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是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為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基本信息

概述

山西省博物館 山西省博物館

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20萬件展出的文物有4000件之多。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周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此外,其圖書館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設備、設施完備,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圖書計16萬餘冊,古籍11萬餘冊,其中善本888函、5043冊。最近還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圖書館處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它緊緊抓住山西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亮點”重點展示,並打破傳統陳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廣受讚譽的陳列風格。

除基本陳列外,山西博物院還根據館藏特色和時代要求,舉辦臨時展覽,極大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
山西博物院下設保管部、公眾服務部、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信息中心等十五個功能齊備的部門及先進的樓宇自控系統、安全技防系統、消防監控系統、電子票務系統及文物商店、對外餐廳、茶舍等完善的服務設施。

作為三晉文化的傳承者、墾拓者、引導者,山西博物院本著“三貼近”的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和民眾需求放在首位,著力打造成真正的“藝術展示的殿堂,學生學習的課堂,民眾休閒的樂園”,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山西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建造歷史

山西博物院創建於1919年。其前身山西教育圖書館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誕生,與南通博物苑(1905)、故宮博物院(1925)等共同開創了中國近代博物館的先河。第一代博物館人的熱忱和才智,為山西民眾開啟了一扇啟迪新知的大門。1949年,新中國成立。博物館被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圍繞著社會主義建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教活動。改革開放之後,博物館人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在變革中進步,在創新中成長。山西博物院工程由山西省建築總公司承建。2004年6月28日竣工。為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總占地面積10.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局部二層。工程總投資3.16億元。此工程獲得的榮譽包括:魯班獎、山西省樣板安全文明工地、山西省優良工程。
2004年之前,山西省博物館位於太原市東南隅的文廟,館舍占據太原文廟和純陽宮兩處明、清古代建築群。館本部太原文廟建於清光緒八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山西開始籌建博物院新址,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過程,2002年,山西省博物院在太原市風景秀麗的汾河公園西岸開工。2005年,山西博物院新館建成開放,以其豐富的收藏和精美的陳列,躋身一級博物館之列。

創建初期

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
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第一批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文化精英,認為救國必須學習西方,振興必須開啟民智。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一批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應運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與南通博物苑、北京國立歷史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等十餘所博物館一道開先進思想風氣之先,領近代文博事業之潮。
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的創立,不僅在於一省一地文化設施領先,還在於闡發傳播社會公共精神和民眾公共意識,更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實踐。
創設初期的成長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在太原文廟成立,從此掀開了山西博物院建設歷史的篇章。據史料載,圖書博物館建立初期,“廣搜中外教育品及教育圖書而陳列之,以資公眾觀覽,促進教育之普及及進步”,廣泛蒐集中外動植礦物標本,鄉里金石文物,先賢遺文,並舉辦了一些展覽,如“古先哲遺像勝跡”、“中外古今書籍”和“吉金珍石名拓”等供觀眾觀覽。這些展覽的舉辦對民眾起到一定的社會教育作用,為先進思想在山西最初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立圖書館。當時政府大力支持,撥款修繕館舍建築,原館面積遂擴至9萬平方米。博物館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館員13人,藏書也增至13萬餘冊。博物館遵循“普示德育、智育、體育、促進社會進化”的宗旨,開放古物、土產、動物、植物、礦物標本、科學儀器、幼教教具等展覽,每年約20萬人次遊覽。
在此期間,由山西省公立圖書館牽頭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並在此基礎上舉辦了多次成功的展覽。1930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與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合作,發掘了萬泉縣(今萬榮)漢汾陰后土祠遺址,後經整理舉辦了土陶器展。1931年1月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研究所、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聯合發掘萬泉荊村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了廟底溝文化遺存,部分出土物入藏山西省公立圖書館。荊村遺址發掘是採用科學考古方法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的早期實踐,在我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1933年10月,遵照省府頒發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就太原前山西公立圖書館原址及所有圖書物品,籌備開辦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民眾教育館制定了“實施民眾生計、語文、公民、健康各種教育,並輔導本省各縣民眾教育事業之進行”的宗旨,積極舉辦各種展覽,廣泛開展民眾教育活動,並創辦了月刊《山西民眾教育》。這一時期博物館事業發展,設備擴充,在質、量兩方面均見充實。
淪陷時期的劫難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隨之淪落日軍手中,幾經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慘重損失。
日軍接管省立民眾教育館後,將其更名為太原圖書館,附設於“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岡部隊管理。之後又先後易手日軍舞兵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代管。1940年12月,由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偽山西省署,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館。日軍從全省各地掠奪書籍、文物等以充館藏,並且將一些珍貴文物、書籍運至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閻錫山委任王仲元為接收委員,恢復省立民眾教育館館名。由於太原淪陷八年中古物、書籍等飽罹摧殘、喪失殆盡,戰前盛況已一去不返。經整理統計,有中外文書籍16萬冊,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漢等至明清各代名貴珍品9240件。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負隅頑抗,竟將兵工廠設於民眾教育館館址文廟,博物館工作被迫中斷,館舍建築和藏品再遭劫難。

