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是編著的學術著作,由東方出版社在1999年1月出版。《世界文明史》全書約1500萬字,有近千幅精美插圖。上起“文明的建立”,下迄“歷史的教訓”。這是一部揭示人類文明遺產的曠世巨著。它幾乎涵蓋每一時代,每一國家,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科技等領域。台灣學者譽之為“20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在人類文明史上書寫了文明的篇章。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世界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全書11部。它記載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種種文明成果,作者足跡踏遍全球,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審視了世界文明遺產,巨觀上把握歷史生活,經緯兼顧,分析和綜合併用,具體的國家、時代和複雜的歷史現象綜述,從而創作了這部揭示人類文明遺產的曠世巨著,同時本書也是榮獲美國普利茲獎的傳世經典。

作者

威爾・杜蘭(WillDurant1885―1981),美國麻省北亞當姆,人生於1885年,他先後在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受高等教育、曾擔任報社的實習記者,中學教師,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追隨毛根和蓋爾金專攻生物學,並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導下專攻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
從1914年起,他就在紐約的一家長老會堂演講哲學史與文學史,前後14年,為他的《哲學史》與《世界文明史,兩部書預作準備,1926年,出版《哲學史》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從此偕同夫人投注畢生精力從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杜蘭一直認為,一般分類歷史寫作法對於評價或批判人類整體的生活都有欠公正:歷史的寫作,一定要經緯兼顧,分析與綜論並用;最理想的歷史纂述應設法把每一時代、每一國家的文化、組織、發展和變動等整個錯綜複雜的現象都加以綜述。他希望這部 世界文明史》永遠能誘導出一點進取的精神使我們能衝進文明史的致命深處。

成書經歷

《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威爾·杜蘭曾遊歷世界各地,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審視埃及神秘的獅身人面像、印度古老的泰姬陵、中國雄偉的萬里長城,又奔走於地中海的波濤之中,在已被人遺忘的克里特島,在殘垣斷壁的雅典古城,在殘酷的斯巴達古戰場,搜尋、鑑賞。直至1975年,歷四十年的光陰,終於完成了《世界文明史》這一部曠世巨著。

威爾·杜蘭一直認為,一般分類歷史寫作法對於評價或批判人類整體的生活都有欠公正;歷史的寫作,一定要經緯兼顧,分析與綜論並用;最理想的歷史纂述應設法把每一時代、每一國家的文化、組織、發展和變動等整個錯綜複雜的現象都加以綜述。他希望這部《文明史》永遠能誘導出一點進取的精神,使我們能衝進文明史的致命深處。

內容簡介

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物質和精神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過去的世界通史強調的是短時段的東西,政治事件,偉大人物,後來又加上了經濟形勢、文化情況等比較穩定的東西。文明史不同於世界史,就是它所研究的單位是各個文明,是在歷史長河中名文明的流動、發展、變化。

隨著許多原業落後的農業文明轉變成為工業文明,他們在經濟上、文化上的地位也會越來越突顯出來。不但原有的一些古老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成長為現在的強勢文明,而且隨著經濟的進步,工業化的發展,還會有原來弱小的文明成長壯大,成為新的重要的文明。所以雖然有著全球化的發展,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世界依然是多樣性統一的世界,依然是各文明共處的世界。

圖書目錄

卷目

《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卷一 

東方的遺產
文明的建立
埃及與遠東
印度與南亞
中國與遠東

卷二

希臘的生活
希臘的興起
希臘的黃金時代
希臘的衰落

卷三

凱撒與基督
凱撒時代
奧古斯都時代
基督時代

《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卷四

信仰的時代
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
黑暗時代與十字軍東征
基督徒顛峰的文明

卷五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總述
文藝復興在義大利
文藝復興在羅馬
文藝復興在沒落

