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秋燈錄》

《夜雨秋燈錄》

《夜雨秋燈錄》是晚清筆記小說中的知名之作,《夜雨秋燈錄》中寫得最動人的,是那些女笥的故事,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愛情婚姻為主題,一類以智勇貞烈為主題。

基本信息

介紹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錄

《夜雨秋燈錄》是晚清筆記小說中的知名之作,前人評它“書奇事則可愕可驚,志畸行則如泣如訴,論民故則若嘲若諷,摹艷情則不即不離。《夜雨秋燈錄》所述,多是神奇怪誕撲朔迷離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作者反映社會現實,描摹人情世態,抒發人生感慨,傳布勸善之道。展卷則佳境處處,目不暇接;掩卷則餘音裊裊,神猶在茲。 

內容分類

《夜雨秋燈錄》中寫得最動人的,是那些女笥的故事,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愛情婚姻為主題,一類以智勇貞烈為主題。

宣鼎的《夜雨秋燈錄》是晚清文言小說的壓卷之作,除了小說本身文筆富麗外,還有一點就是它自始至終把“情”放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錄》

在首位,作者宣鼎對“情”的認識和處理顯然受到了晚明馮夢龍《情史》和“情教”觀的影響。從作者的評論語言以及故事的情節方面來分析宣鼎對馮夢龍“情教”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以把握作者的思想脈搏,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安徽作家宣鼎及其《夜雨秋燈錄》的認識。

作家宣鼎(1832~1879)的《夜雨秋燈錄》和《夜雨秋燈續錄》是晚清文言小說的壓卷之作,內容包羅甚廣,其中寫的最為感人的是各類愛情故事,如《麻瘋女邱麗玉》、《鄔生艷遇》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目前筆者發現的相關研究文章就有26篇,其中涉及作者生平家世的考證,作品的思想藝術成就評價等。已故學者蘇興先生認為《夜雨秋燈錄》卷二接近一半的篇目受到“三言”的影響,如《東野砧娘》是《醒世恆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的“翻版”;《盈盈》、《桑兒》的部分內容來自《醒世恆言》中《鬧樊樓多情周勝仙》與《施潤澤灘闕遇友》;《閨俠》、《田處士石驢》部分內容受到《警世通言》的《范鰍兒雙鏡重圓》和《桂員外途窮懺悔》的影響。

關於作者

作者宣鼎,字子九,又字素梅;號瘦梅,又號邋遢書生,金石書畫丐,安徽天長市人,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於清光緒上年(1880年),是我國晚清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畫家。對書法、篆刻、詞曲、賦等亦能精通,史書稱他“工詩文書畫”。他是一位清代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藝的文學藝術家和天才。

宣鼎少年時期,家境豐裕,在遠近天長一帶頗有影響,可稱大戶人家。母親信佛教,愛談玄學,加之他天資過人,勤奮好學,這對他以後的創作思想很有影響。1852年,宣鼎20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宣鼎一味讀書,不理家事,家道開始中落,荒災四起,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棲身於破廟之中。26歲時,入外家為婿,生計方有好轉。1885年,太平軍攻占天長後,宣鼎攜家離鄉,從此秋門轉逢,飄零四海。為了生活,為了養活八口之家,他從過軍,在山東兗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錄》

州府、濟寧州等當過幕僚、教書、賣字、售畫,真可謂窮愁潦倒,苦海餘生。

貧困的生活並沒有使得宣鼎喪失生活的信念,他為人落拓不群,憤世嫉俗,自嘆“抱赤心而鮮鑒,遇白眼其無辜。家貧如洗,常有債主臨門,朋友拒之,親戚遠之,他全然不顧,整日忙於搜求秘籍,流連於碑帖典籍之中。他曾請人為自己畫了一幅身背裝滿書畫的布袋,手持竹竿的畫像,自號“金石書畫丐”,作《金石書畫之丐序》。序云:彈爽吹蕭,嗟來就食,餐風咽露,歸去無家,生趣既無,古嗜猶存。可見,他為人的品質,對生活、藝術的崇高追求。40歲時,宣鼎開始文言小說《夜雨秋燈錄》創作。光緒三年(1877年),《夜雨秋燈錄》由上海申報館以仿聚珍版印行問世,共八卷一一五篇。光緒六年(1880年),又出《夜雨秋燈續錄》,仍為八卷一一五篇。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錄》深刻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命運和清未動盪不安的社會狀態,其中,有的抨擊了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有的揭露黑暗吏治,諷刺時弊,有的歌頌豪狹。成就最高的是以男女愛情為題材的作品,象《麻瘋女邱麗玉》、《鄔生艷遇》、《雪裡紅》等膾炙人口的名篇。宣鼎的《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錄》情節曲折,文筆麗而不綺,作者還每每於篇未贊語中,發出驚世駭俗之說,令人深思,在追蓬《聊齋志異》的眾多文言小說中,可以說是最好的一部。《夜雨秋燈錄》被譽為清代小說的壓卷之作,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夜雨秋燈錄》十六卷(光緒二十一年序),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對《夜雨秋燈錄》作了客觀評價。

