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生存之道》

《昆蟲的生存之道》

在動物學研究早期,很多博物學家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對鳥類、昆蟲以及田野、樹林裡的其他動物進行觀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插圖插圖

博物學家們並不熱衷於技術知識學習,大自然是他們靈感和快樂的源泉。他們對大自然的種種現象淺嘗輒止,並不過於深究。只要能理解事實的表面現象,能用平凡的語言表達出來即可。很久以前,當人們發明語言的時候,並沒有過多地考慮事實問題。早期的作家,直接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體會寫下了動人的文字。大家都很喜歡讀這些人的作品,因為文字生動、妙趣橫生、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還有一類博物學研究人員並不在乎動物的習性,只想了解動物的身體結構。此類學者用顯微鏡觀察動物,並將各種動物肢解開來,研究它們的構造和結構關係。他們發現,在動物體內還有很多沒有被命名的組成結構,於是他們給這些組成結構一一命名。當他們的論著出版後,因為稀奇古怪的辭彙太多,公眾根本無法讀懂。此外,因為大自然沒有賦予解剖學家以更多辭彙來修飾動物體內的組成結構,因此他們不能像在戶外活動的博物學家那樣用大量的描述性修辭手段為他們的著作增色。所以,動物結構學者寫出來的東西枯燥乏味,從未得到過公眾的青睞。

編輯推薦

帶你走進昆蟲的神秘王國,領略昆蟲世界的精彩故事。

特色

本書美國史密森學會推薦,全球最經典的科普讀物,帶你走進昆蟲的神秘王國,領略昆蟲世界的精彩故事!本書是為讀者提供的一頓昆蟲大餐,特別注重高營養和食物均衡。為了美味起見,儘可能地刪掉討厭的技術術語,儘可能地不把它做成純科學食品。除了用了一點必不可少的調味品,本書儘可能地不用那些令人倒胃的佐料,這樣做的目的還是希望有助於讀者的理解和吸收。

看點

一些好事的研究者為了觀察,把剛剛從卵里新孵出來的蚱蜢從卵囊取下來,而這些蚱蜢幼蟲很快就將它們的外皮從蟲體上脫落下來。這種皮膚,在孵化的時候已經鬆弛,這時看上去很像是一件非常合適的服裝,裡面包裹著纖細動物柔軟的腿和腳。然而,後者在身體有些向前拉起之後,伴隨著脖子背部兩處的膨脹(圖6),成功地分離了脖子和腦後的皮膚,然後表膜快速地收縮,並從蟲體上滑落下來。小蚱蜢就這樣首次露面,自身從其孵皮皺縮的殘餘物里掙脫出來,成為地球上新的自由生物。作為一隻蚱蜢,它開始練習跳躍,而且經過最初的努力,它跳躍的距離可達10-12厘米,是其身體長度的15倍或20倍。

然而,當蝗蟲幼蟲在正常、未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孵出的時候,我們必須把它們想像為從卵里孵出,進入卵囊多孔的空間,而且全部被埋在泥土裡。它們這時還不是完全自由的生物,只能靠向上挖掘,爬到地面才能獲得它們的自由。當然了,它們離地面並不太遠,而且大部分路程是穿越較容易穿透的卵的細胞壁。但是,再往上就是一層薄土,經過冬雨之後已經變得硬實,而穿破這一層土一般說來可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沒有多少昆蟲學家仔細觀察過新孵出的蚱蜢出現在地面的情景,但是法布爾利用人工手段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從玻璃管子觀察被土覆蓋的蚱蜢幼蟲。他講述了這種小動物所作出的艱苦努力,通過利用它們伸直的後腿,向上擠壓它們纖細的身軀,穿出土層。與此同時,脖子後邊的泡囊交替地收縮和膨脹,弄寬向上的通道。法布爾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孵皮脫落之前完成的,而且只有在到達地面、昆蟲已經獲得了在地面上的自由之後,圍裹的細胞膜才被丟棄,肢體活動才不會受到限制。

昆蟲的所作所為、做事的方式總是被當作一些情況而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如果我們能發現昆蟲行為的起因,我們人類該有多么聰明!例如,考慮一下埋在土壤里的蝗蟲,幾乎就是一個胚胎罷了。它如何知道自己不會注定要住在這個黑暗的洞中,雖然它是在這裡第一次感覺到了自我?什麼力量刺激了推動它穿過土壤的生理功能?最後,什麼東西告訴這種生物在上方能找到自由,而不是水平方向或向下方向?許多人認為人類知識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是科學家有信心最終解答所有這些問題,至少在控制宇宙活動的基本力量方面。

