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藥

草果藥

為姜科植物草果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於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或低溫乾燥。

基本信息

概述

草果藥草果

草果出自《品匯精要》:草果,生廣南及海南。形如橄欖,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縮砂仁而大。又雲南出者,名雲南草果,其形差小耳。

草果,多年生草本,高2-2.5m。全株有辛辣氣味。莖基部膨大,直徑達6cm。葉2列,11-14枚,無葉柄,或上部葉有短柄;葉舌帶紫色,長1-2cm,膜質,被疏柔毛;葉鞘具條紋,葉舌及葉鞘邊緣近革質;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長20-83cm,寬5-19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花葶從莖基部抽出,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花葶從莖基部抽出,長13-28cm;總花梗長4-13cm;鱗片闊卵形,長1-8cm;穗狀花序長9-15cm;苞片淡紅色,長圓形,長3.3-4cm,寬7-9mm,外面疏被短柔毛;小苞片管狀,長1.7-2cm,2淺裂;外被疏短柔毛;花淺橙色,長5.5-7cm;小花梗長不超過5mm;花萼長2.3-3cm,3齒裂,一側淺裂,近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花冠管長2.5-2.8cm,被短柔毛,裂片長圓形,長約2.3cm,寬約6mm,後方一枚兜狀,長約2.5cm,寬約1.5cm;唇瓣長圓狀倒卵形,長3-3.5cm,寬約1.6cm,邊緣多皺,中脈兩側各有一條紅色條紋;雄蕊長2-2.5cm,花絲長約1cm,花葯長1.3-1.5cm,藥隔附屬體長約5mm,具齧蝕狀牙齒;花柱被疏短毛,柱頭漏斗狀;子房無毛。蒴果成熟時暗紫色,近球形,長2.5-4.5cm,直徑2-2.5cm,乾時變橄欖形,黑褐色,先端具殘存的花被管,基部有短柄。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8-9月。

藥品簡述

野薑花野薑花

藥名:草果。
漢語拼音:cao guo  
英文名:Tsaoko Amomum Fruit, Caoguo。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omum tsao-ko Crevostet Lemarie[A.hongtsaoko C.F.Liang et D.Fang;A.guixiense D.Fang]。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野薑、獨葉台、四合紅。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歸經:入脾經胃經
功能:燥濕除寒,祛痰截瘧,消食化食。
主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
資源分布:雲南廣西貴州等地。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
採收儲藏:10~11月果實開始成熟,變為紅褐色而未開裂時採收,曬乾或微火烘乾。
炮製:
草果仁:揀淨雜質,置鍋內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並微鼓起,取出稍涼,碾去殼,過篩取仁。
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薑汁與水少許,拌勻,微炒,取出,放涼。(每草果仁100斤,用鮮姜10斤取汁)
《本草從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用藥宜忌

氣虛或血虧,無寒濕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陽,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後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鹹屬暑氣溫熱,皆不當用。
③《本草備要》:忌鐵。
宜:脘腹冷痛、食積不化,或飲食不香、嘔吐反胃者宜食。
忌:氣虛或血虛的體弱者切勿多食,以免耗傷正氣;陰虛火旺者也不可服,防其溫燥傷陰。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髮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n),1,8-桉葉素(1,8-cineole),ρ-聚傘花烴(ρ-cymene),芳樟醇(linaloolo),α-松油醇(α-terpineol),橙花叔醇(nerolidol),壬醛(nonanal),癸醛(capric aldehyde),反-2-十一烯醛(trans-2-undecenal,為本品中的辛辣成分),橙花醛(neral),牻牛兒醇(geraniol);另含微量元素(ug/g):鋅69.2,銅7.33,鐵57.2,錳283.7,鑽0.89。種子油揮髮油21種成分:主要為1,8-桉葉素(1,8-cineole),2-癸烯醛(2-decenal),牻牛兒醛(geranial),橙花醛(neral)。

