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歲

薩歲

侗族歷史上出現過一位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們尊稱她為薩歲或薩瑪,認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幾乎村村都設有她“神壇”。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

簡介情況

侗族歷史上出現過一位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們尊稱她為薩歲或薩瑪,認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幾乎村村都設有她“神壇”。

傳說故事

薩歲很久很久以前,耐河口上的平瑞寨有一位孤苦伶仃的侗族姑娘,名叫仰香。她剛滿八歲,就給伯父放羊養鴨。寨子裡一位名叫貫公的善良老人,見仰香可憐,就指引她到六甲寨去尋找自己的舅舅九庫。仰香來到六甲寨上,殊不知舅舅被迫害已逃走。舉目無親的仰香投親無著,被當的漢族官家財主李從慶收為家奴。李家有位長工,名叫堵囊,他與無依無靠的仰香同命相憐,年長日久,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李從慶見仰香人才出眾,品貌雙全,遂起歹意,想納仰香為妾。堵囊得知,救出仰香,倆人一道逃出虎口,來到螺螄寨上,被好心的天巴奶奶收留。堵囊和仰香在此男耕女織,生活美滿,不久就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婢奔。
仰香、堵囊和眾鄉親到九龍山挖魚塘,挖到一塊閃閃發光的神鐵。堵囊拿回來請人打了一把大刀,稱九龍寶刀。李從慶得知此事,藉口說挖魚塘毀了他家的地氣龍脈,於是趁眾人不備之際,派家丁打手到螺螄寨強占魚塘,打死仰香。李從慶並未就此罷休,還想殺死堵囊,奪取寶刀。李家的另一位侗族幫工石道得知李從慶的陰謀,連夜趕路跑來給堵囊報信。堵囊激憤之極,忍無可忍,決意趁敵家不備,邀集螺螄寨眾鄉親,以攻為守,星夜攻打六甲寨。貫公得知此事,也連夜趕來獻計獻策,並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把神扇送給婢奔。堵囊父女為報妻仇雪母恨,一舉攻下六甲寨,殺死了仇人。婢奔見石道忠厚誠正,勤勞能幹,武藝高強,便與他結為夫妻,後來生下索佩和索美兩個女兒。
李從慶的管家王樹騙取了人們的信任,設計害死石道。婢奔查明真相後,殺死王樹。李從慶的兒子李點郎在朝廷當官,得知父親被殺、田地被侗人瓜分,遂啟奏皇上派八萬官兵前來討伐。李點郎為了奪取寶刀,派人偽裝成遠鄉的青年小伙,到六甲寨行歌坐月,騙取了九龍寶刀。堵囊失去寶刀後,抵敵不利,身死戰場。婢奔寡不敵眾,率眾鄉親退守到九層岩上。李點郎手持金印,追到九層岩。婢奔的神扇也失去了神力,只得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交戰失利。最後她和兩個女兒一起悲壯地縱身跳下懸岩,殉難於弄塘凱。
婢奔死後,化作神女,繼續率領著侗鄉人民與敵人戰鬥,終於殺死了李點郎,擊敗了官兵,迎來了勝利。從此,婢奔就成了侗鄉的護佑女神,人們尊稱她薩歲(先祖母)。

侗族的薩崇拜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侗鄉南部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護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能鎮宅驅鬼。
【薩壇】
在黎平、榕江、從龍勝、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薩壇。薩壇蓋在寨子中間比較清靜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壇,一個半園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塊。薩壇往往有專人看守。守壇者或世襲,或由卜測產生。薩是寨子的最大保護神,建寨子時就要考慮薩的存在,建立薩壇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稱為安殿。薩壇建成後,要舉行安殿儀式。全寨男女身穿盛裝,在薩壇前踩歌堂,吟唱《薩之歌》,歌頌薩的功德,冀求薩的保佑。
【對薩的奉祀】
侗族對薩最為虔誠,時不時要奉祀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燒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薩的日子,屆時全寨男女集合在薩壇。年輕婦女們手牽著手或手搭著肩圍著壇前石坪邊唱邊舞,祈求薩在新的一年裡降福消災,保寨安民,風調雨順。祭畢,眾人圍坐薩壇就餐,表示與薩共進午餐。這時,鳴鑼燃炮,男的吹笙前導,女的隨後又邊歌邊舞。在春節,寨里男女歌隊、戲班或蘆笙隊要出發去別的村寨為也時,也要先到薩壇前祭祀,以求出行順利。古代,寨眾出師抵禦外敵時,更要祭祀薩,祈求薩的庇刀槍不入,勝利班師。關於這位始祖母的身世,據傳說是一位為維護侗族先民利益而犧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薩歲實際上是一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在侗族民間形成了一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薩”活動

