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改革》

《改革》CHINA REFORM是一份深入反映21世紀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大型出版物。通過全景式的反映中國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成長和民生改善,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展現“活力中國,精彩世界”。

基本信息

簡介

1988年第1期創刊號封面1988年第1期創刊號封面

1988年1月,由重慶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改革》正式創刊,其前身是1984年創辦的《體制改革探索》(共出版26期),1988年1月至2004年12月為雙月刊(共出版104期,含專刊2期),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為月刊(共出版37期)。自1988年1月至2008年1月,共出版167期。另出版《改革》(英文版)8期。
2004年1月,新組建的改革雜誌社務管理委員會,全面調整《改革》定位,改刊詞《以改革的名義》在目標客群中引起強烈反響。
2005年1月,在《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出版《改革》月刊;首創“專業眼光看經濟,經濟眼光看中國”的理念;實施架構一流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表一流的學術論文、造就一流的作者陣容、遠播一流的社會影響的“四個一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穩固了《改革》品牌在學術界和政策層面的雙重影響:巨觀層面的改革思路被中央高層圈點,微觀領域的改革方略廣泛套用於中國各層級政府、企業和中介結構。
《改革》定位為側重原創性首發研究中國轉型和發展前沿問題的、有相當學術質量和專業水準文章的、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學術期刊。研究領域不僅與國際慣例的經濟學管理學分工接軌,還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布局。開設有“《改革》社評”、“本刊特稿”、“巨觀經濟”、“產業經濟”、“財政金融”、“區域經濟”、“三農新解”、“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發展”、“資本市場”、“公共管理”、“探索與爭鳴”等12個欄目。
蔣一葦吳敬璉等老一輩經濟學家為《改革》奠基,功不可沒;新一代《改革》人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2008年1月8日,《改革》創刊20周年慶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掀開了改革雜誌社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團隊

《改革》團隊由具有深厚新聞出版學養和專業學科領域背景的人員匯聚,在為人作嫁衣的守望中感受青衿之苦中樂。
《改革》團隊認為,處在告別一元,進入多元的時代,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聲音都應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好與不好、消或長,只有在碰撞和深入之中才能彰顯其意義,這是《改革》義不容辭的使命。

文化

《改革》首倡“人人守規則,事事講效率,處處樹形象”的《改革》文化準則,戰略部署的透明度和實施方略的參與度,各崗位人員瞭然於心。《改革》上下心齊、氣順、勁足,《改革》品牌熠熠閃光!

規制

2004年,在中國學術期刊界率先推行對接國際慣例的雙向匿名稿件評審制制,在中國經濟學界形成良好口碑。涉及巨觀管理、編輯出版、廣告發行經營、部門職能和崗位職責等方面的36項規章制度,成為《改革》領先同行的“錦囊”。

機構

改革雜誌社設立8個職能部門:《改革》社務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改革》出版管理部、《改革》編輯一部、《改革》編輯二部、《改革》英文編輯部、《改革》學術交流部、《改革》品牌推广部以及改革論壇組委會。

主要內容

1996年第1期封面1996年第1期封面

《改革》CHINAREFORM——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新世界。

《改革》CHINAREFORM全景式的反映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和諧社會,走向經濟全球化,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展現“活力中國,精彩世界”。

中國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步伐,看科技進步與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從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進程,加大對科技、教育的投入,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縱論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的戰略目標和發展對策。

從中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保持中國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圍繞國家能源戰略,發展低碳經濟,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透視巨觀經濟運行軌跡,對經濟熱點進行深入剖析。

從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改善民生,看中國著力推進醫療衛生改革、教育等領域改革,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機制;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看中國經濟的未來。從中國經濟“引擎”長三角的創新發展戰略模式,到華北經濟圈的戰略整合,看中國經濟的持久競爭優勢。從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關注方向

《改革》還特別關注於中國建設服務型政府,和諧社會建設、社區建設、文化創新、教育創新、醫療改革、社會保障、金融改革、投資環境等領域的實踐與風采。

《改革》從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中國新時期創新發展之探索與實踐。政府機構領導、經濟學家、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專家、企業家撰寫極有影響力的論文、報告,在社會各界享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新世紀論壇《改革》編輯部編輯出版。

編輯宗旨

《改革》始終遵循“創新就是力量,遠見成就未來”的編輯宗旨,深入反映21世紀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和諧社會,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以及區域經濟發展,迎接機遇與挑戰的方方面面。為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獻策助力,向讀者呈現出一個濃墨重彩的“活力中國,精彩世界”。

發展歷程

1999年第1期封面1999年第1期封面

1988年
12月,江澤民同志為《改革》(英文版)題詞。
1月,重慶社會科學院創辦《改革》,蔣一葦任主編。著名經濟學家張友漁薛暮橋馬洪于光遠宦鄉童大林等為創刊號撰稿,顯示了強大的作者陣容。
1989年
《改革》於7月、10月先後召開“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前提下如何進一步改革和開放”和“在治理整頓中如何深化改革”座談會,蔣一葦、張卓元、季崇威、周叔蓮、陳吉元、林凌、高尚全、吳敬璉、戴園晨周小川等發言,主張繼續推進改革。
1990年
10月,《改革》召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理論討論會”,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特別是薛暮橋、蔣一葦、林子力、高尚全、吳敬璉、楊啟先的發言,旗幟鮮明地堅持改革的市場取向,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1991年
3月,為了推進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改革》召開“完善股份制與股票市場試點研討會”,馬洪、桂世鏞、劉鴻儒、湯丙午發表觀點,來自香港、台灣的學者介紹了所在地區的經驗教訓。
1992年
《改革》入選首屆《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巡視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對當地幹部和民眾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學術界仍然沉悶,傳媒未有動作時,《改革》1992年第2期發表了4篇介紹廣東改革開放經驗的文章。接著於3月14~15日召開了“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討論會。這是一個理論界多年未有的盛會。7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此次會議首先在國外,然後在國內引起了很大反響。1992年第3、4兩期連續刊登了40篇會議發言,回響鄧小平南巡談話,要求加快改革。
1993年
《改革》被列為全國最有影響的20家學術期刊之一。從1993年第4期開始,陸續發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為中共中央提供經濟改革總體構想和個案設計的文章。
1994年
1994年度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評出論文獎14篇,其中4篇發表於《改革》,分別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李克平執筆):《建立一個規範、有效的財政新體制》,《改革》1993年第6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周小川執筆):《企業與銀行關係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趙人偉、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版,《改革》1992年第2期;辜勝阻:《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何處去》,《改革》1994年第4期。
1995年
11月,針對“放小”在一些地區先行一步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在廣大地區仍然遇到阻力的情況,《改革》在1995年第6期推出“地縣企業改革”欄目,吳敬璉、張春霖臧志風、陳乃醒劉世定等撰文論述有關“放小”的理論和政策問題,倡導廣東順德、山東諸城等地“放小”的經驗。這些文章的發表,對推動放開搞活小企業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96年
7月,《改革》再度入選《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997年
9月,為配合黨的十五大的召開,《改革》1997年第5期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給大會的研究報告:《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
6月,1996年度第七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評出論文獎11篇,其中5篇發表於《改革》,分別是:中國社會保障的體制選擇與經濟分析課題組(周小川、王林執筆):《社會保障:經濟分析與體制建議》,《改革》1994年第5、6期;張春霖:《從融資角度分析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李劍閣執筆):《繼續推進流通市場化和市場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黃季焜《中國糧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對策——也談中國是否會使世界飢餓》,《改革》1996年第2、3期;許小年:《信息、企業監控和流動性——關於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改革》1996年第4、5期。
1998年
1998年第1期為創刊10周年專輯。推出《改革》創刊10周年大事記,馬洪、杜潤生、于光遠、蒲海清、廖伯康等題詞。
1999年
12月,《改革》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並被認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11月,第6期集中刊發了8篇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文章,體現了《改革》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敏銳把握和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切關注。
2000年
1月,《改革》在京召開“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改革研討會”,10多位專家學者在巨觀經濟改革、國企改革、城市改革、農村改革、流通領域、財政金融等領域,有重點地進行研討。

