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帶

犀帶,飾有犀角的腰帶。以犀角作器物裝飾,很早就有。

歷史

屈原《九歌·國殤》有“操吳戈兮被犀甲”。揚雄《法言·孝至》曰“被我純繢,帶我金犀”,謂飾甲衣、劍殼。其他如犀車犀簟犀簪等也是。故犀帶出現,時間也不會太晚。白居易《司徒令公分守東洛……》詩有詠:“通天白犀帶,照地紫麟袍。”《新唐書·馬植傳》稱:“左軍中尉馬元贄最為帝寵信,賜通天犀帶。”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稱之“犀圍”,文曰:“故事謫散官,雖別駕司馬,皆封賜如故,故東坡先生在儋耳詩亦云:‘鶴髮驚全白,犀圍尚半紅。’” 

講究

中國古代百官服飾,大都離不開腰帶。腰帶上的裝飾不同,其官階品位也不同。《元史·輿服志》一記載:百官公服,偏帶,“正從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黃金為荔枝。五品以下以烏犀”。《明史·輿服志》三也稱:文武官公服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其制同於元朝。
小說《金瓶梅》有一節敘說西門慶剛得了官,就連忙命人為他做官服,光腰帶就做了七八條,都是四指寬,玲瓏雲母,犀角鶴頂紅,玳瑁魚骨香帶。“西門慶見他(即應伯爵)拿起帶來看,一徑賣弄說道:‘你看我尋的這幾條帶如何?’伯爵極口稱讚誇獎,說道:‘虧哥那裡尋的,都是一條賽一條的好帶,難得這般寬大。別的倒也罷了,自這條犀角帶並鶴頂紅,就是滿京城拿著銀子,也尋不出來。不是面獎,就是東京衛主老爺,玉帶金帶空有,也沒這條犀角帶。這是水犀角,不是旱犀角。旱犀角不值錢。水犀角,號作通天犀。你不信,取一碗水,把犀角安放在水內,分水為兩處:此為無價之寶。又夜夜燃火照千里,火光通宵不滅。’”一個會賣弄,一個會奉承,倒也有趣。又第七十回謂“尚書張邦呂與待郎蔡攸,都是紅吉服孔雀補子,一個犀帶,一個金帶”。張、蔡二人的品階都不低,著玉帶可以。西門慶只五品,按禮,不得服犀帶,只能點綴點綴以夸富貴。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