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圍山

崛圍山

崛圍山位於山西省太原市[中國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二峰高峻挺拔,夾一東西走向的深溝,隔溝對峙,勢如入山門戶。從山頂向下俯視,四周群山如濤似浪,宛轉盤鏇,形成一個巨大的鏇渦,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碩大的圓盤,崛圍之名由此而來。

基本信息

簡介

崛圍山崛圍山

崛圍山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這裡自古青松成林、樺柏滿坡,輕風拂過靜謐深幽的林野,碧濤雲動、翠色如流,一派蓬勃氣象。尤其是漫山遍野的黃櫨樹,經霜早紅,秋來“崛圍紅葉”乃太原古八景之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蒼勁的崛圍山里,不知道有否住著神仙。但可以確定的是,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曾經在這裡潛修。

傅山,字青竹、青主,山西太原人士,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思想家,相傳,傅山曾在崛圍山中構築庵院,專注修學,“幽花爛漫斗春暉,庵主扶藜啟石扉。暖雪團團山葡萄,香風陣陣野薔薇。”從他的詩中,我們不難看到崛圍山生活的恬淡與安逸,這片秀美的山巒,也為傅山帶來了無限的寧靜與才思。

主要景點

崛圍紅葉

崛圍山崛圍山

崛圍山自古樺柏成林,尤以秋色優美的“崛紅葉”最為著名,居晉陽古八景之首。清道光《陽曲縣誌》載有“暮秋霜降,滿山紅葉盡成朱紫”之語。山坳中,灌木雜草叢生。春夏翠色流,山花盛開。深秋來臨,崛圍山便換上了一身輕紗般的紅裝,如雲似霞。漫山遍野的黃蘆,一棵棵都披著一身火苗似的紅葉,在秋風中輕輕搖曳,發出一片颯颯的響聲,極像是燃燒得畢畢剝剝的火樹,連它們腳下的白茅草也被輝映得泛著一抹輕煙似的紅暈。往上看,像是有張輕舒漫捲的紅色地毯,從身邊一直鋪到山頂,把藍天白雲襯托得愈發嬌美;往下看,又像是千頃起伏翻卷的紅色波浪,從山下一直向身邊滾滾而來,仿佛要把人融化到這紅色的海洋里……到達山頂,站在亭亭玉立的崛圍山舍利塔下,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晉陽風光盡收眼底,使人油然而生一種開朗、蓬勃向上的朝氣。

竇大夫祠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蘭村,汾河峽谷左側。山殿宇壁立,清流潺潺,祠內古柏蒼翠,殿宇巍峨。晉國大夫竇抽,字鳴犢,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豐八年六月,祠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歷代都留有碑紀。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就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煉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因水溫較低,人稱“寒泉”。與蒼柏古祠相輝映,饒有雅趣。“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崛圍山崛圍山

多福寺位於崛圍山上。寺始建於唐貞元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後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後唐莊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後又多次重修。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以及殿內塑像、壁畫,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

寺院坐北朝南,殿台樓閣為磚瓦木石結構。原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稱為“真三院”,前後左右看皆為3院,共有9院。現存建築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為面寬3間的山門,山門外塑哼哈二將,內塑四大天王,山門左右為鐘鼓樓。進山門後,正面為大雄寶殿,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四周圍廊,規模雄偉,內供三佛四菩薩,高達丈余。主像後塑有倒坐觀音1尊,為明代傑作。殿內三壁繪有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畫84幅,採用瀝粉勾勒衣紋,並用自然景觀連綴單幅。二進院正面為藏經樓,東側是文殊閣,西側是黑龍殿。藏經樓面寬5間,為下洞上閣式雙層建築,洞前6根木柱矗立,形成抱廈,洞內青石砌成,為無梁結構,洞前兩側的明石柱上有傅山手跡。上閣藏經樓為重檐懸山頂。藏經樓東側文殊閣面闊3間,閣內塑3尊高約5米的佛像,造型精緻逼真,為古代泥塑藝術之珍品,四周明代壁畫保存尚好。閣下石砌窯洞為傅青主讀書處,俗稱紅葉洞,洞前石壁上傅山的遺墨和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鐫刻的“傅青主讀書處”石碑猶存。黑龍殿為面寬3間、進深1間的硬山式建築,殿內神龕中塑有龍王1尊,左右各塑“風、雨、雷、電”神兵4尊。門前有一石砌古井,井底石板刻有青龍一條,傳為文殊菩薩顯聖所留,號稱龍池。三進院落主要建築為千佛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式建築。兩側配有廂房,石階梯左右各有方形牡丹池,池內有植於唐代的千年牡丹。