卷六

宗教改革
威克利夫到路德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之餘響

卷七

理性開始時代
理性的覺醒
理性與信仰
理性的考驗

《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卷八

路易十四時代
路易十四與法國
英倫、歐陸的興革
智識的探險

卷九

伏爾泰時代
伏爾泰與英國
伏爾泰時代歐洲
伏爾泰思想與宗教的衝突

卷十

盧俊與大革命
盧俊與法國
盧俊時代的南歐
盧俊時代的英國
盧俊時代的宗教
盧俊時代的英國

卷十一

拿破崙時代
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與英國
拿破崙與歐陸
拿破崙的升沉

結論/歷史的教訓

總目錄

第一部文明的建立
第一章文明的條件
定義――地質的條件――地理的條件――經濟的條件――
種族的條件――心理的條件――文明衰退的原因
第二章文明的經濟條件
第一節從狩獵到農耕
原始的浪費――貯存食物的起源――狩豬與漁獵――畜牧
――家畜― 農耕――食物――烹調――肉食
第二節工業的基礎
火――原始的工具――編織與陶器――建築與運輸――貿
易與財務
第三節經濟組織
原始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消失的原因――私有財產的
起源――奴隸制――階級
第三章文明的政治條件
第一節政府的起源
反群性的本能 ――原始的無政府狀態―― 家族與部落――
王國 ――戰爭
第二節國家
武力的組織――村落社會――國家精神上的助力
第三節法律
無法紀 ――法律與風俗――報仇――罰鍰 ――法庭―― 古
代裁判法――決鬥――刑罰 ――原始的自由
第四節家庭
家庭在文明里的功用――家族對家庭――父母養育下成長
――父權低落―― 兩性的分立 ――母權 婦女地位
婦女職業 婦女經濟成就――家族職權―― 婦女的屈服
第四章文明的倫理條件
第一節婚姻
婚姻的意義――婚姻的起源 性的共產制度――部落式
的婚姻――群婚制 個人婚姻 ――多婚制――優生價值
異族通婚――勞務婚姻制 搶婚――買賣婚姻――
原始的愛情―― 婚姻之經濟功能
第二節 性的倫理
婚前關係賣淫―― 貞操――童貞――雙重標準――淑
靜――倫理的相對性――羞怯的生物作用――誘拐――離
婚――墮胎――殺嬰――幼年期――個人
第三節 社會倫理
善與惡的本性――貪婪 ――虛偽――暴行――殺人――自
殺 個人社會化――利他主義―― 友愛――生活方式
――部落的倫理界限――原始的倫理與現代的倫理――宗
教與倫理
第四節宗教――原始的無神論者
(一)宗教的來源
恐懼――驚奇――夢想――靈魂――精靈論
(二)宗教的目的
太陽――星辰 ――地球――性別――動物――圖騰崇拜
――人類神靈的過渡――信奉鬼怪――膜拜祖先
(三)宗教的方式
魔術 豐年祭―― 儀禮―― 節日――神靈復活的神跡
―― 魔術與迷信――魔術與科學 ――傳教士
(四)宗教的倫理作用
宗教與政府―― 禁忌――性的禁忌 宗教的落後――宗
教與教育分離
第五章文明的心理條件
第一節文學
語文――動物的背景――人類的起源――發展(進化)
成果 教育―― 創意――文字――詩文
第二節科學
起源――算術――天文學――醫藥學――外科術
第三節藝術
美的意義藝術的意義――美的原始意識――身體染色
――化妝――紋身――刺血――穿衣 ――裝飾――陶器
――圖畫 雕刻―― 建築――舞蹈―― 音樂――原始進
入文明的總結
第六章史前期歷史文明的起源
第一節舊石器時代的文化
史前歷史的目的―― 考古學的傳奇
(一)舊日石器時代的人類
地理的背景――舊石器時代的類型
(二)舊石器時代的工藝
工具――火――繪畫――雕刻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貝冢――湖沼居民――農耕的起源――畜牧――工藝――
新石器時代的編織――陶器――建築――運輸――宗教
――科學――史前期文明的總結
第三節歷史的過渡期
(一)金屬的出現
銅―― 青銅――
(二)文字
陶器的紋圖――“地中海信號”――象形文――字母
(三)失去的文明
玻里尼西亞――柏拉圖幻想的神秘之島“Atlantis
(四)文明的搖籃
中央亞細亞――土耳其的Anau――文明分布線
第二部埃及與近東
第一章蘇美爾
第一節伊拉蒙
第二節蘇美爾人
(一)歷史背景
(二)經濟生活
(三)政府
(四)宗教與道德
(五)文學與藝術
第三節走向埃及
第二章埃及
第一節尼羅河的恩賜
(一)三角洲
(二)溯流而上
第二節巧奪天工的建築師
(一)埃及的發現
(二)史前埃及
(三)古王國
(四)中古王國
(五)帝國
第三節埃及的文明
(一)農業
(二)工業
(三)政府
(四)道德
(五)埃及人
(六)文字
(七)文學
(八)科學
(九)藝術
(十)哲學
(十一)宗教
第四節異端法老
第五節古國淪喪
第三章巴比倫
第一節從漢謨拉比到尼布加尼撒
第二節黎庶
第三節法律
第四節巴比倫諸神
第五節巴比倫道德
第六節文字與文學
第七節藝術
第八節科學
第九節哲學
第十節墓志銘
第四章亞述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亞述政府
第三節亞述人生活
第四節亞述藝術
第五節亞述的消失
第五章民族雜居
第一節印歐族系統
第二節閃族系統
第六章猶太
第一節許願之鄉
第二節光輝燦爛的所羅門
第三節眾神
第四節先知
第五節耶路撒冷之毀滅與重建
第六節聖經與猶太民族
第七節文學、哲學與聖經
第七章波斯
第一節米底亞之興亡
第二節波斯“大君”
第三節波斯生活及工商業
第四節政府的試驗
第五節祆教及其創始
第六節祆教的倫理
第七節波斯禮儀與道德
第八節科學與藝術
第九節波斯的式微
第三部印度與南亞
第一章印度的淵源