“祭薩”活動分為三部
接薩
整個祭薩活動十分神秘,一般都是在夜間進行,外人很難看到。高步的祭薩活動,熱烈里透著幾分莊重,肅穆中顯現幾分神秘。
冬日的夜下得早,裊裊炊煙霧一般升騰,酒香溢滿侗寨,吃過晚飯的村民走出農舍,從自己家裡扛來柴火,紛紛聚集在鼓樓里、戲台前。火苗升起來了,姑娘小伙在戲台前載歌載舞,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一招一式,一頻一笑,那么得體,那么漂亮,把個侗鄉風情展示得淋漓盡致。鼓樓里,阿公阿婆們一個個精神抖擻,在火苗得映照下,燦爛了山村得夜色,動人得歌謠蠶絲般吐出,大歌、雙歌、琵琶歌……一首接一首,從遠古唱到今天又唱到明天。身為文化局長的我,這回可算是真正領略到了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縣裡一群攝影發燒友數十個大炮筒相機,頻頻按下快門,爭先恐後的把這最美最動人最有韻味的風情收入自己帳下。而此時的中年漢子們則是忙裡忙外,為迎接薩歲回村,準備著祭薩活動的一切事務。高步,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時間就這樣在歌聲中悄悄流逝,夜已深,上下眼皮開始打架了,我納悶村民今夜竟然全無睡意。村主任告訴我,接薩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是不能錯過,也是不能馬虎的,否則是對薩的不敬。聽了主任一席話,我強打精神,與村民一起等待著那莊嚴神聖的時刻。
凌晨四時,是吉日吉時,鞭炮響了起來。天還未亮,人們一個個走出鼓樓,走出火塘,來到戲台前集合。那狀態,那氣氛,那神情,似乎忘卻冬夜襲人的寒意。主事者稱“鬼師”,是祭薩活動的核心人物。“鬼師”點燃四盞小油燈,開始指揮村民出發,德高望眾的阿公是薩的儀仗隊,在四盞小油燈的引領下,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隨後是四個中年漢子抬的棚堂,也就是一頂非常漂亮的轎子。阿婆阿嫂們跟在後面,最後是漢子們挑的三牲和供品及老祖母的日常生活用品,我們也摻在人群里,或前或後,搶白瞬間的定格。就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接薩隊伍來到村外一個山沖的懸崖下。
聽村里老人說,古老的時候,侗族一個叫杏妮的女首領為了反抗官家苛酷的盤剝和壓迫,舉起義旗,身配九龍寶刀,率領侗家子弟為保衛自己的山寨和父老鄉親,奮起抗敵。後因寡不敵眾,兵敗被圍,她毅然跳下懸崖,壯烈殉難。這就是侗族人心目中的薩神。
幾名侗家漢子點燃一堆篝火,“鬼師”就在篝火前擺上三牲,點上香燭,灑上酒水,開始作法念咒,把祭祀者的感激、讚頌和祈願告知老祖母,請求老祖母回村,把賜福、關愛、蔭庇傳達眾人,以法力鎮住各方妖邪。隨後,主事的“鬼師”在棚堂內燃上三炷香,取一把泥土放入棚中,接薩的隊伍便開始回村。
安薩
接薩的隊伍回到寨子中央薩壇前的卵石坪,也就是凌晨六時。霧重天冷,寒氣逼人,欲尋些柴火取暖。村人說現在還不行,且寨中各家各戶火種已全部熄滅,須等安薩之後才能生火。