我們知道,動物的所有活動取決於神經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存在著某種形式的能量,對外部的影響作出微妙的反應。約束身體機制的任何種類的能量會根據機制的結構產生各種結果。因此,動物體內神經力量的效果由動物的身體結構決定。這樣,一種本能行為就是在某個特定種類身體內起作用的神經能量的表達。在這裡解釋本能性質的現代概念也許離題太遠;我們只需說明新孵出的蚱蜢在周圍所遇到的某種情況,或者其內在生成的某種物質,將其神經能量轉化為行動,作用於某個特定機制的神經能量形成了昆蟲的動機,而具有如此性質的機制能夠克服地心引力。因此,如果在各個方面是正常健康的,如果沒有碰上巨大的障礙,生物就能不可避免地到達地面,就像淹沒在水下的軟木塞最終還是要浮出水面一樣。一些讀者會提出異議,像這樣的觀點破壞了生活的浪漫,但是誰會願意浪漫故事必須出自小說作家之手;而且即使是浪漫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好小說,除非它體現出描述真相的某種努力。

在露天環境從卵里孵出的昆蟲,其生活開端的條件可能要比蚱蜢稍好一些。例如圖7所示的屬於大螽斯家族一些昆蟲的卵。它們看起來像是平臥的橢圓形的種子一樣,一排排交錯地擠在一起,有些依附在嫩枝上,有些出現在葉子上。當要孵化時,每個卵都會在一側(快到一半的地方)裂開,在無遮蔽的平坦的表面上橫越,形成一個十字形裂口,這為幼蟲孵出提供了一個容易的出口。後者被一個精妙透明的鞘包裹,在鞘裡面,昆蟲的長腿和觸角被緊緊地壓在蟲體身下,但是,當卵裂開,鞘也裂開,而幼蟲孵出時,皮膚隨之脫落,把皮留在鞘里。新出生的昆蟲這時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只能伸展它的幾條長腿,然後邁腿走開。如果這時得到了適當的食物,昆蟲很快就會滿意地進食。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蚱蜢
第二章蚱蜢的旁系遠親
第三章蟑螂及其他遠古昆蟲
第四章生活方式和生存手段
第五章白蟻
第六章蚜蟲
第七章周期蟬
第八章昆蟲的變形
第九章毛蟲與蛾
第十章蚊子和蠅虻

科普讀物(八)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十萬個為什麼全知道》
《外星人與UFO懸疑奇案》
《地球懸疑奇案》
《植物世界》
《動物世界》[圖書]
《“鳥巢”焊接攻關紀實》
《震撼:影響人類生活的自然災害》
《數位化與人類未來》
《一日一篇科普速度:象科學家一樣思考》
《最新知識搶答大辭典》
《探秘館》
《低碳發展知識讀本》
《科學探索者:科學探究》
《藏羚羊的那些事兒》
《丹頂鶴的那些事兒》
《大熊貓的那些事兒》
《雙色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達爾文獎1:進化進行時》
《達爾文獎3:適者生存》
《大眼找不同:小天鵝》
《大眼找不同:青蛙王子》
《大眼找不同:美女與野獸》
《達爾文獎4:智慧型設計》
《達爾文獎2:非自然選擇》
《大眼找不同:睡美人》
《漫話安全》
《漫話隧道》
《漫話車輛》
《漫話線路》
《漫話橋樑》
《漫話運輸》
《漫話高速列車》
《漫話機車》
《心之書》
《瀕臨滅絕的植物》
《達爾文在路上看到了什麼》
《漫遊南北極》
《改變世界的121種神奇發明》
《細說趣說萬事萬物由來大全集》
《昆蟲的生存之道》
《山西地震等震線圖集》
《歐洲地震烈度表1998》
《植物進化歷程》
《植物的策略:智慧生存》
《植物的策略:詩意傳承》
《走進恐龍蛋世界》
《動物進化歷程》
《驚人的發現》
《阿波羅之火》
《智慧之光》
《秘境追蹤之禁止入內》
《真實再現》
《21世紀考古大發現》
《海盜與海》
《地球禁地之旅》
《進化!進化?達爾文背後的戰爭》
《事實:不為人知的世界》
《神的形象》
《海洋里的動物》
《不要害怕科學》
《存在之輕:質量、以太和力的統一性》
《科學探索手記:非洲動物》
《深度物理科學》
《科學探索手記:海洋動物》
《貪玩的人類:那些將我們帶進科學的人》
《2012:史上最神秘日期背後的神話、謬論和真相》
《科學探索手記:極地動物》
《探索機器人的世界》
《生命活動的搖籃:細胞》
《史前生命探索》
《生命的歷程》
《科學探索手記:恐龍》
《科學探索手記:雨林動物》
《品數學》
《鳥類的遷徙之旅》
《行星撞地球的傳說》
《奇妙的日食與月食現象》
《浩瀚無垠的宇宙》
《宇宙的起源》
《宇宙大發現》
《造物記:世博會的科學傳奇》
《行星與恆星》
《漫遊宇宙空間》
《探索太陽系》
《解碼宇宙:新信息科學看天地萬物》
《生活中的化學》
《有機化學世界大觀》
《人類對月球的開發》
《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世界》
《2的平方根》
《誰動了愛因斯坦的大腦》
《時間的故事》
《森林報》
《大熊貓的起源》
《大象的時間,老鼠的時間》
《終極時刻》
《連鎖反應》
《與動物對話》
《人類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