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納蘭的詞中有一部分愛情詞很朦朧,又無本事可尋,所以很難確定其所指。這首詞便是這樣。從詞里所描寫的情景來看,很像是對一位情人的深深懷念。通篇表達了一種無聊賴的意緒。上片側重寫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聽著風聲、雨聲和著淒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下片側重寫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悽惋徘惻,哀怨動人。梁啓超認為此詞有“時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誰翻樂府(1)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2)。
不知何事縈懷抱(3),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翻樂府:指填詞。翻,按曲調作歌詞,白居易《琵琶行》:“為君翻作琵琶行”;歐陽修《蝶戀花》:“紅粉佳人翻麗唱,驚起鴛鴦,兩兩飛相向。“樂府,本為漢代管理,祭祀、巡行、宮廷所用音樂的官署,亦稱由官署採集來的民歌為樂府。後來將一切可以入樂的詩歌均稱為樂府,容若詞中取其廣義,代指詞。
(2)瘦盡句:意思是說眼望著燈花一點一點地燒盡散作燈花,徹夜不眠。
(3)縈懷抱:縈繞在心。
(4)謝橋: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謝娘,未詳何人,或謂名妓謝秋娘者。詩詞中每以此橋代指冶遊之地,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晏幾道《鷓鴣天》:“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納蘭反用其意,謂在夢中追求的歡樂也完全幻滅了。

白話譯文

是誰在翻唱著淒切悲涼的樂府舊曲?風蕭蕭肅肅,雨瀟瀟灑灑,房裡點燃的燈燭又短瘦了,一個悽苦孤獨的一夜,在燭淚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麼事縈繞心懷,難以放下,醒時醉時都一樣無聊難耐,就是夢裡也沒有到過謝橋。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納蘭的詞中有一部分愛情詞很朦朧,又無本事可尋,所以很難確定其所指。這首詞便是這樣。從詞里所描寫的情景來看,很像是對一位情人的深深懷念。通篇表達了一種百無聊賴的意緒。此闋《採桑子》無一字綺詞艷語,而當中哀艷淒婉處又動人心魄,明說是“瘦盡燈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燈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納蘭容若這樣深情的男子,哀傷如雪花,漫天飛舞不加節制,悼亡之作蘇子之後有納蘭,可是容若之後誰還能做悼亡的淒涼曲?嫁了這樣的男人不要想著白頭到老,因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謝幕留愛情佳話來讓人懷念。
上闋側重寫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聽著風聲、雨聲和著淒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
下闋側重寫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悽惋徘惻,哀怨動人。下闋緊承上片“瘦盡燈花又一宵”,扣住徹夜未眠,進一步訴說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不知道何事縈繞心懷?清醒時意興闌珊;沉醉也難掩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那個人始終忘不掉。
晏小山《鷓鴣天》詞有“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句,不知是何因緣,連一貫嚴謹的理學家程頤都拜倒其冶艷之下,極之讚許。容若此處更翻小山語意:“夢也何曾到謝橋?”縱能入夢,就真能如願到訪謝橋,與伊人重聚嗎?相較於小山的夢魂自由不羈能踏楊花與伊人歡會的洒然,容若的孤苦淒涼斑然若現,以此句結全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整首詞以清婉筆調寫相思,相思也仿佛臨風而動,縈人懷抱。風也蕭蕭,雨過天晴也蕭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又是淒涼又是纏綿,並非雕琢之語。燈光瘦盡亦是人神傷消瘦,一字鏤盡風神,盡得其妙。[3][5]

名家評價

梁啓超認為此詞有“時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此說不無道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族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箇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於滿漢融合的時期,其貴族家庭之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他雖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這一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一富於意境的佳作,是其眾多的代表作之一。

記牌簡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楊下採桑》,南卓《羯鼓樂》作《涼下採桑》,屬“大簇角”。此雙調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為之。《尊前集》注“羽調”。《張子野詞》入“雙調”。雙調44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別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詞牌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名家解讀

