙墓出土文物放大玉器雙龍玉佩。橋欄桿為仿真漢白玉,是荊州出土的楚文物放大了的龍鳳圖案。
清河橋的建成將大東湖內的團湖和後湖融為一體,好似臥在水上蛟龍戲水,把東湖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彩。
清河橋是東湖風景區內部各景區連線的一條最便捷陸地通道。使落雁景區至磨山景區旅程縮短了約7公里;落雁至濤景區的路程縮短了約8公里。

歷史傳說

相傳這裡曾是春秋時期楚國楚莊王在此地-古清河橋打了一次大仗,平定了叛亂,留下了楚國神箭手養由基“一箭定乾坤”的動人故事。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早年大權旁落,楚國的令尹斗越椒發動叛亂,起兵反對楚莊王,兩軍在東湖一帶相遇,楚莊王措手不及,匆忙退到前一座小山(指清河橋東面的小山頭),親自擂督戰,故該山便叫“鼓架山”。楚莊王的將士在這裡拚命抵擋,可是寡不敵眾,人馬疲憊,不久死傷過半,眼看支撐不住了。這時,斗越椒一馬當先沖向楚莊王,朝他射了一箭。幸虧楚莊王躲得快,那箭只插在鼓架上,驚落了鼓槌,鼓架連同鼓槌一起滾下山去,幾乎撞翻了斗越椒,使他一時摸不著頭腦。楚莊王趁機穿過一座長橋,隔著湖汊和斗越椒對峙著。楚王處在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緊急關頭,一個叫養由基的小校站出來對楚莊王說“敵強我弱,不能硬斗,只能智取”。莊王見狀立即說“我是智窮力竭呀,你有什麼辦法快說”,養由基說“請讓我上前與斗越椒比箭,一定把他射死”。養由基見莊王把頭一點,飛快來到橋頭,朝著對岸喊:“斗越椒,你要有本事,就三箭把我射死,隨後楚王讓位給你。如果三箭射不死我,我就還你一箭,這叫一箭定乾坤,天下還應該是楚莊王的。你敢不敢與我比試呢”。斗越椒見他只拿一張弓,卻沒有箭,心裡想:我一向箭法準,他終難逃一死;萬一三箭都不中,他也無法射我,那時三箭掩殺過去,還不把他剁成肉泥,於是滿口答應,挽弓就是一箭。只見養由基輕輕將弓梢一撥,那箭落入水中。緊接著第二支箭又“唆”地射了過來,養由基身子一蹲,那支箭從頭上飛了過去。斗越椒不等他站起身來,就射來第三箭。只見養由基張口將箭頭咬住。斗越椒見三箭不中,反而一支落在他手上,只好硬著頭皮講“你還我三箭吧”,養由基高聲叫到“我有言在先,只還你一箭”,這時只見養由基把弓拉開,高聲喊道“看箭”,卻沒有射,斗越椒聽到了弓弦響,身子往旁邊一閃,還沒有等他站穩,養由基的真箭射了過來,斗越椒躲閃不及,當場中箭身亡。叛軍見沒有主將,慌亂四處逃散。楚莊王率領將士直奔湖邊要衝過橋去將叛軍殺絕。這時養由基站在橋頭上攔住楚王請求道“他們謀反都是受了斗越椒的矇騙,別殺他們吧,他們一定會對大王感恩不盡並效忠大王的。”楚莊王覺得他說的有理就同意了。叛軍們被赦免得救了,都很感激養由基及時求和免戰,就把這座橋叫做“請和橋”。後來由諧音變成叫清河橋。這座古橋不知哪個年代塌入水中,再也沒有人見到這座橋,於是這個地名和傳說一直沿傳了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