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

《囚歌》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後,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於重慶郊區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合作所的“禁地”。《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囚歌》《囚歌》
葉挺將軍這首《囚歌》,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這正是他當時處境的形象寫照。皖南事變後,時任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將軍,遭到國民黨當局長期的無理拘押。寫作此詩時,他被囚禁於重慶郊區的紅爐廠,此處專門關押高級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術合作所的“禁地”。《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作者

葉挺(1896~1946年),原名為詢,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毛澤東曾當面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他開創人民軍隊之路的功績以及崇高的氣節,將永世流芳。1924年赴蘇聯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學習。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1946年3月4日,由於中共中央的堅決要求,始獲自由。出獄後即電中共中央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於3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意義

《囚歌》《囚歌》參考書籍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囚歌》的開始,葉挺將軍以形象的語言,把囚禁在牢獄裡的受難者的自由與尊嚴相分離的景況直陳出來。一方面,反動當局絕對不允許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節操和尊嚴;另一方面,他們又千方百計誘惑受難者以尊嚴的喪失換取行動的開闊空間。隨後的“爬出來呵,給你自由”這廖廖八個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驕狂、陰險、猙獰的嘴臉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從來就不以屈尊為代價,更不會以奴顏婢膝去換得所謂的“自由”。士可殺不可辱,這早已是自古以來志士仁人們律已的法則。“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那能由的洞子爬出!”詩人高傲地拒絕著反動派的誘惑。自由誠可貴,然而,失去了尊嚴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舊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遠是畜牲。自由的精靈被隔絕在法西斯的高牆之外,受難的人們時時渴求著自由的溫存,卻無法與之結合。牢獄從來就不是夢幻情調的溫床,陰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現實。弱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骨氣將在這裡徹底消融,強者的凜然正氣卻可以在這裡得到張揚。“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結尾,慷慨而悲壯。
對於自由的信徒,革命的鬥士,死亡並不是什麼駭人的東西。他們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們已與死亡比鄰而居。志士的被囚,對很多人來說,這便可能是他們整個抗爭生涯的最後階段。他們無懼於死亡,甚至樂於把這視為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輝煌。葉挺高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種意味。實際上,在他們選擇成為自由鬥士的開始,他們便已領悟到這選擇與死亡之間存有割不斷的臍帶。“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鬥士在思考自己最後的行程時向世人豪邁的告白。事實也正如詩人自己所預言的,葉挺將軍逝世後,他的英名彪炳史冊,永垂不朽。

評價

郭沫若在《葉挺將軍的詩》一文中曾如此評價葉挺將軍的《囚歌》:“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葉挺將軍的這首詩,曾被譜上樂曲,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起,被囚禁在這所法西斯集中營中的志士們所詠唱,維持著他們作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嚴。

歌詞

《囚歌》《囚歌》影片
葉挺將軍詩
鮑蕙蕎伴奏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
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我深深地知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
我希望有一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