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仙

馬友仙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1944年(農曆甲申年)生,漢族,陝西省合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秦腔“馬”派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表演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文聯常委,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馬友仙《斷橋》馬友仙《斷橋》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漢族,陝西合陽人。生於1944年,原籍合陽縣馬家莊鄉保寧村人。8歲時,父病世,與母相依為命,家境貧窮。1952年考入鹹陽市大眾劇團,勤奮學習,長足猛進,1960年參加陝西省戲曲青年演員會獲演員獎。1961年調陝西省戲曲劇院秦腔團至今,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委會副主任、秦腔團副團長;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表演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文聯常委,陝西省對外友好協會理事,陝西省企業、藝術家聯誼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婦幼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國務院授予其“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稱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秦腔“馬派”創始人。馬友仙丈夫是已故著名秦腔小生演員、著名導演編劇李繼祖先生。

主要經歷

馬友仙在《三堂會審》中的扮裝馬友仙在《三堂會審》中的扮裝

9歲考入鹹陽大眾劇團,學演小旦、兼演青衣。10歲時以一出《櫃中緣》唱紅了鹹陽以及臨近地區。以後多年又陸續推出秦腔折子戲《河灣洗衣》、《打魚殺家》、《走雪》等,以音色優美、唱做具佳而轟動劇壇。此後隨著藝術上的追求上進和技藝的提高,又分別在秦腔傳統戲《五典坡》、《玉虎墜》、《三滴血》、《游龜山》、《紅樓夢》等大戲中擔任主角。
1960年陝西省首屆青年戲曲演員觀摩演出,馬友仙以一出《斷橋亭》震驚四座,頗受西安地區戲劇專家和廣大觀眾好評,獲得青年演員優秀表演獎,這一精彩唱段被上海唱片公司錄製成盒帶向全國發行。
1961年馬友仙被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在著名戲劇藝術家馬健翎、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正敏;著名導演史雷、韓盛岫、李文宇著專業教師的親切指點和培育下,在著名戲劇作曲家肖炳,名琴師板胡演奏家楊天基、楊滿元的配合幫助下,經過長期的磨練和舞台實踐,逐漸成長為譽滿西北、蜚聲中外的秦腔表演藝術家。
她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形象迥異、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像《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謝瑤環》中的謝瑤環、《竇娥冤》中的竇娥、《十五貫》中的蘇戌娟、《恩仇記》中的錢素雲、《紅燈記》中的李鐵梅、《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斷橋》中的白素貞、《情探》中的敫桂英、《三堂會審》中的玉堂春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獨到的藝術功力,征服了西北地區廣大的秦腔愛好者,觀眾稱她是“秦腔唱腔藝術明星”、“旦角皇后”、“人民藝術家”。

代表劇目

《蔡文姬》飾蔡文姬、《謝瑤環》飾謝瑤環、《竇娥冤》飾竇娥、《十五貫》飾蘇戌娟、《恩仇記》飾錢素雲、《紅燈記》飾李鐵梅、《洪湖赤衛隊》飾韓英、《白蛇傳》飾白素貞、《情探》飾敫桂英、《三堂會審》飾玉堂春、《游西湖》飾李慧娘等。

藝術特色

竇娥冤竇娥冤

馬友仙天資聰穎,歌喉亮麗,素有“金嗓子”美譽。她音質清脆、高昂挺拔、純淨甜潤;音色嘹亮、富有光彩;感情色彩濃郁,氣質飽滿而又具有強烈的穿透力,似珠玉墜盤,若金鐘撞擊,既能在高音區中縱橫馳騁,又能在低音區迂迴婉轉。她特別注重演唱技巧,有意識的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把歌唱技法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與秦腔優秀的傳統聲腔板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的韻白髮音位置準確,吐字清晰圓潤,旋律優美,節奏感強,抑、揚、頓、挫、快、慢、輕、重,掌握得恰倒好處,很具特色,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圓,韻味十足,以聲帶情,聲情並茂。馬友仙在舞台表演上,非常注重程式的運用,而又不拘泥於既定的程式手法,把戲曲表演的程式創造性的融進人物情感之中,特別注意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刻畫。
她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獨到的藝術功力,征服了西北地區廣大的秦腔愛好者,觀眾稱她是“秦腔百靈鳥”、“秦腔唱腔藝術明星”、“旦角皇后”、“人民藝術家”。