2001年第1期封面2001年第1期封面

2001年
12月,第二屆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基金獎評出優秀論文7篇,其中兩篇發表於《改革》。分別是:李驥、李麟:《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前題:治理機制改造》,《改革》2000年第2期;羅仲偉鄭江淮:《國有企業所有權控制結構的選擇與調整》,《改革》2000年第5期。
12月,《改革》與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在京舉辦“加入WTO與理論創新研討會”,周叔蓮、呂政等3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就加入WTO後堅持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接軌、經濟全球化與法制改革等問題展開爭鳴與探討。
6月,2000年度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評出論文獎10篇,其中1篇發表於《改革》(閻滔:《論從抑制通脹到擴大內需轉型期的巨觀調控政策》,《改革》1998年第6期)。
2002年
2001年度《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排名公布,在全國1867種經濟類報刊中,《改革》名列第九位。
2003年
7月,《改革》第4期編髮了國家統計局李德水《我國的鋼材消費》一文,該文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視,批轉有關部門研究。
5月,《改革》第3期編髮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傳統農區農民增收問題研究》一文,客觀分析了當前制約農民增收的各種因素,提出了增加農民收入的若干政策建議,其中許多建議在2004年中央1號檔案中得到印證。
2004年
11月,《改革》第6期刊出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巨觀經濟研究部盧中原等撰寫的《財政政策取向應由“積極”轉向“適中”》一文,全文觀點與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有關精神吻合。
7月,經新聞出版主管部門批准,從2005年1月起《改革》出版月刊。
7月,《改革》在《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中,列“中國經濟”、“經濟計畫與管理”類核心期刊第一位。
6月,《改革》再度被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教育部委託南京大學主辦)。
5月,《改革》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中列“中國經濟專業核心期刊”第一位。
3月、5月,2004年第2期、第3期《改革》刊出陳錫文、李劍閣、韓俊撰寫的兩篇有關“三農”問題的獨家文章,引起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關注。
3月,從2004年第2期起,《改革》全面改版,觀點前沿、細分讀者、精心裝幀,規範化、標準化出刊,雙向匿名審稿,編輯出版全面對接國際慣例,向國際化學術期刊靠攏。改刊詞《以改革的名義》昭示出作為權威、公信的品牌大刊以改革的名義改刊、以改革的精神辦刊的信心和決心。
3月,為建立並完善與國際慣例接軌、向國內一流學術期刊看齊的管理體制,改革雜誌社實行社務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社長負責制,執行總編輯主持日常工作。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陳澍任改革雜誌社務管理委員會主任,王青山、肖長富孟東方、韓俊、王佳寧任副主任;陳澍任改革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王佳寧任改革雜誌社執行總編輯。
2005年
2005年,《新華文摘》、《複印報刊資料》等權威二次文獻以及《光明日報》、《財經》等重要報刊轉載《改革》首發論文206篇,轉載率達120%(含全文轉載、重複轉載、摘編、索引等),位居全國經濟學管理學期刊前茅。
11月,在重慶市第五屆期刊好作品評比中,《改革》共有11篇(件)作品獲獎。
9月,針對學術界不同程度存在學術論文署名“搭便車”的行為,改革雜誌社在全國學術期刊中率先治理學術贗品、學術泡沫,提倡獨立撰寫學術論文,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搭便車”行為,捍衛學術純潔和學術尊嚴。
8月,《改革》2005年第8期“本刊特稿”獨家發表農業部部長杜青林的文章《論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6月,改革雜誌社推出36項規章制度,內容涉及巨觀管理、編輯出版、廣告發行經營、部門職能和崗位職責等方面。
6月,“2005中國數字出版與期刊發展論壇”在重慶舉行。應論壇組委會的邀請,改革雜誌社委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執行總編輯王佳寧編審代表社會科學類期刊作了題為《圍繞四個“一流”目標,傳播優秀科學文化,推動學術期刊的發展和改革實踐》的學術演講。
5月,由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改革雜誌社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澳門等4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聯辦的“第五屆企業跨國經營國際研討會”在江蘇南京圓滿舉行。改革雜誌社是唯一被邀請和作為聯辦方的學術傳媒機構,邁出了面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
5月,應改革雜誌社之邀,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斯賓塞教授、著名管理學大師愛德華•拉澤爾教授分別為《改革》題詞,盛讚《改革》在中國的學術地位。
5月,“改革網”正式開通。有關《改革》稿件審查採用、獲獎及被權威二次文獻轉載、編輯部重大選題策劃等重要資訊,均在第一時間通過“改革網”發布。
5月,《改革》2005年第5期“本刊特稿”獨家刊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和2020年遠景目標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4月,在獲悉《改革》於2005年1月蟬聯國家期刊獎提名獎後,時任中共重慶市委副書記邢元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事忠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改革》取得的成績。
4月,重慶社會科學院專門召開《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召開一家期刊發展情況專題新聞發布會,這在重慶直轄以來尚屬首次。
3月、2月,《改革》2005年第3期、第2期分別刊發清華大學公共安全問題專家薛瀾等的《國家應急管理體制建設:挑戰與重構》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問題專家韓俊等的《當前農村衛生服務狀況調查與分析》獨家文章,為中央相關重大政策安排提供了有力的學術理論支撐。其中《當前農村衛生服務狀況調查與分析》一文發表後引起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關注。
1月,《改革》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為全國31個省(區、市)社科院主辦的經濟學學術期刊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期刊,也是全國31個省(區、市)社科院主辦的期刊中唯一蟬聯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是重慶直轄以來社科期刊的最高榮譽,也是重慶市唯一蟬聯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
1月,改革雜誌社學術委員會成立暨“十一五”戰略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改革》成為率先運作社務管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知名學術期刊。
1月,《改革》正式出版月刊。2005年第1期推出《改革雜誌社學術委員會成立暨“十一五”戰略發展研討會論文選》和《〈改革〉出版月刊暨創刊17周年專輯》。其中“本刊特稿”關注國家“十一五”重大政策安排,刊出11位專家學者多維解讀與前瞻“十一五”戰略的文章,極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2006年
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科研局和期刊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發展與評價論壇”於12月8日在北京圓滿舉行。在這次論壇上,改革雜誌社首倡衡量學術期刊學術水準的六項指標,即影響因子、轉載率、政府獎項、目標讀者評價、同行評價和一定的發行量,引起出席論壇的40多家學術期刊負責人及期刊研究與期刊評價機構的專家學者強烈共鳴。
11月,推出《〈改革〉審稿周期公告》,首倡兩個月的審稿周期,在全國學術期刊中第一家將涉及發表稿件及退稿情況通過網路(“改革網”)公示。
11月,改革雜誌社發布《改革雜誌社維護智慧財產權聲明》,改革雜誌社致力於維護本社、作者、匿名審稿專家等智慧財產權人和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10月,由改革雜誌社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聯合舉辦的“國際經貿大趨勢與轉變外經貿增長方式”學術研討會於10月11~13日在廣州圓滿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央黨校、華中科技大學西南大學蘭州大學以及廣東省有關高校、專業研究機構、媒體的專家和學者50多人到會並作了精彩發言。