藥理作用

1、鎮咳祛痰作用:本品所含的a-和β-蒎烯有鎮咳祛痰作用。1,8-桉油素有鎮痛、解熱、平喘等作用。
2、抗炎、抗菌作用:B-蒎烯有較強的抗炎作用,並有抗真菌作用。香葉醇有抗細菌和真菌作用,對發須癬菌和奧杜安氏小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0.39mg/ml。
3、其它作用:小劑量香葉醇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大鼠口服香葉醇能抑制胃腸運動,小量口服有輕度利尿作用。香葉醇還有驅豚鼠蛔蟲作用。

藥(毒)理學

大鼠口服香葉醇的半數致死量 為 4.8g/kg,兔靜脈注射為50mg/kg。

臨床套用

寒濕中阻證;本品辛溫燥烈,氣濃味厚,其燥濕、溫中之力皆強於草豆蔻,故多用於寒濕偏盛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苔濁膩。常與吳茱萸、乾薑、砂仁、半夏等藥同用。
瘧疾;本品芳香辟濁,溫脾燥濕,除痰截瘧。多配常山、知母、檳榔等同用,如草果飲(《慈幼新書》)

常用選方

1、治瘧疾,胃中寒痰凝結,不易開解:草果、常山、知母、烏梅、檳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書》草果飲)
2、治癉瘧,脈采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清脾湯)
3、治腫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上等分,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果附湯)
4、治脾痛脹滿:草果仁二個。酒煎服之。(《仁齋直指方》)
5、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熱泄瀉,髒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殼(去穰,麩炒)。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半,煨姜一塊,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傳信適用方》草果飲)
6、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哺益甚,頭身疼痛: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一鍾,煎八分,午後溫服。(《瘟疫論》達原飲)

文獻論述

1、《綱目》:草果,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2、《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3、《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藥。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霍濕濁之蘊祟。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然凡是瘧疾,多濕痰蒙蔽為患,故寒熱往來,糾纏不已,治宜開泄為先。草果善滌濕痰,而振脾陽,更以知母輔之,酌量其分量,隨時損益,治瘧頗有妙義,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惟石頑所謂實邪不盛者,當在所禁耳。
4、李杲: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消一切冷氣膨脹,化瘧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積。兼辟瘴解瘟。
5、《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6、《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
7、《本草求原》:治水腫,滯下,功同草蔻。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果實橢圓形, 長2-4.5cm,直徑1-2.5cm,表面棕色或紅棕色,具3鈍棱及明顯的縱溝及稜線,先端有圓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皮堅韌,內分3室,每室含種子7-24粒,種子集結成團。種子多面形,直徑5-7mm,黃棕色或紅棕色,具灰白色膜質假種皮,中央有凹陷合點,較狹端腹面有圓窩狀種臍,種脊凹陷成1縱溝。氣芳香,味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紅棕、氣味濃行為佳。

顯微鑑別

種子橫切面:類腎形,外周微波狀。假種皮細胞多列,壁稍彎曲;種皮表皮細胞1列,徑向延長,排列較整齊,壁厚稍彎曲,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不含色素;油細胞1列,較大,切向延長約至139μm;色素層細胞5-9列,內含棕黃色或淡黃色物;內種皮厚壁細胞褐紅色、棕紅色或黃紅色,徑向延長約至132μpm,內壁厚約至85μm,端胸腔內矽質塊直徑20-38μm。外胚乳細胞充滿由微小澱粉粒集結而成的澱粉團,有的尚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或簇晶;內胚乳含糊粉粒。胚細胞含糊粉粒,並含脂肪油滴。
粉末特徵:黃白色或棕白色。
1、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末端漸尖或鈍圓,長至263μ,直徑20-45μm,外具角質層。
2、下皮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長74-149μm,直徑28-46μm,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
3、油細胞含油液。
4、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圖形,人小(24-42)μm×V(32-60)μm,壁厚約7μm,非木化,胸腔內含矽質塊,大小(15-23)μm×(19-35)μm;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胞腔位於一端,內含矽質塊。

理化鑑別

薄層角譜:取本品揮髮油,加乙醇製成每1ml含50μ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加取桉油精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於105℃烘數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角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種子團含揮髮油不得少於1.4%(ml/g)

