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冥

菥冥

菥蓂(Thlaspi arvense L.),一年生草本,高9-60厘米,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棱。基生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抱莖,兩側箭形,邊緣具疏齒;葉柄長1-3厘米。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直徑約2毫米;花梗細,長5-10毫米;萼片直立,卵形,長約2毫米,頂端圓鈍;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2-4毫米,頂端圓鈍或微凹。短角果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3-16毫米,寬9-13毫米,扁平,頂端凹入,邊緣有翅寬約3毫米。種子每室2-8個,倒卵形,長約1.5毫米,稍扁平,黃褐色,有同心環狀條紋。花期3-4月,果期5-6月。全草可入藥,具有清肝明目,清熱利尿等功效,主治腎炎、子宮內膜炎。

基本信息

概述

菥蓂和敗醬草是二種植物,由於藥用價值其本相同,習慣上混在一起。本文分開論述。
菥蓂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後歷代本草多有記載。《救荒本草》所載的"遏藍菜"和《滇南本草》所載的"甜葶子",又名“麥藍菜”,經核對其描述與附圖,與今之菥蓂一致。綜觀諸家本草,均未見有以菥蓂作敗醬藥用的記載。現時我國南方地區多以菥蓂作敗醬草藥用,可能是菥蓂的果實形狀與敗醬屬多種植物的果實相似之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將菥蓂作為本品的正名,別名“蘇敗醬”,以便與敗醬科敗醬相區別。
菥冥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全體光滑無毛。莖直立,圓柱形,有分枝,表面有細縱棱。基生葉有柄,莖生葉互生,無柄,基部箭形而抱莖,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5~5cm,寬1~2cm,先端短尖或圓鈍,邊緣波狀或有粗齒。總狀花序著生於莖枯及葉腋;花白色,萼片4;花瓣4,十字形排列;雄蕊6,4強,花葯卵形,背著,2室,縱裂,花絲粗壯,長約1.5mm,下部稍寬,雌蕊1,子房卵圓形而扁,長約2mm,寬約1.5mm先端微凹,綠色,房室內具假隔膜,2室,每室有胚珠5~7個,花柱短。短角果卵圓形或近圓形,扁平,長0.8~1.5cm,寬0.3~1.3cm,先端凹陷,邊緣有翅,寬1.5~3mm,成熟時灰黃色,沿中央頂端向下開裂。種子扁卵圓形,寬約2mm,表面棕黑色,兩面各有5~6條突起的偏心性環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於山坡草地、路邊、田畔或村旁。分布於中國南北各地。能吸收和鈷等金屬元素。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9-60厘米,無毛;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棱。基生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抱莖,兩側
箭形,邊緣具疏齒;葉柄長1-3厘米。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直徑約2毫米;花梗細,長5-10毫米;萼片直立,卵形,長約2毫米,頂端圓鈍;花瓣長圓狀
倒卵形,長2-4毫米,頂端圓鈍或微凹。短角果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3-16毫米,寬9-13毫米,扁平,頂端凹入,邊緣有翅寬約3毫米。種子每室2-8
個,倒卵形,長約1.5毫米,稍扁平,黃褐色,有同心環狀條紋。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分布幾遍中國。生在平地路旁,溝邊或村落附近。亞洲、歐洲、非洲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種子油供制肥皂,也作潤滑油,還可食用;全草、嫩苗和種子均入藥,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種子利肝明目;嫩苗和中益氣、利肝明目;嫩苗用水炸後,浸去酸辣味,加油鹽調食。
【功能主治】
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和中開胃。用於闌尾炎,肺膿瘍,癰癤腫毒,丹毒,子宮內膜炎,白帶,腎炎,肝硬化腹水,小兒消化不良。
種子:祛風除濕,和胃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痛,急性結膜炎,胃痛,肝炎。
①《本經》: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
②《別錄》:療心腹腰痛。
③《藥性論》: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用法用量】全草0.3~1兩,種子3~4錢。
【注意】
①《本草經集注》:得荊實、細辛良。惡乾薑、苦參。
②《藥性論》:苦參為使。
【附方】
①治腎炎:菥蓂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產後子宮內膜炎:菥蓂乾全草五錢。水煎,調紅糖服。(《福建中草藥》)
【藥理作用】
黑芥子甙本身無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後,刺激性很強,有殺菌作用。亦可用於痛風,以增加尿酸排泄。

鑑別方法

性狀鑑別
全草長15-55cm。根細長圓錐形;表面灰黃色;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莖圓柱形,直徑l-5mm;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有細縱棱;質脆易折
斷,折斷面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多碎落。總狀花序生於整枝頂端及葉腋。短角果卵圓形而扁平,長0.8-1.5cm,寬0.5-1.3cm;表面灰黃色或
灰綠色,中央略隆起,邊緣有寬翅,寬1.5-3mm,兩面中央各有1縱稜線,先端凹陷,基都有細果柄,長約1cm;假隔膜縱分成2室,每室有種子5-7
粒,果實開裂後,留下一紡錘形的白色膜狀中隔。氣微,味淡。以果實完整、色黃綠者為佳。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薄壁細胞,外平周壁增厚,棱背處尤厚。皮層為5-10餘列薄壁細胞。中柱鞘纖維淺黃色,數個至十數個成群,壁微木化或非木化。
韌皮部狹窄,木質部導管多角形,直徑10-55μm,淺黃色,常數個成群。維管束間為淺黃色的木化纖維所充滿,寬10-25列細胞。髓部寬闊,周圍
5-10列細胞壁稍厚,木化,具圓形或長形單紋孔。

化學成份

全草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內有黑芥子甙(sinigrin)。

醫藥

《部藏標》,《藏標》。【僳僳藥】俄賽俄:全草治小兒消化不良,腎炎,子宮內膜炎,肝炎,肺膿瘍,關節疼痛
及癰癤腫毒;種子治目赤紅腫,風濕性關節炎,胃腹疼痛《怒江藥》。全株治小兒感冒,發燒,咳嗽《滇省志》。【白藥】遏蘭萊:全草治腸炎,闌尾炎,肺膿瘍,
癰癤腫毒,丹毒,子宮內膜炎,白帶,腎炎,小兒消化不良;種子治風濕性關節炎,腰痛,急性結膜炎,胃痛,肝炎《大理資志》。【朝藥】(marneyi):
種子主治目痛,淚出,眼赤,肝家積熱《民族藥志二》。【蒙藥】橫格日格一額泊斯:全草或種子主治目赤腫痛,腎熱,肝熱,肺熱,腰腿痛,睪丸腫脹等《民族藥
志二》。畢日嘎,衡格日格一烏布斯:種子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痛,急性結膜炎,胃痛,肝炎《蒙藥》。【藏藥】折嘎:全草主治肺炎,目赤腫痛,瘀血腹痛;種
子主治咳嗽,腎炎《民族藥志二》。寨卡:種子用於肺熱,咳嗽,腎病,淋病,消化不良,嘔吐《部藏標》。寨嘎:種子用於腎炎,小便不利,咳嗽,消化不良《藏
標》。折尕哇:種子治腎炎,肺炎等病《青藏藥鑒》。折嘎:全草治肺炎,闌尾炎,目赤腫痛,瘀血腹痛,關節痛;種子治咳嗽,腎炎,淋病《藏本草》。折嘎哇:
全草及種子主治培根木布病,黃水病,肺熱病,腎熱病。種子可用於食欲不振《中國藏藥》。赤嘎,折嘎帕:全株治肺炎,目赤腫痛,腹痛;種子治腎炎,咳嗽《民
族藥志二》。[2]
全草(蘇敗醬):甘,平。和中益氣,利氣,消腫,清熱解毒,利肝明目。用於小兒消化不良,水腫,肝炎,肺癰,關節痛,癰腫癤毒。種子:辛,涼。清熱解毒,明目,利尿。用於目赤紅腫,風濕關節痛,脘腹痛。

