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紅花子

水紅花子

水紅花子,本品為蓼科植物紅蓼的乾燥成熟果實;別名水葒子、葒草實、河蓼子、川蓼子、水紅子,為植物葒草的乾燥果實,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紅棕色,有光澤,兩側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線狀,先端有刺狀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時殘留膜質花被。果皮厚而堅硬。種子扁圓形,種皮淺棕色膜質;胚乳粉質,類白色,胚細小彎曲,略成環狀。氣微弱,味淡。以飽滿充實,色紅黑者為佳。

形態特徵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為一年生草本,高1.5~3米;莖近直立,多分枝,密被長毛

。葉卵形或闊卵形,長10~20厘米或稍過之,寬6~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全緣,兩面被稀疏長毛;葉柄長可達5厘米;托葉鞘筒狀,下部膜質,褐色,上部草質,綠色。花夏秋季開放,排成腋生和頂生、稠密多花、長2~8厘米的穗狀花序,常稍俯垂;苞片闊卵形;花被淡紅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7,比花被稍長;花柱2。瘦果圓球形,壓扁,寬約3毫米,黑色,有光澤。

藥材性狀本品呈扁球形,直徑2~3.5毫米,厚1~1.5毫米,棕黑色或有時紅棕色,有光澤,兩面微凹,頂端有短突尖,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時有殘存的膜質花被;質硬。氣微,味淡。以粒大、飽滿、色棕黑者為佳。

性狀果實扁圓形,直徑2~3.5mm,厚1~1.5mm。未成熟者黃棕色,成熟者黑棕色,有光澤,兩面微凹,中部略有縱向隆起。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質花被殘留。

生長習性

生於田間、路旁、濕地,常生濕地上,亦見於村邊。

地理分布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江蘇。分布中國南北各省區,但海南尚未發現。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和蘇聯均有。

栽培技術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採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其果穗,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病害防治

褐斑病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褐斑病病斑生在葉兩面,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3—6mm,病部現

灰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內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東北、華北8月發生。

防治方法(1)秋末冬初,清除病殘體,以減少菌源。

(2)發病初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藥用價值

類別:果實類

異名:水葒子(《本草衍義》)、葒草實(《綱目》)、河蓼子(《山東中藥》)、(《上海常用中草藥》)。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名稱考證:水紅花子(《滇南本草》)、水葒子(《本草衍義》)、葒草實(《綱目》)、河蓼子(《山東中藥》)、川蓼子、水紅子(《上海常用中草

藥》)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蓼科植物,為蓼科植物葒蓼、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果實。植物形態詳"葒草"、"假辣蓼"、"辣蓼草"等條。

藥用部位:葒蓼、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果實。

性味歸經:鹹,微寒。①《別錄》:“味鹹,微寒,無毒。”②《滇南本草》:“性寒平,味苦。”③《藥材資料彙編》:“辛,無毒。”④《藥材學》:“性平,味甘。”入肝、胃、脾三經。有化痞散結,清熱止痛功能。用於痞塊腹脹,肝脾腫大,頸淋巴結核,消渴,胃痛。用量4.5~9g,大劑量可至30g。

來源:為蓼科植物葒蓼、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果實。植物形態詳葒草、假辣蓼、辣蓼草等條。

採集:8~10月間割取果穗,曬乾,打落果實,除去雜質。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藥材:①水葒子為植物葒草的乾燥果實,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厚1~1.5毫米。

表面棕黑色,或紅棕色,有光澤,兩側面微凹入,其中呈微隆起的線狀,先端有刺狀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時殘留膜質花被。果皮厚而堅硬。種子扁圓形,種皮淺棕色膜質;胚乳粉質,類白色,胚細小彎曲,略成環狀。氣微弱,味淡。以飽滿充實,色紅黑者為佳。

②辣蓼草子又名:水紅蓼子。為植物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乾燥果實,呈卵圓形,直徑約1~2毫米,厚不及1毫米。

表面紅棕色。細小彎曲的胚位於一側,成半環狀,其餘與水葒子同。

成分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葒草種子含澱粉41.51%。葒草種子含澱粉約40%。據南京藥學院初步分析,果

實含黃酮類化合物。以及槲皮素、花旗松素(taxifolin)。

藥理作用:小鼠每天灌服水葒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定,需進一步證實。葒草果實的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外用:熬膏或搗爛敷。

宜忌:凡血分無瘀滯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紅蓼PolygonumorientaleLinn.的乾燥成熟果實。

採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大劑1兩);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熬膏或搗爛敷。

