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

囚歌

《囚歌》是近代革命者葉挺被囚禁在重慶的渣滓洞時期作的一篇白話述志詩。這篇詩作於一九四二年。該詩分為上下兩節,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不著一典,猶如脫口而出,但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表達清晰完整。這是詩人高尚情操的真實流露,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為詩中的那股凜然正氣而震撼感慨,為詩人的高尚人格而肅然起敬。這是一首用生命和熱血寫成的詩。詩人運用象徵和對比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革命者堅強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奮鬥到底的革命精神。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原文版

《囚歌》課文原文《囚歌》課文原文
囚歌

(根據作者手跡抄錄)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呵,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歌詞版

囚歌
囚歌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洞子裡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課文版2014年

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段落劃分(為課文版)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版本注釋

①原文版:該文收錄在重慶大學出版社的《黑牢詩篇》里,對照其詩句,與原件無異,這首詩稿現在存在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
注釋:這首詩是葉挺囚禁在重慶紅爐廠秘密囚室時寫的。由葉夫人李秀文探監時帶出。
②歌詞版:與某些文章引用的一樣,文字與原詩略有不同,但與胡作霖烈士譜曲的歌詞相同。
注釋:這首詩寫在囚禁葉挺的重慶渣滓洞集中營樓下第二號牢房牆壁上。
③課文版:這是中國國小語文中的一篇課文原文。文字與原詩略有不同,該文與中國中央電視台2003年8月18日發表的《囚歌》內容相同。

收錄

這首詩收錄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的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里,該文是第18課《革命烈士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詩。同時收錄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國小五年級下冊里,是第7課第一篇課文。也收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六年級下冊中,在該冊回顧·拓展三的第64頁至65頁。還收錄在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五(下)第31課的第1篇。也還收錄在語文s社百花園三閱讀平台。

寫作背景

作者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被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在獄中葉挺受盡各種非人的苦刑,仍堅貞不屈。在國民黨的種種利誘面前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他在監獄的牆壁上題寫下了這首被後人廣泛傳誦的千古絕唱。

作品賞析

這是一篇白話述志詩,分為上下兩節。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不著一典,猶如脫口而出,但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表達清晰完整。這是詩人高尚情操的真實流露,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為詩中的那股凜然正氣而震撼,為詩人的高尚人格而肅然起敬。
詩的上半節,作者以“人”與“狗”、“門”和“洞”作對比,鮮明的闡述了革命者對於人的氣節的崇高追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有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之名句,表達出了人對自由的執著追求。國民黨反動派也正是想利用人的這種本能的渴望,來征服他們用酷刑所無法征服的革命者。然而,他們又怎會知道,他們所給予的“自由”和革命者渴望的“自由”之間有著何等的差別?這種誘惑在像詩人這樣堅貞的革命者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革命者正是因為要為更多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即使是身陷牢獄,也義無反顧。現在雖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如果失去這種“小自由”而能換來更多人的“大自由”,那有什麼可以顧惜的呢!古人說:“烈士之所以異於恆人,以其仗節以配誼也。”而詩人正是這樣一位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堂堂正正的革命志士。他寫道:“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所以當他面臨著“自由”和“囚禁”的選擇時,為了保持一個“人”的尊嚴,為了保持一個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他寧可選擇“囚禁”。詩人偉大的人格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詩的下半節,詩人以激昂的語氣來回答了那個在外面高叫的聲音,告訴了他們自己的選擇,用激烈的話語表達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志向和無畏的氣概。在詩中詩人用“活棺材”來比喻這座囚禁革命志士的人間煉獄,一方面,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在這裡殘酷迫害革命志士,屠殺共產黨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以此來揭示國民黨反動統治必將走向滅亡的最終結局。詩人堅信革命終會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盼望著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燒毀這人間的煉獄。他願為國家、為民族獻出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讓自己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而得到永生。我們仿佛看到,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一個頂天立地的共產黨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起來,光耀千秋。
這是一個革命者用生命譜成的雄壯樂章,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雕飾,但音韻嘹亮,讀起來是那樣的鏗鏘有力,令人迴腸盪氣。新中國成立後這首詩被選為小學生課本的課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詩中所流露出的那種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本文的詩意為:
革命者所走的道路被敵人緊緊地鎖著,出賣革命,充當可恥叛徒的投降之路卻敞開著。反動派聲嘶力竭的叫喊著:投降吧!給你自由!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靠出賣革命獲得自由!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動派的監獄一齊燒掉,我應該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得到永生。
這是一首用生命和熱血寫成的詩。詩人運用象徵和對比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革命者堅強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奮鬥到底的革命精神。

作者簡介

葉挺葉挺
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畢業於 保定軍校。曾於1921年任 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營長。1924年赴 莫斯科東方大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北伐戰爭中任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長、獨立團團長。參加領導了1927年的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抗戰爆發後任 新四軍軍長。1946年4月8日由重慶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葉挺,原名為詢,字希夷,號西平,惠陽縣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新四軍重要領導人之一,享譽世界的政治家、軍事家。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相關信息

《囚歌》是葉挺送郭沫若壽禮
2009年11月24日,從深圳飛抵重慶參加“11.27”60周年紀念活動的葉挺將軍四子 葉華明,首次披露《囚歌》是葉挺在 渣滓洞監獄時送給 郭沫若的壽禮。
葉挺有9名子女,7男2女。葉華明時年75歲,是改革開放中風靡全國的科技領軍人物之一,曾任深圳 先科集團董事長,乃先科之父。 葉挺(1896~1946)廣東惠陽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畢業於 保定軍校。曾於1921年任 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營長。1924年赴 莫斯科東方大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北伐戰爭中任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長、獨立團團長。參加領導了1927年的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抗戰爆發後任 新四軍軍長。1946年4月8日由延安回重慶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葉挺與郭沫若結識很早,北伐時期,郭沫若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行營秘書長等職;葉挺則是一戰成名的“鐵軍”獨立團團長。戰爭的緊張和殘酷,使郭沫若與葉挺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囚歌》由葉挺夫人轉交
葉挺一樣高高個子的葉華明說,1941年的皖南事變後,父親被國民黨囚禁於上饒等地,後監禁在湖北恩施。父親被關押在重慶的渣滓洞時寫下了《囚歌》,並在郭沫若生日時當壽禮送給他。當時母親(李秀文)也到了重慶,通過 周恩來找到國民黨高級將領 陳誠,準許母親探監。母親在探望父親後,父親便把《囚歌》交給母親要她轉交給郭沫若。母親把《囚歌》秘密藏在衣服中帶出後,交給了郭沫若。
葉華明的夫人稱,皖南事變後,被關押的葉挺寫《囚歌》送給郭沫若當壽禮,是要表達自己堅定的信念。

社會評價

郭沫若稱讚這首詩:這裡燃燒著無限的激憤,但也放射著明澈的光輝,這才是真正的詩。他有峻烈的正義感,使他橫逆永不屈服,而同時又有透闢的人生觀,使他自己超越一切的苦難之上。現在果真是“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同我一起燒掉了”。而他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了永生。 
他的詩是用生命和血寫成的,他的詩就是他自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