建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山西博物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建國初期的整頓改造新中國誕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博事業。1949年4月,省立民眾教育館由人民解放軍太原軍事委員會文教接管組接管,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博物部。
山西圖書博物館先後接收民眾教育館、省政府、太岳區移交及個人捐贈的大量文物,藏品總數增至13000餘件,圖書17萬冊。經過清點整理,對外開放歷史文物和自然博物標本陳列室。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館為主”的方針,對原有陳列內容和藏品管理進行了改造和整頓,加強宣傳教育功能,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清除舊時代影響。1949年到1951年,前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多達219,000人次,博物館再次出現生機,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發展隨著第一個經濟建設五年計畫的實施和深入發展,博物館建設也迎來了初步發展時期。1953年9月,山西圖書博物館與太原文物館合併,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人員編制增至70餘人。
1956年,秉承“為科學研究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宗旨,按照地質博物館模式陸續完成本館自然之部、歷史之部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部的基本陳列,並對公眾開放。這一時期博物館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先後舉辦了“社會主義建設第一個五年計畫成就展”、“社會主義建設十年成就展”和“農業學大寨展覽”等六十個展覽,謳歌社會主義制度,闡揚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作用。
博物館事業迅速發展,並展開了大規模的藏品徵集活動,除了接受政府移交和社會捐贈外,也主動派員到山西各地調查、徵集、收購各類文物。五十年代初,徵集回宋版“鼓山大藏”十餘卷,明版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明唐寅、董其昌等名畫五軸,離石漢左表墓畫像石十塊。從運城還收集回1890年前後落下的隕石標本,並徵集到趙鐵山、常贊春、董壽平家藏書畫數百種。六十年代初,從北京琉璃廠等處購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寫經卷和名家書畫數十種,豐富了博物館藏品種類。博物館也接受了一些收藏家和愛國民眾的捐贈。六十年代初,李宗仁先生通過當時華北局和文化部捐贈的傅山先生“錫予壽王詩”絹本十二條屏。馬林先生及其家屬先後捐甲骨片二百餘片,張筱橫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趙城金藏。
文革時期的挫折正當博物館各項業務工作全面有序開展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博物館陳列和藏品被列為“封資修”或“四舊” 受到批判,博物館事業遭到破壞、艱難維持。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大部分職工堅守崗位,保證了國家財產和文物的安全。
1971年11月,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務工作。1972年5月,舉辦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以來舉辦的第一個展覽。此次展出文物1200多件,觀眾累計達195000餘人次。1973年4月到8月,山西博物院精選78件展品,參加國家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赴英、法、加、美、日等國展出。1974年,博物館舉辦了“侯馬奴隸殉葬墓展覽”,並在太原、大同、晉中、忻州、昔陽、陽泉等地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巡迴展,吸引了20餘萬人前來觀展。驅走“文化大革命”陰霾,文物展覽和藏品收集等各項工作逐步恢復。

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博物館事業也加快了撥亂反正的步伐。山西省博物館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在陳展方式、藏品徵集、修復保護、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等方面不斷取得進步,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推陳出新弘揚三晉文化80年代初,山西省博物館突破原有的通史陳列模式,推出“山西古代史陳列”和“山西革命史陳列”,以山西地方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突出表現發生在山西土地上的重大事件和相關物質文化遺存,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讚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80年代起,文物徵集和捐贈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各種捐贈數量繁多、質量上乘,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山西省博物館與太原電解銅廠密切合作,總計揀選文物一千餘件,搶救了大批珍品。其中有商代“速父戊卣”和西周“康生豆”等珍貴青銅器;從西周至明清歷代貨幣達三十餘噸,極大豐富了館藏古幣的數量和質量。錢自在先生捐獻珍貴文物一百一十件,其中元代顧安《鳳竹圖》軸、元代日本髪僧金繪《祗園大會圖》卷均為孤品。山西省博物館與汾陽縣博物館合作發掘了隋代梅淵墓,發現並收藏了大量精美瓷器。1986年,建立了山西省第一座國家級文物館。
強化服務宣教豐富多彩引進社會資金,開放博物館陣地,面向社會聯合舉辦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和民眾喜聞樂見的各類臨時展覽,是這一時期改革實踐的主體。1984年舉辦的“建國三十五周年出土文物展”和1996年與省公安廳聯合舉辦的“山西省打團掃惡成果展”是實施這一理念的成功案例,對拓展業務經費渠道、活躍展覽活動、發揮主陣地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1991年,山西文物精華展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這是建國以來山西在首都舉辦的第一次大型綜合性文物展覽。薄一波、谷牧、洪學智等國家領導、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及數十位老一輩革命家應邀出席了開幕式,首都十幾家新聞單位對此次展覽活動做了專題報導。此次展覽是山西考古成果的大薈萃,精美的展品吸引了無數觀眾。1997年,山西博物館同陝西、河南等十餘家博物館合作引進了三省玉器精華展,展覽匯集三省古代精品玉器三百餘件,並採用了先進的陳展技術,如全展櫃燈光照明和輔助燈箱技術。該展覽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當年的“十大精品展”提名獎。此次展覽對於探索省際博物館合作模式、挖掘展品資源提供了成功經驗。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下,山西省博物館藏品也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截至1999年統計,先後有14批300餘件(組)文物藏品分赴美、日、法、德、英、意、澳大利亞和港、澳地區展出,有六十人次參加外展和對外交流活動,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歡迎和喜愛。通過這種“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模式,進一步對外宣傳了博大精深的山西歷史文化,提升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21世紀時期

