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信息是指以非財務資料形式出現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繫的各種信息資料。一般而言,不在財務報表上反映的信息內容大都可以認定為非財務信息,它客觀存在於經濟系統的信息傳遞過程中。財務信息是指以貨幣形式的數據資料為主,結合其他資料,用來表明企業資金運動的狀況及其特徵的經濟信息。

本質

非財務信息是會計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會計系統提供。但是與財務信息相反,不完全滿足可定義性、可計量性、可靠性和相關性。非財務信息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部分非財務信息可以滿足可計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滿足可定義性,非財務信息的可靠性明顯不足。

目的

會計的基本目標是滿足會計信息的需求,因此會計系統必須向信息用戶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認會計準則但與信息用戶相關的信息。滿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財務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標。會計對象即會計核算、監督的內容。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對特定主體的生產經營進行反映監督,仍然遵守會計主體假設。因此,對於反映通貨膨脹國家產業政策的信息就應被排除在外。

特點

非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
與財務信息相比,非財務信息具有以下特點:

①空間上的廣泛性。非財務信息可以來自企業內部,也可以來自企業外部,而財務信息主要來自企業內部。在網路時代,由於信息的交流變得更為通暢,獲取非財務信息的途徑也進一步得到擴展;

②時間上的延續性。非財務信息可能與企業過去事項有關,也可能與現在甚至將來的事項有關,而財務信息一般只與企業過去事項有關;

③非貨幣性。非財務信息一般不以貨幣形式出現,而且大多是一種定性地描述

④真實性。由於非財務信息多而雜,外部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企業刻意去修飾它的可能性比財務信息要小。特別是外部的財務信息,就更加真實可信,一般不是企業所能控制的。

方法

由於非財務信息不受公認的會計準則約束,所以其形成並不像財務信息那樣規範,不必完全遵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程式。非財務信息一般通過對原有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加工、調查問卷等方法形成。

任務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會計的反映和監督應該是面向企業全部的經濟業務,不能只停留在對那些能夠用財務信息反映的經濟業務進行反映和監督。因此,非財務信息的任務是反映主體的經濟業務活動,監督主體對既定目標的運行及其生產經營活動的合規性和合法性。

內容

(1)背景信息

企業經營總體規劃和戰略目標;企業經營活動和資產的範圍與內容,所處行業的特點、產品壽命周期及產品結構。

(2)經營業績說明

經營活動指標、成本指標、關鍵經營業務指標、關鍵資源數量質量指標

非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
(3)管理部門的分析討論

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變化的原因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4)前瞻性信息

企業面臨的機會與風險;管理者計畫,包括影響成功的關鍵因素;將實際經營業績與以前披露的機會與風險進行比較。

(5)社會責任

環境責任指標,包括處理廢水、廢渣、廢氣的情況,對社會環境治理提供的服務,減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措施與效果;人力資源信息,如企業員工構成情況信息、員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員工培訓、員工福利和社會保障信息;企業經營對當地社會影響,包括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情況,對居民居住環境和社會穩定的影響及措施。

(6)核心競爭力及持續發展

研究與開發創新能力;員工能力;資源利用情況。

套用

非財務信息和財務信息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審計實踐中人們對非財務信息的認識和運用經歷了從忽視到重視的過程,這與審計模式的演變是平行發展的。審計模式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基礎審計,因而人們對非財務信息的認識也經歷了三個階段,並且隨著審計模式的演變,非財務信息在審計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

在賬項基礎審計階段,審計人員埋頭於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財務信息載體,還沒有認識到非財務信息的重要性,因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得出審計結論需要大量的審計證據,且加大了審計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審計猶如瞎子摸象,既無效率又無效果。當企業規模不大,經濟業務簡單的情況下,這種審計模式基本能適應需要,但在經濟業務規模擴大,內容更趨複雜的情況下,賬項基礎審計這種忽視非財務信息、成本高、效率低的審計模式必然被淘汰。

20世紀40年代,隨著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審計人員可以在評價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上,調整實質性審計程式,因而大大提高了審計的效率,降低了審計風險。在這個審計階段,非財務信息得到了初步的套用,因為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就需要依靠了企業內部非財務信息。內部控制評價在審計中的運用,使審計人員擺脫利用財務信息鑑證財務信息的束縛,第一次從非財務信息的角度來印證財務信息的,是對非財務信息認識的新階段,使審計模式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是審計方式的一次革命

制度基礎審計時代,審計以驗證財務報表真實公允為主要目標,理論上認為防止舞弊行為的發生是企業管理部門的責任,是內部控制應解決的問題,不是審計人員的職責。但20世紀60~70年代後,隨著審計訴訟的增加,法院的判決使這種審計無過錯的觀點再也不能成為審計人員的擋箭牌,特別是美國20世紀60~70年代的ContinentalVending和Hochfelder兩案法官都認為獨立審計人員有責任揭露重大欺詐舞弊,這也促使獨立審計人員不得不把揭弊查錯作為審計的一個重要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制度基礎審計的局限性就顯現出來了,制度基礎審計可以發現員工的舞弊行為,但對高級主管人員串通舞弊,最好的內部控制也會失去作用,審計也就不可能揭示這種錯弊的風險,20世紀60年代以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欺詐舞弊案的增加以及針對審計人員的訴訟證明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達到審計目標,促使審計人員更廣泛的收集審計證據,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並且企業外部的非財務的信息更是被獨立審計人員所重視,風險基礎審計在審計實踐中孕育而出。

