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舞

龜茲舞

龜茲在現在的新疆庫車。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顯示國家強盛, 平衡民族關係, 便集魏晉南北朝樂舞之大成, 創立了宮廷燕舞, 龜茲舞便是其中的代表。龜茲舞是一種無鋼管艷舞,女舞者要頻繁的鏇轉扭腰送胯拋媚眼,男舞者要伏地挺身脫馬斯全鏇大劈腿。

歷史

宋代沈遼的《龜茲舞》詩說:“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入樂府。”可知龜茲舞自西漢起就登上了中原樂舞的舞台。到了盛唐時代,洪亮悅耳、朝氣蓬勃、別具韻味的龜茲樂舞幾乎風靡了中原大地。
著名詩人元稹在《連昌宮詞》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盛況空前的“龜茲熱”的壯麗景象:“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綠續。”在中原漢人集居的村舍閭巷間,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成了流行風。
元稹在《法曲》一詩中激動地寫道:“女為胡婦學胡裝,伎進胡音務胡學。”這種代表開放、創新、振奮人心的龜茲樂舞征服了唐代中國,同時還傳播到朝鮮、日本、西亞、南亞,東歐等,成為一種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樂舞。

特徵

迅疾敏捷、輕快活潑的跳躍舞步,是龜茲舞蹈的典型特徵。這一舞蹈動作就是《通典》中所說的“蹺足”。“蹺”就是舉足的意思。“蹺足”是指抬腳舉高,迅速翹起的動作。這一舞蹈動作迅疾敏捷,姿態性比較強,是龜茲舞蹈中經常出現的動作。龜茲石窟壁畫中蹺足的舞蹈姿態比較多見;吹排簫的伎樂菩薩、婆羅門懺悔者、向佛作供養的伎樂菩薩等,都做出同樣的“蹺足”姿態。這一舞蹈姿態富於活躍性,動作輕巧靈活,情緒歡快,大有載欣載奔之意。因此,龜茲畫師們多藉助這一動作的特點,來表現伎樂菩薩受法或者向佛作供養時的歡樂情緒。

特點

《通典》中記載龜茲舞蹈有“弄目”的特點,即指眼睛的各種神態的表現。這說明龜茲舞蹈善於對眼睛各種動態的運用,以眼睛的各種表演來傳遞舞蹈者的內心感情,揚眉動目,眼含流波。眼神的運用使龜茲舞蹈長於感情的抒發,具有更為迷人的獨特神韻。這是龜茲舞蹈之所以在古代能聞名於世、風靡全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評價

絢麗多姿的龜茲樂舞的傳入,推動了中原各族樂舞的發展,開闢了中國樂舞歷史上一個嶄新的紀元。龜茲樂舞之所以能震撼人心,主要在於龜茲樂器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大唐西域記》中曾評價說:屈支(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龜茲樂樂器之豐富,居西域諸樂之首,比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安國樂、于闐樂、天竺樂中的樂器多得多。所有龜茲樂器在龜茲壁畫中都有形象資料可據,整個龜茲石窟稱得上是世界音樂史上一座古典樂器無比輝煌的形象博物館。龜茲樂舞被公認為“西域樂舞”的傑出代表,傳播並影響到了我國中原以及朝鮮、日本、越南、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對我國隋唐大曲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對整箇中華民族的音樂、舞蹈、雜技、戲劇等藝術的繁榮,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同時,龜茲大曲又被中外許多學者認為是維吾爾族大型古典歌舞套曲《十二本卡姆》的母體。

新疆民族舞蹈

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因為其地理位置時在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因此文化有綜合特點,舞蹈呈現豐富多彩的有濃郁特色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