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是東漢古文經學大師許慎的傑作,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別聲讀的字典。這部書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體,反映了上古漢語辭彙的面貌,集中了漢代訓詁學的成就,還蘊涵著豐富的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語方面的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而為後世學者所注重,奉為文字訓詁之學的巨著。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作者: 段玉裁
類型: 字典
成書時間:清 嘉慶二十年(1815 年)

背景搜尋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
《說文解字》成為 研究的專門之學,是在唐宋之後。到了清代,隨著 漢學的復興,《說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覺而臻於極盛。由於 顧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學者們認識到研究文字訓詁之學對於治學的 關係: “以識字為讀經之始,以窮經為識義理之途”,因而他們爭相研究《說文解字》,並產生了多種研究《說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等名家大作。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了,而段書更在朱書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號茂堂,又字喬林、淳甫,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 生於 江蘇金壇縣。段氏原世居河南, 宋高宗南渡時,段氏 先祖移居金壇,數世 行醫為業。到段玉裁時,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親段世續雖都是 飽學之士,卻都 屢試不第。段世續只得設館教書,以維持全家生計。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6 歲即從 祖父發蒙,11歲從父就讀於毗陵連江橋館舍,受到嚴格 訓練。13歲時,乾隆帝敕各省學政按試,段玉裁從容應對,江蘇學政 尹元孚極為驚異,對段世續說:“此兒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這位 學政的話有雙重 含義,其中一層含義乃包含了段玉裁爾後在學問上的成就;質之以後的 事實,恰恰只應驗了這層含義。由於學政尹元孚的鼓勵, 段世續更寄厚望於段玉裁,朝夕課之,不敢稍怠。玉裁也益加勤奮,於先秦兩漢間書,尤其精心研讀,此為其日後注《說文解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段世續當時極其貧困,田無一壠,僅靠設館授讀,維持清苦的生活。段玉裁能以“不種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家訓,潛心於學問,以學習中求得的樂趣排除生活上的艱難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歲中了恩科 舉人,不免 躊躇滿志,決意在舉業上 一展鴻圖,不久便赴京師參加 應試。在錢大昕的寓所,讀到了顧炎武的 《音學五書》。該書考據 博衍,立論精當,使他驚嘆不已。這是段玉裁轉而致力於治學的原因之一。他讀顧書而進一步認識到 古音的重要,便下了決心要研究音韻之學。因為不通曉古音就不能真正讀懂先秦兩漢的有韻之文,也無法解釋無韻之文的 假借等現象。翌年 春闈大試,不料段玉裁 名落孫山。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異常失望,但同時卻又堅定了他 治學的志向,決計以治學的成績來實現他 人生的價值。為維持生計,他以舉人資格擔 任景山萬善殿官學的 教習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紀念館
