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比較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宏偉。感情真摯,語言流暢。這篇文章對後世了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創作原因

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
任安司馬遷的朋友,字少卿,早年在大將軍 衛青門下。當 霍去病漸漸受到漢武帝的寵信,逐漸凌駕在衛青之上的時候,衛青的故人、門下都投靠霍去病了,並因而獲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於衛青。
巫蠱之禍中,任安擔任護北軍使者,握有兵權,戾太子派人持節到他那裡要求發兵助戰,他受了節,但仍閉城門,不肯接應太子。
事件平息後,漢武帝賞賜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隨太子和為太子助戰的人都治以重罪。關於任安,漢武帝對他的做法認為還可以,沒有責怪他。可是後來有人進言,說太子在“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於亂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盜父兵”,其實並無造反之心,使漢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於是,先前所做的處置,又重新檢討,變成了與太子戰、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當漢武帝心理轉變的時候,便對任安對待太子的態度產生了根本的懷疑,他怪任安不幫太子,卻坐持兩端,準備看誰勝了就依附誰,於是就判他腰斬。
任安自認為自己是冤枉的,十二月就要行刑了,他寫信給經常可以見到皇帝的司馬遷,請他設法援救。
司馬遷接到這封信時,可以想到,他的心裡是相當為難的。他了解漢武帝,自己就曾嘗過漢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實在不願意再遭到第二個“李陵之禍”。論交情,李陵與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雙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司馬遷也非常明白漢武帝一心為太子報仇,任安的死判,覺無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說明,並請求他原諒。於是,在征和二年十一月,五十五歲的司馬遷寫了一封長信給任安。
信的開頭,他自稱“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太史公是指太史公不是自稱,也不是公職,漢代只有太史令一職,且古人寫信不可能自稱公。 錢穆認為,《 史記》原名是《 太史公》。牛馬走:謙詞,意為象牛馬一 樣以供奔走。走,義同“仆”。此十二字《漢書·司馬遷傳》無,據《 文選》補。意思是司馬遷為了《史記》一書像做牛做馬一樣活著。
信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講自己的飛來橫禍,而後受刑、忍辱的經過和體驗,本書已經有多處引用。至於他不去受刑就死,也不引刀一塊、慷慨而死,他的解釋是:第一,如果當時就去死,則他的死,“若九牛亡一毛”,而且還會被認為“智窮罪極”死有應得。第二,當時就死,他無法對父親的遺命有所交代。第三,父親的遺命,深以“天下之史文”廢而感到憂懼,這是文化的使命,不只是私人的遺命。
既不能死,那要乾什麼呢?就不能只是偷生,他要完成《史記》,以完成《史記》來完成父親的遺命,並且要因《史記》而揚名天下因揚名天下而洗刷受腐刑的恥辱,也符合父親遺命中引述《孝經》的話:“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總之,父親遺命是他受腐刑後的餘生中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而這個支柱的落實,就是他全神貫注地去完成《史記》。這也就告訴任安:現在的我,已不是單純的我。我的生命就是《史記》的生命,我的一切就是《史記》的一切。二者已經合為一體,已不是原來的我所能自主。為你“推賢進士(司馬遷回信中,用以隱指任安來信求援之事的暗語)”,我很可能會因而喪命,雖然,我可以替老朋友死,《史記》卻不可以為你而犧牲!
