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質

利潤質

利潤質,是指企業利潤的品質和質量,即利潤對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為生存和發展所作的貢獻。不僅具有量的特徵,同時還具有質的屬性。

決定因素

1、經濟效益性

決定利潤質的第一因素是經濟效益性。企業的經濟效益是企業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它反映投入與產出(收益)的關係。在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時,需將利潤的數量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

利潤質相關講座
衡量經濟效益性的指標是投入產出比,它等於投入與產出(收益)的比值。投入產出比越大,則同樣的投入帶來更大的收益(利潤)或同樣的收益只需較少的投入,這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及效益的提高,利潤質的增加。 企業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的財務成果,包括營業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是指存在著利息的情況下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的總稱,它在數量上就是平均利潤和利息的差額。職能資本使用借貸資本經營所取得的平均利潤,扣除利息後的餘額叫做企業利潤;企業利潤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從社會表面看,企業利潤是職能資本家的勞動報酬,利息是資本自己產生的。

企業的營業利潤是指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和費用(包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及財務費用),再減去營業收入應負擔的稅金後的數額。企業稅後利潤一般按以下順序進行分配:一是彌補企業以前年度虧損;二是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金;三是提取公益金;四是向所有者分配利潤。

2、持續性

決定利潤質的第二個因素是持續性。 在泡沫經濟時代,企業因股票投機而獲得了投機利潤,但忽視了企業利潤的持續性,導致了日後的損失或資金被套牢。同樣,企業因固定資產盤盈、處置固定資產淨收益等獲得了營業外收入(臨時性的收入),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聯繫,這樣帶來的利潤也是不具有持久性的。 相反,如果企業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來開發新產品,這可能使當期的利潤量減少,但卻因此提高了產品競爭力,促進了技術進步,使將來的營業收入擴大而獲得的利潤,則是屬於持續性較強的利潤。因此,只有將利潤量和企業利潤的持續性有效結合,綜合考慮企業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外延性

利潤質相關講座
決定利潤質的第三個因素是外延性,即企業的利潤對集團內其它企業的輻射效應和對社會的外部經濟效應。如果某一企業利潤的增加能拉動集團內其它企業的利潤增加,其利潤的外延性就較強,利潤質也較高。 同時,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其利潤對社會也存在外部經濟效應,政府通過稅收、補貼和直接調節等政策手段,將其外部影響內在化。相反,如果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正的外部經濟性,如技術進步、產品升級、制度創新等示範效應,則相應的利潤具有較高的外延性,也可能吸引政府補貼和稅收的優惠,從而使利潤進一步增加。

4、企業形象

決定利潤質的第四個因素是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使其產品被消費者認可,促進銷售收入的增加從而擴大利潤。良好的企業形象是潛在性的銷售額,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它不僅能促進利潤量的不斷增長,也能促使利潤質的提高。 企業形象是企業內外對企業的整體感覺印象認知,是企業狀況的綜合反映。

在印象的基礎上,加入人們的判斷,進而形成具有內在性、傾向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公眾態度,多數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才形成公眾輿論。公眾輿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和其他途徑(如人們的交談、表情等)反覆作用於人腦,最後影響人的行為。企業形象有好與不好之分,當企業在社會公眾中具有良好企業形象時,消費者就願意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務;反之,消費者將不會購買該企業的產品,也不會接受其提供的服務。企業形象的好與否不能一概而論,多數人認為某企業很好時,可能另有一些人感到很差,而這種不良的形象將決定他(她)不會接受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任何事物都不能追求十全十美,因此,人們在這裡必須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從總體上認識和把握企業形象。

量化

要將利潤質靈活運用到企業經營中,則必須予以量化,可用利潤質值(Quality Value of Benefit,以下簡稱QVB)

利潤質利潤質
來衡量利潤質的大小,由企業的經濟效益性(用K[,1]衡量其大小,以下與此類似)、持續性(K[,2])、外延性(K[,3])、企業形象(K[,4])和利潤量(B)決定。因為K[,1]、K[,2]、K[,3]、K[,4]的增長對利潤質值的增長具有累積效應,故本文擬用K[,1]、K[,2]、K[,3]、K[, 4]和B的乘積來表示利潤質值,即:

QVB=K[,1]×K[,2]×K[,3]×K[,4]×B

由於在決定利潤質值的五個因素中,利潤量是個絕對數,企業的規模對其影響甚大,從而影響了利潤質值的可比性,須將利潤質值指數化,剔除利潤量的影響。即用利潤質指數(Index of Quality of Benefit,以下簡稱IQB)來衡量利潤質的屬性。