歷史

菥蓂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後歷代本草多有記載。《救荒本草》所載的"遏藍菜"和《滇南本草》所載的"甜葶子",又名“麥藍菜”,經核對其描述與附圖,與今之菥蓂一致。綜觀諸家本草,均未見有以菥蓂作敗醬藥用的記載。現時我國南方地區多以菥蓂作敗醬草藥用,可能是菥蓂的果實形狀與敗醬屬多種植物的果實相似之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將菥蓂作為本品的正名,別名“蘇敗醬”,以便與敗醬科敗醬相區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節,節間長2cm以下,節上有細根。莖圓柱形,具縱棱及節,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有時被有粗毛。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長為卵形,羽狀深裂或全裂。頂端裂片較大橢圓狀鈹針形,側裂片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上表面黃棕色,下表面灰棕色,兩面疏生白毛;葉柄短或近無柄,基部略抱莖;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裂片窄長。有的枝端有傘房聚傘圓錐花序,花黃色。瘦果長方橢圓形,長0.3~0.4cm,無膜質增大苞片。氣特異,味微苦。

藥品簡述

菥蓂菥蓂
藥名:菥蓂
漢語拼音:XIMING
英文名:Booor's Mustard Herb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rba Thlaspis
別名:蘇敗醬、遏藍菜、敗醬草、大薺(《爾雅》)、蔑菥、大蕺、馬辛(《本經》)、析目、榮目、馬駒(《吳普本草》)、老薺(《爾雅》郭璞注)、花葉薺、水薺(《植物名實圖考》)、老鼓草(《中國藥植志》)、瓜子草(《中藥志》)、洋辣罐(《遼寧經濟植物志》)
性味:性微溫,味辛。
歸經:入肝經腎經
功能:清肝明目,和中,解毒。
主治:用於目赤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肝炎闌尾炎、瘡癤癰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l兩。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菥冥Thlaspi arvense L.的地上部分。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溝邊、林邊。
資源分布:主產江蘇浙江湖北、安徽。
採收和儲藏: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割,曬乾。

化學成分

全草含黑芥子甙(Sinigrin),經酶作用盾產生芥子油(C3H5N=C=S)。全草及種子含芥子甙(sinigrin),種子尚含揮髮油(芥子油)、蛋白質、蔗糖、卵磷脂和和芥子酶(myrosin),以及脂肪油約34%以上,脂肪油中含有二十烯酸(eicosanoic-[11]-acid-[1])等。

地區習慣用藥

菥冥在江蘇南京、鎮江、南通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arvenseL.的乾燥帶果的地上部分作蘇敗醬,別名南敗醬或瓜子草、羅漢草等。該植物為野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曠野、路旁、田畔溝邊或小麥田中。全草莖呈圓柱形,長20~30cm,直徑0.2~0.5cm。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具縱稜線,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互生,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窄卵形,長2.5~5cm,先端鈍圓,基部抱莖並成箭形,全緣或具疏齒。頂生總狀花序或果序,花小,白色,萼片邊緣具白毛,花瓣4,長約0.3cm。短角果扁平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1.6cm,寬0.8~1.3cm,邊緣具翅,寬約0.3cm,兩面中間各有1條稜線,先端凹入,基部果梗較細,長約1cm;果實內由縱隔分為2室,每室種子5~7;種子扁卵圓形,直徑0.2cm,表面棕黑色,兩面均有同心性環紋。氣微,味淡。全草含黑芥子甙(sinigrin),經酶作用後產生芥子油(C3H5N-C-S)。當地用治目赤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肝炎,瘡節癰腫等症。

藥材鑑別

菥冥菥冥
性狀鑑別:全草長15~55cm。根細長圓錐形;表面灰黃色,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莖圓柱形,直徑1~5mm;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有細縱棱;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多碎落。總狀果序生於莖枝頂端及葉腋;果實圓形而扁平,長8~15mm,寬5~13mm;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中央略隆起,邊緣有翅,寬1.5~3mm,兩面中央各有1縱稜線,先端凹陷,基部有細果梗,長約1cm;果實內分2室,中間有縱隔膜,每室有種子5~7粒,果實開裂後,留下1紡錘形的白色膜狀中隔。種子扁圓形,寬約2mm;表面棕黑色,兩面各有5~6條突起的偏心性環紋。氣微,味淡。以色黃綠、果實完整者為佳。

顯微鑑別: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外平周壁增厚,纖維素性;中果皮外側為3~5列薄壁細胞,內側為1~2列纖維,切向排列,壁木化;內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常扁縮,內平周壁稍增厚。中脈維管束的中央為木質部,內外兩側均有韌皮部,韌皮部極窄,其外側常有1個至數箇中柱鞘纖維。假隔由中脈兩側各伸出一層菲薄的假隔細胞,在子房室中部內彎並互相連結形成,假隔細胞的平周壁極厚,而垂周壁極薄,胞腔縫狀或不明顯。

菥冥(遏藍菜)的價值

食用價值:遏藍菜莖葉含黑芥子甙,水解後能消炎殺菌,有和中益氣、利肝明目之效。將幼嫩莖葉摘洗乾淨,沸水焯熟,冷水過涼,撈出後擠去水分,切段放入盤中,加各種調料,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將幼嫩莖葉醃製鹹菜。具體方法是將採收的幼嫩莖葉洗淨晾乾,用鹽揉搓後裝罐,密封罐蓋,三個月後即可食用。除涼拌醃製外,還可速烹和做湯。種子含脂肪油達28%~34%,出油率22.5%,屬半幹性油,是西北地區主要野生食用油料之一。將種子炒香後,配料煮粥,營養十分豐富。

藥用價值:遏藍菜全株和種子藥用。莖葉入藥,可治胃炎、子宮內膜炎、肺癰、丹毒、疔瘡、目赤、白帶和瘀血腹痛,能清熱解毒及排膿消腫。種子入藥,可治風濕性關節炎及腰痛等,能除痹、補五臟、益精氣、強筋骨。

工業價值:遏藍菜種子油除食用外,還可制肥皂、燃油和潤滑油,廣泛用於工業生產。

栽培與管理

播種:主要用種子繁殖,每年6月種子成熟後進行採收、陰乾,選取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裝袋並存於冰櫃。來年3月下旬春播。播種前,首先整地。由於遏藍菜抗旱性較強,不易在低洼積水田種植;其次因種子很小,可與沙土混合均勻播種在行距15cm、深1.5cm的淺溝中蓋土鎮壓,5~7天后即可出苗