任安終於被腰斬了,司馬遷也在感嘆中度完了他的餘生。前有李少卿(李陵),後有任少卿(任安),都在他生命中激起很大的漣漪。顯然前者是狂風暴雨式的,而後者只是前者的餘波,它看起來平靜而又清澈見底,卻又讓人沉思。

寫作時間

關於寫作時間,近代學者 王國維鄭鶴聲等人認為《報書》作於 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自王國維說法提出之後,司馬遷的《年譜》信從這種說法,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文選》、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山西大學等21所院校合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也都採用王國維的《報書》作於太始四年說法。此外,張惟驤認為《報書》作於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

作者簡介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 子長夏陽(今陝西 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 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 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為“二十六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作品原文

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
太史公1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2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3仆不相師,而用流4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雖罷5駑,亦嘗側聞6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7,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蓋鍾子期死, 伯牙8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9,行若由夷10,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11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12,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13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14,仆又薄15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16,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17。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 衛靈公與雍渠同載, 孔子適陳;18 商鞅景監見, 趙良寒心;19同 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20夫中材之人,事有關於宦豎21,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22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之豪俊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23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24: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25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26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27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28,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29之中,乃欲卬30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31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衛32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33,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夫仆與李陵34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35異路,未嘗銜杯酒36,接殷勤之餘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37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38,垂餌虎口,橫挑強39胡,仰40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41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42,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43自飲泣,更張空弮44,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45。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淒怛46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47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48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49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50。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51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聵52其家聲,而仆又佴53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54丹書之功,文史星曆55,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56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57受辱,其次關木索58、被箠59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60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61。”