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昨行和張十一》

《憶昨行和張十一》是中唐詩人韓愈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憶昨行和張十一
【作品別名】《和張十一憶昨行》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韓愈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憶昨行和張十一(1)
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2),上公禮罷元侯回(3)。
車載牲牢瓮舁酒(4),並召賓客延鄒枚(5)。
腰金首翠光照耀(6),絲竹迥發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7)。
張君名聲座所屬(8),起舞先醉長松摧(9)。
宿酲未解舊痁作(10),深室靜臥聞風雷(11)。
自期殞命在春序(12),屈指數日憐嬰孩(13)。
危辭苦語感我耳,淚落不掩何漼漼(14)。
念昔從君渡湘水(15),大帆夜劃窮高桅(16)。
陽山鳥路出臨武(17),驛馬拒地驅頻隤(18)。
踐蛇茹蠱不擇死(19),忽有飛詔從天來(20),
伾文未揃崖州熾(21),雖得寬宥恆愁猜(22)。
近者三奸悉破碎(23),羽窟無底幽黃能(24)。
眼中了了見鄉國(25),知有歸日眉方開(26)。
今君縱署天涯吏(27),投檄北去何難哉(28)?
無妄之憂勿藥喜(29),一善自足禳千災(30)。
頭輕目朗肌骨健,古劍新 磨塵埃(31)。
殃銷禍散百福並,從此直至耇與鮐(32)。
嵩山東頭伊洛岸(33),勝事不假須穿栽(34)。
君當先行我待滿(35),沮溺可繼窮年推(36)。