途徑

既然非財務信息如此重要,那么獨立審計人員怎樣才能獲得這些非財務信息呢。結合人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獲取非財務信息:

1.間接法

間接法是指從側面了解企業的非財務信息。信息主要來源於證券分析資料、政府管理部門檔案或者行業分析資料。人們處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從網際網路上往往能獲得非常有用的非財務信息。例如藍田股份魚塘產出奇高,人們雖不是養殖專家,但通過分析藍田公司與鄰近的武昌魚和洞庭水殖等其他公司的資料,人們就會對藍田股份的業績產生懷疑。有時通過網際網路,審計人員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如西部的一家醫藥上市公司,母公司的產品大部分都通過電子商務公司對外銷售,可是在網際網路上卻查不到它的交易平台,而在公司的網站上卻可以發現電子商務公司因為是高新技術企業而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作為審計人員就不得不在這裡打上一個問

非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
號,該公司是否通過價格轉移在避稅呢?並且據此可以確定審計的重點。如果人們直接從財務信息入手,費時費力不說,及有可能還會遺漏這個問題。

2.直接法

直接法主要是對有關場所和人員的調查、詢問。包括對經營場所,生產場所,倉庫等地的現場調查以及對高級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庫管員、統計員、業務員、律師的詢問。

現場調查和詢問是獲取非財務信息的重要手段,企業內部的生產記錄和制度是比會計報表更可信的資料,人們在現場調查和詢問中應該始終堅持謹慎的態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帶著疑問去。如在某知名飲料企業申報上市過程中,審計專家一開始並沒有審查會計資料,而是首先到生產車間調查,發現資料中的某種產品根本就沒有開工生產,從而懷疑該公司上報資料可能有問題,進而對整個資料產生懷疑,順藤摸瓜,結果查出問題,上市資格取消。又如黎明股份公司的造假,主要通過虛開發票、虛構交易來製造虛假會計利潤,從財務信息角度來看,它的程式是完整的,記錄也是完備的,審計人員很難從報表憑證上查出它的問題,但經過現場的調查和詢問就能夠很快發現問題,因為虛構假的財務信息容易,虛構假的非財務信息就不太可能了。

財務管理術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活動
財務關係
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籌資
融資租憑
資金成本
成本習性
資金結構
證券投資組合
營運資金
固定預算
彈性預算
增量預算
定期預算
滾動預算
現金預算
投資中心
責任預算
責任報告
業績考核
內部轉移價格
營運能力
比例合併
半成品成本
保留盈餘
本利比
並行審計技術
標準成本中心
百分率法
本金
補償性餘額
標準工資
標準工資率
部門預算
保證
撥備
不合理保留利潤
邊際資金成本
保證債權
部門邊際貢獻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體系
產值最大化
成本費用利潤率
產權比率
長期債務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財政赤字
財務預測
財務協同效應
財務困境
財務預算
財務政策
存貨
財務估價修正
籌資風險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監督
成本分配
長期償債能力
超額利潤
財務檢查財務總監
出資違約責任
財務診斷
存貨舞弊
差別財務報告
財務總監委派制
財務流動性風險
財務危機成本
財務資源
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公司
財務欺詐
存貨投資
成本企劃
籌資渠道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財務結構
財務集中控制
財務支撐力
財務運行機制
財務異化
財務信息
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契約
財務預警
現金浮游量
產權比率
財務治理
充分就業預算
財務情況說明書

存貨損失
獨立董事
定額成本制度
定價成本
短期償債能力
電子預算
企業對外投資
單位成本彈性預算
獨立財務報告
單獨財務報表
定金
遞延年金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指標
負債結構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營性資產
複合財務係數
法定資本制
過度資本化
固定資產折舊
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投資
股東財富最大化
固定資產租賃
公司公積金
工會資產
固定資產經濟壽命
股權投資差額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金
股權收購
國庫單一賬戶
工資成本
股權重組
關聯方占款
股權出資
公司清算
固有風險
匯率風險
匯率
獲利能力
財務諮詢
財務流程
會計報表

貨幣資金
合併價差
互補性資本
或有會計事項
或有支出
貨幣空間價值
經營槓桿
借貸資本
借款費用
經濟利潤
淨利潤
基準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經濟收益
精細化財務管理
借款管理
集成化財務管理
經營性資產
給付
拒絕履行
金融資產轉移
技術入股
會計成本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欺詐
庫存現金管理
會計信息化
會計對象
會計本質
利息資本化
零營運資金管理
利潤庫
利潤質量
流動資產投資
利潤質
綠色財務管理
利潤計畫輪盤
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管理
利潤預算管理財務彈性
赤字財政
初始現金流量
存貨形態
存貨清查
COSO報告
次級債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