9月,《改革》2006年第9期獨家發表管理學大師愛德華•拉澤爾(EdwardP.Lazear)教授的論文《人力資源管理與中國企業績效的提升》。論文對中國企業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全面提升企業績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愛德華•拉澤爾教授應改革雜誌社執行總編輯王佳寧編審之邀撰寫該文,並授權《改革》獨家發表。
第9期《改革》社評《正視構建“和諧”背後的科學決策》運用哲學思維和思辨方法,揭示了構建“和諧”背後科學發展觀的真諦。當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定為主題,及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印證了該文觀點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正確性。
7月,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授權,《改革》2006年第7期獨家全文發表了其調研報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中西部環境最佳化及政策安排》。本報告對我國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進而推動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步驟地轉移、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6月,改革雜誌社學術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建設新農村學術研討會於6月14~15日在四川成都圓滿舉行。來自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共10餘所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改革雜誌社京外學術委員和授權代表出席會議。
6月,《改革》第6期獨家發表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斯賓塞(Michael•Spence)教授的論文《經濟成長與人力資本關係的戰略考量》。麥可•斯賓塞教授應改革雜誌社執行總編輯王佳寧編審之邀撰寫該文,並授權《改革》獨家發表,標誌著本社與國際經濟學大師的合作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進一步提升。
5~7月,《改革》第2期獨家首發的學術論文《中國土地政策改革:一個整體性行動框架》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5月,經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起草組授權,《改革》第5期獨家發表《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獨家、詳盡刊發落實溫家寶總理對農民工問題重要批示精神,從深層次研究農民工問題,制定和完善涉及農民工的各項政策的這一重要調研報告。
4月,由改革雜誌社主辦的首屆經濟學管理學期刊發展與高校學科建設學術交流會在重慶圓滿舉行。來自改革雜誌社、當代財經雜誌社、經濟學家雜誌社、《經濟問題》編輯部、上海經濟研究雜誌社、《財經科學》編輯部等6家全國經濟學管理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代表,以及全國各地20餘所高校的4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改革雜誌社委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執行總編輯王佳寧編審作了題為《學術期刊的的辦刊理念、精確定位及基本走勢》的主旨演講。
3月,《改革》在《光明日報》2005年度《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排名中,以全文轉載66篇、索引101篇排在全國1769種經濟類報紙、期刊的第一名。在涉及的全國2897種原發報紙、期刊綜合排名中,《改革》排在綜合期刊第八名,是唯一入圍全國期刊綜合排名前十位的專業性學術期刊。
3月,《改革》2006年第3期“本刊特稿”刊發林毅夫、韓俊、賈康、王東京、楊瑞龍等著名經濟學家關於建設新農村的獨家文章。
2月,改革雜誌社學術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十一五”時期建設新農村戰略研討會在北京重慶飯店隆重舉行。《改革》在京學術委員出席了會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改革雜誌社委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韓俊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改革雜誌社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劍閣致辭,高度評價了學術委員會自2005年1月成立以來,在引導《改革》把握中國轉型和發展前沿研究的正確方向、提升《改革》的核心競爭力、擴大《改革》在中國經濟學界和政策層面的雙重影響等方面發揮的指導作用,並對辦好《改革》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寶貴的意見。
2月,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布了2006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名單,《改革》再度入圍併名列經濟學專業期刊前茅。
2007年
12月,據改革雜誌社資訊中心的精確統計,《改革》首發論文被《新華文摘》2007年轉載19篇,其中全文轉載6篇、論點摘編4篇、篇目輯覽9篇。
12月,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布了2008~2009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名單,《改革》再度入圍併名列經濟學專業期刊前茅。
11月,在重慶市第七屆期刊好作品評比中,《改革》共有23篇(件)作品獲獎。
10月,第10期社評《“增長”變“發展”意味中國經濟再轉型》,獨家提出應以GNP考核代替傳統的GDP考核。這是中國期刊界最早跟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並前瞻中國經濟發展走勢的獨家聲音。
10月,由改革雜誌社首創並發起的首屆改革論壇於2007年10月25日在重慶開壇,主題為“中國經濟學管理學期刊發展與高校學科建設”。
8月,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評比揭曉。首發於《改革》2006年第5期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榮獲這一中國經濟學最高獎項。
6月,《改革》2007年第6期“本刊特稿”刊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獨家文章《中國新農村建設推進情況總報告》。
5月,《改革》2007年第5期“本刊特稿”刊發著名經濟學家、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王東京教授的獨家文章《經濟改革方略與因應:以四個難題為例》。
4月,《改革》第4期“本刊特稿”刊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獨家文章《中國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進與發軔》。
2007年第4期《改革》社評《競逐試驗區:鯰魚效應?骨牌效應?》指出,“當下,政策制定者不必徘徊於誰將成為第三個試驗區,可結合區域要素稟賦特點,批准一地一區的個性化試驗,即,先‘小試’後‘大試’,如,重慶試城鄉統籌”。該觀點與6月國務院批准重慶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重大政策安排吻合,提前兩個月作出前瞻性預測。及至12月,國務院批准武漢、長沙城市群列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再次印證了《改革》社評的輿論先導功能。
4月25~27日,改革雜誌社在第十七屆全國書市展覽現場布展,向讀者展示以《改革》為旗艦的系列出版物。
3月5日,《光明日報》公布2006年度《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排名,《改革》以全文轉載64篇列全國1772種經濟類報刊第三位,2832種社科期刊第五位。
3月,在重慶市第四屆期刊綜合質量考評中,《改革》被評為“一級期刊”,列專業性學術期刊第一位。
3月,改革雜誌社全面啟動“中國經濟改革30年”系列叢書的策劃、組稿工作,作為向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獻禮圖書。
2月,《改革》第2期“本刊特稿”刊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獨家文章《中國區域發展趨勢與科學評價體系總報告》。
2月,在重慶市第六屆期刊好作品評比中,《改革》共有18篇(件)作品獲獎。
2月,改革雜誌社執行總編輯王佳寧編審應邀出席中國期刊協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會上重申並闡述了衡量學術期刊學術水準的六項指標,得到與會新聞出版主管部門、期刊行業協會和期刊同行的廣泛認同。
1月,《改革》推出2007年版式設計微調後的首期。大氣,清新,視覺衝擊力強,凸顯中國經濟學名刊大刊形象。
1月,《改革》第1期“本刊特稿”刊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關於建設新農村的獨家文章《中國農村金融現狀調查及其政策建議》。
2008年
1月8日,由改革雜誌社和中央財經大學聯合主辦的《改革》創刊20周年紀念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舉行。
1月,改革雜誌社編輯出版《改革》、《重慶社會科學》、《思考與運用》,形成一社三刊新格局。另編輯出版《重慶藍皮書》、《重慶經濟年鑑》,運作改革網。
1月10日,2007年度重慶市期刊編校質量考核揭曉,《改革》以萬分之零點六三的差錯率名列學術期刊第一位。

