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

漢學

西文Sinology/Chinese Studies)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

釋義

(西文sinology/Chinese Studies)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

研究對象

從漢學發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箇中國的學問。由於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漢學最初發軔於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的漢學。漢學以整箇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範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的版本、目錄、校勘、音韻、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

學科歷史

漢學的產生髮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繫,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餘年里,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 。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湯若望《時憲歷》、白晉《康熙皇帝傳》、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
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係》(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誌,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歐洲漢學三大名著《耶穌會士通信集》、《中華帝國全志》、《中國叢刊》均誕生於此階段。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雷慕沙《漢語語法基礎》、《論老子的生平及其作品》,馮秉正《中國通史》,比丘林《三字經》(譯)、西維洛夫《明心寶鑑》(譯)、瓦西里耶夫《佛教及其教義、歷史和文獻》
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衝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 。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準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 》、《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儒蓮《新編韓愈句法結構》、巴贊《官話語法》、顧賽芬《漢語古文字典》、沙畹《史記》(譯)、考狄《中國書目》、德庇士《中國概覽》、理雅各《中國經典》

繁榮期(20世紀)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誌。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翟里斯《中國文學史》,衛理賢《中國生活智慧》、《中國心》,佛爾克《中國古代哲學史》,顧魯柏《中國文學史》,古城貞吉《中國文學史》、《支那歷朝文學史》,狩野直喜《水滸傳與中國的戲劇》,內藤湖南(中國史三段論),費正清《美國與中國》

世界漢學概況: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內容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採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後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註、訓詁、考證、梳理髮展史為特色。
俄羅斯漢學: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本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後,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1) 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2) 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於國內同類研究;(3) 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鑑。
漢學與漢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
②漢代人研究經學注重名物、訓詁,因而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

漢學叢書、雜誌和網站

叢書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江蘇人民出版社

世界漢學論叢,中華書局

(圖)漢學日本中國學文萃之中國繪畫史

日本中國學文萃,中華書局

海外漢學書系,商務印書館

海外漢學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域外漢學名著譯叢,上海古籍出版社

海外學人叢書,三聯書店

海外學者學術演講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

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青海人民出版社

漢學名家書系,山東教育出版社

漢學名著譯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雜誌

國際漢學,任繼愈主編

(圖)漢學漢學

漢學研究,閻純德主編

法國漢學,龍巴爾、李學勤主編

世界漢學,劉夢溪主編

清華漢學研究,葛兆光主編

國際漢學集刊,陳學超主編

中國學研究,吳兆路、金伯昀主編

國外中國研究,張良春主編

網站

歐洲漢學圖書館

http://sun.sino.uni-heidelberg.de/sselp

日本中國學

http://www.ne.jp/asahi/sinology/lib

國圖中國學

http://res2/nic.gov.cn:9080/chinese/index.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