田間管理:幼苗高6~8cm時及時進行間苗和定苗,補齊缺苗並鬆土除草,4月中旬灌溉1次,並進行人畜糞追肥。若要採取幼嫩莖葉,需在花蕾未形成之前採收,這時莖葉幼嫩,營養豐富。採收種子可在6月進行,由於遏藍菜是邊開花邊成熟,所以,可隨時採摘成熟的果實,晾乾後取出種子。

收穫加工:收穫後的幼嫩莖葉要及時進行處理,否則容易發生霉變,如果遇到陰天要及時烘乾,不能堆放。種子要曬乾,存放到冰櫃中。野生蔬菜無公害、無污染,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獨特的風味。其分布廣,用途多,價值高,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敗醬草敗醬草,草本植物,多生長於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等功效。

敗醬草

簡介

敗醬草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villosaJuss ,黃花敗醬P.scabiosaefoiiaFisoh. 的嫩葉,又名胭脂麻。《本草綱目》載“敗醬,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敗醬草嫩葉每百克含水分79 克,蛋白質1.5 克,脂肪1 克,碳水化合物10 克,胡蘿蔔素6.02 毫克,維生素B20.16 毫克,維生素C52 毫克。
敗醬草為多年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細長,地上莖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僅兩側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葉簇生,卵圓形,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1~2對羽狀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近無柄。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僅2列粗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圓翅狀膜質苞片上,苞片近圓形。花期5~6月。

敗醬屬常見種

北方較為常見的有三種,即異葉敗醬糙葉敗醬黃花龍牙,而作為藥材被研究關注較多的還有白花敗醬。具體的各種介紹如下:
1.異葉敗醬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

異葉敗醬異葉敗醬

英文名:DiversifoliousPatrinia
別名:追風箭、腳汗草、銅班道、虎牙草、擺子草,墓回頭(中藥名)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約30~80厘米,少分枝;根狀莖橫走。莖直立,有倒生粗毛。基生葉叢生,長5~8厘米,寬3~5厘米,卵形,基部較寬,邊緣有圓齒或有糙齒狀缺刻,或羽狀裂至全裂,有長柄;莖生葉對生,長4~6厘米,寬2~4厘米,羽狀全裂或深裂至不裂,羽狀深裂者中央裂片較大或與側裂片近等大,卵形或闊卵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不裂者邊緣有粗齒;上部葉較窄,近無柄。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花序梗有短糙毛;最下分枝處總苞片常有1或2對小裂片,條形;小苞片不裂,條形;萼齒5,明顯或不明顯;花冠黃色,近鐘形,裂片5,卵形,長0.8~1.8毫米,寬約1.5毫米,筒部長約2毫米,基部-側有淺囊距;雄蕊4,伸出,2枚稍長,花絲基部有白色柔毛,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下位,花柱頂端稍彎曲,柱頭盾狀或截頭狀。瘦果長圓形,頂端平截,有增大的翅狀果苞,闊卵形,長5~6毫米,寬4~5毫米,膜質,頂端兩側有時1~2淺裂;網狀脈有2主脈。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于山坡、林邊、路旁及陰濕溝谷草叢中。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大山區均有分布。
藥用:功能清熱解毒、祛瘀排膿,臨床上用於腸癰、肝膿瘍、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等。
2.糙葉敗醬Patriniascabra

糙葉敗醬Patrinia scabra糙葉敗醬Patrinia scabra

英文名:scabrousPatrinia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莖叢生,莖上部多分枝,分枝處有節紋;密生短毛。莖生葉對生;革質,略有光澤,披針形,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倒披針形、狹披針形或長圓形,尖銳,頂端裂片較側裂片略大,葉緣及葉面被毛。聚傘花序頂生,呈傘房狀排列;花軸及花梗上生細毛;翅狀苞片狹窄,常帶紫色;花小,黃色,花冠合瓣,5裂;雄蕊4;子房3室,柱頭頭狀。果實翅狀,卵形或近圓形,扁薄如紙,直徑約6毫米,有網紋,種子位於中央。花期7~8月。野外區別於異葉敗醬的識別要點為異葉敗醬莖生葉羽狀深裂,裂片狹尖,質地較厚;糙葉敗醬葉呈琴狀羽裂,裂片較寬短,質地較薄。
生境:分布於東北至甘肅,北京各山區均有,生於草原帶,森林草原帶的石質丘陵坡地石縫或較乾燥的陽坡草叢中,海拔在500~1700米之間,少見250米及2340米。
藥用:根入藥,有清熱燥濕、止血、治痢疾的功用。
3.黃花龍牙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

黃花龍牙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黃花龍牙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英文名:YellowPatrinia。
別名:長蟲把、宏苦菜、苦齋、黃花苦菜(浙江西天目山)、苦菜(江西、湖北)、山芝麻(山東蒙山)、麻雞婆(江西新建)、將軍草(江蘇雲台山)、野黃花、野芹(黑龍江)、女郎花(日本)、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蕒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蕒菜、燕兒衣、敗醬草。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狀莖橫走,撕破皮有強烈的陳腐刺鼻氣味;地上莖下部有脫落性倒生粗毛,莖上部近無毛或有-排硬毛。基部葉簇生,卵形或長卵形,有長柄,不裂或羽狀分裂,鈍頭,邊緣有粗齒,花時枯萎;莖生葉對生,披針形或闊卵形,長5—15厘米,2—3對,羽狀深裂或全裂,頂端裂片最大,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橢圓形或披針形,向下逐漸變小,邊緣有粗齒,兩面疏生粗毛或近無毛;靠近花序的葉片線形,全緣。頂生大型傘房狀聚傘花序;花序梗僅-側有白色硬毛;苞片小;花萼不明顯;花冠黃色,直徑2—4毫米,上端5裂;雄蕊4。瘦果長橢圓形,長3—4厘米,無翅狀苞片,僅有由不發育2室扁成窄邊。花期7—8月。
生境:分布廣,全國各省都有,北京山區多見,生於山坡草叢及溝谷濕地中。
藥用:根狀莖和根有鎮靜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排膿、活血去瘀,主治闌尾炎、腸炎、肝炎、痢疾、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根含少量揮髮油、多種皂貳、葡萄糖等。
4.白花敗醬PatriniavillosaJuss.

