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土木建築、機械製造、環境能源學科特色鮮明,理、工、經、管、文、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的省屬重點大學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入選國家“111計畫”。

學校興學始源1900年德國人衛禮賢創建的禮賢書院,辦學發軔於1931年禮賢中學開設的高級工程科,創辦於1952年12月發文籌建、1953年正式成立的“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是山東省最早設立土木專業的學校。1953年6月由山東省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領導。1978年更名為“山東冶金工業學院”。1985年9月更名為“青島建築工程學院”。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4年5月更名為“青島理工大學”。2005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截至2016年1月,學校有轄市北、黃島、臨沂三個校區,設有18個教學院部,擁有59個本科專業,占地面積約186.8萬平方米,普通本專科生28910人。在19個一級學科內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禮賢書院

1900年5月,德國新教傳教士衛禮賢在膠州街(今膠州路)開辦了一所學校,稱之為“德華神學校”(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後來,該校得到德國基督教組織“同善會”的資助,定名為禮賢書院。

1901年6月20日,禮賢書院開學,學制為七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初創的禮賢書院只收中國學生,首屆學生只有21人。德文全名為: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傳教協會高等男童學校)。

1903年,禮賢書院正式移至小鮑島東山(今上海路),有講堂、宿舍數十間,招收學生近70人,增設德文高級班,其餘按清政府欽定高等學堂課程授課。

1919年,改稱禮賢甲種商業學校。學制三年。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正式命名為禮賢中學校,由清學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書法家劉廷琛題匾,另一面題“禮門義路”。這一年衛禮賢去北京任德國駐華使館顧問、北京大學教授。

1923年,改名為禮賢中學,設初高中,下設高級國小。

1924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註冊“青島私立禮賢中學”,學制為四二制。

1928年,向南京教育部以“私立禮賢中學”備案,學制改為三三制。

1931年,劉銓法在禮賢中學成立高級工程科(後改稱土木工程科)。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3年,相當於中等專業學校。工程科課程除國語、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外,還開有房屋工程學、測量學、力學、機械原理、工程繪圖等課程。

1935年,設高級德文科及初級製圖科。高中設普科、工程科、德文科。與同濟大學簽訂教育協定,優秀畢業生直接升入同濟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工程科招收兩個班,報考生源踴躍,又培育出眾多人才,禮賢中學向教育部申報,呈請成立青島禮賢土木工程專科學校(大專),原禮賢中學作為附屬中學。

•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2年12月,青島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土木科成立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原禮賢中學更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1952年,華東工業部山東工業幹部學校(部分)併入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3年,山東省濟南工業技術學校(土木科)改建為青島土木建築學校。

1953年6月,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中央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3年,中央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1954年,青島土木建築學校併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

•山東冶金工業學院

1960年6月,學校升格為"山東冶金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

1963年,山東冶金學院改建為青島冶金建築學校。

1969年,青島冶金建築學校更名為青島鋼廠五七冶金紅校。

1970年,青島鋼廠五七冶金紅校改建為山東冶金工業局冶金試驗廠。

1972年,山東冶金工業局冶金試驗廠改建為山東省冶金學校。

1978年,山東省冶金學校升格為山東冶金工業學院,恢複本科招生,隸屬冶金工業部。

1984年,山東冶金工業學院(冶金系)改建為冶金部青島冶金礦山職工大學。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1985年9月,山東冶金工業學院更名為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199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7年,冶金部青島冶金礦山職工大學併入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理工大學

1998年11月,劃轉山東省領導,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管理體制。

•青島理工大學

2004年5月,學校更名為"青島理工大學"。

2005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2010年,學校獲得應屆本科優秀畢業生推薦免試讀取研究生資格。

2011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2012年,學校被山東省列入首批7所套用基礎型特色名校”省版211工程“。

青島理工大學(四方校區)校園景色青島理工大學(四方校區)校園景色

2016年,青島理工大學的“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創新引智基地”入圍“111計畫”。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青島理工大學有教職工2362人,其中專任教師1496人。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1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923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82人,副高級409人;博士生導師43人,碩士生導師414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俄羅斯聯邦科學院院士1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7人。有全國高校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3人,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席專家6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1人,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青島市創新領軍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8人; 省級教學團隊3個。

