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哲學史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杜威,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實用主義哲學學派創立者之一。

五四時期,杜威曾應胡適等人邀請來華講學。講學期間,杜威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曾作“哲學史”系列講座,《哲學史》即講座中文譯稿結集出版的一個小冊子。《哲學史》共講述十次,主要內容為古代希臘哲學。

作者簡介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實用主義哲學學派創立者之一。杜威主要著作有《經驗和自然》、《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學校與社會》等。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歐洲思想的起源

一、為何會產生哲學思潮?

二、古希臘哲學為什麼不在古希臘本土產生?

三、東西哲學的比較

第二章 古希臘最初的哲學

一、自然問題

二、知識問題

三、人的問題

第三章 柏拉圖的學說

一、柏拉圖學說和蘇格拉底學說的異同

二、柏拉圖對社會混亂的解釋

三、柏拉圖的達到實體世界的唯一方法

四、柏拉圖的知識論

五、柏拉圖的人生哲學

六.柏拉圖的社會哲學

七、柏拉圖的政治哲學

八、柏拉圖的教育哲學

九、柏拉圖的倫理學說

十、對柏拉圖學說的總評價

第四章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

一、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學說的批評

二.亞里士多德對一、多和定、變問題的解釋

三、亞里士多德對物質和精神問題的解釋

四、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界的研究

五、亞里士多德對種類的斷言

六.亞里士多德學說與實驗科學的比較和爭論

七、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

八、亞里士多德學說在宗教上的套用

九、亞里士多德學說的社會影響

地域劃分

- 西方哲學史

- 歐洲哲學史

- 英國哲學史

- 美國哲學史

- 東方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

- 印度哲學史

- 日本哲學史

- 阿拉伯哲學史

有重要影響的哲學家

- 老子

- 孔子

- 莊子

- 孟子

- 墨子

- 韓非

- 惠施

- 荀子

- 公孫龍

- 董仲舒

- 王充

- 揚雄

- 向秀

- 郭象

- 葛洪

- 法藏

- 韓愈

- 朱熹

- 程頤

- 范縝

- 陸九淵

- 王守仁

- 王廷相

- 方以智

- 黃宗羲

- 王夫之

- 顏元

-戴震

- 胡適

- 陳獨秀

西方

- 泰勒士 (Thales)

-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 柏拉圖 (Plato)

-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 伊壁鳩魯 (Epicurus)

- 阿基米德 (Archimedes)

- 普羅提諾 (Plotinus)

- 鮑依修斯

- 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 托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 席德佳 (Hildegard of Bingen)

- 尼科羅·馬基雅弗利

- 馬丁·路德

- 弗蘭西斯·培根

- 勒奈·笛卡爾

- 斯賓諾莎

- 讓·雅各·盧梭

- 伊曼努爾·康德

- 黑格爾

-亞瑟·叔本華

- 尼采

- 達爾文

- 卡爾·馬克思

- 弗里得里希·恩格斯

- 奧古斯特·孔德

- 皮爾斯

- 威廉·詹姆士

- 布拉德雷

- 本納德多·克羅齊

- 約翰·杜威

- 伯特蘭·羅素

- 讓·保羅·薩特

- 貝克萊

- 休謨

- 胡塞爾

- 海德格爾

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也有一說莊周的《莊子》一書才是道家之濫觴,而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乃是道家後人加之以抗衡孔子儒家的虛擬宗師。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生平

老子的籍貫是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厲鄉曲仁里,鹿邑縣境內仍有“老君台”遺址。(另一說法是安徽渦陽,老子東太清宮是渦陽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是佐證老子故里在渦陽的重要證據。) 曾經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後西出函關,不知所終,幸被關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經》才放行。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傳2000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做《老子》。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了仙道之祖。

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說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孟莊和孟叟。

生平

莊子曾做過漆園(今安徽蒙城縣)小吏,生活很窮。據《莊子·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管理楚國政事。莊子以寧為泥里嬉戲的龜而不為廟堂之龜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三閭為屈原)

《莊子》一書和其哲學思想

莊子和其弟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莊子>一書中。《莊子》現存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傳統上一般認為,《莊子》一書內篇為莊子所著,外篇和雜篇由莊子及其弟子以及後來學者所著。但也有人認為外篇和雜篇的大部分篇目仍為莊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時期不同,後人託名的作品雖然也有,但是並不多。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有《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等。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以此為基礎,在深刻揭露“竊國者為諸侯”的政治現實的同時,莊子與老子一脈相承,主張一種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同時,莊子崇尚一種“天人合一”,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跡。

《莊子》的其文學貢獻

莊子同時也採用了一種不同於其他諸子的論說風格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不像儒家一樣被奉為經典,但莊子卻對後世的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與儒家對官方意識形態的塑造不同,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在非官方的意識形態。許多民間的行為方式、格言據考證均源出《莊子》:

- 江湖一詞是對後世中國非官方社會的概括性名詞,源出《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 “盜亦有道”,後世非官方社會的重要行為準則,源出《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墨子

墨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前381年以內。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生平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畫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著作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光學和力學。

惠施

惠施(出生於約前370年,逝世於前310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 惠施是宋國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齊和楚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那裡與莊子成為朋友。魏惠王死後,張儀失寵,惠施回到魏國。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 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 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的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他的“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除《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作為和言論的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