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別名:攀倒甄(本草圖經、植物名實圖考),毛敗醬(台灣植物志),敗醬(浙江植物志),苦齋(福建閩西、江西遂川、四川長壽),胭脂麻(四川滬縣),苦菜(浙江、江西大余(湖北),萌菜(浙江普陀、樂清),苦齋草(廣東大埔)等。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50厘米;地下根狀莖長、橫走,偶而在地表甸甸生長;莖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沿二葉柄相連的側面具縱列倒生粗毛,有時幾乎無毛"基生葉簇生,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28厘米,寬2-10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鈍齒,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頭羽狀深裂,常有1-2(有時3-4)對側生裂片,葉柄較葉片稍長;莖生葉對生,與基生葉同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齒,上部葉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鮮綠色或濃綠色,背面綠白色,兩面被糙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3厘米,上部葉漸近無柄"由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列粗糙毛;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花尊小,尊齒5,淺波狀或淺鈍裂狀,長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時疏生腺毛;花冠鐘形,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25-2毫米,寬1.1-1.75毫米,蜜囊頂端的裂片常較大,冠筒常比裂片稍長,長1.5-2.25毫米,寬1.7-2.3毫米,內面有長柔毛,筒基部-側稍囊腫;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較雄蕊稍短"瘦果倒卵形,與宿存增大苞片貼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圓形,長2.8-6.5毫米,寬2.5-8毫米,頂端鈍圓,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鈍,網脈明顯,具主脈2條,極少有3條的,下面中部2條主脈內有微毛"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生境:主要分布於我國台灣、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日本也產。通常生於海拔5--2000米的山地林下、林緣或灌叢中、草叢中,喜生於較濕潤和稍陰的環境,較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
用途:是我國的傳統救荒野生蔬菜,在其鮮嫩莖葉中含17種胺基酸,多種維生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鈣、鎂、鉀、鋅、銅、鐵、錳等多種微量元素白花敗醬不僅僅是營養豐,而且具消炎抗菌、清熱解毒、活血行淤、利濕排膿、鎮靜安神等藥用功效,此外,現代醫學研究還證實其具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抗菌和抑病毒等功效。

繁育方法

敗醬屬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可行種子、根狀莖扦插、分櫱繁殖。在自然條件下以分櫱繁殖為主,春季時於老莖對生腋部發芽萌枝,人工栽培種植敗醬屬植物時可採用分株栽種和老枝或嫩扦插兩種無性繁殖方式,其中以分株栽種的繁殖方式成活率最高,植株產生的萌櫱枝多,可食的嫩莖葉的產量高,見效快、收益高,是首選的繁殖方式;而大面積栽培種植時,種子繁殖是一種很好的繁殖方式,雖然種子繁殖的發芽率較低,但是敗醬屬植株的產生種子數量多且便於收藏和運輸,可以採用先種子育苗,然後移栽的方式來栽培種植。由於白花敗醬是多年生植物,因此可以一年栽種多年受益。為使可食枝梢健壯生長,達到優質豐產的目標,栽植密度以16株(叢)/m²為宜。
敗醬屬多為喜陰植物,在果樹林下間種植,或者和玉米、高粱等到作物套種,既可以節約耕地又可以提高可食枝梢的質量和產量。現在也採用組織培養的方式來獲得遺傳性狀一致的大量個體。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又可分為種子直播或育苗移栽兩種方式,其中以幼苗移栽較易獲得高產,取得較好的效益。雖然兩者在套用上存在區別,但是總體的環境要求與育苗原理一致。
一、 選擇與催芽:
選子粒飽滿、成熟發芽率達85%以上的種子。播前將種子放在40℃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然後撈出,混入1:1的濕沙中,放在20e~25e的濕度下催芽,每天翻動一次,保持濕潤,待種子裂口率達30%左右即可播種。
二、 選地與播種:
敗醬根系發達,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在PH值5-7.5均能良好生長,但以地勢向陽,土壤疏鬆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較好。播種育苗在南方以冬播為主,也可春播;在北方以春播為主,採用設施栽培的也可適當提前播種。南方3月下旬播種,北方5月上旬下種。於播種或移栽前5~6d深翻20~25ClTI,結合翻耕施腐熟人糞尿26250~30000kg/hm、草木灰2250kg/hm作基肥;敲碎土塊,開溝作畦,整成1~1.4m寬的壟畦,按行距50cm、株距25cm開穴點種,每穴2粒~3粒,覆土2cm壓實、澆水。地溫適宜7天左右出苗,待幼苗出3個真葉時去劣留優。
三、 管理措施:
幼苗期間要及時進行除草、培土,以免地上部分茂盛幼苗在雨季倒伏,造成通風,透光不良,容易發生病害。苗高10cm以上時追施1次稀薄的糞肥,每畝施1200公斤左右,第2次於7月中旬長勢旺期,每畝追施糞肥1800公斤左右,第3次於8月下旬,每畝追施磷、鉀、複合肥50公斤,有利增產。
四、 病蟲害的防治:
抗病力強,,敗醬草病蟲害危害較為輕微,主要易受蚜蟲為害,並由此引發病毒病,偶爾可見紅蜘蛛、白粉病、葉枯病的發生,應注意做好低齡若蟲期和發病初期的防治,防治蚜蟲、紅蜘蛛可用一遍淨、樂果兌水噴殺或用15%滅蚜靈2000倍液噴殺;防治白粉病、葉枯病,在注意合理輪作倒茬,實行健身控害栽培的基礎上,可於發病初期用代森鋅、多菌靈,退菌特,1:1:200波爾多液交替噴霧防治;而立枯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移栽靈液防治。蚜蟲而播種、移栽後的前期,由於植株矮小,地面覆蓋度低,容易發生草害,應及時做好中耕除草工作
五、 適時移栽
2~8月均可移栽,為了延長採收期,實現高產栽培,大多於2月初進行移栽,採用地膜覆蓋栽培的還可提早到1月20日前後進行。移栽時應儘量少傷根系,實行大小苗分畦定植,一般的壯苗每穴栽2株,弱苗每穴栽3株,栽時趟平畦面,隨後用5%的稀薄人糞尿點穴澆施定根水。移栽應避免中午烈日當頭時進行,以便於成活。
六、 採收與加工:
一般種植2年以上即可收穫。在8月鮮花盛期可摘采鮮花,用鍋蒸後晾乾;9月見主莖由綠色變為紫紅色,籽粒飽滿時即可採收全草,去掉雜制晾乾。
組織培養
目前敗醬屬的植物的組培方式尚未達到固定模式,許多組合的最佳方式仍在探索中。
一、培養條件
比較好的培養條件是培養室溫度28~30攝氏度,每天光照時間10h,光照強度1500lx左右。
二、具體方法
1消毒
選取長勢較好、無病害優良植株莖尖及中間莖段,剪掉葉片後用洗衣粉清洗掉表層的污泥,清水沖洗3~4次,用75%酒精消毒10s,無菌水沖洗2~3次,再用0.1%HgCl2對外植體進行消毒,莖尖最佳消毒時間為10min,莖段最佳消毒時間為15min。消毒後立即用無菌水清洗3~4次即可接入培養基中。
2接種
於無菌室中接種,無特殊要求。每瓶培養基接2~3個外植體,每條莖段留1個節。
3繼代培養及煉苗移栽
25~30d繼代1次,至第6代進行生根、練苗及移栽。15天至20天根長至1~1.5厘米即可煉苗移栽。根長超過2厘米時,移栽成活率降低,而移栽後只要土壤濕潤,成活率可達90%以上.
4誘導與增殖的培養基
不同用途的最佳培養基成分不同,但各培養基其基礎均需要加入3%蔗糖和0.47%瓊脂,調節pH至5.8。
實驗證明最佳誘導產生叢生芽的培養基配方是MS+6-BA3.0mg/L+NAA0.1mg/L;而誘導生根壯苗的培養基最好是MS+NAA1mg/L+馬鈴薯5%,Na、6ba比值1:30較佳,將高度長至3~5cm的植株切下轉入生根壯苗培養基,生根速度快,莖增粗快,基本無玻璃化苗;而MS+6-BA2mg/L+NAA0.2mg/L的培養基進行增殖效果最好(增殖倍數可以達到7.8),接種10d後莖尖或莖段基部開始膨大,側芽開始萌動生長;20d左右,基部產生棉團狀的愈傷組織,部分愈傷組織逐漸分化出小苗;30d後,莖基部愈傷組織分化出大量小苗,增殖倍數多則達到10~15倍;40d觀察時,大部分幼苗已頂住瓶蓋,部分幼苗莖尖有萎蔫現象,因此每隔25~30d繼代一次最為合適。
無性繁殖
環境要求與種子繁殖所要求的相似。多採用根狀莖扦插與分櫱繁殖,具體要求選用的扦插老枝和嫩枝均為具2~3節的健壯枝條中部,將插條上的葉片剪除乾淨,注意保護好葉腋中的萌集枝芽。分株苗取自甸甸莖節部生根且生長健壯而有萌櫱枝芽的枝條,剪去過長的枝條和鬚根,每叢留1~2條健壯的莖枝,蓋土5~8cm厚,蓋土時使種條上剪口下的葉腋露出土面,澆水使土壤濕透。

