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Огарков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1917-1994),工程兵出身,蘇聯總參謀長,1977年蘇聯元帥,他是冷戰時期蘇軍中最聰明,最有預見性的戰略理論家,提倡電子科技革命,是信息化電子戰和精確制導戰爭的先驅。

基本信息

生平概述

尼·瓦·奧加爾科夫 尼·瓦·奧加爾科夫

蘇聯元帥奧加爾科夫1917年10月30日生於特維爾州,1938年參加蘇軍,先後畢業於工農動力速成中學、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一直在部隊任職,在西方面軍作戰時任步兵17師所屬團工程兵主任,1941年9月任卡累利阿方面軍工程部高級工程師,後任海軍陸戰隊61旅工程兵主任。1942年12月任32集團軍工程兵副參謀長,1943年8月起任方面軍工程兵作戰處處長。1944年5月任步兵122師工程兵主任,11月隨部隊轉隸南方的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在北極地區、巴拉頓湖和布達佩斯等戰役中,對軍隊作戰工程保障工作有方,顯示出深湛的軍事工程知識,表現了勇敢無畏精神。1945年加入聯共(布)。

戰後初期在喀爾巴阡軍區工程兵部隊任職,1947年調遠東部隊,歷任濱海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主任,總司令部作戰處處長,1955年起任遠東軍區副參謀長兼某部部長。1957年晉升少將,1959年在伏羅希洛夫總參軍事學院進修完成後,任駐德集群近衛第20摩托化步兵師師長。1961年起任白俄羅斯軍區參謀長,1965年12月任伏爾加河軍區司令,創造性地運用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在大批新式武器裝備軍隊的條件下出色地組織戰術訓練。1968年4月起任蘇聯武裝力量第一副總參謀長,設立蘇聯戰略欺騙總局,他還管理指導著《紅星報》、《蘇聯》、《旗手》、《武器與裝備》等上百種軍事報刊。擁有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經它的許可,任何部隊不得調動,非經它的許可不得修建任何火箭基地和軍隊營房,連克格勃部隊也不例外。對某些方面的成就,他們小心翼翼地加以掩蓋,另一方面則要鼓吹的面目全非。一句話“敵人只能看到奧加爾科夫打算要他們看到的東西”。他是蘇軍總參謀部內權勢最大的人,權力甚至凌駕於第一總局或第二總局局長之上,因其在愚弄美國代表團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為此他1974年成為國防部副部長兼技術委員會主席,1977年起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蘇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晉升蘇聯元帥,並獲得蘇聯英雄稱號。1979年他反對出兵阿富汗,理由是有限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粗暴地打斷了他:“還輪不到您教訓政治局!您只須執行命令。”結果阿富汗戰爭使蘇軍陷入泥潭,消耗了國力。1981年他組織了空前規模的西方-81軍事大演習,使西方斷定,華約的坦克海有能力在一個星期內抹平北約在中歐的駐軍,打到巴黎城下,只有戰術核武器才能挽救北約。在奧加爾科夫推動下,蘇軍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數位化技術的戰術指揮系統取得成功,以此為基礎,奧加爾科夫建立了第一個數位化試驗部隊,試驗證明,數位化技術可顯著提高部隊戰鬥力。雖然奧加爾科夫的軍事思想是蘇軍應對新的挑戰的利器,但它威脅到了一大批人的職位和利益。當年奧加爾科夫的副手馬赫穆特·阿赫馬托維奇·加列耶夫在紀念文章中說:“如果不考慮個人利益,大家會舉雙手贊成改革。考慮個人利益,大家就一致反對改革。”1984年他離開總參謀部,成為西部方向總指揮,他所倡導的軍事改革無疾而終。1988年進國防部總監察團,蘇聯解體後是俄羅斯國防部顧問。死於1994年1月23日,葬在新聖女公墓 。

奧加爾科夫總參謀長(左一)在紅場閱兵式上 奧加爾科夫總參謀長(左一)在紅場閱兵式上

他為蘇聯的全球戰略鞠躬盡瘁,對武裝力量的建設和戰備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積極參加研究蘇聯軍事科學中的重大問題,並擔任多卷本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著作的編委會主任。他還是蘇共24大和25大的中央委員。

