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

鬱金

鬱金,別名:桂鬱金;黃鬱金;紫蒁香;綠鬱金;玉金;廣鬱金;白絲鬱金; 入金; 乙金;溫鬱金; 川玉金;川鬱金;廣玉金;黑鬱金; 光鬱金; 馬蒁;黃絲玉金; 醋鬱金。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壯,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根。塊莖卵圓狀,側生,根莖圓柱狀,斷面黃色。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涼血破瘀。治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癲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四川、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產地

我國南部和西南部。主產浙江、四川、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台灣、江西。

形態特徵

鬱金鬱金

鬱金

株高約1 米;根莖肉質,肥大,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黃色,芳香;根端膨大呈紡錘狀。葉基生,葉片長圓形,長30-60厘米,寬10-20厘米,頂端具細尾尖,基部漸狹,葉面無毛,葉背被短柔毛;葉柄約與葉片等長。

花葶單獨由根莖抽出,與葉同時發出或先葉而出,穗狀花序圓柱形,長約15厘米,直徑約8厘米,有花的苞片淡綠色,卵形,長4-5厘米,上部無花的苞片較狹,長圓形,白色而染淡紅,頂端常具小尖頭,被毛;花葶被疏柔毛,長0.8-1.5厘米,頂端3裂;花冠管漏斗形,長2.3-2.5厘米,喉部被毛,裂片長圓形,長1.5厘米,白色而帶粉紅,後方的一片較大,頂端具小尖頭,被毛;側生退化雄蕊淡黃色,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5厘米;唇瓣黃色,倒卵形,長2.5厘米,頂微2裂;子房被長柔毛。花期:4-6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環境,怕嚴寒霜凍,怕乾旱積水。宜在土層深厚、上層疏鬆、下層較緊密的砂質壤土栽培。忌連作,栽培多與高稈作物套種。

栽培或野生於林下。生於土質肥沃、濕潤的向陽山坡或田 地,多系栽培。

地理分布

產中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東南亞各地亦有分布。

主要變種

鬱金-植物原狀鬱金-植物原狀

鬱金-植物原狀

溫鬱金(浙江)溫莪術(浙江)

溫鬱金與鬱金不同之處為葉背無毛;花冠裂

鬱金-原植物鬱金-原植物

鬱金-原植物

片純白色而不染紅。花期:4-5月。產浙江瑞安,栽培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

溫鬱金的新鮮根莖切片稱"片薑黃",能行氣破瘀,通經絡。用於風濕痹痛,心腹積痛、胸脅疼痛,經閉腹痛,跌打損傷等血瘀氣滯的症侯。煮熟曬乾的根莖稱"溫莪術",能破血散氣,消積,用於閉經、痛經、症積。對於治療子宮頸癌、子宮頸糜爛及多種皮膚病有一定療效。煮熟曬乾的塊根稱"溫鬱金",能疏肝解郁,行氣祛瘀,用於月經不調、肝炎、肝硬化、膽囊炎、心絞痛、癲癎、精神分裂症等。(浙南本草新編)

根莖揮髮油的有效成分為莪術醇(Curcumol C15H24O2)。

栽培技術

繁殖栽種

用根莖繁殖。收穫時,選無病蟲害、無損傷的根莖作種。種根莖置室內乾燥通風處堆放貯藏過冬,春季栽部時取出。栽種前將大的根莖縱切成兩半或小塊,每塊具2個芽以上,為了防止種根莖腐爛,待切面稍晾乾後下種,也可邊切邊沾上石灰或草木灰後,立即栽種。畦栽,行距33-40厘米,穴距27-33厘米,每穴栽根莖3-5塊,芽朝上,復土,稍加鎮壓。每1hm2用種量2250-3000kg 。

田間管理

齊苗後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常年進行3-4次,並結合追肥,肥料以人糞尿或硫酸銨等氨肥為主。9月間重施磷鉀肥,以促進塊根生長。乾旱時,特別是在塊根形成膨大期,必須注意藻溉,當水分過多、四周積水時,必須及時排除,以免要腐。

病蟲防治

病害有黑斑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用50%托布津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800倍液噴射。蟲害有地老虎和蠐螬,在幼苗期咬食鬚根,使塊根不能形成,可人工捕捉或毒餌誘殺。還有姜弄蝶、玉米螟等為害。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薑黃Curcuma longa 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或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乾燥塊根。前兩者分別習稱"溫鬱金"和"黃絲鬱金",其餘按性狀不同習稱"桂鬱金"或"綠絲鬱金"。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蒸或煮至透心,乾燥。