觀賞套用

目前套用於觀賞的敗醬屬植物較少,多是作為藥用植物,其提取物或是中藥製品。嵩縣伏秦花木培育有限公司有售白花敗醬(Patriniavillosa),河南野生觀賞植物園也有少量敗醬屬植物(異葉敗醬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的種植。
由於其成聚傘花序的小花密集可觀,且植株低矮,適合於作為盆栽花卉及林下成片種植,當然,更適合處於與野生條件相似的生境來組成頗有野生花卉觀感的群落。但是總體來說敗醬屬的植物的觀賞作用多數仍處於未開發狀態。

藥理作用

一、 鎮靜作用
據實驗報導,黃花敗醬的醇浸出物有顯著的中樞鎮靜作用,其作用強度比纈草高一倍以上,而在動物試驗的巨大劑量下所出現的副作用則較纈草為小,臨床對以失眠為主要症狀的神經衰弱以及重性精神病恢復期殘餘神經衰弱症候群以失眠為主要症狀的病例,均有較好的療效。有學者自黃花敗醬的根莖及根提取物得到了其液汁提取物、乾燥提取物及揮髮油,小鼠試驗均有鎮靜及催眠作用,而提取物的非揮發部分無此作用。揮髮油在給到治療劑量的1500倍時也無慢性毒性產生。黃花敗醬的20%液汁浸膏、乾浸膏片劑、揮髮油膠囊用於治療失眠為主要症狀的神經衰弱綜合症有效,但含揮髮油膠囊的作用較強。對敗醬全草與其根的鎮靜作用作了比較,發現東北產黃花敗醬全草與其根、根莖的醇提物均有相同的鎮靜作用[30]。糙葉敗醬根和根莖的揮髮油能顯著延長由於腹腔注射戊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但其作用弱於黃花敗醬揮髮油。異葉敗醬揮髮油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閾下劑量引起的陽性反應率,並能顯著增加小鼠肝均勻槳中細胞色素P450含量,具有一定中樞抑制作用。但亦有學者認為黃花敗醬鎮靜作用的有效成分為所含的皂甙。
二、 鎮痛作用
複方敗醬草注射液進行小鼠扭體反應、熱板致痛法試驗,結果表明其有明顯的鎮痛作用,且有劑量差異,強度較顱痛定弱,對家兔離體在位子宮平滑肌興奮,並使子宮收縮率下降。
三、 抗菌作用
黃花敗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花敗醬及其製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鏈球菌、變形桿菌等亦有抑制作用。黃花敗醬口服液、黃花敗醬沖劑、白花敗醬沖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敗醬草的有效成分齊墩果酸或常春藤皂甙元C3的皂甙均有抑菌作用。
四、 抗病毒作用
敗醬草在細胞培養中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病毒抑制指數為4個對數,屬高效藥物;對柯薩基B1、B3和B4病毒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病毒抑制指數為3個對數,屬中效藥物。在雞胚內對流感病毒亦有明顯抑制作用。從黃花敗醬種子中分得的Sulfapatrinosides被用於控制愛滋病毒HIV。敗醬草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76/118株感染乳鼠無明顯保護作用。
五、 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墓頭回水提液對M2、CML-A急性白血病細胞毒作用非常顯著,並呈量效關係,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不明顯。狗的亞急性試驗表明,墓頭回水提液可使白細胞數上升,血小板暫時性輕度下降,肝細胞產生顆粒性病變。黃花敗醬草能明顯對抗環磷醯胺所致的白血球降低,對核細胞的測定表明,可刺激骨髓造血機能,其升白作用與VB4和鯊肝醇作用相近,可以預料該藥與化療藥物配用,可提高抗腫瘤療效和克服白血球下降的副作用。研究發現,糙葉敗醬對大鼠、家兔體外創傷性出血均有明顯止血作用,其作用強度與雲南白藥強度相當。醇提取物的體內用藥,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對大鼠、小鼠尾性出血均顯著縮短出血時間,進一步研究表明,醇提物灌胃給藥能有效防治犬、小鼠因5-FU引起的血小板下降,能顯著降低小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對大鼠、蟾蜍下肢血管有收縮作用。腹腔給藥可明顯促進家兔循環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對血小板和血管作用有關。
六、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糙葉敗醬莖的醇提取物可增加小鼠巨噬細胞和吞噬作用和細胞毒效應,提高ANAE陽性淋巴細胞百分率及E玫瑰花環形成百分率並對小鼠S180生長抑制,這些均與其能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關。敗醬草有抗內毒素作用,該作用是對內毒素的直接摧毀作用,而不是對內毒素活性的暫時性抑制。敗醬草對內毒素(LPS)刺激巨噬細胞(MP)分泌IL-6有明顯抑制作用。墓頭回水提物注射液可使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及毒殺作用明顯提高,有促進主動免疫的功能。有人研究了敗醬草提取物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生物合成白三烯及5-羥基二十碳四烯酸的影響,結果表明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炎性介質產生和抑制率為57.9%。
七、 抗腫瘤作用
糙葉敗醬和異葉敗醬體內體外對腫瘤有強大殺傷作用,對艾氏腹水癌瘤細胞有破壞作用,對艾氏腹水癌明顯抑制,對艾氏實體型腹水癌有明顯治療作用。局部注射可使局部腫瘤逐漸變硬、脫落、潰瘍面修復、治癒。其水提物瘤內注射對小鼠肉抑制率達62.5%,並且是直接殺傷作用。與厭氧棒狀桿菌聯用則抗癌及殺瘤效應均提高。接種瘤細胞後給藥效果更明顯。
八、 保肝利膽作用
據報導,敗醬草有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的作用。用敗醬草治療急性黃膽性肝炎,認為該植物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抗肝炎病毒的作用,使肝細胞炎症消退和毛細膽管疏通。白花敗醬的果枝浸膏有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抑制細胞變性作用,齊墩果酸被認為是抗肝炎的強活性成分。從黃花敗醬中分出的皂甙能提高血清轉氨酶的活性。黃花敗醬根之煎汁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白花敗醬對大鼠離體肝臟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關係。
九、 其他作用
苦菜(敗醬草)鞣質能夠較強地促進小鼠小腸的蠕動,明顯減少排便次數,說明苦菜鞣質對便秘和腹瀉有雙向治療作用,且抗便秘作用優於苦菜果膠和苦菜多糖。敗醬草尚有用於治療輸卵管不暢及精液不液化等作用。白花敗醬可治療毒蛇和毒蟲咬傷,甲醇提取物口服可抑制以P物質作為致癢劑引起的瘙癢。
十、 毒性
敗醬屬植物也具備有其毒性。小鼠腹腔給以50%墓頭回水提物,LD50為0.58~0.62mL/10g;狗腹腔注射上述溶液3mL/kg及6mL/kg,共7天,出現食慾減退及口渴症狀,血液、生化檢查未見異常。黃花敗醬醇浸膏30g/kg灌服,對小鼠有輕度呼吸抑制、致瀉作用。黃花敗醬精200mg/kg口服有多尿現象。黃花敗醬根甲醇提取物使小鼠血清轉氨酶升高,並有組織病理改變。白花敗醬過量可引起暫時性白細胞減少和頭昏、噁心等症狀。
藥理總結
敗醬草為我國的傳統中藥,套用歷史悠久,我國藥典77版將黃花敗醬(P.scabiosaefolia)和白花敗醬(P.villosa)收載為正品,敗醬屬其它種植物民間也常做藥用,廣泛用於治療肝炎、腸炎、闌尾炎、痢疾、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神經衰弱等症,現代研究也表明,敗醬屬植物具有鎮靜、增強免疫力、止血、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等多種活性。我國敗醬屬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然而化學研究和藥理研究未能有機結合起來,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開發利用該屬植物資源。

