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安徽省霍山縣]

霍山[安徽省霍山縣]
霍山[安徽省霍山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霍山縣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地處北緯31°03′—31°33′,東經115°52′—116°32′之間。東與舒城縣比鄰,南與岳西縣相望,西與金寨縣和湖北省英山縣交界,北與六安市接壤。105國道貫穿全境,距寧西鐵路40公里,至省會合肥120公里。

基本信息

自然氣候

霍山霍山
全縣總面積2043平方公里,南北最大橫距59公里,東西最大縱距63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地貌特徵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處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其特徵是季風顯著,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光、熱、水條件優越。常年平均氣溫為15℃,平均無霜期為22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為1400毫米,平均降雨日為141天,最少111天。

行政區劃

霍山霍山

全縣國土總面積2043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71個行政村和12個街道居委會。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6.6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2萬人,非農業人口4.4萬人。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據抽樣調查,2003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8.44‰,比上年降低0.4個千分點;死亡率為7.3‰,比上年增加0.03 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1.11‰,比上年降低0.63個千分點。

豐富的資源

霍山霍山
霍山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之美譽。擁有可開採礦產23種,潛在價值1600多億元;中藥材1460多種,是全國中醫中藥試點縣;毛竹22萬畝,是江北毛竹第一縣;茶園12萬畝,是全國名茶基地縣;桑園5萬畝,是全國重點蠶桑基地縣;水能資源蘊藏量20萬千瓦,是全國首批初級電氣化縣;森林覆蓋率達69.7%,生物物種多達650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30多種,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

霍山是毛竹之鄉。竹類品種多達6屬20餘種,竹林總面積24萬畝,蓄積量4000萬株,是江北毛竹第一大縣,“萬畝竹海”桃源河被林業部授予“中國毛竹之鄉”。霍山毛竹節長、質韌、壁厚、纖維長而緊密、整株尖削度小、徑級大,品質優良,20世紀70年代送省城合肥參展的“竹王”徑級達18 cm。

霍山盛產名茶。全縣茶園面積12萬畝,年產乾茶3000噸,產值8000萬元。其中,名優茶產量占30%,產值占70%,獲得

霍山霍山
有機轉換證的茶園面積超過1萬畝,是全國名茶重點產區。霍山黃芽產于海拔400米以上深山,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非凡的品質,自唐代以來就成為御用貢茶,久負盛名,暢銷大江南北,現與黃山黃梅戲並稱“安徽三黃”。“中國霍山黃芽茶市”是農業部批准的全國兩大茶葉產地批發市場之一,將成為華東地區茶葉的集散中心。

霍山是藥材之鄉。中藥材1460多種,藥園面積5萬餘畝,是全國中醫中藥試點縣。其中,素有“軟黃金”之稱的人間仙草霍山石斛斷血流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中藥材享譽海內外。霍山盛產蠶桑。現有桑園5萬畝,年產乾繭1500噸,蠶繭產值2500萬元,年產白廠絲200噸,產值3800萬元,是全省十大蠶桑基地縣之一。

霍山盛產板栗。栗園12萬畝,年產鮮栗8000噸,年產值3000萬元,是全省重點板栗基地縣。

霍山霍山

霍山是油茶產區。油茶12萬畝,年產茶油1000噸,產值4000萬元。茶油是純天然無污染食品,具有降低血壓血脂,軟化血管,護髮養顏之功效,既可直接飲用,也可烹炒食用。
霍山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23種礦產40多個礦點,潛在價值1600多億元。已開發礦、花崗石石英螢石等9個品種,其中年產黃金100公斤。

霍山是水電之鄉。霍山地處淮河源頭,境內河流縱橫,其中10公里以上河流14條,最大河流東淠河是淮河主要支流。蘊藏水能資源20萬千瓦,已建成佛子嶺、磨子潭兩大水庫和73座小水電站,開發水能7.1萬千瓦,年發電量近2億度,還有大型水利工程白蓮岩水庫和眾多小水電有待開發利用。