IQB=K[,1]×K[,2]×K[,3]×K[,4]

上式中,除經濟效益性(K[,1])可以按投入產了比確定外, 其它三個因素由於摻雜了一些主觀因素,使他們的大小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基準,但各個企業可按照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趨勢及同行業的發展狀況而定。

誠然,利潤質的量化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在現實運用中也往往會遇到數據使用上的限制或現實複雜的障礙。但是,通過對利潤質值和利潤質指數的分析運用,可明確其變動原因和變動趨勢,採取相應措施,為改善企業經營指明方向。同時,隨著產業組織論企業管理學的發展,利潤質的套用也將逐步得到完善。

啟示

在中國傳統的企業經營理念中,企業的經營目標往往為利潤量最大化,而企業利潤量的增長一般是通過投入的增加或薄利多銷,較多的採取“粗放化”增長,利潤質以及企業競爭力並沒得到相應的提高。中國企業為了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首先要更新經營管理理念,而利潤質理論的引用則是其中之一,其具體措施如下:

利潤質利潤質
1、經營目標的轉變:將利潤質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擠出企業經濟中的“泡沫”,使企業對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價從量的角度提升到質的層次。

2、經營目標的分解:將利潤質目標進一步分解為經營效益性指標、持續性指標、處延性指標和企業形象指標,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在達到上述四個指標的基礎上,促使利潤量增加,最終確保利潤質目標的實現。

3、經營業績的評價及分析:總結利潤質目標的實現狀況,總結分析經營效益性指標、持續性指標、處延性指標及企業形象指標的變動原因和變動趁勢,為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以及制定下一步的利潤質目標而奠定基礎。

財務管理術語3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了解一下吧。

財務管理術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活動
財務關係
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籌資
融資租憑
資金成本
成本習性
資金結構
證券投資組合
營運資金
固定預算
彈性預算
增量預算
定期預算
滾動預算
現金預算
投資中心
責任預算
責任報告
業績考核
內部轉移價格
營運能力
比例合併
半成品成本
保留盈餘
本利比
並行審計技術
標準成本中心
百分率法
本金
補償性餘額
標準工資
標準工資率
部門預算
保證
撥備
不合理保留利潤
邊際資金成本
保證債權
部門邊際貢獻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體系
產值最大化
成本費用利潤率
產權比率
長期債務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財政赤字
財務預測
財務協同效應
財務困境
財務預算
財務政策
存貨
財務估價修正
籌資風險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監督
成本分配
長期償債能力
超額利潤
財務檢查財務總監
出資違約責任
財務診斷
存貨舞弊
差別財務報告
財務總監委派制
財務流動性風險
財務危機成本
財務資源
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公司
財務欺詐
存貨投資
成本企劃
籌資渠道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財務結構
財務集中控制
財務支撐力
財務運行機制
財務異化
財務信息
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契約
財務預警
現金浮游量
產權比率
財務治理
充分就業預算
財務情況說明書

存貨損失
獨立董事
定額成本制度
定價成本
短期償債能力
電子預算
企業對外投資
單位成本彈性預算
獨立財務報告
單獨財務報表
定金
遞延年金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指標
負債結構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營性資產
複合財務係數
法定資本制
過度資本化
固定資產折舊
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投資
股東財富最大化
固定資產租賃
公司公積金
工會資產
固定資產經濟壽命
股權投資差額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金
股權收購
國庫單一賬戶
工資成本
股權重組
關聯方占款
股權出資
公司清算
固有風險
匯率風險
匯率
獲利能力
財務諮詢
財務流程
會計報表

貨幣資金
合併價差
互補性資本
或有會計事項
或有支出
貨幣空間價值
經營槓桿
借貸資本
借款費用
經濟利潤
淨利潤
基準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經濟收益
精細化財務管理
借款管理
集成化財務管理
經營性資產
給付
拒絕履行
金融資產轉移
技術入股
會計成本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欺詐
庫存現金管理
會計信息化
會計對象
會計本質
利息資本化
零營運資金管理
利潤庫
利潤質量
流動資產投資
利潤質
綠色財務管理
利潤計畫輪盤
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管理
利潤預算管理財務彈性
赤字財政
初始現金流量
存貨形態
存貨清查
COSO報告
次級債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