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
皖西黃大茶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產。與上述地區毗鄰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潛山等地,過去也曾有少量生產。品質最佳者當數霍山縣大化坪,漫水河,金寨縣燕子河一帶所產。
1、霍山縣大化坪
日前,霍山縣大化坪鎮亨大茶葉有限公司選送的大化坪黃芽茶在北京老舍茶館舉辦的奧運五環茶甄選活動中被評定為2008年奧運五環茶,並被指定作為外國運動員及駐中國使館專用禮品茶。
此次五環茶專家評審團由中國農科院茶研所、國家茶葉質檢中心、安徽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福建省茶葉協會、福建農業大學、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眾多茶界專家、教授組成,對選自全國各地的茶樣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評選。
2、漫水河鎮
漫水河鎮境內峰巒疊嶂、山高林密、河道蜿蜒,生態條件優越。這裡有藥百合基地、蠶桑基地、有機茶基地、毛竹基地以及各類用材林、經濟林、灌木林、疏林等廣闊的農林資源;有蘊藏量大、開採前景廣闊的花崗岩、河鐵礦等礦產資源;有百合、天麻、石斛、靈芝、茯苓、杜仲等分布林間的中藥材資源;還有已經開發和正在開發的黃芽茶、高山蔬菜、泡辣椒、百合粉、葛粉、漫水河小河魚、野生苦丁、橡粉等有機綠色食品。眾多的物產資源使漫水河鎮成為一座自然生態寶庫。
3、金寨縣燕子河
燕子河鎮位於金寨縣東南部,總面積205.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262個村民組,總人口25300人。工農業總產值達2.1億元,人均純收入1600餘元。燕子河鎮處於兩省三縣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209省道縱貫南北,燕天公路穿境而過,是進入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堂寨必經之地,也是通往上海、南京、武漢的交通要道。
茶葉介紹
皖西為古代壽州、舒州轄境,唐宋以來盛產茶葉,這裡所產的霍山黃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遠揚,為文人墨客廣為傳頌,留下文字記載頗多。而明朝以後,隨著炒青製法的出現,皖西一帶先後創製出大蘭花茶、小蘭花茶、綠大茶、綠小茶、黃大茶、黃小茶。大茶一般為一芽三、四葉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葉者,葉大梗長,炒焙方法大同小異;小茶為一芽一、二葉所制,又稱芽茶,多為貢品。關於這些“大茶”的製法和品質特點,古籍中難以尋蹤,而流傳於民間的鄉土口頭文學和神話倒是不少。但是隨著朝代變遷,也多自生自滅。
據古籍記載,明末“六安芽茶歲額三百斤”解納供貢,到清康熙年間,實際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後也有增無減。這些史料間接地說明了,自明末以來,皖西茶葉生產發展較快,已成為我國長江以北的主要內銷茶產區,盛產大蘭花茶、綠大茶、黃大茶。
近50年以來,為適應茶葉外銷市場的需要,大茶產區遂改制“霍紅”、“舒綠”,但仍保留一定數量的黃大茶、綠大茶生產,以滿足內銷市場的需求。
明代許次紓《茶疏》記載:“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陝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共寶愛。顧彼山中不善製法,就於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黃萎,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段記述與現時黃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悶黃,正是黃大茶的品質特徵和製法特點。可見黃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歷史了。據《霍山縣誌》載:霍山“茶葉遠銷蘇州、京都、山西、山東、張家口和東北一帶。”這與現今黃大茶銷區亦差不多。
皖西黃大茶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產,與上述地區毗鄰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潛山等地,過去也曾有少量生產。品質最佳者,當數霍山縣大化坪、漫水河,金寨縣燕子河一帶所產。這裡地處大別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國東部茶葉產區的北緣。因有高山屏障,水熱條件較好,生態環境宜茶。
品質特點
黃大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吉相連形似釣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黃大茶產品按品質優次分3級6等。
當地人俗稱黃大茶:“古銅色,高火香,葉大能包鹽,梗長能撐船。”這是茶文化中運用誇張手法之一例,生動形象。黃大茶大枝大葉的外形在我國諸多茶類中確實少見,已成為消費者判定黃大茶品質好壞的標準。它說明製造黃大茶的鮮葉原料長勢好,梗長葉肥,內含物豐富。前些年一些茶區也仿製黃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葉”,故而難以“魚目混珠”。
品種
1、溈山白毛尖
溈山白毛尖產於湖南省寧鄉縣西部的大溈山,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
溈山白毛尖製造分殺青、悶黃、輕揉、烘焙、揀剔、熏煙六道工序,煙氣為一般茶葉所忌,更不必說是名優茶。而悅鼻的煙香,卻是溈山白毛尖品質的特點。