旅遊資源

霍山霍山
霍山旅遊資源豐富。海拔1774米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雄踞境內,“遠東第一壩”佛子嶺水庫鑲嵌其中,漢武帝敕封的小南嶽號稱皖西第一山,“江北小黃山”銅鑼寨集奇松、怪石、湖光、雲海、瀑布、溫泉之大成,還有南嶽天池六萬晴霞潛台赤壁會勝鐘聲故埠帆聯西山瀑布石城夜月文峰古塔明代文廟宋窯遺址九丫古樹和“臥大佛”、“ 睡美人”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堪稱上海、南京的後花園。已開發的小南嶽—佛子嶺和銅鑼寨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年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2億元;白馬尖風景區也正式投放旅遊。

歷史沿革

霍山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隸屬楚國,曰“潛”;楚漢相爭時,改潛為衡山國南北朝時期,梁置霍州;隋開皇初年始稱霍山縣;唐以後曾一度改名為開化縣、武昌縣、盛唐縣;時廢縣設鎮,為故埠鎮,屬六安州;弘治年間復置霍山縣,沿襲至今。

推薦風景區

佛子嶺景區

霍山霍山

佛子嶺景區是全省首批風景名勝區,也是全省最早的外事參觀點。距霍山縣城15公里。其主要景點有佛子嶺大壩、佛子嶺人工湖、臥大佛、睡美人、度假村、跑馬場、東淠河漂流等。
佛子嶺水庫為新中國第一壩,氣勢宏偉,名震遐邇。佛子嶺人工湖湖面碧波蕩漾、風光秀麗,湖兩岸綠樹成蔭、數十里綿延不絕,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它位於淮河支流東淠河上游,始建於1952年元月,竣工於1954年9月,是我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水庫,該庫控制流域面積1840平方公里(自1958年磨子潭水庫建成蓄水後,實際控制流域面積約為1270平方公里),設計洪水位129.44米,相應庫容4.82億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30.84米,相應庫容4.96億立方米;汛限水位117.56米,相應庫容2.43億立方米;興利水位124.96米,相應庫容3.84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3.1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24億千瓦時。灌溉耕地面積300萬畝(含磨子潭水庫)。

六萬寨

六萬寨,位於大別山腹地,霍山縣城之西40公里處。據《霍山縣誌》記載,南宋末年(1275),駐守在霍山的愛國將領曹平章,得知南宋被元軍戰敗,朝廷瀕於滅亡,霍山附近的城池也相繼被元軍攻陷,遂命令霍山城內6萬軍民撤離霍山縣城,在這座山上安營紮寨,抵抗元軍,六萬寨因此而得名。

六萬寨山勢雄偉,地處險要,象一頭雄獅橫臥在霍(山)、英(山)公路南側,扼守著皖鄂通道。寨西、北兩方,石壁如刀削斧劈,高達一百餘米,主峰兩旁,怪石向峽內傾斜,搖搖欲墜,由峽底仰望長天,猶如一線。峭壁青山滿布,藤蘿攀纏。峽中泉聲訇然,風清霧潤。

六萬寨,扼皖鄂之襟喉,為中原之要道,乃古今兵家必爭之地,從南宋愛國將領曹平章抗元兵開始,千百年來,英雄豪傑血灑寨前,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業績。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曾在此抗擊曾國藩的湘軍,保衛天朝政權;捻軍將領張樂行也曾率領占據此關,取得了著名的黑石渡大捷,擊斃清官兵3000多人。

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景區

霍山霍山
白馬尖距縣城90公里,在磨子潭鎮境內。白馬尖成山於燕山運動晚期,為花崗石山體。山勢磅礴,巍峨壯麗,聚高、雄、峻、特為一體。山峰形似白馬,立地摩天,海拔1774米,為大別山的最高峰。

白馬尖多雲尖遙遙相望,並稱姊妹峰。二山之間常年雲霧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山中林深谷幽,清溪激湍,交響成韻。其形狀各異的怪石,惟妙惟肖:虎頭岩形似餓虎撲食,飛來石拔地而起,蛤蟆石巋然不動,拱狀石似動非動……

白馬尖仍為原始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金錢松青錢松紅豆衫香榧巨紫莖都枝杜鵑天女花黃山松金錢豹果子狸豪豬白冠長尾雉甲板龜娃娃魚等應有皆有。

白馬尖高峰聳峙,群巒環繞,險拔峻峭。登峰俯視,東方岳西的千脈群山,南面英山的鄂水故道,西北金寨的萬頃桑園盡收眼底,斯巔神奇,觀者有納五洲風雲之慨嘆!游者攀援在密林深處,耳邊時聞鶯歌聲、豹鳴聲、瀑跌聲,給人神秘莫測、回歸自然之感。這是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較好,是一個具有大別山區典型特徵的、旅遊價值很高的風景區。多雲尖上建有多雲寺,為條塊石壘砌而成,古老而原始,相傳建於漢初,廟內所藏古物,具有一定的考古和觀賞價值。

