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文明探秘》

本書介紹了與地球外的生命相關的種種難解之謎。書中陳述事實,羅列證據,討論由此引發的一大堆敏感問題。例如——火星上有生命嗎?我們能不能找到它們?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決定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因素是什麼?假如宇宙中有許許多多的文明,它們是否曾經來此訪問,並對我們的發展產生過影響?還有一個時下變得頗為熱門的話題,那就是:外星人是否正在探訪我們?它們以什麼方式來訪?其目的又何在?........本書融合了人類心理學、量子力學、相對論、遺傳學、宇宙學、空間工程和達爾文進化論等領域的知識,生動地描述了地外文明探索的方方面面。

基本信息

簡介

《地外文明探秘——尋覓人類的太空之友》
[英]麥可·懷特著 黃群等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價:15.3元

作者簡介

麥可,懷特,英國著名科學作家。早年曾任科學講師,1991年始為專業作家。在他已出版的十餘部著作中,包括暢銷全球的《史蒂芬?霍金的科學生涯》(與約翰?格里賓合著,1992年)和《X檔案的科學》(1996年)。懷特還和約翰?格里賓合著了《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和《達爾文的科學生涯》。他的《阿西莫夫:獨立特行的一生》深受讀者青睞。此外他還著有莫扎特、伽利略等人的傳記。1997年,懷特出版了一本獨出心裁而引人入勝的牛頓傳,書中詳述了牛頓在鍊金術方面的施為,書名是《艾薩克?牛頓,最後的術士》。

內容

2012,地球即將毀滅!這個預言似乎有些玄,然而真正的威脅並非不存在。
太陽的壽命還剩50億年,50億年之後,地球生命之源——太陽將會耗盡它的燃料而熄滅。然而無須等到那個時刻,太陽即開始膨脹,向它死亡的前兆——紅巨星階段演化。膨脹的太陽最終會吞沒水星、金星,然後是地球……
在這之前,地球的大氣早已被太陽風剝離的乾乾淨淨,海洋也蒸發殆盡,生命的綠洲變為熔爐……
人類文明的出路在哪裡?

書評

……一古腦兒的隱晦事件、對立的假設、完全不可能的假說,再加上迷亂。但這就是知識的正道。 ——《宇宙創始新論》(波蘭)斯坦尼斯拉夫·萊姆
1950年夏的一天,恩里科·費米的三位同事企圖說服他,地外生命一定是存在的。這位諾獎獲得者最後笑嘻嘻地拋出了一句話:如果地外生命存在的話,他們在哪兒?由於費米的巨大聲望,一些地外文明擁護者惡作劇地將其稱為“費米佯謬”(FermiParadox)——以費米命名的其他物理學概念已經足夠讓人眼花繚亂的了,如費米黃金定則,費米子,費米面,費米液體等。
在麥可·懷特《地外文明探秘》一書中,“費米佯謬”一詞僅在序言中出現過一次,並被稱為“與中世紀教皇浮誇相差無幾的狂妄話語”。但有意思的是,書中涉及大部分內容,火星生命、生命起源問題、德雷克方程、SETI計畫(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尋找地外文明)、地外行星以及超空間旅行的構想,卻都跟解答費米的提問息息相關。
《地外文明探秘》《地外文明探秘》