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厲也。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阱欖62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63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64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65地,視徒隸則心惕息66。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67,伯也,拘於 羑里68; 李斯69,相也,具於五刑70;淮陰71,王也,受械於陳72; 彭越73、 張敖74,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75誅諸呂,權傾五伯76,囚於請室77;魏其78,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79為朱家鉗奴;灌夫80受辱於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81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82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83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84非常之人稱焉。蓋 文王拘而演《周易》85;仲尼厄而作《 春秋》86; 屈原放逐,乃賦《 離騷》87; 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88; 孫子臏腳,《 兵法》修列89;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90; 韓非囚秦,《說難》《 孤憤》91;《 》三百篇92,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93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 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 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94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95,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96,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閤之臣97,寧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98,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謹再拜。

作品注釋

1、 太史公:太史公不是自稱,也不是公職,漢代只有太史令一職,且古人寫信不可能自稱公。 錢穆認為,《 史記》原名是《太史公》。牛馬走:謙詞,意為象牛馬一 樣以供奔走。走,意同“仆”。此十二字《 漢書·司馬遷傳》無,據《 文選》補。意思是司馬遷為了《史記》一書像當牛做馬一樣活著。
2、 (nǎng)者:從前。
3、望:埋怨。
4、流俗人:世俗之人
5、罷:同“疲”。駑,劣馬,疲弩:比喻才能低下。
6、側聞:從旁聽說。猶言“伏聞”,自謙之詞。
7、身殘處穢:指因受 宮刑而身體殘缺,兼與宦官賤役雜處。
8、  鍾子期伯牙:春秋時楚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知音。鍾子期死後,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事見《 呂氏春秋·本味篇》。
9、隨、和:隨侯之珠和 和氏之璧,是戰國時的 珍貴寶物。
10、由、夷: 許由伯夷,兩人都是西周早期被推為品德高尚的人。
11、點:玷污。
12、會東從上來: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漢武帝東巡泰山,四月,又到海邊的不其山,五月間返回長安。司馬遷從駕而行。
13、卒卒:同“猝猝”,匆匆忙忙的樣子。
14、季冬:冬季的第三個月,即十二月。漢律,每年十二月處決囚犯。
15、薄:同“迫”。雍:地名,在今陝西鳳翔縣南,設有祭祀五帝的神壇五畤。據《漢書·武帝紀》:“太始四年冬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本文當即作於是年,司馬遷五十三歲。
16、不可諱:死的委婉說法。任安這次下獄,後被漢武帝赦免。但兩年之後,任安又因戾太子事件被處腰斬。
17、宮刑:一種破壞男性生殖器的刑罰,也稱“腐刑” 。
18、“衛靈公”二句: 春秋時, 衛靈公和夫人乘車出遊,讓宦官雍渠同車,而讓 孔子坐後面一輛車。孔子深以為恥辱,就離開了衛國。事見《 孔子家語》。這裡說“適陳”,未詳。
19、“商鞅”二句: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變法革新。 景監秦孝公寵信的宦官,曾向秦孝公推薦商鞅。 趙良是秦孝公的臣子,與商鞅政見不同。事見《 史記·商君列傳》:“趙良謂商君曰:……今君之相秦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
20、“同子”二句:同子指漢文帝的宦官趙談,因為與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同名,避諱而稱“同子”。爰同“袁”。爰絲即袁絲,亦即袁盎, 漢文帝時任郎中。據載,文帝坐車去看他母親時,宦官陪乘,袁盎伏在車前說:“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奈何與刀鋸之餘共載?”於是文帝只得依言令趙談下車。事見《漢書·袁盎列傳》。
21、豎:供役使的小臣。後泛指卑賤者。
22、忼慨:慷慨。
23、待罪:做官的謙詞。輦轂下:皇帝的車駕之下。代指京城長安。
24、惟:思考。
25、搴(qiān):拔取。
26、鄉:通“向”。廁:參加。下大夫:太史令官位較低,屬下大夫。
27、外廷:漢制,凡遇疑難不決之事,則令群臣在外廷討論。末議:微不足道的意見。“陪外廷末議”是謙詞。
28、維綱:國家的法令。
29、闒茸(tǎróng):下賤,低劣。
30、卬:同“昂”。信:同“伸”:
31、鄉曲:鄉里。漢文帝為了詢訪自己治理天下的得失,詔令各地“舉賢良方正能直言切諫者”,亦即有鄉曲之譽者,選以授官,二句言司馬遷未能由此途逕入仕。
32、周衛:周密的護衛,即宮禁。
33、戴盆何以望天:當時諺語,形容忙於職守,識見淺陋,無暇他顧。
34、李陵:字 少卿,生活在 漢武帝在位年間,西漢名將李廣之孫,善騎射,官至騎都尉,率兵出擊 匈奴貴族,戰敗投降,封右校王。後病死匈奴。俱居門下:司馬遷曾與李陵同在“ 侍中曹”(官署名)內任侍中。
35、趣舍:嚮往和廢棄。趣,同“趨”。
36、銜杯酒:在一起喝酒。指私人交往。
37、媒孽:也作“孽”,酵母。這裡是誇大的意思。
38、王庭:匈奴單于的居處。
39、彊:同“強”。胡:指匈奴。