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吳普本草》:“敗醬,似桔梗,其臭如敗豆醬。”②《別錄》:“敗醬,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曬乾。”③陶弘景:“敗醬,出近道,葉似豨薟,根形似茈胡。”④《唐本草》:“敗醬,不出近道,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豨薟也。”

藥品簡述

敗醬草敗醬草

藥名:敗醬草  
英文名: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別名:黃花敗醬、龍芽敗醬、黃花龍牙、曲菜、野黃花、鹿腸,鹿首,馬草,澤敗,鹿醬,酸益,苦菜,苦蘵,野苦菜,苦豬菜,苦齋公,豆豉草,豆渣草,白苦爹,苦苴
性味:辛、苦,涼。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鹹,微寒,無毒。”③《藥性論》:“味辛苦,微寒。”④《綱目》:“微苦帶甘。”
歸經:入胃經大腸經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手厥陰經。”②《綱目》:“手足陽明、厥陰。”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
主治:用於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膜炎、癰腫疔瘡、產後瘀滯腹痛等症。 ①《本經》:“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②《別錄》:“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不足,產後疾痛。”③《藥性論》:“治毒風頑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病。止腹痛余疹、煩渴。”④《日華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氣心腹痛,破癥結,產前後諸疾,催生、落胞、血運,排膿、補瘺,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⑤《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炎下痢。”  
用法與用量: 0.5~1兩,鮮全草2~4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全草。
生態環境:多生長於山坡草地等地方。
資源分布:除西北外,全國均有分布。
採收和儲藏:根春秋季節採挖,去掉莖葉洗淨,曬乾。全草夏秋采割,洗淨曬乾。
炮製:敗醬草炭,取敗醬草,置鍋內,用中火炒至黑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禁忌:久病脾胃虛弱者忌食用。《本草匯言》:“久病胃虛脾弱,泄瀉不食之症,一切虛寒下脫之疾,鹹忌之。”

化學成分

白花敗醬含有揮髮油,乾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與根莖中含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鱉甙(Loganin)、白花敗醬甙(Villoside)等。黃花敗醬根和根莖含齊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種皂甙中已知結構的有敗醬皂甙(Patrinoside)C、D、C1、D1,黃花敗醬皂甙(Scabioside)A、B、C、D、E、F、G。根中尚含揮髮油8%、生物鹼、鞣質、澱粉。種子含硫酸敗醬草皂甙(sulfpatrinoside)I.II,熊果酸-3-O-A-I[3-O-A-L-rhamnopyranosyl(1--2)-A-L-arabinopyranosylurrsolicacid,patriniaglycosideA-I]齊墩果酸-3-O-A-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阿拉伯糖甙、熊果酸-3-O-A-L吡喃葡萄糖基)(1-3;)(1)黃花龍芽根含揮髮油約8%。經氣相色譜分析,油中特有成分為α-古芸烯(gurjunence)。另經氧化鋁層析檢知根和根莖中有6種以上的皂甙,並分出皂甙B(熔點229-230℃分解);而用矽膠層析檢知有12種皂甙,以上各皂甙水解後均得到皂甙元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又據報導自根中分離出7種皂甙,為敗醬皂甙A、B、C、D、E、F、G(scabiosideA,B,C,D,E,F,G),以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據稱根中尚分離得黃花龍牙甙(patrinoside)。(2)白花敗醬根及根莖含番木鱉甙(loganin)、莫諾甙(morroniside)及白花敗醬甙(villoside);全草中尚含肌醇、齊墩果酸、棕櫚酸及白花敗醬醇(villosol)、白花敗醬醇甙(villoside);全草中尚含肌醇、齊墩果酸、棕櫚酸及白花敗醬醇(villosol)、白花敗醬醇甙(villosoliside)。

化學鑑定

理化鑑定:1、取本品粉末1克,加蒸餾水10ML,水浴加熱10分鐘,濾過。濾液置試管中,密塞,強烈振搖1分鐘。黃花敗醬泡沫15分鐘消失,白花敗醬泡沫很快消失。(檢查皂甙)2、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蒸乾,以1ML冰醋酸溶解殖渣,加1ML醋酐-濃硫酸(19:1),混勻。稍加熱。黃花敗醬油由黃綠色變為紫紅色。(三萜皂甙)3、取本品甲醇提取液數滴,點於白磁板上,滴加10%香莢蘭本本錢濃硫酸溶液數滴,黃花敗醬顯藍色,白花敗醬顯黃棕色。(揮髮油)

藥材性狀

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節,節間長2cm以下,節上有細根。莖圓柱形,具縱棱及節,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有時被有粗毛。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長為卵形,羽狀深裂或全裂。頂端裂片較大橢圓狀鈹針形,側裂片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上表面黃棕色,下表面灰棕色,兩面疏生白毛;葉柄短或近無柄,基部略抱莖;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裂片窄長。有的枝端有傘房聚傘圓錐花序,花黃色。瘦果長方橢圓形,長0.3~0.4cm,無膜質增大苞片。氣特異,味微苦。