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

新館籌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的騰飛,民族文化的復興,太原文廟的廟苑式古建築格局已無法適應現代博物館的功能需求。
1992年,黨和政府高瞻遠矚,決定籌建一座現代化新館。1997年項目批准立項,新館於2001年奠基,2004年告竣,定名為山西博物院。歷時十三年,幾代山西人太久太久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
山西博物院新館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萬平方米,文物庫區1.2萬平方米,總投資4.42億元人民幣,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
山西博物院建築群由主館與四座角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斗象徵著豐收、喜悅,鼎寓意安定、祥和,體現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願望。四角樓似舒展的羽翼,與主館簇擁拱衛。整個建築群落跌宕起伏,雄渾大氣,以現代技術手段實現了古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審美取向,給人以很強的時代感。晉魂陳列與新館建設同步,新館設計方案的研討和準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自2001年5月起,各界專家學者就展覽文本內容進行了多次醞釀、討論、編纂和修改,注重吸收歷史考古學科最前沿的成果,參考國內外成功的設計案例。2003年5月,展覽方案定稿,2004年8月,陳列設計工程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陳列在新落成的館址舉行預展,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並不斷對局部內容進行調整、完善。2005年9月26日,大型基本陳列“晉魂”正式向公眾開放。“晉魂”這一經典陳列的誕生,凝聚了各級領導、全國文博同仁和所有建設者的心血和智慧。
山西省博物院 館藏文物山西省博物院 館藏文物
晉魂陳列分為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陳展面積約1萬平方米,展線全長2689米,匯集珍貴文物4400件,精選山西歷史文化中最輝煌的歷史階段和最具特色的文物,集中詮釋三晉泱泱五千年的恢弘歷史和燦爛文化。
同時,在傳統陳列方式的基礎上,山西博物院融入了一些與古代歷史、文化、考古、科技相關的互動項目,寓教於樂。在山西博物院的各展廳漫步,古代文明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現在觀眾面前,吸引他們穿梭於古今之間,與古人輕鬆的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開館以來,“晉魂”大型基本陳列以新穎獨特的設計製作、個性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贏得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觀眾調查滿意度在95% 以上。2007年,山西博物院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文化交流新館的成立,使山西博物院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我院與時俱進、不斷進取,積極引進其他兄弟博物館的展覽以及舉辦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如“山西考古大發現”“霜紅之韻——傅山誕辰四百周年書畫展”“生命的印記——中國古脊椎動物新成果展”“南國記憶——江西新乾大洋洲出土文物精華展” 等。2006年5月,由山西博物院承辦“2006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論壇”,有幸邀請到全國100餘位博物館館長和陳列藝術專家齊聚省城太原,成為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的一次盛會。與會代表參觀山西博物院的晉魂陳列後,反響強烈,高度讚揚“晉魂”陳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山西博物院也積極擴大對外宣傳,努力將山西文化推向更廣闊的空間。近幾年來,山西博物院藏品先後多次走出去參加展覽,如在香港舉辦的“大道流行 ——道德經版本(文物展)”、“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展,在北京舉辦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文明創造文物展”、“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等。2008年11月至今,“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文物精華展”先後在深圳、杭州、大連等地博物館舉行巡展,古老的晉文化盛裝走向全國,精美的三晉文物征服了各地觀眾。
此外,山西博物院積極邀請海內外的資深專家學者來院進行學術講座,積極推動山西優秀文博人才的培養,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親切關懷山西博物院的建設和發展是三千萬山西人民的期盼,凝聚了許多黨、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以及全國文博界的鼎力支持。2005年 9月26日開館以來,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賈慶林、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山西博物院視察和指導工作。歷任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親臨山西博物院視察指導,對山西博物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極大的鼓舞了全省文博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新一代晉博人辛勤耕耘換來了文博園地碩果纍纍。魯班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山西博物院館藏精品。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老一輩們九十年嘔心瀝血的經營,鑄就了今日山西博物院驕人的業績。歷史記錄下了無數博物館人的辛勤與汗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他們在山西博物院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並將永遠啟迪、教育正在創造歷史的今人。
九十載傳承,薪火相繼。讓我們沿著老一輩的足跡,發揚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承擔起繁榮三晉文化的歷史責任,繼往開來,不懈追求,為全省文博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院內結構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建築群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徵著豐收富足與安定吉祥,並以現代技術手段詮釋了古人對建築“如鳥斯革,如翬斯飛” 的審美取向。四角輔樓分別是臨時展廳、多功能報告廳、文研樓和行政樓。整個建築群如山似闕,跌宕起伏,雄渾大氣,成為太原市重要的標誌性文化建築。