個人評價

馬友仙馬友仙

馬友仙主演的秦腔,幾乎毫無遺漏的被京、滬、甘、陝等地的音像公司灌製成密紋唱片或者錄製成盒帶出版發行,多達四十餘種。為振興秦腔十周年獻禮拍攝的襲取電視劇《馬友仙藝術集錦》、領銜主演的《斷橋》、《三堂會審》、《竇娥冤》等,被戲劇影視界譽為水平高、品位高、質量高的戲劇藝術精品,其中,由她主演的《斷橋》還榮獲了2000年全國電視戲曲MTV類金獎。她的著名唱段普及流行於西北五省區以及晉、冀、魯、豫等地區,並且被專業演員和業餘愛好者作為樣板悉心學唱。由她演唱的革命現代戲《洪湖赤衛隊》選段,被中央音樂學院選為民族聲樂教材;還有廣播劇《慧梅之死》也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選。她的演唱盒帶和在台灣、香港地區和美國、泰國陝西籍人中流傳甚廣,頗有影響。

個人榮譽

64歲演出劇照《竇娥冤》64歲演出劇照《竇娥冤》

1984年,獲得陝西省戲劇調演一等獎;
1989年,陝西省中年演員“農行杯”大獎賽中獲得表演特等獎;
1990年,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活動中,被特邀演出《斷橋》,轟動京華,後被邀請進中南海禮堂為中央領導同志演出。北京日報發表評論“古樹蒼翠,新枝茁壯”,被收錄到“年鑑大事記”中,同時榮獲全國青聯第六屆委員會頒發的特殊貢獻獎;
1991年,榮獲西北五省區“太陽杯”民族戲曲邀請賽特別榮譽獎;馬友仙藝術資料被收入《走上文藝之路》首篇,並在《陝西日報》全文發表;
1992年,被評為發展文化藝術突出貢獻獎,並頒發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1993年,在陝西流派選拔賽中馬友仙的藝術風格被譽為“馬派”藝術風格,同年在優秀演員提案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提案者;
1994年,“金延安”首屆老、中、青十佳演員評選大賽中,榮居中年組榜首,在第二屆全國梆子聲腔研討會上被推選為最受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並以最多票數名列第一。

流派弟子

馬友仙馬友仙

安娜,主工花旦、小旦。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馬金仙(馬友仙妹妹)之女,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演員。
李娟,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梅花獎獲得者。中共黨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藝術指導。
張麗霞,主攻小旦,花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優秀旦角演員。
劉嵐,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優秀旦角演員。
馬麗,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優秀旦角演員。曾獲全國戲曲“小梅花”獎大賽獲金獎,陝西省戲曲“紅梅獎”大賽一等獎等獎項。
王曼,西安易俗社優秀旦角演員。曾獲第三屆陝西秦腔電視大賽一等獎;2006年第二屆華夏藝術國際交流大賽戲曲青年組一等獎等獎項。
郭小娟,長安劇團81級學生,主工小旦及武旦。
朱曼,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優秀旦角演員。曾獲陝西省秦腔大賽優秀表演獎等獎項。
曹佳,(男)秦腔名票,主攻小旦、花旦、閨閣旦。曾獲秦腔萬人迎奧運大賽特等獎及傑出流派傳承人等獎項。

任職情況

為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委會副主任、秦腔團副團長。
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青聯委員。
中國表演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陝西省文聯常委。
陝西省對外友好協會理事。
陝西省企業、藝術家聯誼會常務理事。
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婦幼協會陝西分會理事。
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證書。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