三年後, 戴震進京應試落第,段玉裁與之相遇於京師,兩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復相同,玉裁大有 相見恨晚之慨。戴震雖年年落第,又為 豪族所逼,避入京師, 客居於歙縣會館,但京中名流如 紀昀王鳴盛錢大昕王昶等都登門拜訪之,“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嘆賞,於是聲隆京師”,段玉裁之遇見戴震,其欽敬折服之心當可想見。 戴震學術建樹,其睿思卓識,對於段玉裁的一生發生了重大影響。段玉裁遂有心拜戴震為師,希望能列於其門牆之下,但戴震出於謙虛,婉言拒絕了段玉裁的要求。
段玉裁在萬善殿教習期滿,返回 故鄉,乃與弟 段玉成悉心研究上 古音韻學,開始了他的 學者生涯。上古音韻學的奠基人是顧炎武。他離析 唐韻,把上古韻分成10部,後來 江永細分為13部。段玉裁仔細研究,認為還不完善,於是“證其違而補其未逮”,在顧、江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分為17部。他的這項研究成果體現在他的 《詩經韻譜》《群經韻譜》這兩書之中。段玉裁的成就,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好評, 錢大昕稱之為“鑿破混(渾)沌”之論,並為其書作序,說“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宗奉為圭臬。”戴震也說:“古音十七部,是可以千古矣。”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書影1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春,段玉裁再次進謁戴震,請求必以師弟相稱。戴震覺不宜再拒辭,終於收下了這名弟子。戴震不僅用他樸素的 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嚴謹的 治學態度給段玉裁以深刻的影響,在生活上也盡力相助。時段玉裁窮困潦倒,生計艱難。戴震將自己一年俸金的一半借給他,使他度過這段艱難竭蹶的歲月。段氏對這位恩師備極尊崇,以至於在 耄耋之年,每一提到戴震時,還“必垂手拱立”,而且“朔望必莊重誦手札一通”,知遇之恩,於斯為盛!
這一年會試,戴、段又都落第。隨後,戴震應山西布政使 朱文正之聘赴晉,段玉裁隨行。戴編修汾州 縣誌,段則主講 壽陽書院。次年,段玉裁奉命前往貴州玉屏縣任 知縣。因不諳官場逢迎之事,兩年後調任四川邊區,以 候補知縣的資格,先後在幾個縣任代理知縣。其時政務雖然繁忙,但仍不忘 學術研究,每天將公事處理完後,常夜以繼日,刻苦治學,因而有“官況清卓,著述益富”之譽。在四川任職期間,他又寫成了 《六書音韻表》,提出了“古四聲不同今韻”、“上古有平上入而無去聲”的重要論點。他還發現以前被混而為一的支、脂、之韻,在 上古是三個不同的韻部,從而解決了一千一百年來的一大疑案。但是,三韻的音值已無法知道,因而讀不出實際讀音,段氏到 暮年仍念念於懷:“倘日聞而死,死不恨矣!”足見其治學的嚴肅和認真。
段玉裁總覺以官為累,故總在尋找機會辭去 官職,專心問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適段父有病,玉裁得以卸職回到金壇,從此“鍵戶不問世事者三十餘年”,潛心著述。這一時期先後著成 《毛詩故訓傳定本小箋》《周禮漢讀考》《古文尚書撰異》《經韻樓集》《儀禮漢讀考》《集韻校定本》等近30種學術專著,並於此時正式開始撰寫巨著《說文解字注》。這部巨著的準備階段,實際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起用了19年時間編纂成長編性質的 《說文解字讀》開始的。正當他要做進一步努力時,病、貧、訟一齊向他襲來。他原有風濕臂痛,後又傷了足,又患瘡疾,三病加身,痛苦不堪。晚年屢遭橫逆訟事的折磨,不得不遷居鎮州、蘇州等地。他在致友人信中說:“堪稱老、貧、病三者兼有之,過去恥於對人說貧窘,此時則不能隱諱矣。”在給王念孫的信中說:“弟年七十餘耳,乃昏聵如八九十者”,卻仍在“私懼 《說文》等書不能成”。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將《 說文解字讀》濃縮、精煉成《說文解字注》。書成,他又反覆修改八年,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行,前後歷時四十年之久。