博物院底板長160米、寬130米,用超長、超厚、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形成一塊整板,不僅提升抗震等級,防盜功能也堪稱一絕。

走進主館大廳,展廳多可見到各式字型的宏偉的“”字,很有山西人的驕傲。這裡目前珍藏著各式國寶級青銅玉器、石刻、陶瓷、磚雕、書畫、貨幣以及其他珍貴文物,12個展廳內共展示著4000多件珍貴文物,它們都是見證山西歷史曾經的燦爛和輝煌的精靈分類。

現任領導

院領導:
院 長: 石金鳴 黨委書記: 王曉明
副院長: 王曉明 張春生 李 勇

館內收藏

歷史文物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

該館收藏有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自然標本10萬餘件。其中一級品 443件,著名的有侯馬東周盟書。侯馬盟書主要記載晉國貴族趙孟在戰勝政敵以後,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利用盟誓來約束戰敗黨羽的情況,對研究春秋晚期政治鬥爭、宗盟制度具有重要價值。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的平斛是除嘉量以外僅有的莽量標準器,容水19300毫升,比嘉量僅少容797.5毫升。重要藏品還有商代青銅龍紋觥、戰國錯金豆、漢代胡傅溫酒樽、北宋開寶藏和福州鼓山大藏經、宋代抗金文獻、元代王淵桃竹錦雞圖和明代水陸畫等。

該館在市內五一廣場西北隅純陽宮還有一個歷史文物專題陳列。純陽宮俗稱呂祖廟,是供奉唐代道士呂洞賓的地方,創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年間 (1573~1620年)重修。館內設陶瓷、青銅器貨幣琉璃雕塑、書畫、刺繡、琺瑯、碑帖、漆器等10個專題,分21個展室,共800多件展品。該館還經常舉辦一些有關歷史、考古、文物和自然標本等方面的專題展覽。

近代史

基本陳列設在文廟東西展廳和大成殿內。有山西古代史、山西近代史和山西革命史陳列,陳列面積約2000平方米,陳列文物1000 件。古代史陳列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部分,比較系統地反映出山西曆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概況。陳列有襄汾丁村舊石器文化,侯馬出土的東周盟書、陶范工藝、青銅器和三晉貨幣,北魏木板漆畫、陶俑,北齊武士俑和青釉壺等文物。
近代史陳列主要反映山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事跡。陳列中有太平軍北伐路經山西和義和團在山西的活動,有山西人民的爭礦運動,有交文慘案和辛亥山西起義等。

革命史

山西革命史陳列分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主要內容有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政治家高君宇受李大釗指派在山西建立黨團組織和促進山西國共合作的史跡;有黨中央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山西創建晉察冀、晉冀魯豫和晉綏三大革命根據地,並取得首戰平型關、粉碎九路圍攻、百團大戰和沁源圍困戰等重大戰役的勝利事跡;有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創建犧盟會和決死隊抗日團體和武裝的革命鬥爭事跡以及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徹底摧毀閻錫山反動統治的事跡。陳列的珍貴文物,主要有山西人民聲援“五四”、“五卅”運動的宣言和傳單,紅軍東征時贈送洪洞白石國小的風琴,民兵自製的榆木炮、擔架和雲梯,以及太原戰役中參戰軍隊集體榮獲的錦旗及革命烈士劉胡蘭尹靈芝的革命鬥爭事跡和遺留文物。

