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1883年10月25日—1939年2月23日),蘇聯軍事家,統帥,蘇聯元帥。 他生於布祖盧克市(今屬奧倫堡州)。1901年入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和紅軍。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先後任第9、西南方面軍司令,在保衛察里津(今伏爾加格勒)、莫斯科以及解放烏克蘭等作戰中,指揮有方,戰功卓著。積極參加1924年—1925年的軍事改革,提倡按新的技術裝備整編蘇聯陸海軍,主張建立強大的裝甲坦克兵和國土防空系統,為蘇軍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39年在大清洗中被殺害。

基本信息

簡介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蘇聯元帥。出生於薩馬拉附近的一個小村,1901年參軍,1904年加入社會革命黨,次年成為一名軍官。十月革命後,葉戈羅夫作為一名少校參加了蘇聯紅軍,並轉而加入布爾什維克。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葉戈羅夫主要負責對烏克蘭白軍的戰鬥。1920年,他作為主要指揮員之一參加了蘇波戰爭,在此期間與約瑟夫·史達林和謝苗·布瓊尼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1925年,葉戈羅夫被派往中國任駐華武官,成為馮玉祥主要的軍事顧問之一。1927年回國後,葉戈羅夫被任命為白俄羅斯軍區司令,進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35年,葉戈羅夫成為首批5位蘇聯元帥之一。

在大清洗初期,葉戈羅夫起初看起來比較安全,1937年他還被任命為圖哈切夫斯基一案的法官之一。但是在1938年2月,葉戈羅夫還是遭到了逮捕。對於他被處決的時間,官方說法是在1939年2月22日。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實際上他是在1941年被處決的。尼基塔·赫魯雪夫掌權後,葉戈羅夫被平反。

功勳卓著的紅色元帥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是一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傑出統帥,英勇的革命戰士,莫斯科的保衛者,周身上下傷痕累累。1919年秋,鄧尼金的部隊進逼莫斯科的門戶圖拉,葉戈羅夫臨危受命,出任南方方面軍司令員,領導了粉碎鄧尼金的戰役,從而拯救了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

1920年,在戰爭最艱難的階段,他是史達林身邊不知疲倦的助手,也是紅軍的第一任總參謀長。他為人極其正直和正派。從國內戰爭結束到1937年,葉戈羅夫先後擔任過基輔和彼得格勒軍區司令、紅軍總參謀長、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等重要軍事領導職務,並於1934年當選為蘇共中央修補委員。在他任職期間,為紅軍的改編、換裝、組建強大的裝甲部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為軍隊、為人民、為蘇維埃祖國的安全奉獻一生。後人認為,以其出色的才能和統帥藝術,足以躋身於像伏龍芝、圖哈切夫斯基,甚至朱可夫這樣的傑出統帥的行列。

20年代中期他曾在蘇俄駐華使館擔任武官。從國內戰爭時開始,他就與史達林的敬佩,而且和史達林以“你”相稱(在俄語的習慣中,“您”這個單詞除去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尊重的含義外,還意味著距離感,在有的時候還可能含敵意,所以,親密的人之間只稱呼“你”)彼此引為知已。因此,當30年代中期在軍隊中發動大清洗時,人們怎么也沒有想到,清洗的矛頭會對準葉戈羅夫。但是,1938年初,葉戈羅夫突然被免去他擔任的重要職務後永遠失蹤了,人們所想不到的事還是發生了。

早年經歷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1901年志願入伍。1905年畢業於喀山步兵土官學校。191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18年參加蘇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任連長、營長、團長,1917年晉升為上校。曾加入“左派”社會革命黨,1918年夏登報聲明脫離該黨。十月革命勝利後,轉向革命方面,任舊軍隊復員委員會委員,參加制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1918年1月起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部任職,負責檢查蘇軍部隊的組織和訓練情況。1918年5月被任命為蘇軍選拔舊軍官最高鑑定委員會主席、全俄總司令部政治委員。他力主建立一支具有嚴格紀律的正規軍,在呈列寧的報告中,陳述了關於設立共和國武裝力量總司令職務和建立直屬於總司令的聯合司令部的必要性。