鬱金-中藥材鬱金-中藥材

鬱金-中藥材

出處:出自《藥性論》。

⑴《本草圖經》:鬱金,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古方稀用,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

⑵《本經逢原》:鬱金,蜀產者體圓尾銳,如蟬腹狀,發苗處有小孔,皮黃而帶黑,通身粗皺如梧桐子紋,每枚約重半錢,折開質堅色黃,中帶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若大小不等,折之中空質柔,內外皆黃,其氣烈者,即片子薑黃也。體圓,首尾相似,通身橫紋,發苗處無小孔,折開氣烈觸鼻者,染色

採集貯藏:冬、春採挖,摘取塊根,除去鬚根,洗淨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曬乾。置乾燥處,防蛀。

藥材炮製: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或洗淨,乾燥,打碎。

藥材性狀:溫鬱金: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堅實,斷面灰棕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氣微香,味微苦。

藥材鑑別:本品橫切面:溫鬱金表皮細胞有時殘存,外壁稍厚。根被狹窄,為4~8 列細胞,壁薄,略呈波狀,排列整齊;皮層寬約為根直徑的1/2,油細胞難察見,內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40~55個,間隔排列,木質部束導管2~4個,並有微木化的木纖維,導管多角形,壁薄,直徑20~90μm。薄壁細胞中的澱粉粒均糊化。

藥用相關

性味歸經

【性味】辛苦,涼。

①《唐本草》:味辛苦,寒,無毒。

②《本經逢原》:辛苦,平,無毒。

【歸經】入心、肺、肝經。

①《綱目》:入心及包絡。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厥陰,兼通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

行氣解郁,涼血破瘀。治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癲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

⑴《藥性論》: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

⑵《唐本草》: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鬱金-中藥材飲片鬱金-中藥材飲片

鬱金-中藥材飲片

⑶《珍珠囊》:涼心。

⑷李杲: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⑸《本草衍義補遺》:治郁遏不能散。

⑹《綱目》: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欲死,失心顛狂。

⑺《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

⑻《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單用治婦人冷氣血積,結聚氣滯,心腹作痛。

⑼《本草述》:治發熱,郁,咳嗽,齒衄,咳嗽血,溲血,頭痛眩暈,狂癇,滯下,淋,並眼目鼻舌咽喉等證。

⑽《本草備要》:行氣,解郁;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鬱。治婦人經脈逆行,

⑾《本草從新》:能開肺金之郁。

⑿《要藥分劑》:涼血。

⒀涼心 (元素)

⒁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欲死,失心癲狂蠱毒。(時針)

⒂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唐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7.5~15克;磨汁或入丸、散。

宜忌

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凡病屬真陰虛極,陰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竅,而非氣分拂逆,肝氣不平,以致傷肝吐血者不宜用也。即用之亦無效。

②《本草匯言》:脹滿,膈逆,疼痛,關乎胃虛血虛者,不宜用也。

③《得配本草》:氣虛脹滯禁用。

臨床套用

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鬱金粉每次5克,日服3次。

共治33例(急性22例,慢性11例),結果自覺症狀消失者21例,減輕者11例,1例無改變,療程平均為31天;有明顯體徵的26例中,14例完全消失,9例減輕,3例無改變。

所有病例在治療前轉氨酶都有明顯變化,治療後完全達到正常者18例,明顯降低或接近正常者9例,其餘無改變。

24例患者經血清蛋白檢查,治療後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升高現象;7例做了馬尿酸排出試驗,治療2~3星期後,有6例排出量明顯增加。

據本組病例觀察,鬱金對止痛、退黃、使肝脾縮小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常用選方

① 治心懸急懊痛:鬱金250克,黃芩50克,赤芍藥50克,枳殼50克(麩炒微黃,去瓤),生乾地黃50克,大腹皮50克(銼)。上藥,細銼和勻。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熬服。(《聖惠方》鬱金飲子)

② 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鬱金、乾薑。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子溫酒下,婦人醋湯下,食遠服。(《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③ 治婦人脅肋脹滿,因氣逆者:鬱金、木香、莪術、牡丹皮。白湯磨服。(《女科方要》)

④ 治產後心痛,血氣上沖欲死:鬱金燒存性為末10克,米醋一呷,調灌。(《袖珍方》)

