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為紀念中國卓越的經濟學家孫冶方同志對經濟科學的重大貢獻,表彰和獎勵對經濟科學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而設立的。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於1985年開始設立和評選,每兩年評選、頒發一次,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該獎由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組織評選,其獲獎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國經濟科學發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中國經濟學研究各領域的最高水平。

基本信息

設立背景

設立原因

為紀念孫冶方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貢獻,經濟學家薛暮橋、于光遠、許滌新等發起於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1985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開始設立並評選。是中國經濟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孫冶方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孫寶山、葉非木、勉之等,無錫玉祁鎮人,模範共產黨員,著名經濟學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經濟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歷屆獲獎

1984年

第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獎(4本)

1、羅季榮:《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2、梁文森、田江海:《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3、尹世傑(主編)、王美涵、羅鎮齊、何同甫、鄭必清、謝麗卿、楊體仁、胡在知、袁培樹、凌宏城、陳汀柯、彭明朗、陳錫齡:《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4、孫尚清(主編)、張卓元(副主編)、蔡中傑(副主編)、陳吉元(副主編)、張曙光、薛永應、劉厚成、張澤厚、陳玉光、陳勝昌、汪海波、戴園晨、霍俊超、冒天啟、惲希良、任惟忠:《論經濟結構對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論文獎(47篇)

1、周叔蓮:《科學、技術、生產力》,《光明日報》,1977年5月30日。

2、蘇紹智、馮蘭瑞:《駁姚文元按勞分配產生資產階級的謬論》,《人民日報》,1977年8月9日。

3、蔣學模:《再談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4、張朝尊、項啟源、黃振奇:《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產》,《經濟研究》,1979年第4期。

5、何建章:《我國全民所有制經濟計畫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向》,《經濟研究》,1979年第5期。

6、鄺日安、曉亮:《試論價值規律同企業獨立自主權的關係》,《經濟研究》,1979年第5期。

7、謝佑權、胡培兆:《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有計畫地利用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問題討論專輯》,《經濟研究》編輯部,1979年6月編。

8、曉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學的嗎?》,《哲學研究》,1979年第7期。

9、袁文祺、戴倫彰、王林生:《國際分工與我國對外經濟關係》,《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

10、蔣一葦:《企業本位論》,《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

11、蘇星:《怎樣怎樣使住宅問題解決得快些》,《紅旗》,1980年第2期。

12、楊勛:《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改變農業落後面貌》,《農業經濟問題》,1980年第1期。

13、王貴宸、魏道南:《聯繫產量的生產責任制是一種好辦法》,《農業經濟問題》,1980年第1期。

14、烏家培:《探索社會主義再生產模式的若干問題》,《經濟數學方法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2月出版。

15、陳敏之:《住房還是商品》,《社會科學》(上海),1980年第3期。

16、楊堅白、李學曾:《論我國農輕重關係的歷史經驗》,《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

17、廖季立:《從橫向聯繫和縱向聯繫談體制改革》,《人民日報》,1980年8月26日。

18、吳象:《陽關道與獨木橋—試談包產到戶的由來、利弊、性質和前景》,《人民日報》,1980年11月5日。

19、王夢奎:《企業領導制度中的一個問題—對於一長制的考察》,《經濟研究》,1981年第1期。

20、李成瑞:《財政、信貸平衡與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經濟研究》,1981年第3期。

21、顧宗棖、孫廣林:《試論我國工業企業的級差收益及其調節》,《社會科學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萬欣:《應當從分析商品開始研究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吉林人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23、林文益、賈履讓:《關於供求規律及其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經濟研究》,1981年第9期。

24、恭永應:《生產力系統論—關於生產力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的探索》,《經濟研究》,1981年第9期。

25、肖灼基:《關於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若干構想》,《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1年第5期。

26、趙人偉:《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和市場機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及其優越性》,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27、董輔礽:《經濟利益、經濟槓桿和經濟組織》,《大轉變中的中國經濟理論問題》,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28、滕維藻、鄭偉民:《資本國際化與現代國際壟斷組織》,《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29、馬家駒:《〈資本論〉的方法和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研究》,《學術月刊》,1982年第3期。

30、吳敬璉:《關於我國現階段生產關係基本結構的若干理論問題》,《經濟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問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31、方民生:《論勞務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經濟研究》,1982年第5期。