【淒涼曲】 文/安意如
至喜歡《採桑子》的靈動婉轉,就算撇開詞,單是“採桑子”三個字就有煙雨江南的清新和嫵媚,能夠讓人嗅見春意。
“採桑”與“採蓮”是屬於江南的兩首田園曲,採桑由春天開始至夏季結束,採蓮由夏季開始。交相綿延。江南的蠶坊,驚蟄的時候被春雷震醒,立即就有烏黑的幼蠶用小嘴咬破繭的韌膜,大片蠕動在嫩綠的桑葉上,徹夜進食。徹夜發出沙沙的嚼食聲,一時耳錯會以為如窗外下雨。三月採桑的季節,在鄉下,會看見採桑女子攜籃挎筐,在雨後的桑園裡採摘桑葉。常見有膽大幼童盤踞在樹上,摘下滿襟的桑葚,吃得滿嘴烏青。歡欣愉悅。桑樹雖叫人想起衣食的艱難,卻顯蘊勞作的豐美。
花間、北宋以來,詞譜“採桑子”上下片的第三句,原不必重疊上句。自從李清照“添字採桑子”創出疊句的變體,令人驚艷之後,後世不少詞人也摹擬李清照的形式,將原本不須疊句的上下片第三句重疊前句。節拍復沓,如此可增添舒徐動聽的效果與情韻。小令也有折復疊嶂的效果——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淒清。點滴淒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李清照《添字採桑子》
這是李清照的愁苦,因為有過“賭書消得潑茶香”的快樂日子,有過“被翻紅浪”的恩愛纏綿,後來的孤苦就更難捱。今昔對比悽苦也更強烈。容若也一樣,有過神仙美眷的日子,孑然一身的時候就格外無法忍受寂寞。這兩首《採桑子》心境肖似,在疊句的形式上,容若效易安體,而他善用尋常口語填詞、不事雕飾的特質,又與易安隱相呼應。
此闋《採桑子》抒思情,無一字綺詞艷語,而當中哀艷淒婉處又動人心魄,明說是“瘦盡燈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燈花而已?
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容若這樣深情的男子,哀傷如雪花,漫天飛舞不加節制,悼亡之作蘇子之後有納蘭,可是容若之後誰還能做悼亡的淒涼曲?嫁了這樣的男人不要想著白頭到老,因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謝幕留愛情佳話來讓人懷念。
“樂府”本為漢代管理,祭祀、巡行、宮廷所用音樂的官署,亦稱由官署採集來的民歌為樂府。後來將一切可以入樂的詩歌均稱為樂府。容若詞中取其廣義。是誰,在夜裡演奏著淒切悲涼的樂府舊曲?蕭蕭的風雨聲與之應和,長夜消磨,不知不覺紅燭燃盡,燈花如人瘦損衣帶,寸寸零落。下闋緊承上闋“瘦盡燈花又一宵”,扣住徹夜未眠,近一步訴說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不知道何事縈繞心懷?清醒時意興闌珊;沉醉也難掩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那個人始終忘不掉。
晏小山《鷓鴣天》詞有“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的艷語,不知是何因緣,連一貫嚴謹的理學家程頤都拜倒其冶艷之下,極之讚許。容若此處更翻小山語意,發出疑問:“夢也何曾到謝橋?”縱能入夢,就真能如願到訪謝橋,與伊人重聚嗎?相較於小山的夢魂自由不羈能踏楊花與伊人歡會的洒然,容若的孤苦淒涼斑然若現,以此句結全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我為你心思化盡,夢卻無緣,到頭竟似金童玉女的水流花謝兩無情。
小山也做採桑子——
白蓮池上當時月,今夜重圓。曲水蘭船,憶伴飛瓊看月眠。
黃花綠酒分攜後,淚濕吟箋。舊事年年,時節南湖又採蓮。
當時月下分飛處,依舊淒涼。也會思量,不道孤眠夜更長。
淚痕搵遍鴛鴦枕,重繞迴廊。月上東窗,長到如今欲斷腸。
——晏幾道《採桑子》
小令在他的手裡,似絕代的名伶一舞傾城。可是小山不同與容若。他畢生的思憶只為自己,哀悼那不待挽留就從指間飛落的年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