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瑪兒舞

薩瑪兒舞

薩瑪兒舞據說是由盤子舞演變而來,是由龜茲人民在接待賓客期間演變而來的舞蹈形式,起源於公元四世紀左右。

簡介

薩瑪兒舞薩瑪兒舞

湛藍的天幕下,伴隨著悠揚的龜茲民歌旋律,一個20多歲的男子展開雙臂,邁動輕靈敏捷的腳步,開始飛旋。
衣服的褶皺被風鼓起,下擺飛了起來,腰間清脆的鈴鐺聲響變成了風中的小哨,紅色的霞光在閃,他頭頂上銀色的光芒,閃爍在庫車王府的牆壁上……
音樂聲消失了,舞步慢下來,人們才看清楚,那銀光原來是高達50公分的水壺,壺裡滿滿的一壺水,竟然沒有溢出一滴。
這精彩的舞蹈,就是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庫車“薩瑪兒”舞。

來由

薩瑪兒舞據說是由盤子舞演變而來,是由龜茲人民在接待賓客期間演變而來的舞蹈形式,起源於公元四世紀左右。
公元四世紀始,東西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繁榮。作為絲綢之路重要驛站的庫車,龜茲樂舞達到鼎盛時期,五弦琵琶、獅子舞、盤子舞,東進漢唐宮廷,西傳歐洲樂韻。
舞蹈和音樂成了交流的小船,悠然於空間和時間的河流里。龜茲的音樂舞蹈家坐在他們用智慧製作的小船里,漂流進每一個陌生的世界。
盤子舞,這個本是窮苦之人展示工作的舞蹈,在智慧的作坊里也變幻著自己的腰肢,將頭頂的盤子延伸向水壺、水碗、果籃等家庭用品,形成特有的舞蹈韻律。
薩瑪兒舞與嗩吶的吹奏、鐵鼓的敲擊聲結合在一起,演繹出一種熱情好客的文化。
在克孜爾千佛洞第38號窟里,這種舞蹈凝固了1600多年,依然是那樣熱烈奔放,散發著無盡的熱情。

特點

頭頂著重達5公斤的重物,或者10個疊起的細瓷小碗,既要隨著旋律翩翩起舞,又要保證頭頂的重物絲毫不落,這是雜技還是舞蹈呢?
薩瑪兒舞受到百姓喜愛的原因,就是因其將雜技與舞蹈融合,達到了一個藝、技俱佳的境地。
薩瑪兒舞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競技性,不但符合古代的審美習慣,也迎合如今的審美要求,這也是薩瑪兒舞生命力旺盛的主要原因吧。

傳承意義

2000多年來,庫車保留下來許多歌舞的“活化石”,庫車民歌、盤子舞、獅子舞、大鼓舞、婚禮舞等都是出自這裡,有著“歌舞大熊貓”之稱的薩瑪兒舞,也是發源於庫車

新疆民族舞蹈

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因為其地理位置時在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因此文化有綜合特點,舞蹈呈現豐富多彩的有濃郁特色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