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遷

史遷

史遷,即司馬遷。《漢書.敘傳》:“烏呼史遷,薰胥以刑!” “史遷”是一種敬稱。是在司馬遷去世以後才有的。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曾擔任過太史令一職。通過著述《史記》,突出地體現出了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所應該具備的那種實錄精神。成為後世史家努力學習的榜樣;通過編著《史記》一書,司馬遷創立了一種全新的史書體裁——紀傳體。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歷史人物

史遷

即 司馬遷。《漢書.敘傳》:“烏呼史遷,薰胥以刑!” “史遷”是一種敬稱。是在司馬遷去世以後才有的。

司馬遷在 漢武帝時曾擔任過 太史令一職。通過著述《 史記》,突出地體現出了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所應該具備的那種實錄精神。成為後世史家努力學習的榜樣;通過編著《史記》一書,司馬遷創立了一種全新的史書體裁——紀傳體。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古代崇尚以官職為姓氏,也習慣以功績和封地為姓氏。司馬遷的元祖是周朝的史佚,後來以封地為程氏,以官職和功績為司馬氏,東漢的衛宏等都用元祖姓氏稱呼司馬遷為“史遷”。稱他父親司馬談為“太史談”、“ 史談”都是用祖姓和官職稱呼他們,史氏、程氏、司馬氏是同族。

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後人用“史遷” 去稱呼司馬遷的重要原因所在。

革命先驅

史 遷:(1902—1943)原名謙,字益吾。安徽省 樅陽縣偶山鎮人。民國十三年(1924)畢業於安徽省立蕪湖甲種工業學校。次年春,與 王步文、 童長榮等東渡日本,入東京鐵道專門學校學習。民國十五年(1926)史遷在東京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八年(1929)夏,史遷回國後任職 南潯、平漢鐵路局,並從事地下活動。抗戰爆發時在漢口鐵路局工作曾多次掩護大批青年去延安。民國二十七年(1938) 董必武調史遷至當時安徽省會所在地立煌(今 金寨),任安徽省運動委員會總務主任幹事,主管財務工作。史遷辛勤工作,多方籌措,從而保證了大別山區共產黨組織所需各項經費。“ 皖南事變”爆發後,轉入地下工作,千方百計為 新四軍第七師儲存物資、準備給養。又在 桐城大關、立煌石稻場等地創建交通聯絡站,掩護新四軍幹部和有關人員進出 大別山。民國三十二年(1943)九月九日,遭國民黨特務逮捕,十二月被殺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