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1921年7月5日—2013年5月28日),1921年7月5日生於上柳博夫沙鎮(今屬奧廖爾州新傑列文科夫斯基區)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1977,1,14)。1939年參加蘇軍,194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畢業於格羅德諾軍事學校(1941)、高級裝甲坦克軍官學校(1947)、伏龍芝軍事學院(1953)和總參軍事學院(1959)。軍事校畢業後,分配到基輔特別軍區任排長。偉大衛國戰爭開始後,先後在西南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參加作戰,任偵察營摩托連連長和坦克營參謀長。2013年5月28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1歲。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他的經歷到處展現蘇聯幾十年變遷的細節。1921年,庫利科夫出生在奧廖爾州一個挨餓的農民家裡,當時四周都是饑荒,人們不得不去南方逃荒,他們家也跑到斯塔夫諾波爾。

衛國戰爭開始前,庫利科夫在離入侵波蘭的德軍最近的邊界城市當偵察連副連長。一名波蘭女士告訴他:“中尉先生,那邊的人們說,22日要發生戰爭……”庫利科夫立即把這一訊息上報長官,但長官“一揮手,讓我少聽娘兒們的謠言”。 庫利科夫最受世界矚目的是任華約組織總司令時。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的冷戰檔案顯示,隨著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軍事實力趕上美國,開始準備“積極進攻”的計畫,而庫利科夫是最主要的具體制定者。他主持新的華約總體戰略編寫工作,為蘇聯乃至華約參與第三次世界大戰定下基調,核心目標是“一周渡過萊茵河”,對歐洲發動大規模核打擊。

庫利科夫還被稱為是勃列日涅夫時代“對外霸權主義的象徵”。上世紀80年代初,華約陣營的波蘭出現問題,團結工會發展迅猛,準備通過全國總罷工奪取政權。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施壓,要求波蘭必須“立即採取堅決和果斷的措施”。作為華約總司令,庫利科夫頻繁訪問波蘭。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81年1月報導說,庫利科夫訪問波蘭注定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他此行的主要目的看上去很明顯,即檢驗在當前局勢下與波蘭的關係——如果波蘭國內危機最終被證明難以管控,那么蘇聯必然開啟應變計畫,當然“外部的軍事援助”只是“最後的依靠”。

後來,波蘭實施“戰時狀態”(軍管),團結工會領導人幾乎被一網打盡。而從軍管開始,庫利科夫就一直在波蘭,有分析說,他想親眼看到波蘭軍隊的執行情況。 庫利科夫的強硬顯然與提倡“改革與新思維”的戈巴契夫格格不入。1989年2月,蘇聯領導層宣布,庫利科夫擔任的華約最高軍事司令被大將魯舍夫接替。《紐約時報》當時的報導說,華約的這一變動早就在人們的預料之中,後者被認為是戈巴契夫軍事政策的強力擁護者。庫利科夫被替換標誌著一個更具象徵性的變化——最後一位蘇聯現役元帥從一個作戰司令部被調走。

在後來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庫利科夫默默無聞。薩文說,很顯然,蘇聯元帥的真正“生命價值”是與蘇聯解體一同崩潰的,很顯然是非常苦的。物質層面的苦,例如可憐的養老金的金額,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面臨靈魂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創傷。當他們看到自己所捍衛那么久的國家分裂了,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巨大痛苦。

作戰經歷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蘇聯元帥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蘇聯元帥

1943年8月—1945年5月任獨立坦克第143旅(1945年 2月起為近衛重型自行火炮旅)參謀長。在斯摩梭斯克、白俄羅斯、里加、東普魯士等戰役中擔任旅戰鬥行動的計畫工作。在上述戰役中,該旅完成了突破敵人堅固防禦地帶的任務,參加了快速軍隊集群的作戰,進行了抗擊敵坦克集團反突擊的防禦戰,並參加解放了涅韋爾、波洛茨克、米塔瓦、圖庫姆斯、但澤和斯德丁等城。他在組織戰鬥和指揮該旅作戰方面掌握了得當的作戰方法,因而該旅順利完成了戰鬥任務。戰後,曾任旅參謀長、副旅長和團長。

1954—1957年任師參謀長和師長。

1959年起任集團軍副司令和第一副司令。

1964—1967年任集團軍司令。在領導兵團和戰役軍團期間,表現出高深的軍官理論修養和善於把偉大衛國戰爭的豐富經驗用於實踐的才能。

1967年5月被任命為基輔軍區司令。

1969年10月任蘇軍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

1971年起為蘇共中央委員。蘇聯第七——九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1971年9月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擔任上述職務期間,十分關心進一步加強各軍種的建設和技術裝備,重視提高各軍種的戰役戰鬥訓練和加強戰備,並且極為重視蘇聯軍事科學的發展。

1977年1月被任命為華沙條約締約國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為加強社會主義各國軍隊的戰鬥團結,做出了重大貢獻。

獲得榮譽

獲得過一次“蘇聯英雄”金星勳章(1977),列寧勳章1枚,紅旗勳章3枚,—級衛國戰爭勳章2枚,紅星勳章和三級“在蘇聯武裝力量中為祖國服務”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

元帥去世

據俄羅斯《晨報》報導,俄國防部代表表示,在世的三位蘇聯元帥之一維克多·庫利科夫因長期患重病於2013年5月28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91歲。俄國防部將於2013年5月31日在俄軍文化中心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國防部長紹伊古已決定成立治喪委員會,這一委員會將由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負責。

庫利科夫去世後,俄羅斯還剩下96歲的彼得羅夫和88歲的亞佐夫兩位蘇聯元帥。俄羅斯“RBC daily”經濟版主編謝爾蓋·諾維科夫2013年5月29日說,在蘇聯時期,“元帥”實際是類似於一種“神族”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民眾都知道他們的名字。“元帥”在當時已遠遠超出“榮譽”的最高值。諾維科夫承認,“我們並不是很清楚地記得他們的經歷或成就”,但一提到“蘇聯元帥”,俄羅斯民眾仍然充滿無限的尊重與敬畏。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2013年5月29日報導說,庫利科夫的去世在俄羅斯網民中引起陣陣嘆息,名為“波列沃伊”的網民說:“他是我們國家的英雄,為保衛國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離去讓人感到十分痛心。蘇聯元帥是國家強盛時期的一個標誌,現在這個標誌即將全部消失。蘇聯元帥軍銜就要從俄羅斯消失了。”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