此外,寺院東約11米處懸崖上刻有飛雲峰,南側中有尼姑院,傍崖鑿洞,石房3間,壘石高達數丈為牆,原為尼姑居住處,現小院尚存。寺內松柏參天林立。

出多福寺東側的小門,沿石階小道而下,在北側的山谷邊,有兩棵古柏同根生長,相互扭結,名曰“師徒柏”、“夫妻柏”等,此柏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傅青主讀書處

崛圍山崛圍山

多福寺藏經樓下石砌窯洞前壁上有清末鐫刻“傅青主讀書處”,並有傅山遺墨尚存。有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霜紅龕”(庵),實際上,這是在傅山構築霜紅龕之前借僧房讀書之處。大約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左右,傅山曾在多福寺附近構築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後又名霜紅庵,是傅山專為讀書和著書而建。傅山曾說:“道人青羊庵在松陰,〖FJF〗爰〖FJJ〗有句:秋山題不盡,霜葉可山紅。”(《題自畫崛紅葉圖》)

傅山是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清稽曾筠撰《傅山傳》說他“該博古今典籍,百家諸子,靡不淹貫,大叩大鳴,小叩小鳴。”郭撰《傅山傳》說他“博極群書,時稱學海”。傅山的朋友顧炎武曾說:“讀書不多,輕言著述,必誤後學……雖青主讀書四五十年,亦同此見。”傅山少年時,除在私塾讀書外,還在太原蘭村竇大夫寺前一株老杏樹下築一虹巢作外讀書之處。1642年(崇禎十五年)夏,傅山在《即事吟成》詩中,第一次提到在崛圍山上築庵之事:“崛庵小構,直可一生喑”,“身實北郊寄,人猜西崛求”,說明此庵新築不久,但因常去該處,已多為人所知了。他有《青羊庵三首》,寫構築經營和入住青羊庵的情形:“芟蒼鑿翠一庵經,不為瞿曇作客星,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纓松絡柏絮團涼,紅葉樓頭雨氣香。山下村屯看不見,山南山北響淙淙”;“幽花爛漫斗春暉,庵主扶藜啟石扉。暖雪團團山葡萄,香風陣陣野薔薇。”他還有一首《崛石磴》,寫他自山底登上崛圍山的情形:“石磴鳴筇戛馨微,松風輕拂琴徽。芒鞋拾級穿雲鳥,一經天西是崛。”傅山構築和入住此庵,在37歲左右,正是他讀書“始務博綜”之時。

但沒過幾年,明朝便滅亡了,使他沒有實現“閉門十年讀經史”的願望。明亡之後,他到處雲遊,直到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已55歲時又定居太原松莊,有時為避塵俗,時或崛圍山小居,並改青羊庵之名為霜紅龕,既符合崛紅葉之景,又暗寓“霜打紅花”之意(因當時秘密抗清會社把清朝喻為“紅花”,把抗清力量比為霜雪)。傅山著述甚多,其諸子學著作和醫學著作有相當多是寫於這一時期,並有不少是在霜紅龕寫成的。他有兩首詩,寫他在霜紅龕著書時的專注情景:“古人學富在三冬,懶病難將藥物攻。江泌惜陰在月白,傅山徹夜醉霜紅”(《紅葉樓》);“紫雲青樹石庯庩,花插牽牛小膽觚。一縷沈煙縈白牖,先生正著養生書”(《青羊庵》)。正因為如此,後人在收集整理他的著作時,便以《霜紅龕集》命名。