溈山白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葉緣微捲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明亮,松煙香芬芳濃厚,滋味醇甜爽口,葉底黃亮嫩勻。溈山白毛尖頗受邊疆人民喜愛,被視為禮茶之珍品。
2、君山銀針
君山,又名洞庭山,為湖南省洞庭洞中的一個小島位於岳陽城西15公進而處。
君山銀針屬芽茶,因茶花樹品種優良,樹壯枝衡,芽頭肥壯重實,每斤茶銀茶約2.5萬個芽頭。君山銀針風格獨特,歲產不多,質量超群,為我國名優茶這佼佼者,其芽頭肥壯,緊有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湯色橙黃明淨,香氣清純,滋味甜爽,葉底嫩黃勻亮。根據芽頭肥壯程度,君山銀針產品分特號、一號、二號三個檔次。
君山銀針於1956年國際萊比錫埔覽會上,因其質量優良,被譽為"金鑲玉",並贏得金質獎章。其售價也創我國當今名優茶之最。
3、北港毛尖
岳陽自古以來為遊覽助勝地。其產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氣。北港發源於梅溪,全長2公里余,因位於南港之北而得名。岳陽市康王鄉北港湖一帶,是現今的北港毛尖產地。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後5~6天開採,鮮葉標準為一芽二、三葉,選晴天采搞,不採蟲傷葉、紫色葉、魚葉不帶蒂嫩度分特號、1~4號五個檔次。
4、廣東大葉青
大葉青為廣東的特產。製法是先萎凋後東青,再揉捻悶堆。這與其它黃茶不同。產品品質具有黃茶的一般特點。所以也歸屬共同茶類。其產地為廣東省韶關、肇慶、湛江等縣市。
廣東大葉青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肥壯、緊結、重實,老嫩均勻,葉張完整,顯毫,色澤青潤顯黃,香氣純正,滋味濃醇回甘,湯色橙黃明亮,葉底淡黃。產品分1~5級。
5、海馬宮茶
海馬宮茶采於當地中,小群體品種,具有茸毛我,持嫩性強的特性。穀雨前後開採。採摘標準;一級茶為一芽一葉初展;二級茶為一芽二葉,三級茶為一芽三葉。
海馬宮茶屬黃茶類名茶。具有條索緊結捲曲,茸毛顯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黃勻整明亮的特點。
6、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觀產於佛子嶺水庫上游的大優坪、姚家畈、太陽河一帶,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雞塢、金山頭;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烏米尖,即"三金一烏"所產的黃芽呂質最佳。
霍山黃芽的品質特點是,外形似雀舌,芽葉嫩細多毫,葉色嫩黃、湯色黃綠清明,香氣鮮爽,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甜,葉底黃亮,嫩勻厚實。
7、鹿苑毛尖
遠古縣古屬峽州,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無安產茶這記載。據縣誌遠載,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為鹿苑增寺側載值,產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便爭於相引種,遂擴大到山前屋後種植,從而得以發展。現已在鹿苑一帶創製出一種黃茶類的鹿苑毛尖。
鹿苑茶品質獨具風格,芬芳馥郁,滋味醇厚,被譽為湖北茶中之佳品。
鹿苑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環狀(環子腳),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香郁高長,滋味醇厚回甘,湯色黃淨明亮,葉底嫩黃勻整。
8、皖西黃大茶
皖西黃大茶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產。品質最佳者當數霍山縣大化坪,漫水河,金寨縣燕子河一帶所產。
黃大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吉相連形似釣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黃大茶產品按品質優次分3級6等。
黃大茶大枝大葉的外形在我國諸多茶類中確實少見,已成為消費者判定黃大茶品質好壞的標準。前些年一些茶區也仿製黃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葉",故而"魚目混珠"。
8、溫州黃湯
溫州黃湯產於浙南泰順、平陽、端安、永嘉等縣,品質以泰順東溪和平陽北港(南雁盪山區)所產為最好。黃湯始於清代,距今已有2000餘年。
溫州黃湯清明前開採,採摘標準為細嫩多毫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大小勻齊一致。
溫州黃湯的品質特點是,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品,葉底芽葉成朵勻齊。
9、掌頂黃芽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名稱的總稱。50年代初期以生產黃芽為主。稱“蒙頂黃芽”,近來以甘露等為多,但蒙頂黃牙仍有生產,為黃茶類優茶中之責任珍品。
蒙頂黃芽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扁直,滋味醇回甘葉底全芽,嫩黃勻齊。為蒙山茶中的極品。
採摘標準
黃大茶採摘標準為一芽四、五葉,春茶要到立夏前後才開採,春茶采3~4批,夏茶采1~2批。鮮葉原料比較粗老,但要求茶樹長勢好,葉大梗長,一個新梢上長4~5片葉子以上,才能制出質量好的黃大茶。這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粗放茶葉採摘技術,但“木已成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習慣的傳統採摘制度和要求。採回的鮮葉,及時攤放於清潔的場所,以防紅變。當天采的鮮葉應當天制完。
