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薩瑪節

侗族薩瑪節

侗族薩瑪節流傳於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主要以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薩瑪節是貴州南部侗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節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侗人“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薩。節日規模最為盛大的當屬榕江縣車江大壩的三寶侗寨。

基本信息

起源

侗族薩瑪節侗族薩瑪節

薩瑪節(祭薩)是南部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歲),她是整個侗族(特別是南部方言地區)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

侗族認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無上,能賦予人們力量去戰勝敵人、戰勝自然、戰勝災害,贏得村寨安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因而對之虔誠崇拜,奉為侗族的社稷神。

同時,薩瑪又是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傳早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戰鬥中與數十倍於已的敵兵包圍,最後壯烈犧牲。人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侗鄉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瑪是他們最大的神。

為了祭祀薩瑪,人們在寨子中間的土坪上壘起土堆,作為祭壇和供奉祭祀薩的場所--“然薩”(侗語,“然”是房屋,漢譯為“祖母的房屋”,也稱薩瑪祠、聖母祠)。有的侗寨還建有薩瑪祠。清代光緒年間,三寶各村的露天祭壇先後建為“然薩瑪”即薩瑪屋,頗具意味的是,屋內沒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樹著一把半張開的大黑傘,傘下壘有一堆石頭,那即是薩的象徵,象徵著侗家人在薩瑪英靈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團結堅強。

年年農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薩”舉行盛大的祭典,場面龐大而壯觀,代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薩瑪節”。

主要活動

侗族薩瑪節侗族薩瑪節

薩瑪節舉行的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二月,但有時也根據生產、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動情況改為其他月份舉行。祭薩的規模,一般為各村(團寨)各祭,有的也邀請鄰村、數村或相鄰片區聯祭,場面壯觀。參加祭薩的人員,各地不同,許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齊參加。

榕江三寶侗鄉各村寨,則是以已婚婦女為主體(也有少數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參加)。因此,榕江三寶侗鄉的祭薩活動,帶有悠久的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
薩瑪節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它保留著很濃郁的母系氏族社會遺風。祭壇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婦管理,而祭薩儀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婦女和年長的男性方有權參加。祭薩時,先由管薩人燒好茶水,給薩敬香獻茶,然後由各家各戶身著盛裝的女主人排著隊前往祭祀,她們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樹枝插於髮髻上,再跟隨(手持半開雨傘的老婦人)繞寨一周,最後來到特定的場坪,與薩同唱同跳同樂,氣氛莊重而熱烈。侗族人民以此來祈求村寨平安興旺,人人幸福吉祥。薩瑪節里,多數侗族男性心甘情願地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所以當地人說,薩瑪節也是侗族的婦女節。

分布區域

侗族薩瑪節活動,分布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以及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廣西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及周邊的南部侗族地區,主要以榕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

薩瑪祠(壇)

薩瑪祠(壇)大致有二種類型:

第一種,為露天祭壇,以石塊壘成一個土堆,上面植細葉黃楊等樹木,土堆就是神壇,周圍立石或鋪石為界(有的砌土牆圍著)。

第二種,為廟宇建築形式(有的如侗族民居,有的形似漢族土地祠,神壇及擺設各地大同小異),由朝門、院壩、正屋、封火山牆組成。磚木結構,懸山頂,蓋小青瓦,正屋內設神壇。

祭薩歌與祭薩活動

祭薩歌有三種,即祖源(遷徙)歌、英雄史詩歌和娛樂歌。

祭薩活動分為四個階段,即敬薩、請薩出堂、與薩同樂(多耶)、送薩回殿。

傳承價值

薩瑪節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中有很深的影響,先輩“至善”的美德對侗族的興旺發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為侗族人民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薩瑪是侗寨的保護神、團結神,又是侗族的娛樂神。“薩瑪”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濃厚,對侗族的社會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響。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