內容精要

《說文解字注》闡發了蘊藏於《說文解字》內的 體例,使簡奧的原本呈現出清晰的 脈絡,有利於後人 學習研究。在考求字義時,注重形、音、義的互相推求,綜合 分析,於許慎析義的 基礎上,大加擴展, 旁徵博引,所引之書達226 種之多。所以本書在 語言學文字學辭彙學詞義學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凡典籍訓詁與《說文解字》有異同者,無不採集考訂,故本書考辨精當之處。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書影2
段玉裁注《說文》,多所創見,考辨精當,較之《說文解字》當然要詳贍得多。從段注中,一方面可見他的徵引浩博,一方面也看到作者凝聚的生活經驗。如 《說文解字·丸部》: “ ,鷙鳥食已,吐其皮毛如丸。”段玉裁註:“玉裁昔宰巫山縣,親見鴟鳥所吐皮毛如丸。”這使我們聯想到 李時珍實地考察 穿山甲及其食 螞蟻的事。 梁代 陶弘景《名醫別錄》中對它有一段生動的 描寫。他說穿山甲之狀似 鱷魚而較短小,又似 鯉魚而有四足,黑色,能水陸 兩棲。它白天爬上岸曬 太陽,把全部 鱗甲張開,似死然,把一群群螞蟻引誘入甲中,然後將鱗甲緊閉,投入水中。入水後,鱗甲張開,螞蟻則全部浮在水面,它就在水面上游弋接食。李時珍對此記載很感興趣,但他認為 百聞不如一見,他要實地考察一次。一次,他在蘄州西北的一處山坡上發現了一隻穿山甲,正在覓食。他隱蔽在灌木叢中,仔細觀察。只見穿山甲左搖右擺爬到螞蟻窩旁,張開嘴把舌頭伸出,緊貼地面。螞蟻則以為是一塊鮮肉,便把所有同伴招來共嘗美餐。待到舌頭全是螞蟻,穿山甲巧妙地將舌頭往嘴裡收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書影
縮,螞蟻則葬身其腹中了。李時珍捕捉了這隻穿山甲,當即 解剖,發現它 臟腑俱全,而胃特別大,胃中“約蟻升許”。這樣,李時珍完全弄清了穿山甲食蟻真相,既肯定陶弘景所說穿山甲是兩棲動物和食蟻獸的特點,又大大補充和豐富了 陶氏未能觀察注意到的內容。段玉裁對於 貓頭鷹老鼠之類後所吐皮毛如丸,他在巫山曾考察過,證明許慎此解是正確的。不過所記簡略,我們僅得其“玉裁昔宰巫山縣,親見鴟鳥所吐皮毛如丸”17字而已。
這部書當然也有缺點,除一般的 封建觀點外,段氏之病在於盲目尊許和過於 自信。由於盲目尊許,則在個別地方略有微詞外,全書中幾找不出一處真正批評許慎,指摘其錯誤的話。甚者,凡許氏錯解字形,誤釋字義者,段往往 旁徵博引,詳為之注。如“為”字,許慎據小篆說為“母猴”,當是 不倫不類,所解是錯誤的。段玉裁則又引 《左傳》輾轉為之 解釋,說“下腹為母猴形??其下又全像母猴頭目身足之形也”,純是臆說。又如“也”字,本與“它”同字,許據小篆釋為“女陰”,純系無稽之說。段氏則強調說“此篆女陰是本義,假借為語詞”,“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為之開脫。又由於自信過甚,也就難免主觀武斷,且信 《韻會》等後出之書勝於信 《說文》,以致增刪篆文,改易說解,而多有不當處。

專家點評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書影2
為將此書刻成付印,段玉裁用去了全部 積蓄。歷時8年,於嘉慶二十年五月方將全書刻成。書成後 聲振海內風行一時,說文之學由此而盛。玉裁另著有 《古文尚書撰異》32卷, 《春秋左氏古經》12 卷等著作250餘卷。
耗去段玉裁半生心血的《說文解字注》,儘管存在著一些 缺點錯誤,但是 瑕不掩瑜,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為國內外學術界所肯定。阮元稱其“可謂文字之指歸,肄經之津筏矣”。 王念孫稱其“千七百年來無此作”。在段玉裁去世時,王念孫哭著對他的弟子陳奐說:“若膺死,天下遂無讀書人矣!”是的,段玉裁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這部書完整地保存了 小篆和部分 先秦古文字的 形體,反映了上古漢語 辭彙面貌,集中了漢代訓詁學的 成就,還蘊涵著豐富的古代社會 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語方面的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而為後世學者所注重,奉為文字訓詁之學的巨作。

妙語佳句

玉裁者宰巫山縣,親見鴟鳥所吐皮毛如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