32、劉景林:《論基礎結構》,《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

33、北京大學經濟系《資本論》教學小組:《勞動價值論是揭露現代資本主義剝削的強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3年第1期。

34、張寄濤:《馬克思的剩餘勞動理論和社會主義剩餘勞動的性質及其再現形式》,《〈資本論〉與社會主義經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35、高峰:《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現實》,《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

36、孫尚清、吳敬璉、張卓元、林青松、冒天啟、霍俊超:《試論孫冶方的社會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

37、宋則行:《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合理高速經濟結構》,《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3期(經濟增刊)。

38、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重新組合”的歷史性要求及其在聯產承包制中的實現》,《學習與探索》,1983年第5期。

39、衛興華:《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

40、曾啟賢:《孫冶方經濟理論體系試評—突破理論困境的貢獻和新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學術月刊》,1983年第11期。

41、何煉成:《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特殊含義》,《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2、余廣華:《國民收入生產結構的若干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3、楊聖明:《消費基金的性質、形成、動態及其內部的比例關係》,《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4、王向明:《人口與國民收入的生產和分配》,《社會主義社會國民收入的若干理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5、林凌:《關於中心城市改革的幾個問題》,《財貿經濟》,1984年第1期。

46、張曙光:《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47、黃達:《中國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和通貨物價控制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1986年

第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獎(5本)

黃達:《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導論》,中國金融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周叔蓮(主編)、裴叔平(主編)、洪惠如、楊沐、徐傳珍、於麗文、黃覺非、王玉書、陳慧琴、陳棟生、黃江南、陳樹勛、丁敬平、孫克亮、錢家駿、黃載堯:《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

雍文遠(主編)、李鴻江(副主編)、袁恩楨(副主編)、王志平、王國誠、朱懋庸、楊建文、羅宗、周建明、張繼光、錢世明、龔金國、曹麟章、童源軾:《社會必要產品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陳琦偉:《國際競爭論》,學林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林子力:《論聯產承包責任制—兼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論文獎(12篇)(以文章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1、蔡重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探討》,《經濟研究》,1984年第10期。

2、趙人偉:《勞動者個人收入分配的若干變化趨勢》,《經濟研究》、1985年第3期。

3、復旦大學經濟系國民經濟研究小組:《目前我國消費基金膨脹的原因及對策》,《中青年經濟論壇》,1985年4月創刊號。

4、吳敬璉:《再論保持經濟改革的良好經濟環境》,《經濟研究》,1985年第5期。

5、薛敬孝:《耐用消費品副類和再生產周期理論》,《南開學報》,1985年第5期。

6、林凌:《城市經濟商品化與城市開放》,《財貿經濟》,1985年第9期。

7、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綜合調查組:《改革:我們面臨的挑戰與選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調查綜合報告》,《經濟研究》,1985年第11期。

8、中國社會科學院“六五”經驗研究組:《對“六五”時期建設和改革問題的回顧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2期。

9、華生、何家成、張學軍、羅小朋、邊勇壯:《微觀經濟基礎的重新構造》,《經濟研究》,1986年第3期。

10、衛興化、洪銀興、魏傑:《企業活力與企業行為約束機制》,《學術月刊》,1986年第4期。

11、徐節文:《我國的工資改革》,《中國經濟建設的若干理論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

12、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論國民經濟結構變革——新成長階段農村發展的巨觀環境》,《經濟研究》,1986年第5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辦公室

1987年3月24日

1988年

第三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4本)

1、熊映梧(主編)、王愷、張藝、吳國華、孟慶琳:《生產力經濟學原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2、胡汝銀:《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6月出版。

3、潘振民、羅首切:《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均衡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6月出版。

4、中國科學院課題組、北京大學課題組、中共中央黨校課題組、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吳敬璉課題組、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課題組、國家計委課題組、上海課題組:《中國改革大思路》,瀋陽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論文獎(7篇)

1、丁聲俊:《關於我國糧食發展戰略問題》,《河南糧食經濟》,1985年第11期。

2、李成瑞:《關於巨觀經濟管理的若干問題》,《財貿經濟》,1986年第11期。

3、經君健:《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聯繫》,《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丁鵠:《向慢性通貨膨脹論者進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評審小組推薦)

5、李京文、鄭友敬等:《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問題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8年第1期。

6、戴園晨、黎漢明:《工資侵蝕利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潛在危險》,《經濟研究》,1988年第6期。