榮譽

2004年第2期封面2004年第2期封面

學術地位
◆2004年7月,《改革》在“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中,列中國經濟、經濟計畫與管理類核心期刊第一位。
◆2004年7月,《改革》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中列中國經濟專業核心期刊第一位。
◆《改革》歷年被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教育部委託南京大學主辦)。
◆《改革》首發論文被《新華文摘》、《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權威二次文獻轉載量列專業性學術期刊第一位。
政府獎
◆2005年1月,《改革》榮膺“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2003年1月,《改革》榮膺“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2001年1月,《改革》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被評為“雙效期刊”。
◆2004年2月,《改革》列國家教育部名刊工程“經濟學專業”第二名。
《改革》自1988年正式創刊以來,先後被評為“四川省一級期刊”、“四川省十佳期刊”、“重慶市一級期刊”、“重慶市十佳期刊”。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改革》推薦首發文章有11篇獲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高層領導關注
《改革》關注中國轉型和發展的重大前沿問題,部分首發論文緊密跟進中央重大政策安排,受到高層領導的關注和批示。《改革》被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重慶市委學習中心組列為指定調閱刊物。
國際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斯賓塞教授、著名管理學大師愛德華•拉澤爾教授為《改革》題詞,盛讚其在中國的學術地位,並分別為《改革》撰寫了獨家文章。
◆《改革》舉辦高規格、高水平的國際性學術會議。2005年以來,改革雜誌社聯合南京大學商學院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3個國家的6所高等院校聯辦企業跨國經營國際研討會。
◆《改革》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擁有穩定的訂戶。作為全面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經濟學品牌大刊,《改革》的國際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名篇