休閒美食

霍山霍山

血豆腐,由於顏色的原因,民眾又稱它為紅豆腐。製作這種豆腐有嚴格的季節要求。俗稱“臘月殺年豬,好作血豆腐”。這就道出了製作血豆腐的季節。血豆腐的原料,以白豆腐鮮豬血豬肉為主,三者的比例是10∶4∶4(一)製法:1、將豬肉切成小方塊; 2. 將小方塊豬肉與豆腐、豬血、鹽放在一起揣制,做成圓粑粑狀,放在團簸或籃子裡,用柴煙燻乾或曬乾;3.吃時蒸熟切成片狀即可。血豆腐外觀別致,獨具特色,臘香味重,流行於我縣漫水河等深山區。
銅鑼寨山高嶺大,小河溪流眾多,盛產無污染的小河魚。小河魚長15厘米左右,先去內臟,洗淨,再炕乾,最後曝曬數日即可。銅鑼寨名菜“青椒小河魚”,色香味形俱佳,鮮爽可口,回味悠長。

霍山霍山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麵臘肉香蒜

霍山霍山
(二) 製法: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2、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里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麵、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里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霍山茶業發展大事記

霍山霍山

常規茶部分
△1950年春,中國茶葉公司皖北分公司在諸佛庵建起第一個紅茶精製廠,用手工方式製作紅 茶102擔,送上海口岸出口,受到蘇聯東歐客商的好評。中國茶訊社鑒評:“茶葉形狀條 子緊;碎末少;水色紅濃,稍欠透明,香味甚佳。”
△1951年建“六安中心茶廠”,諸佛庵為分廠。
△1952年,蘇聯茶葉專家一行兩人,來霍山考查了解“霍山紅茶”品質。由此,內外山茶由 黃大茶改為紅茶,出口蘇聯內蒙等地。
△1954年中國著名茶葉專家吳覺農教授來霍山考查茶葉產地、生產、品質情況。

霍山霍山
△1958年,霍山紅茶入選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食品博覽會,獲好評,並作為全國紅茶出口縣 之一。
△1959年3月18日,“六安中心茶廠”遷至霍山,改名為霍山縣茶廠,5月23日,陳椽教授帶領安農茶葉系學生來諸佛庵茶校實習,複製歷史名茶“菊花茶”成功。
△1966年,縣廬劇團《茶山新歌》劇組赴省參加戲曲調演,受到上下一致好評,省電台播放 該劇唱段。《茶山新歌》首次出現全國性的轟動效應。
△1969年,縣茶葉工程師吳巧生王惟傑受國家農業部派遣赴高棉,傳授茶葉生產加工技 術。
△1970年元月12日。黃霍字(70)11號:“關於紅茶改制綠茶報告”,上報省科委生產指揮 部。71年2月批准由紅茶改制炒青綠茶。
△1972年,廬劇《茶山新歌》改編成歌舞,參加全省匯演。劉家王景李儒瑤分獲演唱二等獎和音樂創作一等獎。再次出現省內外轟動效應 。
1973年4月30日,中共霍山縣佛子嶺公社委員長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並寄去一包霍山黃芽。當年9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處,給佛子嶺公社回了信,並寄來茶款48元。
△1975年春,霍山縣被列為安徽省10個年產乾茶5萬擔縣之一。
△1980年,“雨茶一級8147”獲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優質食品獎。
△1984年,“舒綠珍眉茶”獲省優食品獎。
霍山霍山

△1985年春,縣茶葉公司(又名縣茶廠,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試製新品種“烏農茶”成功 。
△1985年,“珍眉一級9369”和“珍眉二級9368”雙獲部優產品。
△1988年,“特珍特級41022”和“特珍一級9371”,在希臘雅典食品評選會上,雙獲第27 屆 世界優質食品銀牌獎,得到安徽省政府通令嘉獎。縣委、縣政府在南嶽山莊舉行規模龐大的 慶祝活動。
△1989年,一級雨茶和特珍特級被評為部優產品。
△1990年,霍山縣茶廠獲省勞動競賽委員會創“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黃芽部分
△1971年,霍山黃芽開始挖掘、研製,恢復生產。