出版物

該館出版的大型圖冊有《太原壙坡北齊張肅俗墓文物圖錄》、《山西石雕藝術》、《傅山書法》、《右玉水陸畫》和《山西出土文物》等。

主題收藏

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
1、北方青銅文化
北方民族青銅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少數民族地區,它覆蓋地域遼闊,文化內涵豐富,紋飾造型獨特,是閃爍在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顆明珠,北方民族青銅文化大約發展於商代至漢代時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中原及歐亞地區的優秀文化。北方民族青銅器可分為兵器、生產工具、裝飾品、生活用具、禮器、車馬器等。商代的山西中西部呂梁山和沿黃河一線存在著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眾多“方國”,甲骨文多見記述。靈石、石樓、柳林和保德等地發現了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其容器類多與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銅器相同,而小件器物劍、削、匕、刀等卻風格迥異,帶有濃郁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色。
2、侯馬盟書
1965~1966年山西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是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亦稱“載書”。其文字是用朱筆書寫在玉石片上。總計5000餘件,可以辨識的約650餘件。其總字數約3000餘字。除去重複,單字也有近500個。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一般用朱紅色書寫,少數為黑色。其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其發現對於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晉國歷史及古文字意義重大。
3、三晉鑄幣
在侯馬晉國鑄銅遺址中發現了鑄造貨幣的大型作坊,出土了十餘萬枚聳肩尖足空首布范芯,以及外范和空首布實物。戰國時,韓、趙、魏分別鑄行了布幣、刀幣、圜錢,通行於三晉的廣大地區,形成了異彩紛呈的三晉貨幣體系。三晉貨幣鑄行區域的廣大,不僅反映了三晉商品經濟的發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為先秦貨幣走向統一鋪平了道路。
4、南涅水造像
1957年秋,出土於沁縣城北25公里處的南涅水村古寺院遺址中,這批佛教題材的窖藏石刻共有800餘件。據石刻中的銘記,最早年號始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最晚終至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延續500餘年。石刻大多為錐形四面體。每塊石刻四周雕有佛龕、佛像、佛傳故事和各種花卉圖案。每組1、3、5 塊不等,分組可迭置成塔形,十分壯觀。此外,還有個體造像,大的3米餘,小的僅有30厘米,是研究北魏至唐宋時期佛教傳播、斷代和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山西博物院所藏其中部分石刻作品造像精美,雕刻技藝純熟,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5、寶寧寺水陸畫
水陸畫是在佛寺舉行水路道場時懸掛的一種宗教畫。右玉縣寶寧寺水陸畫共有139幅,細絹質地,尺幅大多高120厘米,寬60厘米。雖為不知名的民間匠師所為,但畫工深厚,非一般畫匠所能比。這些水陸畫除了傳統的描寫佛教鬼魅、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的作品之外,還有少量反映當時戰亂、災荒、病痛、流離等社會生活內容的題材。這些社會題材的描繪細膩生動、耐人尋味。
6、紅色收藏
山西是革命老區。在決定中華民族生存與死亡、光明與黑暗前途命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山西作為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根據地之一,為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山西這塊有著悠久歷史的土地,成為一塊富有革命傳統的英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也遺留下許多珍貴的遺址、遺物。我院收藏的革命文物多為抗戰時期貨幣、稅票、糧票、宣傳品、書報刊、徽章等幾大類,由於年代久遠,多有散失,蒐集起來十分困難,今天所能見到的就更覺珍貴

精品典藏

典藏文物圖典藏文物圖
1、青銅
山西青銅文化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格獨特。時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商代青銅器在南部的垣曲、平陸;中部的忻州、介休、靈石;西部呂梁山——黃河一線的石樓、保德等地多有發現。既有典型的中原風格,更有濃郁的“方國”特色。西周青銅器僅見於晉南,早年在聞喜和洪洞等地曾有發現。晚近的天馬——曲村晉侯墓地發掘,西周晉國銅器群驚世而出,精美華麗且極具學術價值。東周晉國銅器獨具風采,太原、渾源、新絳及長治等地所出,精品眾多。更有侯馬晉國鑄銅陶范,藝術、科技價值無與倫比。漢代山西的銅器以太原和雁北所出居多。右玉胡賻溫酒樽、酒樽和朔州俳優俑鎮等,漢風之餘,散發著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
2、陶瓷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發明了陶器。仰韶時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圖案最具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斷出土歷代陶藝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達,陶牛雄健威猛,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時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鄉,千百年來,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裝飾於富麗堂皇的建築外,也有色彩斑斕的香爐供器之類琉璃藝術品。瓷器是土與火的結晶,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本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顯風采。宋元是山西瓷業的黃金時期,窯口遍地,工藝精湛,品種豐富。既有雅致細膩的佳作,更多質樸野趣的精品。裝飾手法或剔或刻,或寫或畫,自然樸實,生動活潑。元代以來,各地窯口衰落,景德鎮漸成全國瓷業中心。五彩斑斕的彩瓷作品,將中國陶瓷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3、玉器
玉,古老而神秘,晶瑩其質,典雅其色。古人賦予它至高無上的靈性,代表高貴與神聖,象徵純潔與美好,被人格化而又超乎自然。山西曆代玉器以出土居多。陶寺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靈物,黎城神面紋玉戚則是權力的象徵。商周玉器以晉侯墓地所出為大宗,工藝精湛,紋飾精美,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原趙卿墓的玉佩飾,體現了東周時期的華麗風格。明清兩代為治玉高峰,雕工細膩,紋飾繁縟。明代白玉雕達摩坐像,清代白玉嵌寶石描金碗和獸首活環雙魚紋洗,玲瓏剔透,溫潤可人,是明清玉器中的精品。
4、石刻
山西特殊的歷史地位和自然環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藝術。從西漢起2000年來,各類石刻作品精彩紛呈。運程徵集的漢代圓雕蹲虎,簡練拙樸。大同出土的宋紹祖墓仿木構建築石槨,由百餘件雕鑿精細的構件拼裝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築藝術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槨,以其精美的浮雕藝術和濃郁的異域風情,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佛教造像方面,雲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早已享譽中外,而更多各種造像隱於鄉間古剎。太原華塔和沁縣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與徵集的歷代石刻與造像,還原了雲岡以來佛教藝術民族化,進而到宋元世俗化的過程。特別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優雅,豐滿健美,儀態萬方,“萬物皆備於我”的氣度風範,令人心馳神往。宗教本虛幻,藝術卻真實。千年的風霜,難以剝泐空靈的笑容;世道的變遷,豈能磨滅悲憫的情懷?——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5、書畫
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
中國的書畫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韻味。崇尚“師法自然”,追求“氣韻生動”,揮灑筆墨於尺幅,抒發人生感悟,展現心中的“至善至美”。院藏顧安的《風竹圖》軸,王淵的《桃竹錦雞圖》 軸及髻僧的《抵園大會圖》 卷均為較罕見的精品。明代書法作品,從明初宋克到中期祝允明、文徵明、陸簡,直至晚期的董其昌、陳繼儒、張瑞圖,這些書法大師都各自成家,代表一時的書風。清代書畫為我院館藏書畫的主要部分。清初王鐸、傅山借書畫抒發胸懷,作品個性強烈,筆法結構都很奇倔。沈荃、吳雯為名重一時的帖學書法家。傅蓮蘇、張在辛、劉墉、王澍、黃慎、鄭燮、阮元的代表作,可以說體現了清代各種書體的面貌。清代晚期,碑學大興,伊秉綬、張廷濟、包世臣、何紹基、吳昌碩等人宗法北碑,真、草、隸、篆諸體各呈新意。清代繪畫,王鑑、王翬、王原祁及四王系統的楊晉、黃鼎、王學浩的作品,畫風相近,占據清代畫壇的正統地位。查士標、鄭日文等新安派畫家的作品,格調清雅,境界冷逸
6、雜項
舊石器時代的打制工具,看似粗拙,實為當時先進工具,為古代人類生存繁衍做出巨大貢獻。宋代是雕版印刷的興盛時期,大規模的刻書,有開寶四年政府派人在四川成都雕刻的《開寶大藏經》 ,北宋元豐三年至政和二年福州東禪等覺院雕印的《崇寧萬壽大藏經》又稱“鼓山大藏”,兩部大藏經,一為官刻,一為私刻,由於歷年戰亂,大多亡佚,只有少數流傳至今,我院亦有收藏。侯馬盟書是春秋戰國之交的晉國政治鬥爭重要物證,學術意義非凡。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反映南北朝之間文化的相互影響。北齊徐顯秀墓所出鑲嵌人物寶石金戒指,更是北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館藏論著