第一節戲劇的史實
第二節最古老的文明?
第三節印度――原始雅利安族
第四節印度――雅雅安社會
第五節吠陀的宗教
第六節類似文學作品的吠陀經典
第七節優波尼沙經典中的哲理
第二章佛陀(Buddha)
第一節異教
第二節Mahavira(耆那教先師)與耆那教
第三節佛陀的傳奇
第四節釋迦教義
第五節釋迦的末期
第三章從亞歷山大至奧朗則布
第一節孔雀王朝Chandragupta
第二節具有哲理的國王
第三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第四節Rajputana的紀年史
第五節南方的極盛
第六節回教徒的征服
第七節Akbar大帝
第八節Mogul王朝的式微
第四章人民的生活
第一節財富的成長
第二節社會的組織
第三節倫理與婚姻
第四節禮貌、風俗習慣與性格
第五章諸神的天堂
第一節佛教的後期歷史
第二節新神
第三節各種信仰
第四節宗教奇觀
第五節聖者與懷疑論者
第六章心靈的生活
第一節印度科學
第二節婆羅門哲學六系
(一)Nyaya體系
(二)Vaishenhika體系
(三)Sankhya體系
(四)瑜珈體系
(五)ThePurva―Mimansa
(六)Vedanta體系
第三節印度哲學的結論
第七章印度的文學
第一節印度的語言
第二節教育
第三節史詩
第四節戲劇
第五節散文與詩
第八章印度的藝術
第一節從屬性的藝術
第二節音樂
第三節繪畫
第四節雕刻
第五節建築
(一)印度建築
(二)“殖民地”建築
(三)印度的回教建築
(四)印度建築與文明
第九章一篇基督徒的結語
第一節興高采烈的海盜們
第二節末世的聖者
第三節泰戈爾
第四節東方是西方
第五節國民大會黨運動
第六節聖雄甘地
第七節告別印度
第四部中國與遠東
第一章哲學家的時代
第一節起源
(一)中國人的評價
(二)“中華帝國
(三)傳說時代
(四)中國古代的文明
(五)孔子前的哲學家
(六)古博真人
第二節孔子
(一)致用求治的聖人
(二)四書五經
(三)孔子的不可知論
(四)君子之道
(五)孔子的政治
(六)孔子的影響
第三節社會學家和無政府主義者
(一)墨子――利他主義者
(二)楊朱――自利主義者
(三)孟子――君王的良師
(四)荀子――現實主義者
(五)莊子――理想主義者
第二章詩人的時代
第一節中國的俾斯麥
第二節社會主義的實驗
第三節光榮的唐朝
第四節天上謫仙人
第五節中國詩的性質
第六節杜甫
第七節散文
第八節戲劇
第三章藝術家的時代
第一節宋朝的文藝復興
(一)王安石的社會主義政策
(二)學術的復甦
(三)哲學的再生
第二節青銅、漆和玉
第三節寶塔和宮殿
第四節繪畫
(一)中國畫大師
(二)中國畫的特質
第五節瓷器
第四章人民和國家
第一節歷史的插曲
(一)馬可・波羅謁見成吉思汗
(二)明朝清朝
第二節人民與語言
第三節實際的生活情況
(一)農業方面
(二)商業方面
(三)發明與科學
第四節沒有教堂的宗教
第五節道德的統治
第六節伏爾泰所讚揚的政府
第五章革命與更新
第一節西方帶來的災禍
第二節古老文明的死亡
第三節新秩序的開始
第六章日本的締造者
第一節眾神的兒女
第二節古日本
第三節帝王時期
第四節獨裁者
第五節大猴臉――豐臣秀吉
第六節大將軍
第七章政治與道德的基礎
第一節武士
第二節律令
第三節庶民者
第四節人民
第五節家庭
第六節聖人
第七節思想家
第八章古代日本的思想與藝術
第一節語言與教育
第二節詩
第三節散文
(一)小說
(二)歷史
(三)論說文
第四節戲劇
第五節精細的藝術
第六節建築
第七節金屬與鑄像
第八節陶器
第九節繪畫
第十節版畫
第十一節日本的藝術與文明
第九章日本的新面目
第一節政治革命
第二節工業革命
第三節文化革命
第四節新帝國
結語
注釋
參考書目舉要
中文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