心氣痛。和鬱金、附子、乾薑,等分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⑤ 治癲狂因憂鬱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150克,鬱金350克。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送下。(《本事方》白金丸)

⑥ 治癇疾:川芎100克,防風、鬱金、豬牙皂角、明礬各50克,蜈蚣二條(黃、赤腳各一)。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攝生眾妙方》鬱金丹)

⑦ 治風痰:鬱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餘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壓之。(《經驗後方》)

⑧ 治衄血吐血:鬱金為末,水服二錢,甚者再服。(《簡易方論》);用鬱金研細,水服10克。不愈。再服一次。

⑨ 治嘔血:用韭汁、薑汁、童便磨鬱金,同飲之。(《丹溪心法》)

⑩ 治尿血不定:鬱金50克,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經驗方》)

⑾ 治血淋,心頭煩,水道中澀痛,及治小腸積熱,尿血出者:生乾地黃、鬱金、蒲黃。上等分,為細末。每於食前,煎車前子葉湯調下5克,酒調下亦得。(《普濟方》鬱金散)

⑿ 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別研細)。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孫用和)

⒀ 治谷疽,唇口先黃,腹脹氣急:鬱金50克,牛膽一枚(乾者),麝香(研)2.5克。上三味,搗研為細散。每服3克,新汲水調下,不拘時。(《聖濟總錄》鬱金散)

⒁ 治膽石及黃疸:鬱金、熊膽、明礬、火硝。研細為丸或作散劑。每服一至三分。(《四川中藥志》)

⒂ 治腸梗阻:鬱金、桃仁、瓜蔞各15克。水煎後加麻油250克,一次溫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 治耳內極痛:鬱金末,研細,每用一字,以淨水調,傾入耳內,卻急傾出。(《聖濟總錄》)

⒄ 治自汗不止:鬱金末,臥時調塗於乳上。(《瀕湖集簡方》)

⒅ 治痔瘡腫痛:鬱金末,水調塗之。(《醫方摘要》)

⒆ 顛狂症。用鬱金350克、明礬150克,共研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

⒇ 痘毒攻心(痘瘡忽由白色變成紫黑我,不出膿,日夜哭叫)。用鬱金一枚、甘草12.5克,加水半碗煮乾,去甘草,將鬱金切片焙乾,研為末,加腦子(炒)2.5克。每服5克,以生豬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調下。二服後毒氣從手足心發出,如癰狀,病乃痊癒。

配伍效用

鬱金配伍丹皮、梔子:鬱金活血涼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梔子清熱涼血.三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之功效 用於治療血熱淤滯之出血之症.

鬱金配伍香附、柴胡、白芍:鬱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而緩急止痛.柴胡與鬱金、香附相伍其疏肝解郁之功更顯著;白芍與鬱金、香附同用 其止痛之效更強.四藥伍用共奏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緩急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脹痛、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

與木香、香附、甘草、當歸、白芍、鱉甲、丹參、澤蘭、蒲黃、五靈脂、降香等相合,可行氣活血,疏肝解郁。

與菖蒲、連翹、梔子、大黃、明礬、白金丸、皂角、蜈蚣等同用,可清心開竅。

與生地、牡丹皮、梔子、滑石、生地黃、車前子等同用,可清熱涼血。

各家論述

鬱金-原植物鬱金-原植物

鬱金-原植物

①《本草經疏》:鬱金本入血分之氣藥,其治已上諸血證者,正謂血之上行,皆屬於內熱火炎,此藥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而共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氣,則血不妄行。

②《本草匯言》:鬱金,清氣化痰,散瘀血之藥也。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故治胸胃膈痛,兩脅脹滿,肚腹攻疼,飲食不思等證。又治經脈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此藥能降氣,氣降則火降,而痰與血,亦各循其所安之處而歸原矣。前人未達此理,乃謂止血生肌,錯謬甚矣。

③《本草經讀》:鬱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雲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血逆於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血走於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即金瘡之瘀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於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蓋血以氣為主,又標之曰下氣者,以苦寒大泄其氣,即所以大破其血,視他藥更進一步。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讎。且病起於郁者,即《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大有深旨,若錯認此藥為解郁而頻用之,十不救一。至於懷孕,最忌攻破,此藥更不可以沾唇。即在產後,非熱結停瘀者,亦不可輕用。若外邪未淨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此女科習用鬱金之害人也。

藥材性狀

溫鬱金: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堅實,斷面灰棕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氣微香,味微苦。