外籍俄羅斯聯邦科學院院士:Wittmann

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李圭白、鄭穎人、范維澄、王一德、盧秉恆。

泰山學者:丁玉成、牛荻濤、劉占傑、夏岩、廖足良、張丹、王信偉。

省級教學團隊3個:汽車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岩土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院系設定

據2016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青島理工大學設有18個教學院部,擁有59個本科專業。

青島理工大學院系部設定
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經貿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國際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青島理工大學成教高職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本科專業設定
類別 專業
經濟學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法學 社會工作
文學 漢語言文學,英語,日語,朝鮮語,廣告學
理學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統計學
工學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服裝設計與工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建築類(中外合作辦學),安全工程
管理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工程造價 ,市場行銷,會計學,財務管理 ,國際商務, 工商管理類(中外合作辦學),土地資源管理 , 物流管理 ,工業工程 ,電子商務 。
藝術學 音樂表演 ,繪畫 ,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

學科建設

據2016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青島理工大學擁有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10個。

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創辦於1953年,1996年批准為原冶金工業部重點學科。

山東省一流學科(1個):土木工程。

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1個):土木工程。

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10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工程力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岩土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土木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機械設計及理論,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

碩士點一級學科(16個):套用經濟學,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建築學,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規劃,景觀建築,設計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3月,青島理工大學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個,省級精品課程1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建築學。

省級特色專業1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國家級精品課程2個:土木工程材料,鋼結構設計。

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鋼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材料

省級精品課程11個:大學計算機基礎,機率論與數理統計,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建築製圖,土力學原理,土木工程材料,鋼結構設計,線性代數,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成本會計。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商務與管理實踐中心,力學實驗中心。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土木工程結構類系列課程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與套用。

省部級教學成果獎

1.鋼結構系列課程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與套用,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王燕、刁延松等,2004

2.山東省教學名師獎,劉文鋒,2004

3.《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改革與實踐,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劉文鋒、張偉星等,2004

4.輕鋼結構(教材),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王燕,2001

5.混凝土結構CAI,建設部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李家康,1998

6.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山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劉繼明等,2001

7.建築工程鋼結構畢業設計CAI軟體的設計與研製,中國建設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王燕等,2001

8.山東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會年會優秀論文獎,王燕,1999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3月,青島理工大學設有國家級工程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5個,省部級實驗室7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國家級工程中心2個:中國民航總局航空安全技術中心——青島理工大學技術聲學實驗室、青島理工大學—OVENTROP流體控制技術聯合實驗室。

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重大海工結構安全與耐久性研發基地

國家及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爐渣高效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山東省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地質環境與效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城市災變預防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岩體損害防護與地表沉陷控制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冶金節能減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級實驗室7個:機械設計與製造實驗室、能源與環境裝備實驗室、暖通與熱泵實驗室、混凝土實驗室、城市規劃與景觀工程技術實驗室、摩擦學與先進表面工程實驗室 、工業流體節能與污染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城市文化與城市競爭力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3月,青島理工大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2010年度中國冶金礦山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2009年~2014年,學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60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5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低溫冰櫃系列化產品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3年)主要負責人(郭健翔教授,林海波博士)

中國冶金礦山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資源開發引起的突水-塌陷型地質災害動力學評價方法與綜合防治技術(2010年)主要負責人(賀可強教授)

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特高含水期油田能耗預測評價與節能技術研究 ( 2007年)主要負責人(儀垂傑教授)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青島理工大學圖書館擁有印刷版紙質圖書162.6萬冊,電子圖書50萬種,訂購中外文期刊2498種,中外文報紙170種。學校擁有萬方資料庫資源、維普數據資源等大型資料庫12個。

•學術期刊

圖書館圖書館

《青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 1980年,1986年由《山東冶金工業學院學報》更名為《青島建築工程學院學報》,1988年由半年刊改為季刊,2005年改為雙月刊,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批正式更名為《青島理工大學學報》。

學報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重慶維普》全文收錄,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數據來源期刊,《全文報刊索引》源期刊。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根據2017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現任領導如下 :