7、季崇威、楊沐:《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執行外向發展戰略》,《人民日報》,1988年7月18日。

1990年

第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4部)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李江帆:《第三產業經濟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李揚:《財政補貼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6月出版。胡代光、魏塤、宋承先、劉詩白主編:《評當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論文獎(8篇)

1,蔡江南、符鋼戰、沈晗耀、林綏:《企業勞動力面臨的問題及其出路——對上海企業的調查研究報告》,《上海經濟研究》,1987年第6期。

2,樊綱:《灰市場理論》,《經濟研究》,1988年第8期。

3,吳敬璉:《通貨膨脹的診斷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

4,貝多廣:《論社會資金流動的綜合平衡》,《經濟研究》,1989年第7期。

5,陳吉元、鄧英淘、姚鋼、徐笑波:《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改革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思路》,《經濟研究》,1989年第10期。

6,程秀生:《中國傳統的積累模式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特殊性》,《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形勢分析小組:《以改革促穩定在穩定中發展》,《經濟研究》,1990年第7期。

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八五”計畫基本思路研究組:《“八五”經濟發展:方針、途徑與政策》,《經濟研究》,1990年第7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辦公室

1991年4月28日

1992年

第五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4部)

李拉亞 :《通貨膨脹機理與預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年11月出版。

楊堅白等:《新中國經濟的變遷與分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4月出版。

吳敬璉:《通向市場經濟之路》,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 8月出版

1994年

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6部)

許滌新(主編)、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3年8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汪士信、石奇、方卓芬、方行、簡銳、胡鐵文、徐雪筠、陳正炎、王水、徐新吾、黃如桐、姜鐸(蔣立),唐傳泗、貴畹蘭、汝仁、劉佛丁、丁長清、吳太昌、朱秀琴、郭太炎)

王慧炯(主編)、陳小洪(副主編):《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胡汝銀、林棟樑、鄭易生、張景曾、仝月婷、莫天全、呂朴、夏小林、王衛、楊良、常清、廖英敏、盧文榮、陳海淳、魯志強、胡欣欣)

王洛林、翁君奕、張小金、李文溥、陳其林、黃建忠、莊宗明、郭俊勝、朱崇實:《外商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評價——理論與方法》,鷺江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馬建堂(主筆):《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陳小洪、吳仁洪、金爾林、王麗傑、房漢廷、姚廣海、丁宏祥)

郭克莎:《中國:改革中的經濟成長與結構變動》,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12月出版。

劉方棫(主編)、楊聖明(主編)、張少龍(副主編):《90年代中國市場消費戰略》,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陳炳才、於小東、劉偉、張平、賈履讓、王剛、劉春旭)

論文獎(14篇)

1、鄭洪慶:《超越放權 強化產權——對部分國有企業“虛脫症”的思考》,《經濟日報》,1990年6月29日。

2、張問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概述》,《經濟研究》,1991年第6期。

3、中國城市土地使用與管理課題組(李揚執筆):《我國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4、劉世錦:《經濟體制組織選擇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經濟研究》,1992年第4期。

5、唐宗焜:《國有企業利潤轉移和企業再生產能力》,《經濟研究》,1992年第7期。

6、江小涓:《中國推行產業政策中的公共選擇問題》,《經濟研究》,1993年第6期。

7、吳曉靈、謝平:《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的中國貨幣政策》,《經濟導刊》,1993年第4期。

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李克平執筆):《建立一個規範、有效的財政新體制》,《改革》,1993年第6期。

9、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周小川執筆):《企業與銀行關係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

10、趙人偉、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11、陳吉元、胡必亮:《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

12、國家計委經研中心基礎產業資金籌集課題組(郭樹華、孫國華、許江萍執筆):《我國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資金籌措》,《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4年第6期。

13、鄭玉歆:《正確認識我國工業經濟效益的總體趨勢》,《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4年第6期。

14、辜勝阻:《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何處去》,《改革》,1994年第4期。

1996年

第七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5部)

嚴瑞珍、王沅:《中國貧困山區發展的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袁志剛:《非瓦爾拉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套用》,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2月出版。

朱玲、蔣中一:《以工代賑與緩解貧困》,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中華書局,1995年11月出版。

劉偉(主筆):《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本書其他作者:蔡志洲、楊去龍)

論文獎(11篇)

1、李克強:《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2、趙曉雷:《對毛澤東工業化思想的經濟學分析》,《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3期。