作品注釋

(1)方崧卿從杭、蜀本作《憶昨行一首和張十一》,云:“元和元年江陵作。” 朱熹云:“或作《和張十一憶昨行》。”
(2)《漢書·律曆志》上:“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夾鍾者,言夾助大族,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夾鍾。”註:“夾鍾者,夷則之所生,仲春氣至,則夾鍾之律應。” 《後漢書·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杜甫《小至》詩:“吹葭六琯動浮灰。”
(3)朱熹云:“‘上’,洪作‘杜’,云:‘杜佑自淮南入朝也。’方作‘社’,云:‘此為荊帥裴均罷社而享客也。’今按:方說是也,但以‘上’為‘社’則未然。《左傳》云:‘五行之官,封為上公,祀為貴神。’其土正曰后土,在家則祀中溜,在野則為社。故杜注‘用幣於社’云:‘以請於上公。’則上公即社神也。況此句內又自以元侯為對耶?” 方世舉云:“《左傳》:‘肆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4)孫汝聽云:“牛羊豕曰牢。” 方世舉云:“《說文》:‘舁,共舉也。’《玉篇》:‘二人對舉也。’”
(5)顧嗣立云:“謝惠連《雪賦》:‘召鄒生,延枚叟。’”按:鄒枚,鄒陽、枚乘也。 朱彝尊云:“就飲酒敘來,詩家趣味自合。”
(6)顧嗣立云:“《洛神賦》:‘帶金翠之首飾。’” 方世舉云:“《舊唐書·輿服志》:‘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帶,四品五品並金帶。’《新唐書·車服志》:‘遠遊冠,三梁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
(7)方世舉云:“《詩·行葦》:‘洗爵尊斝。’《記·明堂位》:‘殷以斝,周以爵。’《禮》:‘玉斝不揮。’” 孫汝聽云:“《詩》:‘我姑酌彼金罍。’” 朱彝尊云:“是有意避排縟,雖未精腴,卻亦不粗硬。”
(8)孫汝聽云:“屬,謂眾所屬目。” 文讜云:“《中山先生詩錄》云:‘古人飲酒,皆以舞相屬獻壽,尊者亦往往歌舞。長沙王小舉袖云:國小不足迴旋。至唐太宗亦自起舞屬群臣。古人質樸,舞以達歡欣,不必合度臻好,人人可為之,不羞不及也。’”
(9)顧嗣立云:“《世說》:‘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俄如玉山之將崩。’”
(10)朱熹云:“‘舊痁’,方作‘痁舊’。今按:此句內上有‘宿酲’字,則此當為‘舊痁’明矣。方誤。” “酲”或作“醒”。 顧嗣立云:“《晉·劉伶傳》:‘五斗解酲。’《文選·風賦》:‘愈病析酲。’註:‘酲,酒病也。’《左傳》哀公二年:‘痁作而伏。’杜預曰:‘痁,瘧疾也。’”
(11)孫汝聽云:“謂耳疾若有所聞也。”
(12)魏懷忠云:“序,時也。”
(13)蔣抱玄云:“《漢書·陳湯傳》:‘詘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按:詘曰屈。” 文讜云:“數,計也。《蒼頡篇》曰:‘女曰嬰,男曰兒。’” 方成珪《箋正》:“疑署甫舉一子。”
(14)顧嗣立云:“《選》陸士衡《祭魏武帝文》:‘指季豹而漼焉。’註:‘漼,涕泣垂貌。’”
(15)朱熹云:“‘湘’,或作‘湖’。”
(16)汪佑南云:“《玉篇》:‘劃,以刀劃破物也。’《唐韻》、《集韻》:‘裂也。’想當時渡湘水,順風揚帆,帆忽破裂,況在夜間,更不利於行。高桅雖在,駕駛技窮。驚怖之狀,如在目前。不用裂字而用劃字,造句精妙,非昌黎不辨。”
(17)樊汝霖云:“公責連之陽山令,張為郴之臨武。” 方世舉云:“《南中八志》:‘鳥道四百里,以其險絕,獸猶無蹊,特上有飛鳥之道耳。’” 錢仲聯云:“《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七《江南西道》十五《郴州》云:‘臨武縣,漢舊縣也,屬桂陽郡,蓋因縣南武溪水為名。’”
(18)朱熹云:“三館本‘隤’作‘槌’。方云:‘《博雅》:槌,扌窒也。亦有義。’今按:方義暗僻不可曉。此但言當謫官時,馳驛發遣,而山路險惡,故羸馬拒地不進,被驅而屢至傾隤耳。‘隤’,或取‘虺隤’字,然其義但為不能升高之病,又似未必然也。” 祝充云:“隤,馬病也。《詩》:‘我馬虺隤。’” 朱翌云:“蜀人謂立地為拒地,立地者,不容少休之意。” 陳景云云:“蜀人方言,如土銼、岸溉之類,屢見杜詩,蓋少陵久寓蜀地,故旅中所詠,即用土人語耳。韓子陽山之行,路不由蜀,何故忽采方言入詩乎?《漢書·甘延壽傳》‘跋距’注云:‘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而相拔取之。’拒地之拒,殆與距同。夫人以手據地可曰距,則馬以足踞地亦可言拒矣。韓子時從臨武逾嶺,南出經鳥道之險,驛馬力疲,足倦踞地不前,策之而猶不能升,故曰‘驅頻隤’。正取虺隤義也。”
(19)方世舉云:“《海內西經》:‘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茹蠱,見《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注。
(20)孫汝聽云:“飛詔,量移詔也。”
(21)朱熹云:“‘揃’,或作‘剪’。謝校從‘剪’。方云:‘《說文》:揃,滅也。《史記·西南夷·贊》有揃剽字。’” 方世舉云:“《新、舊唐書·王伾、王叔文、韋執誼傳》,永貞元年八月,叔文貶渝州司戶,明年誅之。伾貶開州司馬,死其所。十一月,執誼貶崖州司馬,以宰相杜黃裳之婿,故最後貶,是氣焰未衰也,亦死於貶所。《史記·索隱》曰:‘揃,謂被分剖也。’”
(22)方世舉云:“《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23)陳景云云:“三奸,斥伾、叔文、執誼。”
(24)洪興祖云:“《左傳》云:‘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國語》作‘黃能’。說者曰:能既熊屬,又為鱉類,東海人祭禹廟,不用熊白及鱉為饌。豈鯀化為二物乎?”
(25)《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方世舉云:“羅含《湘水記》:‘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瞭然。’《神仙傳》:‘至其道徑,了了分明。’又:‘涉正說秦始皇時事,了了似及見者。’”
(26)朱彝尊云:“敘得婉曲有雅致,不惟遠勝《永貞》,亦勝《八月十五夜》。”
(27)朱熹云:“‘縱’或作‘從’。今按:《張署墓誌》:邕管奏署為判官也。”
(28)祝充云:“檄,符檄。《說文》:‘尺二書。’”錢仲聯云:“投檄北去,乃勸張辭謝邕管之辟而北歸。”
(29)孫汝聽云:“《易》:‘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30)蔣抱玄云:“《禮記》:‘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31)聞人倓云:“劚,斫也。”
(32)朱熹云:“‘耇’,或作‘耆’。” 樊汝霖云:“《詩·行葦》:‘黃耇台背。’鄭氏箋云:‘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 何焯《義門讀書記》:“反對‘數日’。”
(33)方世舉云:“《書·禹貢》:‘伊、洛、瀍、澗,既入於河。’” 錢仲聯云:“《新唐書·地理志》:‘河南道,其大川伊、洛。’《元和郡縣誌》:‘河南道河南府,管河南縣,伊水在縣東南十八里。’”
(34)朱熹云:“‘栽‘,或作‘裁’。” 蔣抱玄云:“王維詩:‘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方世舉云:“穿栽難解,大抵穿如穿渠,栽如栽花之類。” 
(35)陳景云云:“公詩意方欲與張君結隱嵩、洛間,所謂君當先行者,即蒙上‘投檄北去’言之耳。此與《寒食出遊》詩皆敘張方有邕管之辟,並未及雍掾之除。蓋此時張之新命尚未下也。”
(36)“推”,或作“摧”。 祝充云:“沮、溺,皆人名。《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推,去也。《詩》:‘則不可推。’” 韓醇云:“推字取《禮記》三推九推之意。” 樊汝霖云:“公家河南,而嵩山、伊水、洛水皆隸河南。詩意欲與張耦耕於嵩山下也。” 朱彝尊云:“敘得亦朗快。”

作品輯評

朱彝尊曰:“風致不及《寒食游》,稍勝《永貞》。”
程學恂曰:“‘飛詔從天來’以下數語,乃通首關鍵。蓋張之貶官,以群奸故,故群奸敗而疾自當愈也。至‘無妄之憂’云云,竟同世俗慶祝諛詞矣,然細思之,卻先為群奸破碎而發,故不嫌恣意言之,使千古正人吐氣。”“讀此詩,須知全是傲岸滑稽,嘻笑怒罵。前言危疾可憂,非真憂也。後言病癒可慶,非真慶也。總對三奸言耳。若認真作愁苦語吉祥語,則此詩俗澈骨矣。”
陳克明《韓愈年譜及詩文系年》:“此詩並非突出‘三奸’,程論以偏概全,不足為信。”
江佑南曰:“此詩通體不外哀樂二字。首段從公宴說到病,是樂而哀也。中段敘謫官就道,水陸艱難,落到歸日,是哀而樂也。末段首聯回應遷謫,了中段。以下祝其病癒,了首段。然後以耦耕作結,自有無窮樂事。不說破樂字,而樂在其中矣。”

作者簡介

韓愈
(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稱之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世稱韓文公。公元792年(貞元八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詩與孟郊並稱“韓孟”。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宋詩影響頗大。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