40、卬:即“仰”,仰攻。當時李陵軍被圍困谷地。
41、旃:毛織品。《史記· 匈奴列傳》:“自君王以下,鹹食肉,衣其皮革。披旃裘。”
42、左右賢王:左賢王和右賢王,匈奴封號最高的貴族。
43、沬:以手掬水洗臉。
44、弮:強硬的弓弩。
45、上壽:這裡指祝捷。
46、怛:悲痛。款款:忠誠的樣子。
47、士大夫:此指李陵的部下將士。絕甘:捨棄甘美的食品。分少:即使所得甚少也平分給眾人。
48、睚眥:怒目相視。
49、沮:毀壞。貳師: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李陵被圍時,李廣利並未率主力救授,致使李陵兵敗。其後司馬遷為李陵辨解,武帝以為他有意詆毀李廣利。
50、理:掌司法之官。
51、囹圄:監獄。
52、聵:墜毀。李陵是名將之後,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以女妻陵而貴之。自是之後,李氏名敗。”
53、茸:推置其中。蠶室:溫暖密封的房子。言其象養蠶的房子。初受腐刑的人怕風,故須住此。
54、剖符:把竹做的契約一剖為二,皇帝與大臣各執一塊,上面寫著同樣的誓詞,說永遠不改變立功大臣的爵位。丹書:把誓詞用丹砂寫在鐵制的契券上。凡持有剖符、丹書的大臣,其子孫犯罪可獲赦免。
55、文史星曆:史籍和天文曆法,都屬太史令掌管。
56、螻螘:螻蟻。螘,同“蟻”。
57、易服:換上罪犯的服裝。古代罪犯穿赭(深紅)色的衣服。
58、木索:木枷和繩索。
59、鬀:同“剃”,把頭髮剃光,即髡刑。嬰:環繞。頸上帶著鐵鏈服苦役,即鉗刑。
60、腐刑:即宮刑。
61、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中語。
62、穽:捕獸的陷坑。檻:關獸的籠子。
63、鮮:態度鮮明。即自殺,以示不受辱。
64、榜:鞭打。箠:竹棒。此處用作動詞。
65、槍:同“搶”。
66、惕息:膽戰心驚。
67、西伯:即周文王,為西方諸侯之長。伯也:伯通“霸”。
68、牖里:又作“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周文王曾被殷紂王囚禁於此。
69、李斯:秦始皇時任為丞相,後因秦二世聽信趙高讒言,被受五刑,腰斬於鹹陽。
70、五刑:秦漢時五種刑罰,見《漢書·刑法志》:“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葅其骨肉於市。”
71、淮陰:指淮陰侯韓信。
72、受械於陳:漢立,淮陰侯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後高祖疑其謀反,用陳平之計,在陳(楚地)逮捕了他。械,拘禁手足的木製刑具。
73、彭越:漢高祖的功臣。
74、張敖:漢高祖功臣張耳的兒子,襲父爵為趙王。彭越和張敖都因被人誣告稱孤謀反,下獄定罪。
75、絳侯:漢初功臣周勃,封絳侯。惠帝和呂后死後,呂后家族中呂產、呂祿等人謀奪漢室,周勃和陳平一起定計誅諸呂,迎立劉邦中子劉恆為文帝。
76、五伯:即“五霸”。
77、請室:大臣犯罪等待判決的地方。周勃後被人誣告謀反,囚於獄中。
78、魏其:大將軍竇嬰,漢景帝時被封為魏其侯。武帝時,營救灌夫,被人誣告,下獄判處死罪。三木:頭枷、手銬、腳鐐。
79、季布:楚霸王項羽的大將,曾多次打擊劉邦。項羽敗死,劉邦出重金緝捕季布。季布改名換姓,受髡刑和鉗刑,賣身給魯人朱家為奴。
80、灌夫:漢景帝時為中郎將,武帝時官太僕。因得罪了丞相田蚡,被囚於居室,後受誅。居室:少府所屬的官署。
81、耎:“軟”的古字。
82、湛:同“沉”。纍紲捆綁犯人的繩子,引伸為捆綁、牢獄。
83、臧獲:奴曰臧,婢曰獲。
84、俶儻:豪邁不受拘束。
85、文王拘而演《 周易》:傳說周文王被殷紂王拘禁在牖里時,把古代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成為《周易》的骨幹。
86、仲尼厄而作春秋:孔丘字仲尼,周遊列國宣傳儒道,在陳地和蔡地受到圍攻和絕糧之苦,返回魯國作《春秋》一書。
87、 屈原:曾兩次被楚王放逐,幽憤而作《 離騷》。
88、左丘: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國語》:史書,相傳為左丘明撰著。
89、 孫子:春秋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孫臏。臏腳: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從鬼谷子習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臏入魏,割去了他的臏骨(膝蓋骨)。 孫臏有《 孫臏兵法》傳世。
90、不韋: 呂不韋,戰國末年大商人,秦初為相國。曾命門客著《 呂氏春秋》(一名《呂覽》)。始皇十年,令呂不韋舉家遷蜀,呂不韋自殺。
91、 韓非:戰國後期韓國公子,曾從荀卿學,入秦被李斯所讒,下獄死。著有《韓非子》,《說難》、《 孤憤》是其中的兩篇。
92、《詩》三百篇:今本《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此舉其成數。
93、失:讀為“佚”。
94、慍:怒。
95、戮笑:辱笑。
96、九回:九轉。形容痛苦之極。
97、閨閤之臣:指宦官。閨、閤都是宮中小門,代指禁宮。
98、雕琢:修飾,美化。這裡指自我妝飾。

白話譯文

像牛馬一樣替人奔走的僕役 太史公司馬遷再拜。
少卿足下:從前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我用謹慎的態度在待人接物上,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情意十分懇切誠摯,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隨了世俗之人的意見。我是不敢這樣做的。我雖然平庸無能,但也曾聽到過德高才俊的前輩遺留下來的風尚。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於污濁的環境之中,每有行動便受到指責,想對事情有所增益,結果反而自己遭到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悶而不能向人訴說。俗話說:"為誰去做,教誰來聽?"鍾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輩子不再彈琴。這是為什麼呢?賢士樂於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這樣的人,身軀已經虧殘,即使才能像隨 侯珠和氏璧那樣稀有,品行像許由、 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把這些當做光榮,只不過足以被人恥笑而自取污辱。