霍山霍山

△1972年4月27日-30日,縣農業局茶葉生產辦公室派茶葉技乾胡翠成、李勝修、謝家琪在烏米尖同近八十高齡的詹緒純等3位茶農共同炒制黃芽14斤,用白鐵桶封裝6斤上報國務院鑒評,作為國家招待貴賓之用。
△1973年,縣土產公司又布點金雞山金竹坪烏米尖三處製作霍山黃芽。此後,經反覆切 磋 、試驗,改進制作技術,新制黃芽178公斤。經安徽農學院、省農業廳、省供銷社審評,投 放市場後頗受青睞。後安徽農學院教授、著名茶葉專家、世界農業科技名人陳椽教授親臨現場教制“霍山黃芽”技術。霍山黃芽形、色、香、味進一步提高,從此聲名遠揚。
△1985年,霍山黃芽送廣交會試銷,深得國內外客戶好評,遠銷香港等地。
△1986年,霍山黃芽被省商品局評為安徽省優質食品。
△1990年,霍山黃芽榮獲中國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一舉成為中國名茶。這年,霍山黃芽經安徽省茶葉公司出口銷往歐洲香港東南亞1000餘公斤。
△1990年5月,國家科委在霍山南嶽山莊召開了大別山地區茶葉產業研討會。會上,著 名茶葉專家、安徽農大教授王澤農到會題詞。
△1990年,霍山翠芽(在霍山黃芽基礎上新創名茶)獲國家農業部優質產品獎。
△1990年9月,霍山縣在全省第一個成立了茶葉產業協會,國家科委體改司副司長,國家科 委 駐皖開發團團長高級工程師朱傳柏、省科委大別山開發辦主任、省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副研究 員王兢、王漢權、農學院農業系統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竺開華等為顧問。安農茶學系副教授葉 銀芳(當時任霍山縣副縣長)任理事長。
△1991年6月2日-5日,國家科委在霍山南嶽山莊召開了由湖北安徽河南三省為主, 江西湖南等部分省派代表參加的“大別山茶葉產業開發研討會”。
國家科技部副主任馬顏明,部長級顧問謝紹明,農業部司級巡視員黃繼仁,安徽省科委主任常本英、省科委副主任丁俊美、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俞禮明,省科委大別山辦公室 主任研究員王競,著名茶葉專家、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王澤農等參加了會議,國家外貿部,中國農科院茶科所也派領導和專家參加了會議。參會代表130餘人,安徽省副省長張潤霞到會講了話。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霍山諸佛庵茶山和茶廠。還舉辦了安徽省大別山名優茶產品展覽 。
△1994年10月,原林業部副部長徐有芳來霍山並題詞說:“中國黃芽,精品之最”。
△1996年,霍山縣舉辦首屆黃芽茶文化節。安徽黃梅戲著名演員韓再芬率團來霍演出《女附馬》。
△1998年,霍山舉辦第二屆黃芽文化節,霍山中(國)荷(荷蘭王國)扶貧項目辦莫雷先生在會上講話 ,著名黃梅戲演員馬蘭率團演出《紅絲錯》,主演黃新德吳亞玲馬蘭演折子戲。

霍山黃芽茶的歷史

霍山霍山

茶,本山貨屬以茶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銀針(僅取枝頂一槍),次曰雀舌(取枝頂二葉之微 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擇最嫩葉為之)、曰蘭花頭(取枝頂三五葉為之)、曰松蘿(仿徽茗之法 ,但徽制葉,霍制全葉)。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為貴。其任枝幹之天然而製成者最上, 曰毛尖,有貢尖、蕊尖、雨前尖、雨後尖、東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後,枝幹長 大,而味勝東山之雨前)。次曰連枝,有白連、綠連、黑連數種,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 既老而不勝細摘,則並其宿葉捋而雉之曰翻柯 ,皆為頭茶。至五月初,復茁新莖,其葉較頭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澀。價不及頭茶連枝之半,是為子茶。——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縣誌·物產志》