地外文明探索中,火星曾是解決費米問題的最大希望所在。1895年,天文學家洛韋爾在論文中提及的“火星大運河”,一度把人們對火星人的好奇引誘到極致,儘管最後無功而返,但從此卻使相關的幻想變得綿綿不絕。懷特在書中介紹來自火星的隕石“艾倫山84001”,再次點燃人們對火星存在生命的信心,但最終的研究結果傾向於表明,這多半也是空歡喜。
1959年,《Nature》發表了一篇想像力十足的文章《尋求星際交流》——它如今已被該領域研究者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兩位天文學家科科尼和莫里森提出,可以利用微波輻射來探測銀河系其他文明的構想。稍後,一位年輕的天文學德雷克於1961年提出一組方程解,用來估測銀河系中存在地外文明星球的數量是多少。“德雷克方程”現在被看作是理論上對費米佯謬的第一次正式回應。
在上述兩項樂觀的理論導向下,早期的SETI計畫顯得幹勁十足。期間,費米提問通常被當作笑談,或被籠統地斥為粗暴的人類中心主義言論,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暗示了SETI實踐者們面臨的尷尬境地,多年來,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任何相關證據來進行更有力的論證。費米的問題貌似童稚般天真質樸,其實簡直是一劍封喉。
這種狀況直到物理學家麥可·哈特那兒才被改變。1975年,哈特在皇家天文社會學學報上發表論文《關於地球上地外文明缺席的解釋》,首次把費米佯謬作為一個嚴肅的概念來討論。針對費米的問題,他提出四種解釋:1、對地外文明而言,進行星際旅行還不可行。2、從動機分析,地外文明不打算和人類進行接觸。3、地外文明剛剛出現不久,和人類的接觸還需要一段時間。4、地球已經被外星文明拜訪過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哈特逐一進行討論後,認為以上四個理由都不成立,由此得出的反推結論只能是:地外文明根本不存在。
哈特這篇後來引用率奇高的論文,一石激起千層浪,“費米佯謬”開始引起科學家的積極關注。以觀點激進而聞名的蒂普勒極力主張,用一種理論上能進行自我複製的“馮·諾依曼探測器”來代替無線電搜尋。格瑞恩在論文《大沉默:關於地外智慧生命的爭論》中,則認為德雷克方程的各項參數設定存在缺陷,並提出補充建議。“費米佯謬”後來又被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費米-哈特-蒂普勒佯謬,或“大沉默”——因格瑞恩的論文得名。
SETI計畫的先驅者們,薩根、德雷克、莫里森等人也參與到爭論中來,他們被稱為“宇宙生命多一論者”,與此相對立的蒂普勒等科學家則被稱為“唯一論者”。持“唯一論”觀點的一派抱怨,由於對方牢牢掌握該領域話語權,害得他們把稿件都投到英國去了。蒂普勒那篇原本投給《Science》的論文《地外智慧生命並不存在》,審稿撞到薩根手中被退。修改之後,執著的蒂普勒乾脆把它投到《伊卡洛斯》(Icarus)——該雜誌為薩根親創,再次擔任評稿人的薩根毫不手軟又將其拒掉。文章只能轉投到英國皇家天文社會學學學報上。
而SETI計畫的身體力行者也有自己的苦衷。長久的一無所獲,除了讓公眾對該計畫喪失信心之外,它要求得到的政府資助也越來越困難。譬如,1981年,美國政府撤銷了原本撥給SETI的二百萬美元資助,發言人特別提及蒂普勒剛發表在《PhysicsToday》上否定地外文明存在的文章;而1992年SETI“鳳凰計畫”本已到手的資助,僅實施一年後也被終止,理由是一些國會議員認為這是在付錢給一群沉迷於UFO的無聊人士。
費米佯謬,除在天文學和物理學上引發討論,涉及領域還包括生物學、化學和地質學。懷特宣稱自己的《地外文明探秘》,“也許是一本獨一無二融合了人類心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遺傳學、宇宙學、空間工程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書”。事實上,這些理論也正是各路高手在試圖解決費米佯謬的過程中一直運用到的。不過,沒有確切的證據,任何一種觀點都只能在一系列假設前提下得出——超空間旅行,作為重要的假設前提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無論認為地外生命存在與否,都得面臨邏輯上的詰難:如果地球真的是宇宙中擁有智慧文明的唯一所在,為什麼人類居住的這顆小小“暗淡藍點”就能如此特殊?如果真的存在地外文明,老問題又來了,他們在哪兒?物理學家史蒂芬·韋伯2002年出版了一本書《地外文明在哪兒?》,其中專門列舉了解決費米佯謬的50種方案。費米的一句笑談被人揶揄出了一個詞,多年以後,影響力卻絲毫不遜於以他名字命名的其它物理學概念。

盤點天文觀測科普類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