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位於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裡修建諸葛亮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五丈原以其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一千七百多年來,文人墨客千古;善男信婦,焚香追思,祈求佑護。歷史上杜甫、溫庭筠、蘇軾、朱鐸、胡松、韓庭芳、南宮、許孫荃、李因篤等曾遊歷觀光,憑古抒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佳句。現在的五丈原諸葛亮廟,經歷代修葺,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景區、寶雞市十大旅遊景區。

五丈原諸葛亮廟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位於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裡修建諸葛亮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五丈原以其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一千七百多年來,文人墨客千古;善男信婦,焚香追思,祈求佑護。現在的五丈原諸葛亮廟,經歷代修葺,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景區、寶雞市十大旅遊景區。

基本概況

五丈原風景名勝區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題詞立碑,建祠修廟,憑弔千古,這裡流下許多珍貴的古文化、古遺蹟,特別是氣宇軒昂的諸葛亮廟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景觀薈萃。諸葛亮廟始建於唐代,廟宇坐南朝北,聳峙 原頭,雄偉壯觀,進入金碧輝煌的山門,依次是高大的獻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獸,千姿百態,牆壁彩繪,絢麗奪目。

獻殿兩側的牆壁上,鑲嵌著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碑刻,由40塊二尺見方的青石連綴而成,表文語出肺

五丈原諸葛亮廟五丈原諸葛亮廟

腑,文筆出眾;筆法奔放蒼勁,流利酣暢;鐫技高超,形同真跡,人稱“三決”碑。後院是柏林竹園,草坪花壇,四季如春,清爽潔淨,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觀的落星亭聳立於後院的中央,碑廊環攬後院,文臣武將廊分居兩側,曲徑通幽,環境優雅。景區內還有著名三國古遺蹟二十餘處,如蜀國中軍帳遺蹟壑落城,蜀軍大本營九龍山,蜀軍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盤,取水之泉諸葛泉、司馬懿拜將台,婦孺皆知的葫蘆峪等。景區自1983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聲名遠揚海內外,1991年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現已成為陝西關中西部著名的旅遊勝地,年接待中外遊客15萬人次。

諸葛亮廟

綜述

諸葛亮廟修建在台塬的北邊緣處,坐南朝北,面對渭河,象徵著諸葛亮畢生都在嚮往北伐,追求國家統一。廟門華麗壯觀,大門上方有一豎匾,上書“五丈原諸葛亮廟”。

布局

門廳內東西兩側分別站立蜀國大將魏延和馬岱。廟呈長方形,分東、中、西三進院落。中院為主院,分獻殿和正殿,獻殿前有鼓樓和鐘樓,與其它廟宇不同之處是鼓樓在東,鐘樓在西,據說是因為廟宇朝向所制。獻殿大門上方有一橫扁,書有“五丈秋風”,殿內有諸葛亮出師表石刻展,還有明朝開國皇 五丈原諸葛亮廟
帝朱元璋對諸葛亮一生評述石刻。獻店和正殿之間有八卦亭,展示諸葛亮研究八卦,並按八卦布兵擺陣。

正殿

正殿上方書有“英明千古”,殿內塑有諸葛亮座像,慈眉善目,文靜安詳,座像前站立蜀國四員大將,東側為

五丈原諸葛亮廟五丈原諸葛亮廟

關興和王平,西側為張苞和廖化。看到廖化像不由讓人想起民間的一句諺語: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說明諸葛亮六出祁山時,人才匱乏,這也是北伐失敗的原因吧。正殿西南側有諸葛亮衣冠冢,當年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密不發喪,偷偷的把諸葛亮的遺體運回漢中,葬於勉縣定軍山下。手下將士把諸葛亮的衣服埋葬在此,以示紀念,墓冢周圍砌有石牆,樹有28根立柱,隱含諸葛亮輔佐劉備28年。在正殿的南側建有隕星亭,亭中立一塊隕石,是在五丈原附近發現的。傳說當年諸葛亮去世前,在五丈原南側有隕石墜下,現在五丈原周圍村莊帶有“星”字的村名很多。

將軍廊

主院後牆上建有長廊,叫做將軍廊,塑有蜀國晚期的將軍像。主院內有三絕:一是獻殿前有一棵百年國槐,形似“義”字,象徵諸葛亮一生忠義,也含有劉關張三結義;二是獻殿上方的檁條是一根通長五丈的原木:三是正殿前有兩根立柱上的木紋非常特別,東側的形似鳳凰,西側的形似長龍,有許多遊人在此留影,女取鳳凰,男留長龍。