來信本應及時答覆,剛巧我侍從皇上東巡迴來,後又為煩瑣之事所逼迫,能見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沒有片刻的閒工夫來詳盡地表達心意。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禍,再過一月,臨近十二月,我侍從皇上到雍縣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間您就會有不幸之事發生,因而使我終生不能向您抒發胸中的憤懣,那么與世長辭的靈魂會永遠留下無窮的遺憾。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覆信給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如何修身,是判斷他智慧的憑證;能夠自修其身,這是有智慧的憑證。能夠憐愛別人,樂於施捨,這是行仁德的開始。取和予是否得當,這是衡量義與不義的標誌。看一個人對恥辱採取什麼態度,就可以決斷他是否勇敢。建立好的名聲,這是德行的最高準則。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後就可以立足於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沒有什麼災禍比貪圖私利更慘的了。沒有什麼悲哀比傷創心靈更為可悲了。沒有什麼行為比使先人受辱這件事更醜惡了,沒有什麼恥辱比遭受宮刑更嚴重了。受過宮刑後獲得餘生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並非當今之世如此,這種情況從開始以來已經很久了。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這對他是一種侮辱,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 商鞅通過姓景的太監而得以謁見 秦孝公,賢士 趙良為此擔憂;太監趙談陪坐在 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把與刑餘之人相併列當做一種恥辱。就一般才智的人來說,一旦事情關係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傷心喪氣的,更何況氣節高尚的人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才,但怎么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傑俊才呢?我憑著先父遺留下來的事業,才能夠在京城任職,到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這樣想:上不能對君王進納忠言,獻出誠實的心意,而有出謀劃策的稱譽,從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給皇上拾取遺漏,補正闕失,招納賢才,推舉能人,使隱居在岩穴中的賢士不至被埋沒;對外,又不能備數于軍隊之中,參加攻城野戰,以建立斬將奪旗的功勞;從最次要的方面來看,又不能積累老資格,在言論方面立功,謀得尊貴的官職,優厚的俸祿,來為宗族和朋友爭光。這四個方面沒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績,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沒有些微的建樹,從這四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了。以前,我也曾夾雜在下大夫的行列,跟在外朝官員的後面發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議論。我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申張國家的法度,竭儘自己的思慮,到如今已經身體殘廢成為打掃污穢的奴隸,處在地位卑賤的人的行列當中,還想昂首揚眉,評論是非,不也是輕視朝廷、使當世的君子們感到羞恥嗎?唉!唉!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說什麼呢?尚且說什麼呢?
而且,事情的前因後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時候就沒有卓越不羈的才華,成年以後也沒有得到鄉里的稱譽,幸虧皇上因為我父親是太史令,使我能夠獲得奉獻微薄才能的機會,出入宮禁之中。我認為頭上頂著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斷絕了賓客的往來,忘掉了家室的事務,日夜都在考慮全部獻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幹和能力,專心供職,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寵幸。但是,事情與願望違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樣。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向來並沒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對的目標也不相同,從不曾在一起舉杯飲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觀察 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講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很廉潔,或取或予都合乎禮義,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做人臣的,從出於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是很少見的了。現今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誇大過錯,陷人於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到達單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胡兵四面挑戰,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匈奴君長都十分震驚恐怖,於是就徵調左、右賢王,出動了所有會開弓放箭的人,舉國上下,共同攻打李陵並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但是,當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氣的時候,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流著眼淚,一個個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拚死殺敵。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後,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裡並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拚死效命的行動,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聖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於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於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這些,正是少卿所親眼看見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後,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於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啊!可悲!