女性思想

中國式的倫理是建立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之上的源遠流傳,盛主於宮廷,制約於民間。儒式倫理在歷經了孔儒的發軔、漢儒的推崇、宋儒的深化和成體系化之後,逐漸形成了其效忠當世、完善自我的傳統。[1]長期以來,我們都無法否認這一強勢倫理對女性的壓制與禁錮。

《夜雨秋燈錄》是晚清筆記小說中的知名之作,前人評它“書奇事則可愕可驚,志畸行則如泣如訴,論民故則若嘲若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錄》

諷,摹艷情則不即不離”。《夜雨秋燈錄》所述,多是神奇怪誕、撲朔迷離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作者反映社會現實,描摹人情世態,抒發人生感慨,傳布勸善之道。展卷則佳境處處,目不暇接;掩卷則餘音裊裊,神猶在茲。在《夜雨秋燈錄》,《續錄》中,對女性角色的描寫,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著墨較濃的女性逾六十人。兩部小說集中,以對女性愛情婚姻和才情智慧型的描繪最具特色。作者對封建倫理思想並無意批判,但是他以寫實的筆觸描寫了清末社會女性婚戀生活的現狀,對封建樊籠有所突破。

在《夜雨秋燈錄》中的女性大都極具時代魅力:她們大膽追求愛情婚姻的自主與平等;打破舊禮教“貞”“烈”觀,確認追求情慾的合理要求;文中有許多女子具有超凡學識才幹,不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尊。本文主要就這三個方面來談談作品中極具個性的女性形象。

封建禮教

在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封建禮教影響下,婚姻僅僅是一種以“父母之命,誑之以媒妁,敵之以門戶,拘之以禮法”(馮夢龍《情史·梁夫人按記》)的違反人性的結合。而《夜雨秋燈錄》中女性人物自我意識的覺醒,表現在對愛情婚姻自主的追求上。不論千金小姐還是市井女子,無論煙花粉黛還是鬼狐女子,在婚姻問題上不再被動地接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而是大膽地、積極主動地選擇自己心愛的人。卷三《麻風女邱麗玉》,卷三《雪裡紅》,卷四《谷慧兒》,續卷三《箏娘》,《秦二官》中的女主角都自己做主選擇理想的配偶,體現了非凡的勇氣,其中以邱麗玉和《秦二官》中的阿良最具代表性。

麻風女的故事原本來源於民間,《客窗閒話》《遁窟讕言》等書也有記載。陳生落拓之際,走投無路,被人騙至邱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錄》

家,欣然成婚洞房之時,女“時牽銹幕窺良人,粉黛間隱有摻悴色”,已有思慕之情,不忍之心,因而“拒以纖腕,再近則潸然流珠淚……視近闥無一人,始閉門小語” ,將其中隱情和盤托出:“妾睹郎君風采,意良不忍,故以機密告,妾麻風女也。此間居粵西邊境,代產美娃,悉根奇疾。女子年十五,富家即以千金誘遠方人來,過毒盡,始與人家論婚覓真配。若過期不御則疾根頓發,膚燥發拳,永無問鼎者。遠方人若貪資誤接,三四日即項有紅斑,七八日即體遍瘙癢,年余拘孿拳曲,雖和緩亦不能生。”在生死攸關之際,邱麗玉為愛情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用計謀挽救了陳生的生命。這種高尚純潔的愛情,就是在現代社會也是不可多見的。此篇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在晚清文言小說中是罕見的。從它派生的作品,崑曲有《病玉緣》,評劇有《麻瘋女》,長篇小說有耀亭的《邱麗玉》等,解放前還拍成了電影,可見其藝術魅力之大。

