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葭

語出:《後漢書·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唐 杜甫 《小至》詩:“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飛灰。” 明 高啟 《至日夜坐客館》詩:“旅蹤猶泊梗,陽氣又吹葭。”

吹葭
拼音:
解釋:1.古代候氣之法,以葭灰填律管之內端,氣至則灰散。《後漢書.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