1988-2007年《改革》名篇
(按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國內作者129位)
1于光遠:(4篇)
《社會主義再認識的範圍和課題》(1988年第1期)
《社會主義再認識的範圍和課題(續)》(1988年第2期)
《要研究當代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1988年第6期)
《不要再迴避“市場經濟”這個詞》(1992年第3期)
1衛興華:(1篇)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討計畫與市場問題》(1992年第3期)
3馬凱:(4篇)
《對1990年價格改革的思考》(1991年第1期)
《關於通貨膨脹的幾個問題》(1991年第5期)
《穩步調整價格結構加快轉換價格機制》(1992年第3期)
《如何認識現行糧食購銷政策》(1996年第2期)
1馬曉河:(3篇)
《中國汽車產業的對外開放與發展》(2005年第9期)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及其政策建議》(2006年第1期)
《我國農村事業單位改革方向及政策選擇》(2006年第8期)
2王廣謙:(3篇)
《金融改革:建立規範化的市場運作機制和有效的調控機制》(1993年第5期)
《理性認識新農村的“需求”與“結合”》(2006年第3期)
《中國金融改革歷程:1978~2007》(2007年第3期)
1王東京:(5篇)
《關於改善巨觀調控的三點建議》(2005年第2期)
《糧食安全與政府作用》(2005年第11期)
《工業反哺農業的再剖析》(2006年第3期)
《我國現行經濟政策思路的調整建議》(2006年第4期)
《經濟改革方略與因應:以四個難題為例》(2007年第5期)
2王釗:(2篇)
《“以工補農”的內涵規範及政策建議》(2006年第2期)
《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建設》(2006年第7期)
1王珏:(4篇)
《未來八年經濟體制改革構想》(1988年第2期)
《當代民主社會主義和共產社會主義的原則區別》(1988年第6期)
《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途徑》(1989年第2期)
《走出困境的理論思考和對策》(1989年第4期)
1王夢奎:(1篇)
《論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意義和途徑》(1992年第3期)
1馮飛:(2篇)
《“十一五”期間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2005年第4期)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2005年第7期)
1馮並:(1篇)
《“成功在久不在速”》(1988年第2期)
1盧中原:(3篇)
《所有制、市場和效率》(1993年第4期)
《財政政策取向應由“積極”轉向“適中”》(2004年第6期)
《“十一五”期間應考慮的四個戰略問題》(2005年第1期)
1厲以寧:(4篇)
《企業缺乏活力是資源配置失調的主要原因》(1988年第5期)
《我對公有制與公平效率之間關係的認識》(1989年第6期)
《匯率的市場調節與匯率制度的選擇》(1990年第5期)
《企業發展環境與企業家的素質》(1991年第5期)
1左大培:(1篇)
《“金錢遊戲”泛濫是衰落的開始還是發展無力的象徵》
2白永秀:(5篇)
《把現代商品經濟作為改革的理論基礎》(1989年第3期)
《“十一五”期間要加大西部大開發的力度》(2005年第1期)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案》(2005年第2期)
《建設新農村的範圍、載體及途徑》(2006年第7期)
《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及模式選擇》(2006年第10期)
1劉世錦:(5篇)
《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難點、實質與戰略轉換》(1992年第1期)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中的經營者“定位”問題分析》(1999年第5期)
《中國黃金生產流通體制改革與市場開放》(2000年第1期)
《以大企業改制為重點,以多種方式減持國有股》(2001年第2期)
《產業集聚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2003年第3期)
1劉偉:(1篇)
《公司(企業)法人產權與治理結構》(1994年第4期)
1劉國光:(6篇)
《中國經濟改革理論十年回顧》(1988年第5期)
《總量上堅持緊縮結構上抓緊調整》(1989年第2期)
《計畫與市場問題的若干思考》(1991年第4期)
《對九十年代我國經濟成長速度的思考》(1992年第6期)
《對當前經濟形勢與巨觀調控一些問題的看法》(1999年第5期)
《對幾個巨觀經濟問題的看法》(2002年第2期)
2劉星:(1篇)
《西部地區投資增長及其結構最佳化:重慶例證》(2006年第6期)
1劉鴻儒:(1篇)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進程》(1988年第2期)
1呂政:(1篇)
《搞活大中型企業的對策分析和出路》(1991年第3期)
3朱鎔基:(1篇)
《關於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1993年第1期)
1江小涓:(2篇)
《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難點、實質與戰略轉換》(1992年第1期)
《市場運轉效率與政府職能轉換》(1993年第1期)
1餘永定:(2篇)
《股票市場的過快發展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死灰復燃》(1997年第4期)
《泰國貨幣危機與金融改革》(1997年第6期)
2吳象:(1篇)(1922年生)
《農村深化改革中的新問題》(1988年第1期)
1吳敬璉:(11篇)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整體構想》(1988年第1期)
《中國經濟改革戰略問題的分歧與選擇》(1989年第1期)
《對近幾個月整治措施的評估》(1989年第3期)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的計畫與市場》(1990年第3期)
《計畫與市場關係的討論和我國經濟改革的取向》(1991年第1期)
《全力已赴建設市場經濟的基礎結構》(1992年第5期)
《對我國當前巨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及應採取的對策》(1993年第4期)
《什麼是現代企業制度》(1994年第1期)
《對<東亞經濟改革的經驗>一文的評論》(1995年第5期)
《制定重慶發展戰略的幾個方針性問題》(1997年第4期)
《經濟形勢與中小企業的發展》(1998年第5期)
宋曉梧:(1篇)(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辦公室副主任)
《失業——改革理論與實踐面臨的新挑戰》(1990年第2期)
張友漁:(1篇)
《發揚“五四”精神健全民主制度》(1989年第3期)
張文魁:(8篇)
《內部職工持股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嗎》(1995年第2期)
《我國上市公司與控股母公司之間的自我交易和利益轉移》(2001年第2期)
《企業改制中的私募和私募證券的流動:職工股東的利益保護——以山東G公司為例》(2001年第5期)
《中國國企改革:近年的進展及其政策含義》(2002年第2期)
《大型企業集團管理體制研究:組織結構、管理控制與公司治理》(2003年第1期)
《公司治理、公司政治機制及股東、董事、經理之間的權力配置》(2004年第2期)
《國企改制調查報告:成本支付、股權結構、績效變化》(2005年第10期)
《自主創新的多維評估:自國有企業實態引發》(2007年第5期)
張軍:(1篇)
《中國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改革後變遷》(1996年第5期)
張軍擴:(1篇)
《成功推進國有經濟改組需要怎樣的資本市場》(1998年第6期)
張卓元:(2篇)
《有計畫商品經濟與市場取向改革》(1990年第2期)
《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1993年第1期)
張宗益:(2篇)
《外出務工、農民家庭收入與建設新農村》(2006年第7期)
《西部農民外出務工與家庭收入變化:重慶的證據》(2007年第5期)
張松濤:(2篇)
《制定“十一五”規劃必須以科技為先導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目標》(2005年第1期)
《建設新農村需要巨觀視野》(2006年第3期)
張春霖:(1篇)
《從融資角度分析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1995年第3期)
張維迎:(3篇)
《從現代企業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1995年第1期)
《公司融資結構的契約理論:一個綜述》(1995年第4期)
《從電信業看中國的反壟斷問題》(1998年第2期)
張德鄰:(1篇)
《1998年重慶經濟發展中的若干問題》(1998年第3期)
張馨:(3篇)
《公共財政:政府巨觀經濟政策的基本支撐點》(1999年第5期)
《改革的轉型與突破口選擇》(2005年第5期)
《中國財政制度對發展觀的影響及“治本”建議》(2007年第8期)
李揚:(2篇)
《關於銀行體制改革》(1993年第4期)
《發展資本市場應成為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1994年第6期)
李嵐清:(1篇)
《外貿企業應實行自負盈虧》(1988年第4期)
李劍閣:(6篇)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整體構想》(1988年第1期)
《對當前治理、整頓的幾點看法》(1989年第2期)
《計畫與市場關係問題兩辯》(1991年第1期)
《中國企業改革與股票市場發展》(1996年第6期)
《解決我國新階段“三農”問題的政策思路》(2004年第2期)
《健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的若干政策建議》(2007年第9期)
李曉西:(5篇)
《新舊經濟體制關係的辨證思維》(1991年第3期)
《“市場經濟”面面觀》(1992年第6期)
《國家“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關係探討》(1994年第1期)
《中國區域收入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議》(2005年第2期)
《建設新農村:政府與市場的分工》(2006年第3期)
李德水:(3篇)
《虛擬經濟及其它》(2003年第3期)
《我國的鋼材消費》(2003年第4期)
《美元貶值何時休》(2004年第4期)
杜青林:(1篇)