個人戰績

葉戈羅夫在開會 葉戈羅夫在開會

他的統帥天才在國內戰爭前線得到了發揮。1918年8月率領部隊在巴拉紹夫、卡梅申地段同克拉斯諾夫哥薩克白匪作戰,10月以原部隊為基礎組建了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12月起任第10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參加了察里津保衛戰並為擊潰哥薩克白匪做出了重大貢獻。1919年5月25日,鄧尼金匪幫的大部隊在普列特尼奧夫村地區強渡薩爾河,他指揮騎兵第6師對敵發動衝擊,殲敵近3個步兵團。1919年7月起任第14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在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地區挫敗了白衛軍的進攻。

1919年10月初,當鄧尼金的進攻對莫斯科造成實際威脅時,他被任命為已成為蘇維埃共和國的主要方面軍的南方面軍的司令。為了解除威脅,他根據總司令的指示,選擇了翼側向心突擊這一果斷的戰役機動樣式,以達到對敵軍主力的合圍。這一樣式在方面軍1919年10月9日和12日的訓令中已有闡述。他在此次行動中,特別注重大膽使用騎兵大部隊,並且極為重視接合部的保障和組織同友鄰的協同動作。

1920年1月10日任西南方面軍司令,2月指揮方面軍從鄧尼金匪幫手中解放了烏克蘭,對擊退地主資產階級波蘭的進攻和粉碎弗蘭格爾軍隊起了很大作用。在其領導下,制定並實施了1920年基輔戰役方案。他認為,在敵人占數量優勢的情況下,應重視突然性、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突擊方向、果斷的機動和最合理的使用騎兵第1集團軍。葉戈羅夫在國內戰爭中的卓著功績,受到了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通令嘉獎。

仕途生涯

葉戈羅夫巡視海軍建設 葉戈羅夫巡視海軍建設

1921年1月起任基輔軍區司令,4月起任彼得格勒軍區司令。1921年9月—1922年1月同時兼任西方面軍司令。1922年2月起任紅旗高加索集團軍司令。1924年5月起任烏克蘭和克里木武裝部隊司令。他積極參加了1924—1925年的軍事改革。1925—1926年任駐中國武官。1927—1931年任白俄羅斯軍區司令。1931年起任工農紅軍司令部(1935年改為總參謀部)參謀長。1937午5月起任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1938年1月起任外高加索軍區司令。

葉戈羅夫是根據新式技術裝備整編蘇聯陸海軍的發起人之一,主張建立強大的裝甲坦克兵和國土防空系統,積極參加蘇聯軍事學術理論和武裝力量建設等重大問題的研究。1932年夏他向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關於軍隊技術改造後在業務技術上出現的新問題的提綱,成為後來頒布的《大縱深戰鬥組織暫行條令》的基礎(見大縱深戰役),該條令於1933年2月下發部隊。條令強調指出,現代戰鬥的主要問題,就是同時向大縱深展開戰鬥行動。解決這一問題,無論在戰術或戰役範圍內,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934年起為聯共(布)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一屆最高蘇維埃代表。獲紅旗勳章2枚,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紅旗勳章和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紅旗勳章各1枚,革命榮譽武器1件。1939年在大清洗中被錯殺。

被殺害

葉戈羅夫與史達林 葉戈羅夫與史達林
葉戈羅夫 葉戈羅夫

1939年2月23日,正值蘇聯“大清洗”時期,受史達林委派的特工來到了葉戈羅夫元帥辦公室中,亮出了史達林簽署的逮捕令,準備對葉戈羅夫元帥進行迫害,葉戈羅夫元帥據理力爭,但“忠於”史達林的特工欲強行逮捕他,葉戈羅夫元帥忍無可忍,拚死一搏,掏出列寧贈送的手槍,開槍打死了一名特工,隨即與其他特工搏鬥,不幸在槍戰中中彈身亡。特工隨即向史達林報告了此事,對史達林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不久,蘇聯“大清洗”結束。

主要著作

《利沃夫—華沙1920年方面軍之間的協同》,莫斯科—列寧格勒1929年版;

《粉碎鄧尼金(1919)》,莫斯科1931年版;

《三十年代初期工農紅軍的戰術和戰役學》,《1917—1940年蘇聯軍事著作中的戰略和戰役學問題》一書,莫斯科1965年版;

《現代軍事學術的任務》,同上。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