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釋的。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獻史料、天文曆法工作的官員,地位接近於算卦、贊禮的人,本是皇上所戲弄並當作倡優來畜養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為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於死刑,而終於走向死路罷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看待自己。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體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臉色不合禮儀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語不當而受辱,其次是使肢體受扭曲(長跪、被可捆綁)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帶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頭髮、頸戴枷鎖而受辱,其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宮刑了,侮辱到了極點。古書說"刑不上大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士大夫的氣節,不可不勸勉鼓勵啊(鼓勵士大夫在犯罪以後勇於自殺,自殺就堅守了士大夫的氣節)。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獸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柵欄之中時,就只得搖著尾巴乞求食物,這是人不斷地使用威力和約束而逐漸使它馴服的。所以,士子看見畫地為牢而決不進入,面對削木而成的假獄吏也決不能接受他的審訊,把思慮計謀定在自我了斷上面。如今我的手腳捆在一起,被木枷鎖住、繩索捆綁,皮肉暴露在外,受著棍打和鞭笞,關在牢獄之中。在這種時候,看見獄吏就叩頭觸地,看見牢卒就恐懼喘息。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經過長時間的威逼約束所造成的形勢。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再談什麼不受污辱,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厚臉皮了,有什麼值得尊貴的呢?況且,像西伯姬昌,是諸侯的領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盡了五刑; 淮陰侯韓信,被封為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 張敖被誣告有稱帝野心,被捕入獄並定下罪名;絳侯周勃,曾誅殺諸呂,一時間權力大於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請罪室中;魏其侯竇嬰,是一員大將,也穿上了紅色的囚衣,手、腳、頸項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鐵圈束頸賣身給朱家當了奴隸;灌夫被拘於居室而受屈辱。這些人的身份都到了王侯將相的地位,聲名傳揚到鄰國,等到犯了罪而法網加身的時候,不能夠下決心自殺,處在污穢屈辱的地位。古今都是一樣的,哪裡能不受辱呢?照這樣說來,勇敢或怯懦,乃是形勢所造成;堅強或懦弱,也是形勢所決定。這是很清楚明白的事了,有什麼奇怪的呢?況且人不能早一點在被法律制裁之前就自殺,因此漸漸地衰敗,到了挨打受刑的時候,才想到伸張士大夫的名節,這種願望和現實不是相距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對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人之常情,沒有誰不貪生怕死的,都掛念父母,顧慮妻室兒女。至於那些激憤於正義公理的人當然不是這樣,這裡有迫不得已的情況。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雙親,又沒有兄弟互相愛護,獨身一人,孤立於世,少卿你看我對妻室兒女又怎樣呢?況且一個勇敢的人不一定要為名節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大義,什麼地方不可以勉勵自己去死節呢?我雖然怯懦軟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稍微懂得區分棄生就死的界限,哪會自甘沉溺於牢獄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說奴隸婢妾尚且能夠下決心自殺,何況像我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苟且活下來,陷在污濁的監獄之中卻不肯死,是遺憾我內心的志願有未達到的,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後世顯露。
古時候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無法完整地記錄,只有那些卓越灑脫不平常的人才被稱頌。(那就是:)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 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 春秋》; 屈原被放逐,才寫了《 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被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致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這些人都是(因為)感情有壓抑鬱結不解的地方,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使將來的人深思。就像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腳,終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隱著書立說來抒發他們的怨憤,想到活下來從事著作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裡也自不量力,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真實性,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於當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研究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的言論。剛開始草創還沒有成書,恰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殘酷的刑罰也沒有怨怒之色。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後)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讓它廣傳於天下。那么,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難道會後悔嗎?然而,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