3、李光遠:《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旗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學習札記》,《求是》,1994年第9期。

4、中國社科院經濟學科片“1991~2010年經濟發展思路”課題組(李京文等執筆):《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與政策選擇》,《管理世界》,1994年第4、5期。

5、“中國社會保障的體制選擇與經濟分析”課題組(周小川、王林執筆):《社會保障:經濟分析與體制建議》,《改革》,1994年第5、6期。

6、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張春霖:《從融資角度分析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

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李劍閣執筆):《繼續推進流通市場化和市場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

9、李揚:《國際資本流動與我國巨觀經濟穩定》,《經濟研究》,1995年第6期。

10、黃季焜:《中國糧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對策——也談中國是否會使世界飢餓》,《改革》,1996年第2、3期。

11、許小年:《信息、企業監控和流動性——關於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改革》,1996年第4期。

1998年

第八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陳錫文:《中國農村改革:回顧與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楊承訓:《市場經濟理論典鑒——列寧商品經濟理論系統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3.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論文獎(12篇)

1. 朱善利:《論經濟總量均衡的條件》,載《效率、公平與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論壇》1992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2. 趙匯:《怎樣理解馬克思的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2期。

3. 楊瑞龍:《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理論思考》,《經濟研究》,1995年第2期

4. 中國社會科學院“嚴重虧損國有企業研究”課題組(鄭海航、江小涓、張承耀負責):《嚴重虧損國有企業的虧損原因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楊聖明、溫桂芳、邊勇壯執筆):《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總體構想》,《財貿經濟》,1997年第12期、1998年第1期 。

6. 唐宗焜、韓朝華:《國有企業產權交易行為分析》,《改革》,1997年第2、3期。

7.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金碚、胥和平、謝曉霞執筆):《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報告》,《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

8. 劉樹成:《論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9. 銀溫泉、臧躍茹:《目前企業集團發展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經濟參考報》,1998年1月6日。

10. 張軍擴、呂薇、熊賢良(執筆):《國有經濟的職能錯位與戰略性改組的基本方向》,載《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11. 江小涓:《市場化進程中的低效率競爭實踐—以棉紡織行業為例》,《經濟研究》,1998年第3期。

12. 葉坦:《“中國經濟學”尋根》,《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1999年6月12日

2000年

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1部)

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論文獎(10篇)

1. 宋曉梧、張小建、陳宇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本書總論),中國勞動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

2. 閻滔:《論從抑制通脹到擴大內需轉型期的巨觀調控政策》, 《改革》,1998年第6期。

3.胡鞍鋼:《就業與發展──中國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序),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 韓俊:《農村經濟結構的變更與國民經濟發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第九章,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

5.宋文兵:《中國的資本外逃問題研究》,《經濟研究》,1999年第5期。

6. 許憲春: 《世界銀行關於中國GDP數據的調整及其存在問題》,《經濟研究》,1999年第6期。

7.陳清泰等主編:《國企改革攻堅15題》,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林毅夫:《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第四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9. 謝平:《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 》,《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楊惠馨:《以汽車製造業和耐用消費品製造業為例的結論和政策含義》,《企業的進入退出與產業組織政策》第八章,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01年6月3日

2002年

第十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李維安等:《公司治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2、臧旭恆等:《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分析》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聯合出版。

3、王俊豪:《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的套用》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出版。

論文獎(8篇)

1、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節選自《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2、范從來:《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研究》,《經濟研究》,2000年第7期。

3、王燕等:《中國養老金隱性債務、轉軌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響——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經濟研究》,2001年第5期。

4、夏斌、廖強:《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經濟研究》,2001年第8期。

5、楊瑞龍(主編):《國有企業的“效率悖論”及其深層次的解釋》 ——節選自《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的經濟學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這一部分主要觀點和內容見《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7期)

6、 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郭克莎執筆):《工業化與城市化關係的經濟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7、賈康、 白景明:《縣鄉財政解困與財政體制創新》,《經濟研究》, 2002年第2期。

8、張曉山等:《對中國農民中介組織的理論研究》——節選自《聯結農戶與市場—中國農民中介組織探究》第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004年

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 倪鵬飛主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 紀寶成主編:《轉型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秩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論文獎:10篇

1. 黃少安:《關於制度變遷的三個假設及其驗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

2. 張曉朴:《入世後應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政策選擇》(上、下篇),《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4、5期。