安薩在薩壇進行。薩壇的建築很獨特,恐怕只有侗族才有。是以鵝卵石砌起一個高約一米、直徑三米的圓台基,台中安放一口新的大鐵鍋,鍋中放有蒲扇、草鞋、紡車、刀劍、杯盤碗盞、銀器首飾等物,然後將另一口新鍋覆蓋於其上,用泥土封好,築成一個圓丘,並於丘頂植一株常青樹,插上半開半合的紅紙傘,周圍擺上白白亮亮的岩石。薩壇前就是舉行祭薩的卵石坪。
在建築薩壇時,特別講究,帶有很神秘的色彩。侗家人認為建築過程中,必須要請“鬼師”來占“雞骨卦”以確定薩的神位,確定安薩的最佳日期。
安薩開始,薩壇前擠滿了人。主事的“鬼師”步入薩堂內的香案前,依次擺上三牲,點上香燭,把象徵老祖母的泥土安置於薩壇。村民告訴我,薩堂沒有特定的神主牌位,薩壇內放置的所有器物,只是一種象徵。薩不是一個具體的偶像,而是一種自然宗教理念的產物,她集主宰、保護、啟示、興旺族人等功能於一身,示侗族人原始崇拜世俗化的形象代表,被侗家人稱為自己的保護神。
天已開始放亮,山裡的空氣格外清新,高步侗家又迎來新的一天。村裡的男男女女都聚集在卵石坪,一位年輕的侗家姑娘在薩堂內點燃堂火,聽說她的生辰八字與四方土地神和十二地支屬相相符,只有這種人才夠資格。堂火升起來了,升起一片希望。這時村民便可到薩堂內取火種帶回家,各家各戶便又可以炊煙繞樑了。
在安薩的過程中,我看見有四名侗家漢子,抬著一頭無一根雜毛的全黑老母豬來到薩堂前,在預先準備好的一隻大木桶中將其溺死,然後破膛開肚。我甚感驚奇,卻原來是獻給薩的祭品,祭薩後,用新火燉熟,全寨所有的人每人分吃一份,意為可得到薩的賜福。
祭薩
安薩結束後,全寨所有的人寨薩堂前吃用新火打的油茶,先是寨中阿婆吃,然後是我們這些客人,再後就是其他人,算是當日的早餐了。
九點鐘,祭薩活動正式開始。薩堂內香火不斷,薩壇的祭台上擺滿了果蔬、米酒、魚肉等供品,門口放著一桶清涼的井水,象徵薩歲賜福的聖水。“鬼師”在薩壇作法、祈禱,請求薩歲保護寨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二十名身穿節日盛裝的侗族老阿公在薩堂前走起了九宮八卦,臉上顯得十分嚴肅。祭薩者在薩堂外整理好自己的裝束,喝一瓢聖水,然後進入堂內向薩禮拜。
高山連著高山啊,
這是我們的屏障。
我們神聖的祖母啊,
你是這深山的陽光。
壇里的白石多亮啊,
表明你沒有離開眾人的身旁。
壇外的古樹多蔥蘢啊,
你的福蔭護著侗鄉的四方……
有《侗族遠祖歌》從薩壇升起,歌聲嘹亮,悠揚動聽。此時的薩堂一片歌聲,這歌聲來自村民的心中,在山寨上空久久迴蕩。
儀式告一段落,遊行開始。隊伍排成一路長長的縱隊,由一老年婦女沿途鳴鑼開道,意思是為老祖母開路。她的背後是寨中四個德高望眾、品格高尚的先生,手持法器,沿路鎮妖驅邪。後面是抬薩的轎子,村里年齡最長的阿婆,撐一把半開半合的紅紙傘緊隨其後,紅傘是薩的象徵,再後就是薩的子民。隊伍中以婦女為主,村裡的男性只是充當著儀仗隊和蘆笙隊的角色。另有城裡來的夕陽紅腰鼓隊助興,熱鬧非凡,那場面十分壯觀。
遊行完畢,薩堂前人如潮湧,笙歌入雲,腰鼓震天。青年男女情歌飛揚,情意綿綿。侗家人血液沸騰起來了,寨子一片歡騰。
這一天,正是暖暖冬日,陽光普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