《論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2005年第8期)
杜潤生:(2篇)
《論沿海地區外向型發展戰略》(1988年第2期)
《經濟轉換時期的中國農業》(1995年第4期)
杜鷹:(1篇)
《當前農村改革形勢的評價及今後改革的重點》(1992年第6期)
楊大明:(1篇)
《中國房地產:坐“地”日行八萬里》(1993年第3期)
楊啟先:(5篇)
《對近期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1988年第2期)
《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對策》(1989年第1期)
《不能把當前經濟困難歸咎於改革》(1989年第2期)
《關於我國分配體制改革的探討》(1990年第1期)
《巨觀調控制度的改革》(1990年第6期)
楊瑞龍:(4篇)
《企業自主權是大了還是小了》(1997年第6期)
《資本經營為什麼雷聲大雨點小》(1998年第3期)
《公司治理的核心:激勵與約束經理人行為》(2006年第1期)
《深化城鄉體制改革與“三農”困局的破解》(2006年第3期)
汪丁丁:(1篇)
《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1995年第5期)
蘇星:(1篇)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1991年第1期)
陸學藝:(5篇)
《我國農村當前面臨的幾個問題》(1989年第2期)
《當前農村社會分層研究的幾個問題》(1991年第6期)
《解決農業問題的關鍵是發展非農產業、加快城市化進程》(1993年第5期)
《1995年糧食棉花生產形勢分析》(1995年第2期)
《從政治、社會發展上全面落實中央的戰略意圖》(1997年第4期)
陳東琪:(3篇)
《對改革理論與決策若干問題的思考》(1990年第6期)
《加快國有企業的機制改革》(1992年第3期)
《中國經濟改革五年展望》(1994年第3期)
陳佳貴:(1篇)
《關於企業經營機制的探討》(1988年第5期)
陳淮:(1篇)
《論工業化階段的五大難題及我國的經濟發展》(1990年第3期)
陳清泰:(1篇)
《對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中五個問題的認識》(1996年第1期)
陳錫文:(5篇)
《農村中期改革的基本思路》(1988年第6期)
《走出困境的抉擇:在整治中深化改革》(1989年第4期)
《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深化農村改革》(1993年第3期)
《重慶要探索出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發展道路》(1997年第4期)
《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和農村政策》(2004年第3期)
陳錦華:(1篇)
《深化改革亟需理論上的指導——在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理論討論會上的講話》(1991年第1期)
周小川:(8篇)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整體構想》(1988年第1期)
《關於沿海發展戰略的理論思考》(1988年第3期)
《中國經濟體制中的企業改革問題》(1989年第2期)
《中蘇貿易體制與貿易方式的改革》(1989年第6期)
《外向型發展與國際市場的價格衝擊》(1990年第3期)
《中央計畫的改進:方向、方法和限度》(1991年第1期)
《房產權與住房改革》(1992年第1期)
《財稅改革及整體性經濟分析》(1992年第6期)
周立群:(2篇)
《區域差距、發展戰略與政策選擇》(2005年第1期)
《建設新農村需要堅實的產業支撐》(2006年第7期)
周其仁:(1篇)
《中國農村政策兩題》(1995年第1期)
周叔蓮:(1篇)
《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模式的演進與比較》(1988年第6期)
周冠五:(1篇)
《首鋼實行承包制的幾點經驗》(1988年第2期)
林子力:(4篇)
《現代商品經濟新經驗與社會主義再認識》(1988年第6期)
《論商品經濟新階段及其社會主義的統一》(1990年第2期)
《論商品經濟新階段及其社會主義的統一(續)》(1990年第3期)
《計畫與市場:在一個新的層次上的探討》(1991年第1期)
林凌:(2篇)
《論承包制的完善和發展》(1988年第3期)
《強化中心城市作用的改革構想》(1988年第6期)
林毅夫:(5篇)
《外向型戰略的最佳選擇: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1988年第3期)
《關於我國經濟改革近中期措施的建議》(1989年第4期)
《改革金融政策和體制使我國經濟走入良性循環》(1993年第2期)
《按照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金融風險》(2001年第1期)
《建設新農村既是手段也是目標》(2006年第3期)
范恆山:(2篇)
《計畫與市場關係探索中的薄弱環節及難點》(1992年第2期)
《以外資為主體的地區經濟發展:東莞市個案》(2006年第9期)
茅于軾:(3篇)
《發展市場經濟的理論的理論述作——介紹<市場經濟學普及叢書>》(1994年第1期)
《為什麼窮國和富國的人同工不同酬》(1995年第1期)
《中間批發商是多餘的嗎》(1997年第1期)
鄭必堅:(1篇)
《應重視利益集團、利益群體問題的調查研究》(1988年第6期)
鄭重:(1篇)
《探索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之路》(1995年第4期)
俞正聲:(1篇)
《市長市委書記談改革》(1988年第4期)
冒天啟:(1篇)
《中國九十年代的經濟發展與改革》(1990年第6期)
洪銀興:(1篇)
《經濟運行機制的有序結構:計畫與市場》(1992年第4期)
胡舒立:(2篇)
《1994:中國沒有浪漫曲——關於中國新一輪改革風險預期的採訪札記》(1994年第1期)
《“中策現象”:關於“引資改造”的解析與思考》(1994年第3期)
胡鞍鋼:(6篇)
《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研究》(1994年第3期)
《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中國政治改革》(1999年第3期)
《積極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1999年第5期)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2001年第1期)
《利國利民、長治久安的奠基石——關於建立全國統一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開徵社會保障稅的建議》(2001年第4期)
《中國在東亞經濟中的角色定位:基於“多重中心”理論》(2006年第9期)
趙人偉:(1篇)
《從一些片段看顧準的學術生涯和感情世界》(1998年第2期)
趙陽:(2篇)
《中國農地制度的產權特徵》(2004年第4期)
《農地市場的發育:非農經濟、糧食市場與產權邊界》(2006年第12期)
趙曙明(2篇)
《自主創新條件下的中國企業培訓:國際比較及啟示》(2006年第3期)
《醫療衛生體制的風險管理及其戰略建議》(2007年第3期)
唐仁健:(2篇)
《對新經濟體制與農業市場化問題的思考》(1992年第6期)
《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現狀、目標和思路》(1997年第3期)
唐任伍:(6篇)
《論以債權人為主導的企業篩選機制》(2002年第6期)
《論我國不良資產的深度重組》(2004年第1期)
《“十一五”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關鍵》(2005年第1期)
《新農村建設貴在“新”》(2006年第3期)
《自主創新主體地位的實現與“企業生態系統”構建》(2006年第4期)
《全球化體系下中國農民的貿易環境及對策》(2006年第7期)
秦曉:(3篇)
《制度、交易費用和M型結構》(1994年第6期)
《金融業的“異化”和金融市場中的“虛擬經濟”》(2000年第1期)
《從“生產函式”到“替代函式”——關於現代大型公司總部功能的研究》(2003年第1期)
秦暉:(2篇)
《農民流動與經濟要素配置最佳化——清華大學學生農村調查報告之分析(一)》(1996年第3期)
《悄然的“土改”——清華大學學生農村調查報告之分析(二)》(1996年第5期)
袁純清:(1篇)
《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套用研究(上)(下)》(1998年第2、3期)
袁寶華:(2篇)
《關於增強國營大中型企業活力問題的探討》(1991年第4期)
《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實事求是不拘一格》(1993年第1期)
賈春峰:(1篇)
《研究社會矛盾必須研究利益關係》(1988年第6期)
賈康:(8篇)
《美國財政體系的特點及其對我們的啟示》(1990年第2期)
《分稅制改革與中央、地方政府間的關係》(1990年第4期)
《在配套中攻堅:財稅進一步改革的展望》(1998年第1期)
《稅費改革的基本思路:分流歸位》(1998年第4期)
《國有銀行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的良性互動》(2005年第9期)
《分稅制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安排》(2005年第12期)
《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新管理模式》(2006年第3期)
《中國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進與發軔》(2007年第4期)
郭樹清:(4篇)
《英國文官制度》(1988年第3期)
《經濟改革:為九十年代的經濟發展開闢道路》(1990年第5期)
《“八五”期間投資體制改革與投資規模控制》(1991年第6期)
《中國市場經濟中的政府作用》(1999年第3期)
高西慶:(1篇)
《從法律角度看我國證券業的幾個問題》(1991年第4期)
高尚全:(6篇)
《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1988年第1期)
《交易活動迫切需要建立新秩序》(1988年第5期)
《逐步建立計畫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1989年第5期)
《計畫經濟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問題的探討》(1991年第1期)
《堅定不移地投身改革的偉大事業》(1992年第1期)
《深化國有產權制度改革要解決的三個現實問題》(1995年第1期)
高新才:(3篇)
《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和政策空間》(2005年第1期)
《西部地區金融抑制的制度分析》(2005年第4期)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創新及實踐》(2006年第7期)