傅山是太原陽曲西村人,又曾住太原東山松莊,也在土堂(淨因寺)多次暫住,又在崛圍山上留下了令人緬懷的蹤跡。多福寺附近林中,有一處石塊相當多的建築遺蹟,據推測可能就是霜紅龕遺址。

土堂淨因寺

土堂淨因寺土堂淨因寺

土堂淨因寺又名大佛寺,位於崛圍山東麓8公里處的土堂村西,在尖草坪區柴村北7.5公里處,依山而築,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重建土堂閣樓記》碑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10丈,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村民請來雕塑師加工雕飾,並為之砌建窯洞。1739年(清乾隆四年)立碑1通,亦稱“大佛創自漢代”。據考證,淨因寺始建於北齊,1205年(金太和五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該寺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坐北向南,呈長方形建築,南北長130米,東西寬40餘米,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有殿房25間。舊時分南、中、北三進院,現存二進院。前院主要建築為西南部的大佛洞,洞前有高台,台上依高峭的土崖築有重檐歇山頂式樓閣1座,閣內土洞深17.70米,寬7米,高12米,磚石結構,內供一泥塑的阿彌陀佛像,高9.46米,底闊6米,盤膝向東而坐。此像雄偉壯觀,雕塑技藝精湛,既有天竺(今印度)古佛神采,又顯中華古代鄉民風貌。佛前2菩薩立像分列左右,閣前台階下有一對石獅為金代雕刻。大佛的雕塑和高敞窯洞的砌建,確切年代無考。當地有關大佛出世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

土堂大佛”為古陽曲縣外八景之一。大佛東面原淨因寺天王殿所塑四大天王泥塑像已毀,原有鐘樓一座,亦已拆除。穿過天王殿,進入前院,有東會館3間,西會館窯洞3孔。後院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等佛像,東配殿有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的彩繪木雕像,西配殿有地藏王菩薩和十殿閻君塑像,南側有韋馱殿,均為明塑,但清代曾經裝繪,已失明塑風格。

寺院旁昔日翠柏叢生,枝幹虬曲,長勢奇異,被稱為“土堂怪柏”或“土堂神柏”,亦為古陽曲縣外八景之一。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學者傅山曾在此隱居,相傳即住在前院西會館窯洞中。有確切根據者,是傅山手書莊子人間世》的跋語:“癸巳之冬,自汾州移寓土堂,行李只有《南華經》,時時同在,遂寫此數篇。”又手書《逍遙遊》題下註:“土堂大佛陶之南呵凍。”“癸巳”即1653年(清順治十年)。傅山有《土堂雜詩》10首,其中有兩首描寫此處優雅秀美的風景。一首寫冬季:“冬山靜如睡,亦不廢秀美。樹外明一河,寒月與逶迤。幽人眠偶遲,獨賞其如此。”一首寫春季:“娟娟春柳外,春山與爭姿。組之以春雲,句懶不勝思。心目亦何極,收視而置之。”

寺旁古柏,長勢奇異,“土堂怪柏”亦為太原一景。

自然氣候

太原市屬溫帶溫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氣溫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 6.8℃;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5℃。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808小時。太原市地處大陸內部,距東部海岸線較遠,其西北部為廣闊的歐亞大陸腹地。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

交通信息

航空

太原武宿機場地處南郊,距市區18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桂林南京瀋陽、西安等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都有直航。太原市內到機場沒有固定的民航班車,最省事的方法就是自己打的前往,市內到機場打車約需30分鐘。

鐵路

太原是京原、石太兩鐵路線的終端和太焦線的起點,連線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包頭等數十個大、中城市,途經和終止在太原的快車每天有20多列。 太原火車站位於迎澤大街的最東邊,從市區乘1、5、55等許多公車都可以直達火車站。火車售票處在火車站達大同,大約5小時可到,車費70元(含一份點心)。 此外,太原到古交、文水等地也有高速公路。

山西名山漫話(一)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太原市主要景點列表: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