黃絲鬱金:呈紡錘形,有的一端細長,長2.5~4.5cm,直徑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黃色,具細皺紋,斷面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

桂鬱金:呈長圓錐形或長圓形,長2~6.5cm,直徑1~1.8cm。表面具疏淺縱紋或較粗糙網狀皺紋。氣微,味微辛苦。

綠絲鬱金:呈長橢圓形,較粗壯,長1.5~3.5cm,直徑1~1.2cm。氣微,味淡。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溫鬱金、薑黃、廣西我術、我木塊根粉末各100g,用水蒸氣蒸餾,取微量揮髮油點祥於桂膠薄層板上,以獲術醇、美黃酮為對照品,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開,10%磷鋁酸乙醇溶液顯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斑點。

快速鑑別

1.溫鬱金:塊根長紡錘形而稍扁,長3~6cm,直徑1~1.5cm。表面暗灰色,具皺紋。橫斷面平滑。灰棕色,角質,有光澤。氣微,味微苦。

2.黃絲鬱金:塊根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1.5~3cm,直徑0.8~1.5cm。表面土棕色,具細皺紋,幾近於光滑,根的兩端常切平。質堅硬,橫斷面角質,黃色,有光澤,內皮層明顯。氣無,有較濃的姜味。

3.桂鬱金:形狀類似溫鬱金。紡錘形,有的稍扁,長2~7cm,直徑O.5~1.5cm。表面灰棕色,具皺紋,斷面淺棕色,氣無,味淡。

4.綠絲鬱金:形態質地均類似黃絲鬱金。惟斷面帶微綠色,味不及黃絲鬱金濃厚。

藥材鑑別

溫鬱金表皮細胞有時殘存,外壁稍厚。根被狹窄,為4~8 列細胞,壁薄,略呈波狀,排列整齊;皮層寬約為根直徑的1/2,油細胞難察見,內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部束各40~55個,間隔排列,木質部束導管2~4個,並有微木化的木纖維,導管多角形,壁薄,直徑20~90μm。薄壁細胞中的澱粉粒均糊化。

鬱金鬱金

黃絲鬱金根被最內層細胞壁增厚,有時木質部導管與纖維連線成環。油細胞眾多。薄壁組織中隨處散有色素細胞。

桂鬱金根被細胞偶有增厚,根被內方有1~2列厚壁細胞,成環,層紋明顯。導管類圓形,直徑可達160μm。

綠絲鬱金 根被細胞無增厚。中柱外側的皮層處常有色素細胞,韌皮部皺縮,木質部束較多,64~72個,導管扁平。

主治

用於胸脅刺痛,胸痹心痛,經閉痛經,乳房脹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血熱吐衄,黃疸尿赤。

相關配伍

1、痔瘡腫痛∶鬱金末,水調塗之,即消。(《醫方摘要》)

2、耳內作痛∶鬱金末一錢,水調,傾入耳內,急傾出之。(《聖濟總錄》)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其中有莰烯(d-Cam- phene)、樟腦(d-Camphor)、薑黃烯(l-α-Curcumene和l-β-Curcumene);亦含薑黃素(Curcumin)、脫甲氧基薑黃素(Demethoxycur- cumin)、雙脫甲氧基薑黃素(Bisdemethoxycurcu- min)、薑黃酮(Turmerone)和芳基薑黃酮(ar-Turmerone).尚含有澱粉、脂肪油、橡膠、黃色染料、葛縷酮(Carvone)及水芹烯.

鬱金塊根含的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薑黃烯(Curcumene)、薑黃素(Curcumine)、薑黃酮(Turmerone)和芳基薑黃酮(Ar-turmerone)等,此外尚有多達40%的澱粉、脂肪油等。

藥理研究

⑴對血脂的作用

鬱金水煎劑給因膽甾醇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口服10g/天, 100天后血清膽固醇未降,反較對照組為高, 磷脂升高較明顯,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稍有上升, 但與對照組無差異.鬱金粉按134mg/100g 給予實驗性動脈硬化的大白鼠,血清膽固醇及C/P 值均有輕度上升, 但能減輕家兔或大鼠主動脈及冠狀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但也有報告指出,同屬植物Curcuma amada 的乙醚提取物給患有高膽固醇血症的兔口服, 在三周內使血膽固醇由266mg% 降至36mg%, C/P 值也相應下降,主動脈重量明顯減輕, 動物體重增加.

