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愛好者手冊》

《天文愛好者手冊》

《天文愛好者手冊》介紹了宇宙的面貌、天文學的新發現、各類天體的特點、自製簡易天文望遠鏡和天文觀測的各種方法、星空和星圖等,引導人們進入天文學的殿堂。

基本信息

簡介

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中,天文學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人自孩提時代就人長輩那裡接受到天文學知識或有關天地的神話、傳說。現在中學地理課本中就有一章介紹我們地球所處的太陽系銀河系的情況。自70年代以來,許多省市建立了中小型天文館和天文愛好者協會,一些大、中學的天文研究會和天文愛好者小組亦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天文愛好者手冊》正是為配合教學和開展天文愛好者活動,使廣大師生、天文普及工作者和天文愛好者獲得比較全面系統的天文知識而編寫的。

浩瀚無垠的宇宙,為人類提供了一個不斷開拓進取、溯源探新的廣闊領域。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識,這本書按照當今最新的探索,介紹了宇宙的面貌、天文學的新發現、各類天體的特點、自製簡易天文望遠鏡和天文觀測的各種方法,還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星空和星圖等,引導人們進入天文學的殿堂。按照當今最新的探索,宇宙的面貌是怎樣的?天文學有哪些新發現?各類天體有些什麼特點?如何自製天文望遠鏡?怎樣進行天文觀測……

內容

本書是中國當前最權威、最實用的天文愛好者工具書。匯集全國優秀的天文普及作家群,從基礎知識講起,注重實際觀測,並詳述天文望遠鏡的使用,愛好者望遠鏡的自製。書中還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星空和星圖,37個附錄收入大量必備觀測數據、天象預報等內容。容量宏大,資料全面。

書摘

彗星太陽系中比較特殊的成員。環繞太陽運行或行經太陽附近的雲霧狀天體。絕大部分慧星都沿著很扁的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彗星的結構比較複雜,一般來說,中央密集而明亮的固體部分叫彗核,由一些“冰塊”(冰凍的水、甲烷、氨等)、石頭和塵埃組成。核的四周被一種雲霧狀的物質包圍著,叫做彗發。彗核和彗發合成彗頭。1970年,人造衛星在地球大氣層外觀測兩顆明亮的彗星,發現彗頭周圍還有一層直徑達1000萬公里的氫雲。當彗星逐漸接近太陽時,太陽輻射壓力和太陽風把彗星蒸發出來的氣體物質推向和太陽相反的方向,形成了彗尾。

彗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一般分為三類:拋物線、雙曲線和橢圓。在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上運行的彗星叫做“非周期彗星”,它們接近太陽一次就一去不復返了。在橢圓軌道上運動的彗星稱為“周期彗星”,周期最短的三年多;最長的可以到1000多年。現在發現的彗星有1600多顆。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流星體是太陽系內更小的天體,也繞太陽運動,但軌道千差萬別。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稱為流星群,已證實的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由於速度很高,與地球大氣分子碰撞而生熱發光,形成明亮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大流星體降落在地面稱為隕石。隕石中含有許多種礦物岩石,近年來還發現在隕石中存在有機物。在行星際空間還存在著稀疏的塵埃和氣體。行星際塵埃是些極小的微流星體,大量集中在黃道面附近,黃道光和對日照都是這些塵埃反射太陽光形成的。行星際氣體主要是指離子和電子等,它們主要來自太陽的連續微粒輻射——太陽風。

盤點天文觀測科普類圖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