霍山霍山

《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六霍舊壽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稱 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自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州縣縣 貢。縣戶採辦者例應匯州總進。——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產》
貨之屬。茶為第一。茶山環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霧,所產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氣,懸岩 石罅偶得數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絕倫,故南鄉之霧迷尖、掛龍尖二山左右,所產為一邑最,採制既精,價亦倍於各鄉。茶商就地收買,倩女工檢提分配花色,裝以大簍,運至蘇州。蘇商薰以珠蘭茉莉,轉由內洋至營口,分銷東三省一帶。近亦有與徽產出外洋者。次則東北鄉與西南近城一帶,多北運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轉售京都、山西、山東,而西鄉自土地嶺以西,迤邐而南,茶葉厚,微苦,枝桿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齊茶商於大化坪、五溪河收買,運銷山東一路。諸佛庵以北數保,則由土人運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買,自行焙制,運銷山西、外蒙古等處。極西之九五保,所 出極微,味制具遜,多為鄂人收買。至前志所載諸名目花:如銀針雀舌,則茶始萌芽者;梅花片蘭花頭松羅春則茶初放葉者;統名之為小茶,價既數倍,采以維艱,故惟近城及 柳林河、諸佛庵數處有之,運銷京都為多。氣候則東南稍暖,穀雨前即可採摘,故有雨前、 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後,始能開山,間數日,採摘一次,須二旬始畢。故有頭道、二道、三 道、四道之分。最後,並宿葉而擷雉之,曰翻 柯老茶,為民間常用。春茶既畢,五六月復生新苗,謂之子茶。其乾扁而味微澀,價亦半減。然愛惜茶株者,恆蓄不採,取次春茶必茂盛 。
又一種名苦丁茶,雖名為茶,實則木本,枝葉似茶而大,有二種:一葉小上有刺;一葉大而 圓,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間,無子種,與茶同時採制,味苦,其性極涼,可入藥,近年茶商 多喜購買,山民漸事覓植,極難長成。
《博物志》:飲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志》六安茶,六與霍所並產也,以六安名者,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從其朔也。《天啟志》謂以六安寨得名似鑿(寨本名六萬,訛稱六安)。顧霍山多磽确,六地既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而貢額不及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縣茶黃之說,恐亦傅會。惟產茶之地,東 山最早,而東山皆屬州境,每年大府薦新及本縣貢品,率皆州民於雨前赴縣售賣;霍產悉西 南,遲在雨後,故不及入貢,則茶之專名六安,亦紀實也。
霍山霍山

《吳志》:土人不辨茶味,唯需此日用。每隔歲,經千里挾資而來,投行預 質。牙獪負諸賈子母,每刻削茶戶以償之:銀則熔改低色;秤則任意輕重;價則隨日低昂, 且多取樣茶。茶戶莫能與較;雖迭經告誡,申詳各憲,嚴飭鄉保稽查,茶戶稍潔實惠,然弊 端猶未能盡除也。按茶之為利雖厚,工則最勤苦:日採摘,夜炒焙,恆兼旬不得安枕。人力 不足,又須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猶可相償。軍興後,厘捐日益浮費繁多。商人成本既重, 則轉而抑減民值。近日行戶漸增,竟有匯緣茶商,預計價值把持行市者。黠販收買,則又攙 老葉加水潮,茶商得以藉口,故茶價愈趨愈下。光緒以來,每斤銀不過錢余,賤時才七八分 ,以是民用益絀。近徽郡仿外洋以機器烘焙,制精工省,頗獲其利。本邑紳商,如能集股, 設公司,精其製造,則利權操之於我,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云:霍茶香味較勝徽產。——清光緒三十一年《霍山縣誌·地理志下》
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後,隨定額分辦,州 辦茶二十五袋,縣辦茶一百七十五袋……。
國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辦一百袋,州承辦三十七袋,計六十四斤十二兩,縣承辦 二百六十三袋,計四百六十斤四兩。每年州備價發縣代買一色芽茶……。
本縣農戶揀雨前極品,新芽一槍一旗,依法擇制,以黃絹為袋封貯,共四箱,貢[用龍旗龍袱恭進。康熙四十七年,貢茶一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辦一百袋。乾 隆元年貢茶七百二十袋。——清乾隆十四年《霍山縣誌·茶考》
今天下產茶處不下數百,致貢者僅十餘處,而明朝上供專用六安,其餘悉以市焉。每歲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補其乏。州額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清順治十七年《霍山縣誌·貢茶》

地理位置

霍山霍山

行車路線

霍山霍山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