隋廣軍:(1篇)
《經濟發達地區需要切實推進經濟結構的最佳化調整》(2005年第1期)
黃奇帆:(1篇)
《國企改革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的互動:以重慶為例》(2006年第3期)
龔育之:(1篇)
《全面地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1988年第6期)
童大林:(1篇)
《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的再認識》(1988年第6期)
葛延風:(1篇)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個框架性設計》(2005年第6期)
謝平:(1篇)
《我國貨幣政策面臨的三大問題》(1993年第3期)
韓俊:(6篇)
《崛起的中國農村股份合作經濟》(1993年第5期)
《解決我國新階段“三農”問題的政策思路》(2004年第2期)
《當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狀況調查與分析》(2005年第2期)
《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若干問題及政策建議——基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的調查》(2005年第10期)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2006年第3期)
《健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的若干政策建議》(2007年第9期)
樓繼偉:(3篇)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整體構想》(1988年第1期)
《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問題和出路》(1988年第5期)
《管住貨幣改善調控——總需求管理體制若干問題》(1993年第1期)
臧旭恆:(2篇)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2005年第1期)
《建設新農村與農民工工資水平問題》(2006年第7期)
蔡昉:(2篇)
《用中國經驗豐富和創新發展經濟學——讀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1993年第5期)
《全球化、經濟轉型與中國收入分配最佳化的政策選擇》(2006年11期)
裴長洪:(1篇)
《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政策思路》(2005年第1期)
樊綱:(4篇)
《關於股份制的若干理論問題》(1991年第4期)
《更積極地發展非國有經濟》(1992年第3期)
《論發展市場經濟與產權關係的改革》(1993年第1期)
《論市場中的政府》(1993年第5期)
薛瀾:(2篇)
《防範與重構:從SARS事件看轉型期中國的危機管理》(2003年第3期)
《國家應急管理體制建設:挑戰與重構》(2005年第3期)
戴園晨:(3篇)
《社會主義有計畫商品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1990年第1期)
《不失時機地推進價格改革》(1990年第4期)
《在市場疲軟中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1991年第1期)
戴相龍:(1篇)
《試論交通銀行的發展方向》(1992年第1期)
魏傑:(2篇)
《必須構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2002年第6期)
《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內在特性與改革思路》(2006年第3期)
(美)麥可•斯賓塞:《經濟成長與人力資本關係的戰略考量》(2006年第6期)
(美)愛德華•拉澤爾:《人力資源管理與中國企業績效的提升》(2006年第9期)
美國
【美】戴維 •柯爾:《我對當前中國金融政策的一些思考》(1988年第4期)
【美】米爾頓•弗里德曼:《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幾點意見》(1988年第6期)
【美】鄒至莊:《中國市場社會主義與經濟發展》(1989年1期)
【美】沈心平:《跨國公司與中國貿易新構想》(1989年1期)
【美】王念祖:《論中國的企業家》(1989年3期)
【美】史泰麗:《中國改革期間的農業政策》(1992年第1期)
【美】C•詹森:《<通產省和日本的奇蹟>摘錄》(1992年5期)
【美】羅納德•I•麥金農:《改革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巨觀經濟調控:亞洲和歐洲的比較》(1993年第1期)
【美】劉遵義:《增長與私有化:消減公營企業的另一種戰略——台灣和韓國的經驗》(1993年第4期)
【美】黃佩華:《中國經濟的漸進式改革之路是否走到了盡頭》(1994年1期)
【美】加爾布雷斯:《“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機歷史回顧(一)》(1994年第4期)
【美】加爾布雷斯:《“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機歷史回顧(二)》(1994年第5期)
【美】湯姆士•梅耶爾:《中國應該保持高通貨膨脹嗎》(1994年第6期)
【美】劉遵義錢穎一:《關於中國的銀行與企業財務重組的建議》(1994年第6期)
【美】加爾布雷斯:《“泡沫”的故事——金融投機歷史回顧(三)》(1994年第6期)
【美】道•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綱要》(1995年第3期)
【美】方博亮:《當前國有企業盈虧不是判斷企業效率的標準》(1995年第4期)
[美]尼古拉•拉迪:《中國尚未完成的經濟轉型》(2000年第2期)
[美]劉恆中:《政企分開:讓民眾的“市場投票”來決定國資的企業配置》(2001年第1期)
[美]彼得•戴芒得:《智利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1997年第4期)
日本
【日】西村可明:《東歐經濟改革的第三次浪潮》(1988年第6期)
【日】大來佐武郎:《東亞與全球經濟》(1989年1期)
【日】奧村宏:《股份公司的興亡》(1992年第5期)
【日】岸本重陳:《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機制》(1993年第4期)
【日】小林實:《論中國經濟建設中長期金融機構的作用》(1993年6期)
【日】青木昌彥:《對內部人控制的控制:轉軌經濟中公司治理的若干問題》(1994年6期)
【日】奧村宏:《大眾資本主義夢幻的破滅》(1993年第6期)
[日]青木昌彥:《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政府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比較制度分析>中文版前言》(1997年5期)
韓國
【韓國】李鍾永:《韓-中經濟合作展望》(1990年第6期)
英國
【英】埃斯特林:《波蘭的產業重組與微觀經濟調整:一種跨部門的分析法》(1993年第4期)
【英】伍德:《重組公有制建立合股公司》(1993年第6期)
法國
【法】瑞俠威:《波蘭的產業重組與微觀經濟調整:一種跨部門的分析法》(1993年第4期)
蘇聯
【蘇】瓦西里也夫:《中國十年經濟改革的一些經驗》(1989年第2期)
【蘇】梅德韋傑夫:《改革的意識形態:原則與實際行動》(1989年第5期)
德國
【西德】沃•恩格斯:《市場經濟與民主》(1989年3期)
[德]費多麗:《從經濟政策目標看外資企業在中國的作用》(1999年第2期)
匈牙利
【匈】霍爾瓦特•伊萬:《匈牙利:改革和教訓》(1989年第6期)
[匈]亞諾什•科爾內:《匈牙利福利制度的改革》(1997年第2期)
南斯拉夫
【南】西夫切夫:《談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多元化問題》(1988年第6期)
瑞典
【瑞典】古斯塔夫森:《80年代末中國居民經濟福利的分配》(1994年1期)
秘魯
【秘魯】馬里奧•瓦爾加斯•羅薩:《從黑市到市場經濟——<另一條道路>序言》(1994年第3期)
澳大利亞
【澳】譚安傑:《中國上市公司的公司督導》(1995年第1期)
智利
[智利]薩爾瓦多•瓦爾德斯-普雷特:《智利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1997年第4期)
西班牙
[西班牙]雷諾:《中國目前不宜允許外匯完全自由兌換——給中國的一個建議》(1996年第2期)
荷蘭
[荷蘭]莫蘭德:《不同公司體制中的替代性約束機制》(1999年第2期)
中國香港
【香港】鄭宇碩:《香港政治的現代化》(1988年第6期)
【香港】齊辛:《中國大陸的道德危機》(1988年第6期)
【香港】閔建蜀:《如何提高華南沿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1991年第2期)
【香港】邱小菲:《中國發展股票市場的目標及監管方向》(1991年第3期)
【香港】張燕群:《香港的股市及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1991年第3期)
【香港】項兵:《兩權分離給現代大型企業帶來的困擾》(1995年第4期)
【香港】武常岐:《當前國有企業盈虧不是判斷企業效率的標準》(1995年第4期)
中國台灣
【台灣】謝來發:《兩岸經濟合作三前提》(1991年第2期)
【台灣】邱毅:《台商赴大陸投資設廠的經濟分析》(1991年第2期)
【台灣】白俊男:《從台灣股市看深圳股市》(1991年第3期)
【台灣】邱毅:《對大陸股份公司與股票市場發展的建議》(1991年第3期)
中國澳門
【澳門】賀田:《加強華南地區與港澳地區的科技交流、生產合作》(1991年第2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A•斯科特:《經濟改革與巨觀經濟管理》(1989年2期)
M•米卓爾等:《貿易開放經營:開發中國家的經驗》(1990年第2期)
J•奎爾克:《15個開發中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實踐》1990年第2期
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利伯齊格托馬斯:《東亞經驗》(1994年第4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斯坦利•費希爾[世界銀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格林斯潘[美國]薩莫斯[菲律賓]拉莫斯[日本]榊原英資[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馬丁•費爾德斯坦[美國]傑弗里•薩克斯東亞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國際討論(3•31)(本討論為摘譯)1998年第3期