⑵抗真菌作用

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⑶藥(毒)理學

用體重21-25g雌性小鼠50隻,分為5組,每組10隻,由腹腔注射不同劑量的片薑黃水煎劑。給藥1次,觀察72小時,記錄死亡動物數。按寇氏法求得LD50為33.79g/kg,SD為3.09g/kg。給藥5分鐘後,小鼠活動減少,大劑量組於0.5小時內全部死亡,死前出現抽搐。低劑量組小鼠在給藥後,略呈安靜狀態,第2天恢復正常。薑黃色素膠囊劑小鼠口服6g/kg測不出半數致死量。大鼠亞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大鼠食慾、體重、一般狀況、血液學和血液生化學指標及肝、腎重量均無明顯影響。

臨床套用

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鬱金粉每次5克,日服3次。

共治33例(急性22例,慢性11例),結果自覺症狀消失者21例,減輕者11例,1例無改變,療程平均為31天;有明顯體徵的26例中,14例完全消失,9例減輕,3例無改變。

所有病例在治療前轉氨酶都有明顯變化,治療後完全達到正常者18例,明顯降低或接近正常者9例,其餘無改變。

24例患者經血清蛋白檢查,治療後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升高現象;7例做了馬尿酸排出試驗,治療2~3星期後,有6例排出量明顯增加。

據本組病例觀察,鬱金對止痛、退黃、使肝脾縮小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藥毒理學

用體重21-25g雌性小鼠50隻,分為5組,每組10隻,由腹腔注射不同劑量的片薑黃水煎劑。給藥1次,觀察72小時,記錄死亡動物數。按寇氏法求得LD50為33.79g/kg,SD為3.09g/kg。給藥5分鐘後,小鼠活動減少,大劑量組於0.5小時內全部死亡,死前出現抽搐。低劑量組小鼠在給藥後,略呈安靜狀態,第2天恢復正常。薑黃色素膠囊劑小鼠口服6g/kg測不出半數致死量。大鼠亞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大鼠食慾、體重、一般狀況、血液學和血液生化學指標及肝、腎重量均無明顯影響。

禁忌

不宜與丁香、母丁香同用。

植物文化

《名義集》卷三中說:"恭矩磨,此雲鬱金。周禮春官,郁人採取以酒。說文雲:鬱金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郁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最勝王經》卷七也說:"鬱金恭矩磨。"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記載:"身塗諸香,所謂旃檀、鬱金也。"可知早在往昔,印度即常以鬱金為塗香。即使在今天,由於鬱金確實有殺菌作用,為了預防皮膚病,尤其為了預防春天流行的皰瘡,印度人常把鬱金與栴檀葉磨成泥狀,塗在孩子們的身上。

《陀羅尼集經》卷九中也記載,真言行者作壇時,塗壇所用的五種染料:白、黃、赤、青、黑五色的染料中也有鬱金。白色為秔米粉,黃色為鬱金末或黃土末,赤色為沙末、赤土末等,青色為青黛末、乾藍靛等,黑色則用墨末或炭末等。

而據《大日經疏》卷五中所記載,密教中修行者灌頂受三昧耶戒時,為表示不退菩提心的誓願所飲用金剛水(誓水),其中也有調和鬱金、龍腦等香。又依《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記載,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不同,佛部燃燒瀋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鬱金香,但也可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在《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五〈秘壇八肘大壇法品〉第十六的燒香方中則列舉共矩么(鬱金香)、沈香、安膳香……等十二味是一切香王。

在密教的修法中,經常可以看見鬱金。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以之為三十二味藥之一,而浴佛節灌沐佛頂之五色水即有鬱金,通常取都梁香為青色水,取鬱金香為赤色水,取丘際香為白色水,取附子香為黃色水,取安息香為黑色水,於四月八日浴佛之日,以五色水灌沐佛頂。

李白在《客中作》中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中所描述的實際為鬱金這種植物,而非鬱金香。

中醫藥文化

中國醫藥自古就是一項充滿神秘的藝術。望、聞、問、切,就能診斷,開具藥方基本藥到病除。不起眼的植物,動物,都可以治病救人。那么你想了解中國這項獨具魅力的文化嗎?你想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中醫藥的知識強身治病嗎?那就快快走進這座奇妙偉大的殿堂,領略中國傳統的醫藥文化吧。

姜科植物

姜科為多年生(少有一年生)、陸生(少有附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匍匐或塊狀的根狀莖,或有時根的末端膨大呈塊狀。本科分為2亞科、3族,約49屬,1,5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熱帶亞洲。中國有19屬,150餘種,5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