3. 余永定:《通過加總推出的總供給曲線》,《經濟研究》, 2002年第9期。

4. 張新、蔣殿春:《中國經濟的增長——GDP數據的可信度以及增長的微觀基礎》,《經濟學(季刊)》第二卷,第一期,2002年10月。

5. 張車偉:《營養、健康與效率-來自中國貧困農村的證據》,《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6. 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恆鵬:《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7.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成長前沿課題組:《經濟成長、結構調整的累積效應與資本形成-當前經濟成長態勢分析》,《經濟研究》,2003年第8期。

8. 劉小玄:《國有企業民營化的均衡模型》,《經濟研究》 ,2003年第9期。

9. 謝平、路磊:《中國金融腐敗研究:從定性到定量》,《比較》,第8輯,2003年9月。

10.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加快建設公共服務性政府》,《經濟參考》,2003年12月24日。

2006年

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3部)

1、王元龍:《中國金融安全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地主制經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左大培:《內生穩態增長模型的生產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論文獎(10篇)

1、林漢川、夏敏仁、何杰、管鴻禧:《中小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北京、遼寧、江蘇、浙江、湖北、廣東、雲南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2、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選擇偏差、比較優勢與教育的異質性回報:基於中國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

3、胡必亮:《村莊信任與標會》,《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4、荊林波:《質疑外包服務降低成本及引起失業的假說——以信息技術外包服務為例》,《經濟研究》,2005年第1期。

5、李揚、殷劍鋒:《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高儲蓄、高投資和中國經濟成長》,《經濟研究》,2005年第2期。

6、趙志君、金森俊樹:《一個中國私營部門發展模型》,《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

7、陳佳貴、黃群慧:《工業發展、國情變化與經濟現代化戰略—中國成為工業大國的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8、劉樹成、張曉晶、張平:《實現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經濟研究》,2005年第11期。

9、平新喬、郝朝艷、毛亮、李化松、張璐、胡向婷:《垂直專門化、產業內貿易與中美貿易關係》,選自《中美貿易順差結構分析與對策》一書(張燕生、劉旭、平新喬主編)第二章,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0、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起草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改革》,2006年第5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07年7月27日

2008年

第十三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2部)

1. 吳慧主編:《中國商業通史》(共5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3月、2005年8月、2006年7月、2008年5月出版。

2. 何煉成:《價值學說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出版。

論文獎(7篇)

1. 沈坤榮、付文林:《稅收競爭、地區博弈及其增長績效》,《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2. 白重恩、謝長泰、錢穎一:《中國的資本回報率》,《比較》第二十八輯,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3. 李周主編:《中國反貧困與可持續發展》第六章《中國扶貧績效及其因素分析》,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4. Lawrence J. Lau(劉遵義)等:《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及其套用——中美貿易順差透視》,《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新農村建設推進情況總報告——對17個省(市、區)2749個村莊的調查》,《改革》2007年第6期。

6. 裴小革:《論財富》(節選自楊聖明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第二章),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7. 姚洋、張曄:《中國出口品國內技術含量升級的動態研究——來自全國及江蘇省、廣東省的證據》,《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09年8月

2010年

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著作、論文分別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著作獎(空缺)

論文獎(8篇)

1. 陳增敬、LARRY EPSTEIN:Ambiguity, Risk and Asset Returns in Continuous Time(中文譯名:《連續時間條件下的模糊性、風險性和資產收益》),Econometrica,Vol.70,No.4,2002.(《經濟計量學》2002年7月,第70卷)

2. 曾力生:Effects of changes in outputs and in prices on the economic system: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using the spectral theory of nonnegative matrices(中文譯名:《產量變動和價格變動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利用非負矩陣譜理論的投入產出分析》),Economic Theory,Vol.34,Issu.3,2008.(《經濟學理論》2008年3月,第34卷)

3. 李子奈:《計量經濟學套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經濟研究》2008年第8期。

4. 張曉朴:《外資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後評價分析和政策建議》,《比較》2008年9月第38輯。

5. 潘家華、陳迎:《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6. 岳希明、李實、史泰麗:《壟斷行業高收入問題探討》,《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7. 謝富勝、李安、朱安東:《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和1975—2008年美國經濟的利潤率》,《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8.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經濟研究》2010年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11年7月

2012年

第十五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名單( 按出版順序排列)