專著

1. 《晉國史》 李孟存 李尚師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08
2. 《晉國史綱要》李孟存 常金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08
3. 《晉國文化十八篇》 衛文選 延邊大學 出版社 2005.12
4. 《晉國人物評傳》 李孟存 李尚師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6.06
5. 《晉國伯業研究》劉文強 台灣學生書局 2004.07
6. 《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白國紅 中華書局 2007.06
7. 《晉國歷史地理研究》馬保春 文物出版社 2007.11
8. 《晉系墓葬制度研究》宋玲平 科學出版社 2007.08
9. 《閒話晉國—三晉及其文化》劉舒俠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04
10.《晉文化》 劉緒 文物出版社 2007.09
11.《三晉古文化源流》 李元慶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08
12.《晉系青銅器研究?類型學與文化因素分析》
趙瑞民 韓炳華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2
13.《三晉文化史略》 劉軼強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07.05
14.《趙國史稿》 沈長雲 中華書局 1994.11
15.《趙國史》 馮志剛 張午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08
16.《三晉貨幣》
17.《晉都新田史話》 景元祥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0
18.《三晉貨幣?山西省出土刀布圜錢叢考》 朱華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考古報告、論文集、圖錄

1.《天馬—曲村(1980-1989)》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 科學出版社 1999.11
2.《太原晉國趙卿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出版社 1996.12
3. 《晉國趙卿墓》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出版社 2004.06
4.《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 上海博物館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04
5.《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博物館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07
6.《三晉文化研究論叢》 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編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5
7.《晉國都絳資料彙編》 趙森 申建華 於瑞亮編著 政協絳縣委員會 2001.01
8.《新田—山西侯馬文物精選》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 侯馬市文物局編2001.04
9.《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山西高教聯合出版社 1996.06
10.《侯馬盟書》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 文物出版社1976.12初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5增訂重版