青島理工大學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王亞軍 黨委書記
王亞軍 譚秀森
張殿恆 黨委副書記
趙鐵軍 副校長
李國華 黨委常委、副校長
張偉星 黨委常委、副校長
楊興昌 黨委常委、副校長
齊德義 副校長
於德湖 副校長
朱申紅 校長助理

歷任領導

1、山東省青島建築工程學校(1952年12月~1953年6月)

校長:柴英昌(1952年12月~1954年7月)

2、重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1953年6月~1956年7月)

書記、校長:王斗生(1954年10月~1956年7月)

副書記:從樹本(1955年2月~1956年7月)

3、冶金工業部青島建築工程學校(1956年7月~1958年9月)

校長:相子正(1957年8月~1958年9月)

書記:王斗生(1956年7月~1958年9月)

4、青島冶金工業專科學校(1958年9月~1960年6月)

校長:相子正(1958年9月~1960年5月)

書記:王斗生(1958年9月~1960年5月)

5、山東冶金學院(1960年6月~1963年6月)

副書記:姚常禮(1960年9月~1963年6月)

副院長:東魯(1961年2月~1963年6月)

孫冠英(1961年12月~1963年6月)

6、青島冶金建築學校(1963年6月~1970年7月)

校長:孫冠英(1963年7月~1971年1月)

書記:王革非(1964年2月~1967年5月)

7、冶金試驗廠(1970年7月~1972年1月)

書記、革委主任:牟敦府(1971年1月~1975年5月)

副書記、革委副主任:姚常禮(1971年1月~1974年3月)

8、山東省冶金學校(1972年1月~1978年12月)

書記、革委主任:王寬(1975年5月~1979年7月)

校長:徐競生(1977年9月~1979年7月)

9、山東冶金工業學院(1978年12月~1985年9月)

副書記:劉志信(1981年12月~1984年9月)

林海燕(1980年1月~1984年9月)

路學業(1982年1月~1984年9月)

院長:林海燕(1980年1月~1984年9月)

副院長:謝尤宜(1979年7月~1981年7月)

陳宗禮(1980年1月~1984年9月)

高殿林(1982年1月~1984年9月)

馬恩榮(1982年9月~1984年9月)

10、青島建築工程學院(1985年9月~2004年5月)

1984年~1992年

書記:陳宗禮(1984年9月~1992年9月)

副書記:王兆綸(1984年9月~1992年9月)

院長:羅文碩(1984年9月~1992年9月)

副院長:趙炳珠(1984年9月~1990年12月)

高志成(1984年9月~1992年9月)

張連德(1990年12月~1992年9月)

王克剛(1990年12月~1992年9月)

1992年~1996年

書記:王兆綸(1992年9月~1996年4月)

副書記:王克剛(1992年9月~1996年4月)

院長:張連德(1992年9月~1997年9月)

副院長:王克剛(1992年9月~1996年4月)

高志成(1992年9月~1996年4月)

楊成仁(1992年9月~1997年9月)

1996年~2000年

書記:王兆綸(1996年4月~1999年3月)

副書記:王克剛(1996年4月~1999年11月)

薛允洲(1996年4月~2000年4月)

院長:楊成仁(1997年9月~2000年4月)

副院長:王克剛(1996年4月~1999年11月)

高志成(1996年4月~1999年3月)

孫騰陽(1996年4月~1996年10月)

張波(1997年9月~2000年6月)

耿喜華(1997年9月~2000年4月)

2000年~2004年

書記:鄭錫昌(1999年3月~2004年9月)

副書記:楊成仁(2000年9月~2004年9月)

薛允洲(2000年4月~2003年4月)

楊向榮(2000年9月~2004年9月)

院長:楊成仁(2000年4月~2004年9月)

副院長:耿喜華(2000年4月~2004年9月)

儀垂傑(2003年5月~2004年9月)

張光興(2001年6月~2004年9月)

胡培基(2001年6月~2004年9月)

齊志儒(2000年9月~2004年9月)

董毓利(2000年9月~2001年4月)

紀委書記:張應和(2001年6月~2004年9月)

11、青島理工大學(2004年9月~)

2004年9月~2012年12月

書記:耿喜華(2004年9月~2011年12月)