製造工序
黃大茶製造分炒茶(殺青和揉捻)、初烘、堆積、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
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飯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枝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炒茶方法,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鏇,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鏇轉炒拌,葉子跟著鏇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鏇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鏇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間,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時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乾,即可出鍋。
初烘
炒後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20℃左右,投葉量2.0~2.5公斤,高溫快烘,2~3分鐘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乾,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為適度,下烘堆積。
堆積
堆積是黃變的主要過程。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約1米,置於高溫乾燥的烘房內,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有關,一般5~7天。待葉色變黃,香氣透露,即為適度。目前堆積過程一般在茶葉收購站進行,收購的黃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乾,而後堆積悶黃。
烘焙
烘焙是利用高溫進一步促進色香味的變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採用櫟炭明火高溫烘焙,溫度130~150℃,每大烘籃投葉12公斤左右。和瓜片茶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籃,僅烘幾秒鐘就翻動一次。火功要高,時間要足,色香味才能達到充分發展。待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時間約40~60分鐘。下烘後趁熱踩簍包裝。
茶藝
近代飲茶方式主要有三:
一、是蓋碗式,乃近代飲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宮府,下至民間,都以蓋碗飲茶,清朝康熙年間畫家冷枚的賞月圖,最足以代表這種茗飲方式。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來民間最主要的飲茶方式,即以大茶壺沖泡分飲,乾隆年間畫家丁觀鵬所繪的"太平春市圖"最能表示此種飲茶方式。
三、是飲茶法則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於閩南廣東地區。這種飲茶法是從唐代陸羽茶經中演變而來,飲茶時先將泉水貯藏於茶壺之中,放置烘爐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興壺之中,用水沖之,蓋好蓋子,再用熱水澆壺身,然後倒出來品飲。這種飲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壺身,目的在於發揮茶性,到了後來更使用溫潤泡,內外雙重引發。
功夫茶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緻,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余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製時先將水燒開後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沖"、"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沏茶工序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黃茶功效
特徵:鮮葉加工時不經發酵。乾茶芽葉細嫩多毫,色澤金黃。
湯色及滋味:湯色淡黃綠明亮,香氣清鮮帶花香,滋味醇厚甘鮮,甘甜可口。
功效:提神助消化、化痰止咳、清熱解毒。性質清寒。
黃茶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而納米黃茶能更好發揮黃茶原茶的功能,納米黃茶更能穿入脂肪細胞,使脂肪細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復代謝功能,將脂肪化除。
納米黃茶茶根的利用是用來按摩二扇門(無名指本節處)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強穴位磁場產生調節作用,增加脂肪代謝。
黃茶中富含茶多酚、胺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此外,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