《秦二官》中的阿良更具叛逆的個性。阿良與所愛男子秦二官私奔,數年後被發現,不得不被迫與所愛的人分離而另嫁。一次偶然的機會,阿良在自己家裡重遇秦二官,壓抑多時的愛情之火猛烈燃燒起來,終於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從四德投出了決絕的匕首,排除障礙,不顧一切地與所愛的人再度結合。應該指出的是,作者並不是反對封建的戰士,但他筆下這位叛逆的女性,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中卻起著振聾發聵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人的欲望是被牢牢地壓抑的,尤其情慾更被深深地埋藏在心裡。《禮記·禮運》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一以窮之,舍禮何從哉!”強調用“禮”來整治人之大欲,把人的情感歸於“禮”的管束下,提倡“存天理,滅人慾”。“食、色,性也。”青年男女對愛情與婚姻的追求,這本身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現。在時代風氣和文化思潮的侵染下,《夜雨秋燈錄》中有些篇章對男女性關係作了大量的描寫,特別是其中的女性對情的主動、對性的大膽追求以及她們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性意識,對傳統的禁慾主義發出挑戰。續卷五《香憨兒》中的慧哥遇見被誤認為女子的香憨兒,不僅為其遮掩身份,還與其共枕席同眠,最後竟“自開箱匣,出男子衣冠巾履各二襲……裝懷釵釧數事,種種皆黃白物” 與其私奔。這一做法,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代社會都可以說是極其叛逆的,也是非常前衛的。她的行為昭示了人性的強大,是對壓抑人性、壓迫婦女的封建文化的挑戰與反叛,是女性生命有意識覺醒的一種標誌。情慾,本來是生命本身的自然需求,道學者硬要以道德倫理壓制它,其結果必然造成女性對社會的反叛。從慧哥的圓滿結局可以看出,這種背叛社會禁慾桎酷的行為,被作者所接受和欣賞。封建禮法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在這裡已失去以往的絕對地位,女性為自己正常的人性需要已經敢於衝破“禁慾主義”的藩籬。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崇尚、倡導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子可以博通古今,無所不為;女子則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即便是名門閨秀,也大都讀讀《烈女傳》“知德”、學“婦道”而已。恩格斯說:“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 ,女性要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才能真正改變命運。《夜雨秋燈錄》中的不少作品都大力讚揚了那些在學識、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稱“巾幗英雄”的女性,卷三《雪裡紅》,卷四《谷慧兒》,卷七《大腳仙殺賊三快》,續卷一《石翹翹》都頗具特色,其中的女主角或身懷絕技,或智謀過人,或文採風流,說明女性才思敏捷,聰穎機智,只要給予發揮能力的機會,就不會比男子差分毫。《大腳仙殺賊三快》中的三位女子,遭遇賊人,談笑不驚,或手刃之,或計賺之;《谷慧兒》中的女主角谷慧兒身懷絕技,新婚之夜“突見床頂有刀光一閃,女不語,支頤假寐伺之。”待梁上君子“從床頂躍下,扛一巨匣,肩負出房。女從容抽刃出,隨賊躍登屋。屋盡,登樓,樓盡,登牆,遽捉其領,若千斤壓。”如此有勇有謀的新嫁娘真是世間罕有。無怪乎作者以高度讚美的筆調寫到:“憐香擲果者,情也;飛行跳蕩者,俠也。俠得情而愈靈,情以俠而始真。”

封建意識

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錄

從《夜雨秋燈錄》的大部分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作者的封建意識極濃,作品大量的宣揚了忠孝節義,男尊女卑,因果報應等封建倫理道德和迷信思想。作者並不是反封建的戰士,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客觀意義卻超出了作家本人的世界觀。

社會現實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學,必定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必然受當時社會思潮與哲學觀點的影響。明代市民意識的興起與陽明心學對傳統道德的反叛,特別是清代戴震的反理學精神,對時人影響頗大。戴震在倫理思想方面,認為人“有欲、有情、有知”,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慾,也就否定了“人之為人”。他主張要區別欲與私的界限,認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慾得到合理的滿足,而不能只“存理滅欲” [9]。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也極大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夜雨秋燈錄》猶如一面多稜鏡,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傳統的女性文化在清代後期有了深刻的變化,女性力求擺脫傳統道德規範的束縛,追求個人的尊嚴和人格獨立,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不過是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

人生經歷

作者的個人經歷對這種傾向的產生也有著一定的作用。宣鼎少年時期,家境豐裕。20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宣鼎一味讀書,不理家事,家道開始中落,荒災四起,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棲身於破廟之中。1885年,太平軍攻占天長後,宣鼎攜家離鄉,從此秋門轉逢,飄零四海。為了生活,為了養活八口之家,他從過軍,在山東兗州府、濟寧州等當過幕僚、教書、賣字、售畫,真可謂窮愁潦倒,苦海餘生。由於長期落拓顛簸的生活,宣鼎廣泛接觸下層社會,在作品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對普通老百姓的命運和清未動盪不安的社會狀態有著深切體會,因而不自覺的抨擊了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作者還每每於篇未贊語中,發出驚世駭俗之說,令人深思,在追蓬《聊齋志異》的眾多文言小說中,可以說是最好的一部。

古典女性

《夜雨秋燈錄》被譽為清代小說的壓卷之作,魯迅先生說:“《夜雨秋燈錄》十六卷,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女性形象是作品所著力塑造的,她們中的一些人站在了那個時代的前沿,她們的言行多是對封建思想和保守勢力的反叛與挑戰,對夫權、父權的反叛與抗爭,是追求人格的完善與獨立的期待,追求愛情婚姻的自由的渴望,這促使她們做出與傳統理法不兼容的舉動,值得我們肯定與讚揚。她們有著過人的才智和胸懷,是古代勞動婦女智慧的化身,被作者熱情的讚揚。《夜雨秋燈錄》中的女性以其獨特的個性魅力突破了過去封建理法束縛下傳統女性保守形象,在女性文化長廊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女性形象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