用藥忌宜:凡血分無瘀滯及脾胃虛寒著忌服。

配伍

果實稱白平子,含“紅花子果實稱白平子,含“紅花子

配大腹皮,大腹皮溫通辛散,能行氣寬中,宣通水道;水紅花

子氣香味鹹,能軟堅瀉下,治療腹滿水腫;配大黃,行血破瘀;配穿山甲,活血通經,能治瘀血痞塊、症瘕積聚。

炮製方法:炒製取淨水紅花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爆裂,有香氣逸出為度,取出,放涼(《集成》)。

性味

果實稱白平子,含“紅花子果實稱白平子,含“紅花子

鹹,微寒。清熱,軟堅。用於腹部腫塊,頸淋巴結核,糖尿病。用量6~9克

。功用清熱,軟堅。消瘀破積,健脾利濕。治脅腹症積,水臌,胃疼,食少腹脹,火眼,瘡腫,瘰癧。

微寒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3m,全株被長軟毛。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闊卵形或卵形,長10~20cm,寬6~12cm,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略心形,全緣,兩面均被軟毛;葉柄長;托葉鞘筒狀,褐色,膜質。圓錐花序頂生,略下垂;花淡紅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7,偶見8枚;花柱2。瘦果扁圓形,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大劑1兩);研末、熬膏域浸酒。

選方

①治腹中痞積:水紅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膏服。

忌葷腥油膩。(《保壽堂經驗方》)

②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紅花子五錢,大腹皮四錢,黑丑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③治脾腫大,肚子脹:水紅花子一斤,水煎熬膏。每次一湯匙,一日二次,黃酒或開水送服。並用水紅花子膏攤布上,外貼患部,每天換藥一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④治瘰癧,破者亦治:水葒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餘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二錢,日三服,食後夜臥各一服。(《本草衍義》)

歷史記載

《本草衍義》載有水紅子,《政和本草》將水紅子附於水蓼項下,此均指蓼科植物葒草的果實。葒草載於《名醫別錄》中品,據云:"葒生水旁,如馬蓼而大,五月采實"。蘇頌說:"葒即紅也,似蓼而葉大"。李時珍說:"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上述均指本品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果實扁圓形,直徑2~3.5mm,厚約1mm。未成熟者黃棕色,成熟者黑棕色,

有光澤,兩面微凹,一面中部略顯淺縱溝二條,頂端殘存的花柱稍尖突,基部類圓形,可見黃白色果柄痕,偶有黃白色膜質花被殘存。質堅硬,內有黃白色扁圓形種子一枚,先端突起,另端有棕色圓形種臍,胚乳白色,粉質。氣微,味微辛。以粒大、飽滿、色黑棕者為佳。

·顯微鑑別

果實粉末灰棕色。主要特徵:①澱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偶見多角形,直徑2~25μm,臍點點狀,隱約可見;復粒由數十至數百粒聚合成不規則團塊狀。②外果皮柵狀細胞1列,長136~187μm,直徑約17μm,外壁及側壁不規則增厚,內壁薄;頂面觀呈多角形,壁厚約7μm,棕色。③種皮內表皮角質層碎片長條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多反卷,常帶有壁波形或不規則長方形的種皮細胞。④脂肪油滴少見。如有花被片殘存,可見具六角形雕紋的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理化鑑別

取新鮮研磨的粉末0.5g,加乙醇5ml,溫浸0.5~1小時,濾過。濾液加少許鋅粉,再加數滴濃鹽酸,微熱,溶液顯橙紅色。(檢查黃酮類)

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樣品粗粉1g,加1%鹽酸15ml,微沸約1小時,濾過,濾液加乙醚提取二次,合併醚液,加少許無水硫酸鈉脫水,濃縮,點樣。吸附劑:矽酸G(青島)10g,加鋅粉1g,再加1%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35ml,鋪板,乾燥後活化1小時。展開劑:正丁醇-醋酸-水(5:1:4)。展距:10cm。顯色劑:置254nm紫外光燈下觀察螢光,然後噴6%鹽酸,如不立即顯色,可加熱,斑點顯橙紅色。

功用主治

有散血消症,消積止痛,利水消腫功能。用於痞塊腹脹,肝脾腫大,頸淋巴結核,消渴,胃痛。用量4.5~9g,大劑量可至30g。外用適量熬膏或搗積,健脾利濕。治脅腹症積,水臌,胃疼,食少腹脹,火眼,瘡腫,瘰癧。

水紅花子水紅花子

①《別錄》:"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兒痞塊積聚,消年深堅積,療婦人石瘕症。"

③《品匯精要》:"明眼目,消瘡毒。"

④《國藥提要》:"去熱,治煩渴及頸淋巴腺炎。"

⑤《藥材學》:"清肺化痰,降氣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⑥《上海常用中草藥》:"散血,消積,止痛。"

⑦《新疆中草藥手冊):"健脾利濕,清熱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核,脾腫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兒食積,結膜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