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司馬遷祠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司馬遷祠墓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墓與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煥然一新。主體建築有寢宮,獻殿,祠門,山門,牌坊等十八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一部《史記》成就了司馬遷。史聖的祠墓也像一座豐碑,歷經千百年滄桑而愈顯雄偉。登上司馬坡之巔,眼前雕龍畫棟,身旁古柏參天,風光迷人。東有滔滔黃河,西有巍巍梁山,南可見魏代長城,北可見芝水長流。

司馬遷祠墓依山而建。過芝秀古橋,進入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群,過古牌坊,便是石條鋪就的司馬古道。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記著千餘年來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跡。

建築

越過芝水上的芝陽橋,眼前便是一座山坡,俗稱太史坡。坡下豎立一木牌坊,額書“漢太史司馬祠”6個大字。從坡下至山頂有99個石台階,山頂是祠院。台階分為四段,每段用磚石依山勢築成4個平台。

司馬遷祠墓司馬遷子君殿

第一個平台上是第二個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比喻司馬遷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個平台上有磚砌牌坊,上題“河山之陽”4字,語出《太史公自序》中的“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登上山門回首,黃河腳下流,祠墓梁山枕,山河懷抱,川塬如畫。史學傳千古,神威鎮一峰。

登完石階,迎面是朱紅山門,門楣上有“太史祠”3個大字。

祠院周圍是磚牆,院內一前一後分別為獻殿和寢宮。獻殿正中掛一匾額,上書“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內設祭桌,上置祭器,每逢司馬遷紀念日,舉行祭禮。

題詩

郭沫若的五律詩氣勢磅礴,情真意切:“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律詩碑拓成為遊人必存之寶物。

建築群

司馬遷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闢為展室。

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走完99級台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雲,如臨仙境。

獻殿

司馬遷祠墓獻殿是祭祀時陳列祭器,致敬盡禮的地方。獻殿內碑石林立,有石碑60多塊,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憑弔吟詠之作,詩文雅健,書法挺秀。碑石以諸遂良的“夢碑”和郭沫若的詩碑最為著名。

寢宮

寢宮在獻殿之後,建於北宋宣(1125年)。寢宮正中央有司馬遷坐像一尊,泥塑著彩,高達4米。塑像面目祥和,長須飄灑,正氣凜然。

祠院碑林

祠院古柏參天,祠後為司馬遷墓,如築於西晉嘉4年(310)經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

祠院後面是最高的平台,中央便是司馬遷衣冠冢,墓呈圓形,高2米餘,周圍用青磚砌成,磚牆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有古柏一株,樹分5權,如盤龍護頂。

陵墓

祠廟寢宮後有司馬遷墓。中央便是司馬遷衣冠冢,墓系磚砌,呈圓形,高2.15米,周長13.19米。周圍用青磚砌成,墓壁周圍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古柏一株,樹分五枝,枝幹蒼勁,盤若蛟龍。墓前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漢太史司馬公墓”,為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題書。墓頂有一千年古柏,如巨掌撐天,如同太史公的崇高志向,永駐天地間。

司馬遷的故里

距司馬遷祠5公里的兔東鄉徐村是司馬遷的故里,村裡有司馬遷祠堂等古蹟。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馮的人家組成,他們千百年來自稱是司馬遷的後裔,據說“馮”姓是司馬遷大兒子司馬臨的後代,“同”姓是司馬遷二兒子司馬觀的後代。兩姓親如一家,但從不通婚。問起他們的姓氏,回答是:司馬遷受刑入獄,為免株連兒女,不得不改姓。因司馬遷遭厄運時,有好心人向家鄉通風報信。“同”、“馮”二字皆取“通”和“風”的諧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馬”兩字。不僅“馮”、“同”兩姓以先祖光輝史跡自豪,整個韓城人也以司馬遷驕傲。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名人,市區建有寬暢的“太史大街”。在該街的西端的廣場中,豎立著司馬遷青銅塑像。

歷史

司馬遷祠墓始建於公元310年,歷代曾數次重修和擴建,占地十萬餘平方米。主體建築有寢宮,獻殿,祠門,山門,牌坊等十八座。祠墓對滔滔黃河,西依巍巍梁山,依崖就勢,氣象萬千,是陝西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韓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鎮,建有中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祠墓。司馬遷於公元前145年生於韓城(古稱夏陽)農村,其父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他從10歲起便苦讀典籍,20歲後歷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後來繼承父業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他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48歲時因李陵一案受牽連,殘遭漢武帝的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筆耕不輟,歷經16年完成巨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的歷史巨著——《史記》,又名《太史公書》,長達52萬字。楊雄稱讚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影響極其深遠。

司馬遷

司馬遷祠墓司馬遷

司馬遷於公元前145年生於韓城(古稱夏陽)農村,其父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他從10歲起便苦讀典籍,20歲後歷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後來繼承父業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他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48歲時因李陵一案受牽連,殘遭漢武帝的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筆耕不輟,歷經16年完成巨著《史記》,又名《太史公書》,長達52萬字。楊雄稱讚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影響極其深遠。

貢獻

他的《項羽本紀》把失敗了的項羽寫入皇帝的行列,他的《陳涉世家》肯定了農民起義的作用,他的《河渠書》、《平淮書》、《貨殖列傳》等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他的《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述了少數民族的活動,他為那些遊俠、刺客、龜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層人物都寫了傳記,他敢於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講漢武帝窮兵黷武。賣官晉爵,迷信神仙,用女兒換取不死之藥,所有這些,使他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也構成了他自己的高大形象。這當然也是司馬遷祠墓如此吸引關研究工作者和旅遊者的原因,越過芝水上的芝陽橋,眼前便是一座山坡,俗稱太史坡。坡下豎立一木牌坊,額書“漢太史司馬祠”6個大字。

生命歷程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封禪泰山。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遺命司馬遷完成撰寫《史記》。三年後,司馬遷繼父職為太史令,開始在“金匱石室”即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經過了四、五年的準備,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漢以來的顓頊曆為夏曆的《太初曆》工作,這就是民間沿用至今的農曆。此後,開始正式寫作《史記》。這年司馬遷四十二歲。天漢二年(前99)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司馬遷因替李陵辯罪,在天漢三年,被漢武帝處以死刑,下“蠶室”,受“腐刑”。後來出獄後,司馬遷被升為中書令。太始四年(前93),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基本完成。此後,他的事跡就無從考證,約卒於漢武帝末年。《史記》是中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中華民族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o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一篇和有名的《報任安書》。

陝西旅遊名勝(一)

陝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了解一下陝西,可以對陝西有更深的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