論文

1. 鄒衡《論早期晉都》 《文物》1994年第1期
2. 蘇秉琦《談“晉文化”考古》 《文物與考古記傳》 文物出版社 1986
3. 《天馬—曲村遺址晉侯墓地及相關問題》 北京大學考古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天馬—曲村遺址考古隊 《三晉考古》第一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4. 田建文《晉國早期都邑探索》  《三晉考古》第一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5. 馬承源《晉侯蘇編鐘》 《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
6. 李伯謙《晉侯墓地發掘與研究》  《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07
7. 李伯謙《晉侯墓地墓主推定之再思》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九期 2001.06
8. 張長壽《關於晉侯墓地的幾個問題》 《文物》1998年第1期
9. 李伯謙《從晉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幾個問題》 《考古》1997年第11期
10.孫華《關於晉侯對組墓的幾個問題》 《文物》1995年第9期
11.裘錫圭《關於晉侯銅器銘文中的幾個問題》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2期
12.李伯謙《天馬—曲村遺址發掘與晉國始封地的推定》 《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 科學出版社 1998
13.李伯謙《晉穆侯夫人隨葬玉器反映的西周后期用玉觀念的變化》 《劉敦頤先生紀念文集》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8
14.李伯謙《叔虞方鼎銘文考釋》 《文物》2001年第8期
15.盧連成《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年代及墓主考訂》 《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山西高教聯合出版社 1996.06
16.劉克甫《北趙晉國墓地性質問題管見》 《古今論衡.5》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17.徐天進《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研究現狀》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7期 2000.12
18.徐天進《西周至春秋初年晉國墓葬的編年研究》 《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 考古學卷》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19.李學勤《談叔虞方鼎及其他》 《文物》2001年第10期
20.孫慶偉《也辨“晉國宗室”—兼論晉侯墓地114墓主人》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10期 2001.09
21.曹瑋《關於晉侯墓地隨葬器用制度的思考》 《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
22.楊育彬 孫廣清《河南晉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23.吳振祿《晉文化幾個問題研究》 同上
24.謝堯亭《關於晉文化的幾點認識》 同上
25.吉琨璋《晉文化考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同上
26.楊林中《楚器、吳器在晉文化中的發現》 同上
27.侯毅《晉國鳥紋鳥造型銅器研究》 同上
28.郝本性《三晉文化與馬》 同上
29.馬升《試論兩周時期晉國的生產工具與物質文明》 同上
30.王克林《論晉文化的傳統性與綜合性》 同上
31.黃錫全《晉國尖足空首布三考》 同上
32.吉琨璋《晉國春秋中期銅器墓葬初論》 山西省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二》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4
33.陶正剛《晉國趙卿墓銅量研究》 同上
34.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馬晉國都城遺址研究》 同上
35.謝堯亭《侯馬盟書試析》 同上
36.謝堯亭《侯馬盟書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山西省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三》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0.11
37.吉琨璋 王金平《從晉文化墓葬材料看東周宗法社會的衰落與終結》 同上
38.渠傳福《關於太原晉國趙卿墓的若干問題》 同上
39.劉緒 徐天進《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晉國墓葬的幾個問題》
40.劉克甫《“北趙晉國墓地即晉侯墓”一說質疑》 同上
41.張長壽《晉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晉侯銅器》 同上
42.許傑《晉侯墓地中南排晉侯墓的早晚序列及其相關問題》 同上
43.侯毅《從晉侯墓銅器看晉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同上
44.田建文 謝堯亭《問疑晉侯墓》 同上
45.張懋鎔《晉侯墓地淺論》 同上
46.陳芳妹《晉侯墓地青銅器所見性別研究的新線索》 同上
47.雍穎《晉侯夫婦墓之比較及晉國高級貴族婦女社會地位試析》 同上
48.黃錫全《晉侯墓地諸位晉侯的排列及叔虞方鼎補證》 同上
49.孫慶偉《晉侯墓地M114年代與墓主的推定》 同上
50.李學勤《叔虞方鼎試證》 同上
51.沈長雲《新出叔夭方鼎中夭字的釋讀問題》 同上
52.王世民《晉侯墓地編鐘的再探討》 同上
53.彭裕商《晉侯蘇鍾年代淺議》 同上
54.高至喜《晉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編鐘的幾個問題》 同上
55.柯鶴立《試論晉侯邦父墓中的楚公逆編鐘》 同上
56.唐友波《晉侯墓群銅器“叔”氏及相關銘文雜識》 同上
57.汪濤《兩周之際的青銅器藝術—以晉侯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為例》 同上
58.李朝遠《晉侯青銅器探識》 同上
59.馬今洪《鳥尊、豬尊、兔尊二題》 同上
60.陶正剛《晉國鳥紋的再研究—論晉國祖先始祖鳥》 同上
61.李學勤《晉侯蘇編鐘的時、地、人》 《中國文物報》1996.12.01
62.李伯謙《晉侯始封地考略》 《中國文物報》1993.12.12
63.鄒衡《晉國早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及其學術意義》《文物天地》1998.01
64.馬承源《晉侯對鼎》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中文大學1993
65.倪德衛 夏含夷《晉侯的世襲及其對中國古代紀年的意義》 《中國史研究》2001.01
66.侯毅《晉文化的特色及其歷史作用》 《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6