藥物配伍

配蒲公英,消腫、排膿;配赤芍,清熱祛瘀、活血止痛;配金銀花,散風熱、涼血解毒。

臨床套用

敗醬草敗醬草

1、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
2、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
3、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後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4、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
5、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6、用於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本品辛能散結,寒可泄熱。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

7、用於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後瘀滯腹痛等症。敗醬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後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臨床新作用

敗醬草為敗醬科草本植物黃花和白花敗醬的帶根全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其性味辛、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之功。習慣用於治療腸癰(闌尾炎)、肺癰(肺膿瘍)、癰腫瘡毒和產後瘀阻腹痛等症,常用量6~15克。近年來,通過臨床驗證,本品還有許多新的功用。
治療神經衰弱
據報導,本品有降低神經系統興奮作用。用法:取本品300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每次50毫升,晚上睡前服150毫升。7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藥當天見效,3個療程後症狀消失。
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實驗證明,本品清熱解毒化濕、涼血化瘀排膿,有消除局部炎症,改善病變部位微循環,促進潰瘍修復的作用。用本品30~60克,配黃芪、黨參各15克,白朮10克,茯苓、丹參各20克,薏苡仁30克,黃連、吳茱萸各5克,木香、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總有效率可達93.7%。
治療輸卵管不暢所致不孕
取本品40克,加水600毫升,水煎2次,煎至300毫升,兌紅糖2湯匙,每日分2次服,可治療輸卵管不暢。若治輸卵管不通,可在辨證方藥中加入本品20~40克煎服。
制胃酸
泛酸、吐酸為脾胃及腸道疾病的常見症狀。無論病屬寒屬熱,皆可隨方加入敗醬草15克,有良好的制酸作用。效不顯者,重用至20~30克。
治療皮膚瘙癢症
先重用本品50克配白癬皮、地膚子、百部、蛇床子、苦參各30克,加水4000毫升,煎沸20分鐘。待溫後用藥液擦洗全身,每日1次,每次20分鐘。另取本品50克,當歸20克煎水內服,每日1次。
治療帶狀皰疹
用本品15克加入應證方中煎服,日1劑。同時可每日用單味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治療前列腺炎、精液不液化
有報導,本品能解除前列腺局部肌肉血管痙攣,增加前列腺分泌,促進精液液化。對前列腺炎,可重用本品50克,加入相應方中煎服。對精液不液化屬濕熱下注者,可用本品30克,配丹皮、澤瀉、生地黃、赤芍、丹參、菟絲子、女貞子、車前子、馬齒莧、萆解、黃芪以清補結合,清熱利濕,分清泌濁。
此外,重用本品30~50克,加入應證方中,治療膽囊炎、化膿性關節炎及婦女盆腔炎等療效顯著。

生藥材鑑定

白花敗醬的乾燥全株,長短不等;根莖有節,上生須狀細根。莖圓柱形,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向紋理,被有粗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白色。葉多皺縮、破碎,或已脫落。全株有陳腐的豆醬氣,味苦。以乾燥、葉多、氣濃、無泥沙雜草者為佳。產於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據《本草》記載,敗醬應為上述敗醬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區習慣上以菊科植物苣蕒菜SonchusbrachyotusDC.的帶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arvenseL.的帶果全草作敗醬使用。前者習用於北方;後者習用於南方。參見“苣蕒菜”和“菥蓂”條。1、黃花敗醬:全體摺疊成束,根莖圓柱形,彎曲,長5-15CM,直徑2-5MM,頂端粗達9NM,表面有栓皮,易脫胎落,紫棕色或暗棕色。節疏密不等,節上有芽痕和根痕;斷面纖維性,中央具棕色木心。根長圓錐形或長圓形,長達10CM,直徑1-4CM。表面有縱紋,斷面黃白色,莖圓柱形,直徑2-8C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具縱棱及細紋理,有倒生粗毛。莖生葉多捲縮或破碎,兩面疏被白毛,完整葉多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5-11,邊緣有鋸齒,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有的枝端花序或果序,小花黃色,瘦果長橢圓形,無膜質翅狀苞片。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1、黃花敗醬:落皮層可見,厚壁細胞壁木化,斷續排列成環,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較窄,有裂隙,韌皮部細胞小壁薄,束間形成層有時不明顯,木質較寬廣,中部有10餘列薄壁細胞組成的環帶,細胞排列整齊,內側或全部環帶細胞栓化,含少數簇晶,環帶外側導管單個散在或2-4成群徑向排列,胞腔常含黃棕色物,木射線寬1-2列細胞,髓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老的莖髓部常駐成空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2、白花敗醬:木質部中無薄壁細胞環帶,髓部大,本品薄壁細胞不含澱粉粒,草酸鈣族晶少見。《綱目》:“敗醬,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氣,故又名苦菜,與苦蕒、龍葵同名;亦名苦蘵,與酸漿同名,苗形則不同也。”

藥用價值

(1)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後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2)本品藥材來源較複雜,屬於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套用,不見市售。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又說:「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即稱作苣蒔菜,並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這說明現在市上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套用時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敗醬草性寒微寒,味辛苦,“此草有陳腐氣,故以敗醬得名”。敗醬性辛散善降,其效可達上,中,下三焦。與公英,白及,徐長卿配伍,理氣和胃,治膽汁反流性胃炎。與紅藤,赤芍,莪術配伍,消熱散瘀,治慢性盆腔炎。與薏苡仁,漏蘆,虎杖配伍,清熱解毒,治濕熱痹症。究其藥理,敗醬草有抗病毒,抗腫瘤,利膽,利尿,促肝細胞再生等作用。

按語

本品藥材來源較複雜,屬於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套用,不見市售。
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
又說:“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即稱作苣蒔菜,並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這說明現在市上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套用時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選方

老中醫蔡小蓀專輯

1.主要治療:盆腔炎、帶下病、產後腹痛等
2.配伍:
敗醬草20~30g配紅藤15~30g等主治盆腔炎
敗醬草30g配紅藤30g銀花30g蒲公英15g丹皮10g等主治流產,產後發熱,產後腹痛均為急性感染
3.最大劑量30g最小劑量15g
4.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臨床上不孕症患者如果兼有濕熱瘀滯者,可用自擬清熱化濕方(雲茯苓12g桂枝2.5g柴g梢4.5g赤芍9g敗醬草20g丹皮9g鴨跖草20g川楝子9g紅藤9g延胡索9g淮牛膝9g)參自擬孕Ⅰ等Ⅱ方調治。

敗醬草膏

敗醬草膏【處方】鮮敗醬草(洗淨)10斤。
【製法】上用淨水80斤煮,煎至3小時後過濾,再煎煮濃縮成膏50兩,加蜜等量貯存備用。
【功能主治】解毒清熱,除濕消腫。主毛囊炎、癤等化膿性皮膚病。
【用法用量】每服2錢,1日2次。