再說,戴罪被侮辱的處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賤的人,往往被人誹謗和議論。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更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麼顏面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祭掃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後,這污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腸子裡每日多次迴轉,在家中心神不定,好像失去了什麼東西一樣;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濕衣襟的。我已經成了宦官,怎么能夠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隱居呢?所以只得隨俗浮沉,跟著形勢上下,以表現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導我要推賢進士,豈不是與我自己的內心愿望相違背的嗎?現今我雖然想自我雕飾一番,用美好的言辭來為自己開脫,這也沒有好處,因為世俗之人是不會相信的,只會使我自討侮辱啊。簡單地說,人要到死後的日子,然後是非才能夠論定。書信是不能完全表達心意的,因而只是略微陳述我愚執、淺陋的意見罷了。恭敬地拜兩次。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在自己生命遭受極端摧殘之後寫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認識到生與死的價值,並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釋。這種人生觀發揚了孟子“生”與“義”的精神之髓,並將其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作者從生命歷程與創作的關係上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是“憤怒出詩人”的文學創作規律。他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用詩一般的語言,高度評價屈原的一生,是寫屈原,也是在寫自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話體現了作者對統治者有清醒的認識,看透了這個社會。
司馬遷是敘事的高手,《報任安書》這篇作品把事件敘述得淒婉動人。“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向爭死敵者。”這段敘述,激烈悲壯。敘述是抒情的基礎,情生於事,敘事以抒情;事隨情陳,寫情以染事。本文把敘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這既是敘述又是抒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本文是書信體。書信最適合任意揮灑,不受羈絆。在信中,司馬遷借任安要求其“推賢進士為務”,陳述了自己不能聽從的理由,由此引發了一大篇憤激之詞。他寫了自己所受到的冤枉,雖然沒有直接表明自己是受冤的,但處處暗含著怨懟之氣,表現了作者骨子裡不認為有罪的倔強性格。本文寫了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探索,點明了中華仁人志士生死觀的核心。本文寫了作者身殘志堅的英雄氣概,在恥辱中寫完了煌煌巨著《史記》。本文寫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既有對世態的感嘆,也有對任安的委婉責備,都通過書信的形式,向朋友道來,激越雄壯,如江海波濤,洶湧澎湃。
本文所表現出來的超越時代局限的歷史穿透力令人感佩不已。作者對漢武帝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全文無一處盛讚之語,處處是怨尤憤懣。“未能盡明,明主不曉”;“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這些語言實際是對漢武帝的控訴。作者寫《史記》不是為帝王樹碑立傳,也不是為將相歌功頌德,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者希望“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名家評價

金聖歎:學其疏暢,再學其鬱勃;學其迂迴,再學其直注;學其闊略,再學其細瑣;學其徑遂,再學其重複。一篇文字,凡作十來番學之,恐未能盡也。(《 天下才子必讀書》)
李晚芳:此篇與《 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繼聖,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惋,此則沉鬱雄健。其操縱起落,俱挾浩氣流行,如怒馬賓士,不可羈勒,與《史記》之雅潔稍異,是史公另一種豪放激宕之文。蓋因救友陷刑,滿肚皮拂郁不平之氣,藉此發泄。書中“舒憤懣”是此本旨,故篇中處處皆憤懣之辭。縱橫跌宕,慷慨淋漓,轉折提接雖多,卻如一氣呵成。掙眉裂眥而寫之,驟讀無不為之惋惜。(《 讀史管見》)
孫月峰:直抒胸臆,發揮又發揮,唯恐傾吐不盡,讀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噓欲絕,真是有大力量大文字。 (《評註昭明文選》)
林雲銘:是書反覆數千百言,其敘受刑處,只點出“仆沮貳師”四字,是非自見。所謂“舒憤懣以曉左右”者,此也。結穴在受辱不死、著書自見上。通篇淋漓悲壯,如泣如訴,自始至終,似一氣呵成。蓋緣胸中積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賢進土”之語,做個題目耳。讀者逐段細繹,如見其慷慨激烈,鬚眉欲動。班掾譏其不能以智自全,猶是流俗之見也夫。 (《 古文析義·二編》)
錢鍾書:“太上不辱”云云,每下愈況,循次九而至底,“不辱”四,“受辱”五,事歸一致而詞判正反,變化以避呆板,得不謂為有意為文耶?……此書情文相生,兼紆徐卓犖之妙,後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構。李陵《重報蘇武書》、劉知幾《史通·雜說》下以來論定為贗托者,實效法遷此篇而作。楊惲《報孫會宗書》亦師其意。惲於遷為外孫,如何無忌之似舅矣。瀉瓶有受,傳燈不絕。(《 管錐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