信息革命

思想提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軍E-2預警機和其他電子戰飛機相繼投入使用。1972年3月,美軍用15枚雷射制導炸彈,炸毀了以前出動700餘架飛機、投彈約1.2萬噸均未擊中的越南清華大橋。1976年,美國軍事理論家湯姆·羅那首次提出“信息戰”概念。從這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中,當時的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元帥敏銳意識到軍事領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並在1979年深刻指出: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精確制導武器大量湧現,必將從根本上打破軍隊舊的發展模式,推動和促進新的軍事革命的發生。奧加爾科夫思想的理論性和系統性,是奉行實用主義的美國人所不具有的。

牆外開花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元帥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元帥

然而,他的這一思想在當時的蘇聯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軍方依然醉心於發展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倒是大洋對岸的美國卻對此異常敏感,不僅組成專門班子,研究和評估奧加爾科夫提出的關於新軍事革命的思想,還毫不吝惜地將其稱為“奧加爾科夫革命”。馬歇爾等軍界巨頭還結合實際,對美軍進行新軍事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開了系統研究,並於1981年提出“空地一體戰”理論,推動美軍積極發展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系統等多種信息化武器系統。

美軍的空地一體戰理論,在進攻中強調大縱深隔絕敵人,擊敗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之敵;在防禦中強調集中兵力,機動靈活,防中有攻,以攻代守,使防禦成為“由一系列打擊組成的盾牌”。這對蘇軍當時奉行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構成了嚴峻挑戰。1982年,奧加爾科夫在《歷史教導我們提高警覺》一文中再次強調:繼核時代軍事革命之後將發生一次新的軍事革命,這次革命以探測設備和計算機系統領域的技術成就為基礎,可使常規武器與核武器相提並論。奧加爾科夫以此理論為先導,積極開展武器裝備的更新改造和新型作戰部隊的試驗。在他的推動下,採用當時最為先進的數位化技術的戰術級指揮系統試驗取得成功。以此為基礎,蘇軍建立了第一個師級數位化試驗部隊,證明數位化技術可顯著提高部隊戰鬥力。

但是,“奧加爾科夫革命”要求對蘇聯軍事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這與蘇軍當時僵化的體制編制尖銳對立,因而得不到高層的支持。1984年,奧加爾科夫被迫離開總參謀長崗位,降為西部方向總司令。蘇軍的數位化試驗陷入停頓,“奧加爾科夫革命”也就此偃旗息鼓。

與蘇軍對新軍事革命的看法和做法正相反,當時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威廉·佩里研究、接受了“奧加爾科夫革命”思想,大力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不久,這一成果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分驗證。不少美軍將領甚至認為,海灣戰爭是用美國的軍事技術,加上奧加爾科夫的軍事思想打贏的。

失敗緣由

奧加爾科夫之墓 奧加爾科夫之墓

奧加爾科夫看到了技術趨勢,提出一枚精確制導炸彈可以完成以前需要投擲成千上萬常規炸彈的才能摧毀的目標。但是,與那些“點穴戰”鼓吹者相反的是,奧加爾科夫認為未來戰爭出現的局面並不是少數精確制導武器代替大量常規武器,而是海量精確制導武器將對整個經濟體系形成極度恐怖的殺傷力,借用某人的話說:“構想在某個下午把炸彈扔進你的衛生間來結束一場戰爭的想法是很莫名其妙的。”為此,奧加爾科夫對未來戰爭的判斷是,國家必須一方面生產裝備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包括用於摧毀對方的進攻型精確制導武器,以及用來攔截對方精確制導武器的防禦性制導武器),同時,由於工業體系在精確制導武器面前的脆弱性,所以要求國家必須全面軍事化,從軍事需求的角度來規劃經濟發展,以增加工業體系在未來戰爭中的生存幾率 。 概括得說,奧加爾科夫要求蘇聯國家計委服從總參謀部,部長會議、甚至政治局按照蘇軍總參謀部的指揮棒轉…… 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其恐怖的軍國主義,是埃里希·馮·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的延續。蘇聯後期的那幫官僚無法適應這種劇烈的變革,所以只有他走人了。奧加爾科夫的錯誤在於把技術主張延伸到了一個不被接受的政治主張上,也有可能技術主張只是他政治主張的手段。

所獲榮譽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蘇聯英雄稱號(1977年10月28日),2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1枚蘇沃羅夫一級勳章,偉大衛國戰爭一級勳章2枚,二級勳章1枚,2枚紅星勳章,1枚“蘇聯武裝力量為祖國服務”三級勳章,一枚列寧科技創新勳章。另外還有17枚獎章,以及37枚國外獎章勳章。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