敗醬草散

敗醬草散【處方】敗醬草3兩(炒黑),炒生地5兩,當歸身3兩(醋炒),小川芎1兩,白芍藥2兩(炒),川續斷3兩(炒灰),甜竹茹1兩。
【製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後沖任脈虛,蓄泄無權,血露日久不止,脈虛數。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去滓溫服。

備註

(1)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後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2)本品藥材來源較複雜,屬於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套用,不見市售。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又說:「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即稱作苣蒔菜,並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這說明現在市上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套用時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白花菜目(一)

烏蘇里葶藶
外折糖芥
烏頭薺屬
烏頭薺
歪葉山萮菜
霧靈香花芥
無隔薺屬
彎梗芥屬
彎梗芥
彎蕊芥
汶川彎蕊芥
彎蕊芥屬
無莖條果芥
無毛條果芥
無瓣蔊菜
無毛大蒜芥
彎角四齒芥
無毛蚓果芥
無柄山柑
文山山柑
無毛黃花草
商陸
四棱薺
疏毛垂果南芥
深葉南芥
山芥屬
三小葉碎米薺
碎米薺
四川碎米薺
碎米薺屬
腎葉碎米薺
濕生碎米薺
山芥碎米薺
水田碎米薺
少花高原芥
雙脊薺
雙脊薺屬
山西異蕊芥
蛇頭薺屬
蛇頭薺
衰老葶藶
山葶藶
山俞菜
山菜葶藶
山景葶藶
疏花葶藶
四川糖芥
山柳菊葉糖芥
三角葉山萮菜
山萮菜屬
山葵
四棱薺屬
菘藍
三肋菘藍
菘藍屬
絲葉芥屬
絲葉芥
三葉彎蕊芥
澀薺屬
澀薺
雙果薺
雙果薺屬
沙芥
沙芥屬
蔊菜屬
蔊菜
山芥葉蔊菜
水蒜芥
曙南芥
曙南芥屬
四齒芥屬
四齒芥
四川菥蓂
山菥蓂
雙湖念珠芥
山柑
山柑屬
少蕊山柑
水田七
沙梨木
鼠耳芥
諸葛菜
諸葛菜屬
紫菜薹
皺葉芥菜
榨菜
柱毛獨行菜
窄翅南芥
紫花硬毛南芥
錐果芥
錐果芥屬
重齒小葉碎米薺
紫花碎米薺
重齒碎米薺
浙江碎米薺
窄葉碎米薺
紫堇葉岩薺
浙江岩薺
紫莖錐果葶藶
總苞葶藶
錐果葶藶
中甸葶藶
總序阿爾泰葶藶
中國喜山葶藶
沼澤葶藶
沼生焊菜
柱形葶藶
芝麻菜
芝麻菜屬
紫花糖芥
紫花彎蕊芥
紫羅蘭屬
燥原薺
燥原薺屬
沼生蔊菜
準噶爾大蒜芥
鑽果大蒜芥
總狀叢菔
中亞羽裂葉薺
紫花棒果芥
舟果薺屬
舟果薺
窄葉蚓果芥
爪瓣山柑
總序山柑
皺子白花菜
醉蝶花
直鼠耳芥
羽衣甘藍
芸薹屬
野甘藍
油芥菜
油白菜
芸薹
圓葉南芥
玉山南芥
葉芽南芥
硬毛南芥
圓錐南芥
羽裂葉山芥
油菜花
羽葉肉葉薺
疣果匙薺
野亞麻薺
亞麻薺
亞麻薺屬
雲南亞麻薺
圓齒碎米薺
翼柄碎米薺
圓裂碎米薺
異堇葉碎米薺
岩生碎米薺
雲南碎米薺
異葉碎米薺
岩薺
岩薺屬
隱子芥屬
隱子芥
鹽澤雙脊薺
異蕊芥屬
異蕊芥
異果芥
異果芥屬
雲南葶藶
岩葶藶
伊寧葶藶
硬毛葶藶
愉悅葶藶
腋花糖芥
雲南糖芥
腋生彎蕊芥
硬果澀薺
葉城小蒜芥
有毛條果芥
羽裂條果芥
腋花芥
腋花芥屬
雲南大蒜芥
圓葉叢菔
羽裂葉薺
羽裂葉薺屬
鹽芥屬
鹽芥
雲南菥蓂
蚓果芥
陰山薺
陰山薺屬
野檳榔
野香櫞花
元江山柑
一枝黃花
魚木屬
魚木
異藥芥屬
異藥芥
亞東鼠耳芥
雪裡紅
西藏豆瓣菜
西洋菜
楔葉獨行菜
心葉獨行菜
腺莖獨行菜
香雪球
新疆庭薺
西伯利亞庭薺
星毛庭薺
小果寒原薺
小花南芥
新疆南芥
小灌木南芥
西藏肉葉薺
小果亞麻薺
小葉亞麻薺
細葉碎米薺
纖細碎米薺
心葉碎米薺
小葉碎米薺
腺萼碎米薺
小花碎米薺
西伯利亞離子芥
小花離子芥
線果高原芥
喜馬拉雅高原芥
香芥屬
腺果香芥
小果岩薺
穴絲薺屬
穴絲薺
線果芥
線果芥屬
腺毛播娘蒿
腺異蕊芥
西藏蛇頭薺
腺花旗桿
線葉花旗桿
小花花旗桿
小花葶藶
小果阿爾泰葶藶
喜高山葶藶
小花糖薺
錫金葶藶
西伯利亞葶藶
菥冥
星毛葶藶
喜山葶藶
纖細葶藶
狹葉彎蕊薺
狹果葶藶
西藏葶藶
細梗雲南葶藶
線葉葶藶
細柔山俞菜
小花糖芥
興安糖芥
小糖芥
星毛糖芥
西北山萮菜
細弱山萮菜
小葉半脊薺
香花芥
香花芥屬
小果菘藍
香雪球屬
狹葉彎蕊芥
新疆紫羅蘭
小葉高河菜
小蒜芥屬
小花小蒜芥
小柱芥屬
小單花薺
西藏燥原薺
新疆大蒜芥
線葉叢菔
狹葉叢菔
細葉叢菔
興隆連蕊芥
小鹽芥
新疆菥蓂
菥蓂屬
菥蓂
西藏菥蓂
西藏念珠芥
喜濕蚓果芥
小念珠芥
小綠刺
小刺山柑
小鼠耳芥
西藏鼠耳芥
喜馬拉雅鼠耳芥
薹菜
塌棵菜
頭花獨行菜
庭薺屬
條葉庭薺
台灣南芥
台灣山芥
團扇薺屬
團扇薺
條葉肉葉薺
天池碎米薺
台灣岩薺
葶藶屬
葶藶
橢圓果葶藶
天山葶藶
台灣葶藶
糖芥屬
糖芥
脫喙薺
脫喙薺屬
天山條果芥
條果芥屬
條葉連蕊芥
台灣山柑
托穆爾鼠耳芥
蕪青
蕪菁
蕪青油菜
無毛寒原薺
無毛肉葉薺
彎曲碎米薺
無莖桂竹香
武功山岩薺
彎缺岩薺
無苞雙脊薺
無瓣焊菜
無毛狹果葶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