月英殿

東院有月英殿,有八卦陣和書法展室。月英是諸葛亮的結髮夫人,小名阿醜。月英殿坐東朝西,塑有月英坐像,像前有諸葛亮和月英的兩個兒子站立像。傳說月英長的很醜,實際並非如此,月英不但長的漂亮而且很有才,對諸葛亮事業支持幫助很大,特別是在研 究八卦方面。月英殿北側是八卦陣,如果不熟悉,進去以後很難轉出來,裡邊有活門與死門,沿著活門可以出來。隨著前邊的遊人行走,很快就出來了。八卦陣北側是書法展室。展有現代書法作品。西院是一個展室和工作人員的住所,展室展有諸葛亮生平。

歷史沿革

據明萬曆 《岐山縣誌》 載:“漢諸葛忠武侯廟在縣南五十里五丈原上,即屯兵處。元至元初建,廉訪司副使郭思恭有記。”由此可知,五丈原諸葛亮創建於元朝至元初年(公元1246年)。以後的省、府、縣誌書中,都沿用

五丈原諸葛亮廟五丈原諸葛亮廟

了這一說法。郭思恭留下的《漢丞相諸葛武侯公五丈原廟記》記述了當時修廟的詳情:“鳳翔府岐山縣渭水之南有勝地焉,陂陀而開,高爽廣平,所謂五丈原,漢丞相忠武諸葛公伐魏屯兵之處也。公之在茲,有自來矣。公之志在於興隆漢室,攘除奸凶,時魏遣司馬懿引兵據之於渭北,今公廟枕原向北,其平生之志抒平。公在布衣,認者以為臥龍,其才可知也;及感昭烈三顧之勤,出草廬許以驅,共後奉命於危迫之秋,受寄命重竭股肱之力,生而忘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其伯仲之間翹然而伊、呂也。雖長星墜營,功業不遂、其忠義之氣,精貫白日。廟自漢至今,千有餘年,春秋性醪之獻久而益興,固人心之不容有泯者,非特於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百姓安者、軍士無私而致然也。……(余)慕公之高風,既躬致菲薄,因略為記其人概,知此是祭也。”

從碑文中可知,當時五丈原上已有同今天一樣“枕原向北”的諸葛廟,並籠而統之說:“廟自漢至今,千有餘年”,春祀秋祭延續不斷,越來越盛。作者只不過是慕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來廟中“躬致菲薄”,祭祀一番。

年代考辨

郭思恭作為元朝中央廉訪司巡訪地方、督察吏治的官員,決不會毫無根據信口開河地說“廟自漢至今”。他游謁諸葛亮廟時,一定會作些調查和了解,才會記下當時的諸葛亮廟已“千有餘年”。

由於元朝至今也有七百餘年,許多資料後人無法見到,郭思恭當時以何為據也不得而知,從現有的史料細分析起來,“廟自漢至今”的提法,也有一些根據。

其一,諸葛亮逝世後,各地請求為其立廟,百姓私祭不斷。五丈原是諸葛亮病逝之地,當時雖屬(魏)晉之

五丈原諸葛亮廟五丈原諸葛亮廟

地,但其統治者對他還是崇敬褒揚。陳壽是《三國志》的作者,他曾收集的二十四篇諸葛亮著作編成《諸葛氏集》,呈給晉帝,在呈表中他說諸葛亮的“聲教和遺言,合於事度;他的公正忠誠之心,見於文辭;從中可了解他的思想,對當世有所補益”。晉武帝司馬炎曾下詔說:“諸葛亮在蜀,盡心盡力,其子諸葛瞻在危難之時能守節而死義,這都是天下的優秀品質”。後來,晉朝還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所以,魏、晉之時,在五丈原為諸葛亮建廟是有可能的。

其二,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在蜀漢滅亡後歸附晉朝,被量才委任為吏,作過眉縣(今陝西眉縣)今。當時五丈原恰在眉縣範圍內。諸葛京治理眉縣,政績卓著,受到稱譽,後來升任江洲(今四川重慶市)刺史。諸葛京在眉做客,也極有可能在其祖父病逝之地修廟祭祀。 其三,從後人的一些詩文描述中,也能找到一些旁證。元朝朱鐸在 《五丈原懷古》 詩中寫道:“遺廟經千古,愁雲往日還。”詩句雖不能作為信史,但亦從側面說明“自漢至今,千有餘年”的說法。

五丈原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後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颳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餘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勝跡是諸葛廟(武侯祠),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遺蹟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陝西旅遊名勝(一)

陝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了解一下陝西,可以對陝西有更深的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