藥物套用鑑別

草果與草豆蔻:性味皆辛,溫,歸脾胃經;功效燥濕溫中。草豆蔻具有行氣作用,草果行氣作用幾無;草果功能截瘧,可用以寒濕偏盛之瘧疾。而草豆蔻則無此作用。草果與砂仁:二藥性味皆辛,溫,歸脾胃二經,同具化濕,行氣,溫中之功效。砂仁行氣作用強,草果溫燥作用強。故砂仁能行氣和中而達止嘔,安胎之效是為其獨有特點。草果有截瘧之特長,可用治寒濕偏盛之瘧疾。

藥材種植栽培

選地整地
宜選擇山谷坡地、溪邊或疏林下,土壤富含腐殖質、質地疏鬆的砂壤土,貧瘠土和重黏土不宜栽種。在選好的林地上,要清理雜草和灌木,過密的喬木也應疏伐,調節鬱閉度為50% - 60%,翻土深20 - 27厘米。起畦寬1.2- 1.5米、高20厘米,畦內按株行距挖穴,穴的規格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穴內施堆肥、廄肥和火燒土等作基肥,與表土拌勻後待植。
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
1、選種 選擇果粒大、種子飽滿、無病蟲害的高產植株作採種植株。
2、採種及種子處理 當果皮紫紅色,種子呈銀灰色,嚼之有甜味的果實時採摘,然後選出飽滿、充分成熟、無病蟲害的果實作種,宜隨采隨播。播種前先將果皮剝掉,洗淨果肉,用清水浸種10 - 12小時,後用粗沙與種子置於竹箕充分搓擦,以擦掉假種皮為度。或將種子用30%的草木灰拌和,用手將種子搓散,除去表面膠質層,然後播種或晾乾保存至翌年春季播種。
3、播種期 隨采隨播,春秋均可,以秋播較好。春播要在氣溫回升到18℃以上時進行,秋播月平均氣溫在18- 20℃以上,1個月時間,種子大量發芽出土,播後40 - 50天發芽率可達80%以上,12月至翌年2月發芽率可達90%以上。
4、播種方法播種時在畦上以行距15 - 20厘米開溝,按株距約6厘米放種,播種深度1.5-2厘米,播後覆土並蓋草淋水。育苗半年後即可定植。
分株繁殖
在春季新芽開始萌發、尚未出土前,從母株叢中選取一年生健壯的分株,剪去下部葉片,留上部葉片2-3片,以減少水分蒸發。將帶芽根莖挖起,截長7 - 10厘米,截斷後栽植。按株行距1.3米×1.7米開穴,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每穴栽1叢,覆土壓實,淋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1、遮蔭 出苗後立即揭草,若鬱閉度不夠可搭設簡易蔭棚遮蔭。
2、中耕除草 種植後每年4-6月間,中耕除草各1次,在攝後1次除草時,割除結果後枯死的老株、病株。
3、追肥 有條件的產區每年追肥多次。早春用乾細的雞糞拌以草木灰,撒在植株周圍,夏季剛開花時,將草木灰在清晨露水未乾前撒在葉面上作根外追肥,冬初收果後用廄肥、火燒土壅在根部。亦可結合中耕除草,開環狀溝施追肥。
4、培土 草果定植後至開花前,要進行培土,使幼芽生長健壯,開花以後,不宜培土,以免捂傷花蕾,造成腐爛不結果。每次除草時,如發現露出面的鬚根,可在鬚根處培少量的腐殖土,以利根部吸收養分。
5、排灌 當根部現出球形花苞時遇上天旱,應及時灌溉;雨水太多時應注意排水,以免傷及花蕾,同時要將花蕾周圍的雜物除去,使其通風透光,以免落花和爛果。
6、調整鬱閉度 草果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一定蔭蔽,當樹木生長造成林內透光度不夠時,應適當疏伐或修枝,使鬱閉度控制在50% - 60%,以利新株生長。

姜科植物

姜科為多年生(少有一年生)、陸生(少有附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匍匐或塊狀的根狀莖,或有時根的末端膨大呈塊狀。本科分為2亞科、3族,約49屬,1,5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熱帶亞洲。中國有19屬,150餘種,5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

