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

衛國戰爭

1941至1945年,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亞洲盟國侵略而進行的戰爭。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法國投降。同年7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其主要內容以閃電戰戰略為基礎,包括進攻、占領和肢解蘇聯的一切計畫和細節。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僕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畫,出動三個集團軍群總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基本信息

簡介

衛國戰爭1941~1945年 ,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亞洲盟國侵略而進行的戰爭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法國投降。同年7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其主要內容以閃電戰戰略為基礎,包括進攻、占領和肢解蘇聯的一切計畫和細節。

1941年夏,法西斯德國已占領西歐北歐巴爾幹半島的14個國家,控制了這些國家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準備入侵蘇聯。對於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蘇聯政府有所警惕,戰爭前夕,部署在西部國境線上的蘇軍有171個師,268萬人。但是,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史達林和蘇軍總參謀部對於來自多方面的情報持懷疑態度,因而對德軍進攻的時間、規模和重點估計不準或不足 ,臨戰前夕準備不夠。

背景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 ,德國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的190個師的兵力分北、中 、南3個集團軍群 ,向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戰爭初期,蘇軍連連失利,西部國土大片淪喪 。6月28日德軍占領明斯克 ,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 。由於蘇軍堅決抵抗 ,實施強大的反突擊 ,希特勒於7月30日命令中央集團軍群轉入防禦。在北方,德軍占領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之後,於9月8日開始從陸上封鎖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 ,列寧格勒軍民開始了長達900天的保衛戰 。在烏克蘭戰線,德軍於9月19日占領基輔 。以後 ,德軍向烏克蘭東部和克里木半島推進 。在中部 ,德國於9月30日向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大規模進攻,11月27日德軍突擊部隊離莫斯科只有24千米。

粉碎希特勒的閃電戰

12月6日 ,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把敵人趕離莫斯科100到250千米 。解放了1.1萬多個居民點。從1月8日到4月中、下旬為止,蘇軍在各條戰線上將德軍擊退150到400千米,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改善了列寧格勒的處境,奪回了60多個城市。在整個冬季戰役中,德軍約有50個師被擊潰,僅陸軍就傷亡83萬多人。

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

1942年4月5日 ,希特勒簽發第41號作戰指令,命令德軍在北線占領列寧格勒,與芬蘭軍隊會師;中線堅守陣地;把一切可用的兵力集中到南線,在頓河西岸消滅蘇軍,然後在史達林格勒地區同從塔甘羅格東進的部隊會師,奪取高加索油田,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德軍在南線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共97個師 ,擁有大量的飛機、坦克和大炮。

1942年6月28日 ,德軍發動進攻 ,7月17日進抵頓河河曲,揭開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序幕。史達林格勒戰役分為兩個階段:7月17日~11月18日為防禦階段 。在消耗德軍大批有生力量後,1942年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 ,全殲史達林格勒地區的德軍33萬人 。在持續200天的整個戰役中,德、意、羅、匈等國法西斯軍隊在頓河、伏爾加河和史達林格勒地區損失大約 150 萬人和大批武器裝備。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局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庫爾斯克附近集中約90萬人的兵力,發動重點進攻。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陣地戰,在一個多月的激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達400萬人 ,結果蘇軍取得了勝利 。希特勒企圖扭轉敗局的希望破滅。

蘇軍的戰略反攻

1943年8~11月 ,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敵人,解放頓巴斯;在烏克蘭,解放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 ,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 ,蘇軍連續發動10次重大的戰略性戰役 ,歷史上稱為史達林式的10次打擊。解放了本國的全部領土,進入波、羅、保 、南等國作戰 ,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絕對優勢。蘇軍的戰略目標是:消滅波、捷、匈境內的德軍,並在西方盟軍的協同配合下,兩面夾擊,在德國本土上消滅敵人,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攻克柏林

1945年春天 ,蘇軍在東歐各國軍隊和人民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 、維斯瓦-奧得河戰役 、西里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有生力量,解放波蘭 、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國東部。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蘇軍已為攻打柏林作好準備 。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是G.K.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K.K.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I.S.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 ,總兵力在250萬人以上 。希特勒為死守柏林搜羅的兵力總共為100萬人 。1945年4月16日 ,蘇軍從奧得河 、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動進攻,激戰16個晝夜,至5月2日下午3時 ,德軍停止抵抗 ,柏林戰役結束。蘇軍殲滅德軍93個師,俘虜德軍40多萬人。盤據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兩個集團軍群 (55個師) 也於5月中旬投降。1945年5月8日24時,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德國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零時生效。歐洲戰爭到此結束。

擊潰日本關東軍

根據蘇、美、英三國首腦的雅爾達會議決定,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本作戰。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蘇聯遠東軍總司令A.M.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 ,蘇軍157萬多人在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黑龍江分艦隊的協同配合下,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總攻擊。同時,對朝鮮北部的日軍發動進攻。

蘇軍在中國的八路軍、東北抗日聯軍以及金日成將軍領導的朝鮮人民武裝的配合下 ,進展神速 。到8月30日為止 ,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各部隊全被解除武裝。此外,蘇軍還攻占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各島嶼。蘇聯蒙古聯軍攻占承德和張北。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歷史意義

蘇德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很多西方學者在戰後都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頑強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將難以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