著作獎(每部獎金20萬元)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主持人:侯雲春、韓俊、蔣省三):《農民工市民化:制度創新與頂層政策設計》,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2、劉世錦等:《陷阱還是高牆:中國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和戰略選擇》,中信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論文獎(每篇獎金10萬元)

1、王國剛:《城鎮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2、宋錚、Kjetil Storesletten, and Fabrizio Zilibotti:Growing Like China(中文譯名:《中國式增長》),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February 2011)(《美國經濟評論》2011年2月第101期)。

3、樓繼偉:《中國需要繼續深化改革的六項制度》,《比較》2011年第6輯;“Six Systemic Reforms with which China Must Press Ahead”, in Masahiko Aoki and Jinglian Wu (eds) The Chinese Economy: A New Transition, IEA Conference Volume No. 150-IV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12.

4、許成鋼: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中文譯名:《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性制度》),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 49, No. 4, Dec. 2011(《經濟文獻雜誌》2011年12月第49卷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13年7月8日

2015年

2015年11月8日,本次獲獎作品包括著作3部,論文4篇。

論文獎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髮表於《比較》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獲得論文獎,另外三篇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成長前沿課題組(負責人:張平,執筆:汪紅駒)《高投資、巨觀成本與經濟成長的持續性》,魏尚進、張曉波《競爭性儲蓄動機:中國持續增長的性別比例與儲蓄率》,姚洋、鍾寧樺《中國企業中的工會與工人的福利》。

著作獎

著作獎為:談敏《回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朱玲、楊春學、魏眾、羅楚亮、姚宇、金成武、鄧曲恆、王震、何偉《包容性發展與社會公平政策的選擇》,田國強、陳旭東《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

機構推薦獎

從本屆起還專門設立了機構推薦獎,《比較》編輯室等四家機構獲獎。

2017年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17屆(2016年度)獲獎作品名單

著作獎(每部獎金20萬元)

1. 林重庚、麥可·斯賓塞等:《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和轉型:國際視角的思考與建議》,中信出版社,2011年12月。

2. 李實、佐藤宏、史泰麗等:《中國收入差距變動分析——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IV》,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3.伍戈、李斌:《貨幣數量、利率調控與政策轉型》,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年1月。

論文獎(每篇獎金10萬元)

1.Mark R. Rosenzweig, 張俊森:《人口控制政策會提升人力資本投資嗎?——雙胞胎、出生體重和中國“一孩”政策》(Do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ies induce mor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wins birth weight and China’s “one-child” policy),《經濟研究評論》(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9年第76卷。

2.白重恩、張瓊:《中國經濟減速的生產率解釋》,《比較》,2014年8月(第73期)。

3.菲利普·阿吉翁、蔡婧、馬賽厄斯·德瓦特里龐、杜羅莎、安·哈里森、派屈克·勒格羅:《產業政策和競爭》,《比較》,2016年2月(第82期)(原載《美國經濟學期刊:總量經濟學》,2015年第7卷第4期)。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2017年9月29日

評選意義

迄今為止,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已在北京、深圳、日照和無錫等地舉辦了15屆頒獎大會,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的歷任評獎委員均為中國資深經濟學家。30年來,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本著孫冶方同志生前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精神,公平、公正地評選,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經濟學界新人,為繁榮中國經濟科學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多位獲獎的中青年經濟學家目前已在中央和國家重要領導崗位工作。

中外科學獎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科學,許多國家設立了不同的科學獎項,用來獎勵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成果推廣套用等方面取得優秀成果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獎
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西門子科學獎
卡林加獎
旺宏科學獎
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獎
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
保羅·揚森博士生物醫學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何梁何利基金獎
馬哈蒂爾科學獎
沙產業科學技術獎
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
諾貝爾科學獎
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
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劉永齡科學技術獎
森澤信夫印刷技術獎
蘇步青數學教育獎
杜邦科技創新獎
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
克拉福德獎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
冶金科學技術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
王大珩光學獎
晨興數學獎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獎
高士其科普獎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中國藥學發展獎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
美國化學協會核化學套用獎
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
世界傑出女生物學家獎
美國科學促進會紐科姆·克利夫蘭獎
威比獎
王丹萍科學技術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將
京都獎
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
王天眷波譜學獎
曾呈奎海洋科技獎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
華羅庚數學獎
煤炭青年科技獎
侯祥麟石油加工科學技術獎
金牛獎
圖靈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沃爾夫數學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菲爾茲獎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
中華醫學科技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邵逸夫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