校長:儀垂傑(2004年9月~2012年12月)

副書記:趙懷明(2006年12月~2012年4月)

副校長:張光興(2004年9月~2010年8月)

副校長:胡培基(2004年9月~2009年12月)

2013年~2016年

書記:薛允洲(2011年12月~2016年7月)

校長:徐劍波(2013年6月~2015年5月)

副書記:劉龍海(2004年9月~2015年11月)

副校長:張健(2004年9月~2016年9月)

傑出校友

孫文盛: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 正部級

張昭福:原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副部級

理工大新校理工大新校

薛允洲:原山東建築大學黨委書記、現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王新文:濟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楊留星:日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宋培傑:臨沂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李惠: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董毓利:原山東省建設廳副廳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李欣章: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

張成利:泰山醫學院副院長

王作安:重慶市合川區區委書記(正廳級)

王安德: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

王詩生:山東省泰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黃島新校區黃島新校區

王長壽:濰坊市政府重大項目辦公室主任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陸秋虹:寧波二十冶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伯陽:青島華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李瑞斌:陝西隆基集團總裁,西安隆基光漢管理研究院院長

崔玉泉:山東新紀元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侯兆欣:冶建總院副總工程師兼遠達國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端瑞:青島偉東置業集團總裁,山東省慈善總會榮譽會長

朱國坤:寶冶建設機動分公司總經理

張相軍:山東金鼎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淄博鐵鷹鋼鐵有限公司、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薛彥善:中國十七冶混凝土公司書記

蘇傳德:萊鋼建設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總經理

吳國徽:青島百通城建集團董事局主席

文化傳統

校訓

求實,創新,嚴謹,勤奮

校徽

設計者: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王暉、張耀輝

青島理工大校徽青島理工大校徽

1.該標誌整體造型以“四羊方尊”為基礎,融合傳統器物“鼎”的造型特徵和裝飾紋樣,以“青島理工”四字小篆形態變化而成,體現“青島理工大學”尊重傳統和歷史的優良校風。

2.“鼎”本為盛器,後演變為國家權利、社會穩定的象徵和寓意,在漢語中,“扛鼎”表示竭力而為,象徵“青島理工大學”在學術界的龍頭地位;“鼎立”表示穩妥安詳,象徵“青島理工大學”長久穩定的發展;“問鼎”表示力爭上遊,象徵“青島理工大學”不懈的追求探索;“鼎新”表示除舊布新,象徵“青島理工大學”勇於否定故我、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

3.標誌整體形式模擬青銅器銘文屈曲盤繞的處理方式,體現傳統器物精緻古雅的經典美感,輔以極具現代設計特徵的幾何形,虛實相生、動靜結合,體現了較強的形式感和視覺衝擊力,且具有典型的原創性和排他性,在視覺識別上個性凸顯,獨樹一幟。

4.色彩處理採用深藍色,體現“青島理工大學”深厚的學術內涵和歷史積澱,開發寬廣的思路與胸襟,同時傳達出青島“碧海藍天”的城市特徵。

高校任務(一)

該任務主要用於盤點全國各大高校。高校是高等學校的簡稱,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
莆田廣播電視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的元培學院
泉州師範學院軟體學院
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
華北地質勘探局職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管莊分院
西安財經大學
山東財經學院
廈門城市學院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院
北京套用技術學院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鞍山師範學院套用技術學院
福建華南女子學院
華僑大學泉州校區
廈門興才職業學校
廈門工程技術學院
廈門技師學院
成都醫學院校
廈門WECL英語學院
鄭州財經學院
福建外語外貿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鄭州工業貿易學校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院
山東外貿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數計院
泉州市農業學校
漳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莆田市藝術學校
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
泉州兒童職業發展學院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分院
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工學院
福州科技職業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商學院
四川光華學院
北京電子工業學校
西安科技大學
重慶警官職業學院
河北信息工程學校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天津工程師範大學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莆田工程學校
撫順職業技術學院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
廈門東海職業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
西北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天津中醫藥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濟南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大學
甘肅中醫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民族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吉林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
四川美術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
聊城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青島大學
浙江傳媒學院
成都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綿陽師範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南京中醫藥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山東高校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