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

襦,讀音rú。即短衣短襖或幼兒的圍嘴兒。揚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漢,謂之曲領,或謂之襦。”

基本信息

解釋

字義

襦

rú ㄖㄨˊ
1、短衣,短襖:珠~。繡腰~。
2、幼兒圍嘴兒

方言集匯

粵語:jyu4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ji2 si1 [客英字典] ji2 [海陸豐腔] ri2 si1 [梅州腔] j2

English

short coat, jacket; fine silk fab

註解


[名]
(1) (形聲。從衣,需聲。本義:短衣;短襖。襦有單、復。單襦近乎衫,復襦則近襖)
(2) 同本義 [jacket]
襦,短衣也。——《說文
袍襦表里曲領群。——《急就篇》。
衣不帛襦袴。——《禮記·內則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樂府詩集·陌上桑
(3) 又如:短襦;襦襖(指不能遮蔽到膝蓋下的棉襖。即短襖);襦衣(短衣;短襖;亦泛指衣服);襦帶(襯裡小襖的帶子);襦袖襦襖袖子);襦褲(短衣與褲。亦泛指衣服);襦幗(婦女的襦襖和首飾);襦領(襯裡短衣的領子)
(4) 圍嘴、涎巾 [bib]
膩剃新胎髮,香繃小繡襦。——白居易阿崔
(5) 細密的羅網 [fine net]
蠟則作羅襦。——《周禮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襦 ·康熙筆畫:20·部外筆畫:14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 音儒。《說文》短衣也。《釋名》襦,耎也,言溫耎也。《急就篇注》短而施要曰襦。《禮·內則》衣不帛襦袴。 
又《釋名》單襦如襦而無絮也。 
又要襦,形如襦,其要上翹下齊要也。 
又《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東謂之甲襦, 魏宋楚之閒謂之襂襦。 
又《西京雜記》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 
又《周禮·夏官》蠟則作羅襦。 
又《韻會》或作 。《晉書·劉弘傳》持更者羸疾無 給韋袍復帽。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八】【衣部】襦
短衣也。從衣需聲。一曰㬮衣。人朱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短衣也。方言。襦,西南蜀漢之閒謂之曲領。或謂之襦。釋名有反閉襦,有單襦,有要襦。顏注急就篇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按襦若今襖之短者。袍若今襖之長者。從衣。需聲。人朱切。古音在四部。襦之言濡也。猶襗之言澤也。一曰㬮衣。一曰與一名同。非別一義也。日部曰。安㬮,溫也。然則㬮衣猶溫衣也。內則。衣不帛襦袴。注曰。不用帛為襦袴。為大溫傷陰氣也。釋名曰。襦,耎也。言溫耎也。

考源

“襦,《說文》曰:“短衣也,”揚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漢,謂之曲領,或謂之襦。”史游急就篇》顏注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按襦若今襖之短者,袍若今襖之長者。觀此襦為長不過膝之短衣,所以下體必著裙與褲,世每以之與褲或裙,合稱褲襦或裙襦者。為此,襦既名曲領,《釋名》稱曲領曰:“曲領在內,所以禁中衣領上橫奎頸,其狀曲也。”亦可見其形制之一般。襦亦有長者,《說文解字》解日“短衣也”,《廣雅》解日“長襦也”。唯此恐限於特別場合,非普遍現象,襦有三種:一曰反閉襦,襦之小者也,卻向著之,領反於背後閉襟也;二曰單襦,如襦而無絮也;三曰要襦,形如襦,其腰上翹下齊腰也。(《釋名》卷五《釋衣服》)除禪襦外,反閉襦之襟,又在背後。要襦要之腰,特別突出,最為奇異,今日小兒之貫頭衣,領紐間在衣後,世多以為洋服,其實古制也。《釋名》卷五日:“襦,暖也,言溫暖也。”似此懦雖有單衣,但實際上,必多為夾棉衣,不然,溫要之說不通,若為單衣,普通皆曰褐,不曰襦也。襦為最普遍之庶人常服(《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五《襦》),故多以布為之,不用帛。(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拼音是r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