姜目百科

阿寬蕉
阿希蕉
矮山姜
矮砂仁
凹唇姜
凹唇姜屬
矮姜花
閉鞘姜屬
斑葉竹芋
芭蕉屬
芭蕉
白朮
波翅豆蔻
白豆蔻
閉鞘姜
碧江姜花
白花山柰
白象牙參
長柄山姜
垂花山姜
脆果山姜
草豆蔻
草冠
長柄豆蔻
長序砂仁
草果藥
長果砂仁
長花豆蔻
長穗姜花
長柄象牙參
藏象牙參
長果姜屬
長果姜
川東姜
匙苞姜
短柄直唇姜
大花美人蕉
大蕉
島山芭蕉
地涌金蓮屬
地涌金蓮
大頭山姜
短穗山姜
大花山姜
敦六山姜
多花山姜
德保豆蔻
豆蔻屬
大苞姜
大苞姜屬
多花距藥姜
滇姜花
大豆蔻屬
大豆蔻
大葉山柰
大象牙參
大花象牙參
滇象牙參
多穗姜
莪術
耳葉象牙參
鄂川姜
粉美人蕉
腐花豆蔻
革葉山姜
高雄山姜
高良姜
光葉山姜
光葉雲南草蔻
光葉球穗山姜
廣西豆蔻
光葉閉鞘姜
廣西莪術
廣西姜花
高山象牙參
高雄姜
桂姜
骨碎補
鶴望蘭科
花葉竹芋
海南柊葉
海南蘭花蕉
黃花美人蕉
紅蕉
茴香砂仁
紅茴砂
茴香砂仁屬
花葉山姜
紅豆蔻
紅豆冠
海南山姜
華山姜
滑葉山姜
黑果山姜
紅草果
紅花砂仁
海南砂仁
紅殼砂仁
海南假砂仁
黃花大苞姜
紅苞距藥姜
黃姜花
紅姜花
海南三七
喙花姜屬
喙花姜
華象牙參
紅球姜
紅冠姜
姜目
尖苞柊葉

芋[植物]
蕉芋
蕉麻
距花山姜
靖西山姜
假益智
節鞭山姜
九翅豆蔻
距藥姜
距藥姜屬
薑黃屬
薑黃
姜花
姜花屬
姜屬

開南山姜
寬唇山姜
旅人蕉科
蘭花蕉屬
蘭花蕉
蘭花美人蕉
綠苞山姜
菱唇山姜
美人蕉
美人蕉屬
密穗山姜
毛瓣山姜
馬藺
美山姜
密苞山姜
密毛山姜
蒙自砂仁
麥氏舞花姜
毛舞花姜
毛薑花
密花姜花
偏穗姜
偏穗姜屬
球穗山姜
全唇姜
絨葉肖竹芋
柔瓣美人蕉
日比野山姜
少花柊葉
樹頭芭蕉
山姜屬
疏花山姜
扇狀山姜
水山姜
縮砂密
砂仁
疏花草果藥
雙翅舞花姜
山柰
山柰屬
雙唇象牙參
梭穗姜
珊瑚姜
台灣芭蕉
田林姜花
頭花象牙參
土田七屬
土田七
台灣姜
蘘荷
萵筍花
溫鬱金
舞花姜屬
舞花姜
無絲姜花
烏姜
蠍尾蕉
肖竹芋
肖竹芋屬
象腿蕉
香蕉
小果野蕉
象腿蕉屬
蠍尾蕉屬
香姜
小草蔻
小花山姜
狹葉山姜
細砂仁
香豆蔻
心葉凹唇姜
小珠舞花姜
小花姜花
小苞姜花
小毛薑花
西藏大豆蔻
象牙參
象牙參屬
襄荷
雲南柊葉
野蕉
益智
艷山姜
雲南草蔻
銀葉砂仁
野草果
疣果豆蔻
鬱金
圓瓣姜花
陽荷
直唇姜屬
直唇姜
竹葉蕉屬
竹葉蕉
竹芋屬
竹芋
紫葉美人蕉
紫紋山姜
柱穗山姜
竹葉山姜
爪哇白豆蔻
紫花山柰
早花象牙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