姜目百科

阿寬蕉
阿希蕉
矮山姜
矮砂仁
凹唇姜
凹唇姜屬
矮姜花
閉鞘姜屬
斑葉竹芋
芭蕉屬
芭蕉
白朮
波翅豆蔻
白豆蔻
閉鞘姜
碧江姜花
白花山柰
白象牙參
長柄山姜
垂花山姜
脆果山姜
草豆蔻
草冠
長柄豆蔻
長序砂仁
草果藥
長果砂仁
長花豆蔻
長穗姜花
長柄象牙參
藏象牙參
長果姜屬
長果姜
川東姜
匙苞姜
短柄直唇姜
大花美人蕉
大蕉
島山芭蕉
地涌金蓮屬
地涌金蓮
大頭山姜
短穗山姜
大花山姜
敦六山姜
多花山姜
德保豆蔻
豆蔻屬
大苞姜
大苞姜屬
多花距藥姜
滇姜花
大豆蔻屬
大豆蔻
大葉山柰
大象牙參
大花象牙參
滇象牙參
多穗姜
莪術
耳葉象牙參
鄂川姜
粉美人蕉
腐花豆蔻
革葉山姜
高雄山姜
高良姜
光葉山姜
光葉雲南草蔻
光葉球穗山姜
廣西豆蔻
光葉閉鞘姜
廣西莪術
廣西姜花
高山象牙參
高雄姜
桂姜
骨碎補
鶴望蘭科
花葉竹芋
海南柊葉
海南蘭花蕉
黃花美人蕉
紅蕉
茴香砂仁
紅茴砂
茴香砂仁屬
花葉山姜
紅豆蔻
紅豆冠
海南山姜
華山姜
滑葉山姜
黑果山姜
紅草果
紅花砂仁
海南砂仁
紅殼砂仁
海南假砂仁
黃花大苞姜
紅苞距藥姜
黃姜花
紅姜花
海南三七
喙花姜屬
喙花姜
華象牙參
紅球姜
紅冠姜
姜目
尖苞柊葉

芋[植物]
蕉芋
蕉麻
距花山姜
靖西山姜
假益智
節鞭山姜
九翅豆蔻
距藥姜
距藥姜屬
薑黃屬
薑黃
姜花
姜花屬
姜屬

開南山姜
寬唇山姜
旅人蕉科
蘭花蕉屬
蘭花蕉
蘭花美人蕉
綠苞山姜
菱唇山姜
美人蕉
美人蕉屬
密穗山姜
毛瓣山姜
馬藺
美山姜
密苞山姜
密毛山姜
蒙自砂仁
麥氏舞花姜
毛舞花姜
毛薑花
密花姜花
偏穗姜
偏穗姜屬
球穗山姜
全唇姜
絨葉肖竹芋
柔瓣美人蕉
日比野山姜
少花柊葉
樹頭芭蕉
山姜屬
疏花山姜
扇狀山姜
水山姜
縮砂密
砂仁
疏花草果藥
雙翅舞花姜
山柰
山柰屬
雙唇象牙參
梭穗姜
珊瑚姜
台灣芭蕉
田林姜花
頭花象牙參
土田七屬
土田七
台灣姜
蘘荷
萵筍花
溫鬱金
舞花姜屬
舞花姜
無絲姜花
烏姜
蠍尾蕉
肖竹芋
肖竹芋屬
象腿蕉
香蕉
小果野蕉
象腿蕉屬
蠍尾蕉屬
香姜
小草蔻
小花山姜
狹葉山姜
細砂仁
香豆蔻
心葉凹唇姜
小珠舞花姜
小花姜花
小苞姜花
小毛薑花
西藏大豆蔻
象牙參
象牙參屬
襄荷
雲南柊葉
野蕉
益智
艷山姜
雲南草蔻
銀葉砂仁
野草果
疣果豆蔻
鬱金
圓瓣姜花
陽荷
直唇姜屬
直唇姜
竹葉蕉屬
竹葉蕉
竹芋屬
竹芋
紫葉美人蕉
紫紋山姜
柱穗山姜
竹葉山姜
爪哇白豆蔻
紫花山柰
早花象牙參

單子葉植物綱

單子葉植物種子的:具1片頂生子葉 ;內的纖維管束:為星散排列,無形成層和次生組織,只有初生組織。
葉脈:為平行脈或弧形脈;:基數常為3 ;:主根不發達,常為鬚根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