品牌衍生

2011年第3期封面2011年第3期封面

《改革》社評
《改革》社評自2004年第2期開辦以來,迄今已編髮41期。緊密跟進中央重大政策安排,觀點獨家、獨立、獨到,凸顯輿論先導的重要功能,在中國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如2007年第4期社評《競逐試驗區:鯰魚效應?骨牌效應?》,指出“當下,政策制定者不必徘徊於誰將成為第三個試驗區,可結合區域要素稟賦特點,批准一地一區的個性化試驗,即,先‘小試’後‘大試’,如,重慶試城鄉統籌”。該觀點與6月國務院批准重慶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一重大政策安排吻合,提前兩個月作出前瞻性預測。延及12月,國務院批准武漢、長沙城市群列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再次印證了《改革》社評的輿論先導功能。第10期社評《“增長”變“發展”意味中國經濟再轉型》,獨家提出應以GNP考核代替傳統的GDP考核。這是中國期刊界最早跟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並前瞻中國經濟發展走勢的獨家聲音。
改革論壇
改革論壇是《改革》品牌的延伸,是《改革》作為經濟學品牌期刊率先轉型的一次有益嘗試。首屆改革論壇於2007年10月25日在重慶開壇,主題為“中國經濟學管理學期刊發展與高校學科建設”。
中國經濟改革30年叢書
改革雜誌社負責中國經濟改革30年叢書的總體策劃。叢書分為中國經濟改革的20個第一、中國經濟改革30年大事記、市場化進程、政府轉型、對外開放、農村經濟、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區域經濟、財政稅收、金融改革、資源與環境和社會保障等13卷。這套向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獻禮的重點圖書將於2008年上半年正式出版,由重慶市新聞出版局、改革雜誌社、重慶大學出版社聯袂推出。這套叢書也將成為全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權威大型文獻。

經濟財政類期刊大全(二)

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範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範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最佳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註: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電話。
《管理學家》
《管理與財富》
《東方企業家》
《當代旅遊(學術版)》
《當代商報-中外教研周刊》
《大眾投資指南》
《東南置業》
《董事會》
《改革內參》
《工程經濟》
《工業技術經濟》
《管理現代化》
《當代財經》
《管理學家(實踐版)》
《管理學刊》
《當代經理人》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
《大眾商務(創業版)》
《公共支出與採購》
《公司》
《管理觀察》
《管理科學》
《管理世界》
《地方財政研究》
《對外經貿實務》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改革與理論》
《改革與戰略》
《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
《廣東商學院學報》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廣西商業經濟》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
《當代經濟科學》
《電子商務技術》
《改革與開放》
《調研世界》
《當代經濟》
《甘肅金融》
《甘肅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甘肅稅務》
《東方經濟》
《工商行政管理》
《當代經濟研究》
《公共管理學報》
《當代審計》
《當代經濟管理》
《股市動態分析》
《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
《管理工程學報》
《地方稅務》
《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
《管理評論》
《發展》
《發展論壇》
《管理學報》
《發展研究》
《飯店現代化》
《房地產導刊》
《管理學文摘卡》
《房地產世界》
《福建財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廣東金融學院學報》
《廣東經濟》
《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福建金融》
《廣東審計》
《福建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廣告大觀(理論版)》
《廣告主市場觀察》
《廣西財經學院學報》
《廣西經濟》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廣西經貿》
《廣西糧食經濟》
《福建經濟》
《福建稅務》
《廣西審計》
《廣西市場與價格》
《廣西統計》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
《改革》
《廣東發展導刊》
《當代保險》
《管理科學學報》
《廣西財政》
《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廣西農村金融研究》
《當代秘書》
《管理工程師》
《廣西會計》
《股市》
《廣西稅務》
《工程經濟信息》
《廣告世界》
《廣東財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