展廳介紹

山西博物院,典藏瑰寶,呵護文明,展示珍品,陶冶情操。40萬件館藏文物,薈萃全省文物精華。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宏闊而細膩,循歷史脈絡,聚文明亮點,濃縮了5000年歷史與藝術精華,集中詮釋了三晉文化在華夏文明歷史中最輝煌的片段,十餘件國寶級文物更是散發出奪目的光彩。展廳以豐富的現代展示思維和傳統的陳列方式相結合。古代文明之光通過高科技手段,引領每一位遊客穿梭於古今之間,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2007年,《晉魂》陳列入選“2005-2006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省博物院

1、《文明搖籃》,這裡陳列著山西具有代表性的舊、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遺物。透過厚厚的玻璃窗,晉南地區出土彩陶上的花卉圖案清晰可見,陶寺遺址出土的龍盤、特磬、土鼓等大量精美文物簡直巧奪天工。
2、《夏商蹤跡》,這裡將夏、商兩代中原王朝和“方國文化”在山西的留痕呈現。
3、《晉國霸業》,從“桐葉封弟”到“三家分晉”,青銅的鳥尊、兔尊等諸多國寶級文物,引人遐想那金戈鐵馬的年代。
4、《民族熔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西,是中國北方最活躍的地區。婁睿墓的壁畫、徐顯秀墓中的戒指,每一件都投射著當時的富麗堂皇。
5、《佛風遺韻》,這裡陳設著從魏晉、南北朝到明清眾多的佛像,似乎看到了雲崗石窟的風采,一個個佛像造型生動,帶給人許多無盡的遐想。
6、《戲曲故鄉》,這個展廳反映了宋元時代戲曲產生的全貌,古老的戲台模型、豐富的戲曲資料,誰在這裡都會情不自禁哼上兩聲。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山西皮影,讓我忍不住多按了很多相機的快門。因為老爸是個超級皮影製作迷,把這些現成的資料帶回去,肯定能遭到老爸表揚。
7、《明清晉商》,這裡是晉商們曾經風雲一時的“明清街”,先一度為快的“日昌記”、“喬家大院”更讓我對下面的行程充滿了期待。

8、《瓷苑藝葩》瓷器是土與火的結晶,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本展廳分“質樸的北方窯瓷器”和“絢麗多姿的彩瓷”兩個單元。前者著力展示獨具特色的北方瓷器,特色鮮明。後者展出館藏曆代彩瓷精品,繽紛絢麗。

9、《方圓世界》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中國古代錢幣,品類豐富,綿延有序,諸多珍品。本展廳按照時代序列分七個單元展示了從先秦至明清中國貨幣的演變,再現了古代貨幣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10、《山川精英》玉,深深地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禮俗之中。本展廳分“禮儀器”、“佩飾器”、“喪葬器”、“陳設器”和“生活用具”五個單元,展示出自新石器以來的一萬年間古人對治玉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歷代審美價值的演變。

11、《翰墨丹青》中國的書畫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韻味。本展廳分“繪畫”和“書法”兩個單元,展示從院藏曆代書畫中遴選的元、明、清三代佳作。歷代名家中,尤以山西文化巨擘傅山的書法藝術引人注目。

12、《土木華章》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寶庫”的美譽。本展廳分“凝固音樂——古建築藝術”、“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神工靈光——寺觀彩塑藝術”和“流光溢彩——建築琉璃藝術”四個單元,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寶庫”多彩多姿的傑作佳構。

藝術部分的5個展廳分別為:《山川精英》(玉器)、《翰墨丹青》(書畫)、《土木華章》(古建築)、《方圓世界》(古錢幣)和《瓷苑藝葩》(瓷器),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古代三晉人民的文化藝術創造。從遠古鑿石取火的“文明搖籃”,到“明清晉商”時期的拓疆創業,綿延幾千年,祖先撒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碎片都在這裡找到了註解。《山川精英》展廳里展示著眾多的精美玉器,可見我所推崇的玉文化在古老的晉國發展史上占據著多么重要的位置。整個展廳從石器時代到明清鼎盛時期的玉器,琳琅滿目,各自既有其獨特之處,又多為工藝精湛,巧奪天工之物,很是讓人震撼。

基本資料

地理坐標: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濱河西路中段。

乘車線路:漪汾橋西濱河體育中心對面的望景路最南端,附近有濱河花苑、市檢察院。可做865路到。

門票價格:免費。自2008年3月28日起,免費向公眾開放。參觀時間:上午9誜00至下午5誜00(4誜00停止入館);每周一、農曆臘月三十、正月初一閉館。
博物院設有發票點,觀眾憑票參觀,門票當日當次有效。根據展廳接待能力,每日限量參觀人數4000人,並實施分時段發票,其中上午2000人,下午2000人,以確保文物展品和觀眾的安全。

發展規劃

管理機制創新

做好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和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建立山西博物院理事會,吸納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基層民眾參與博物院的規劃和管理;依照《山西博物院章程》,修訂、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健全事務公開制度;做好內部的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推行崗位聘任制度,實現由 “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繼續推進並完善後勤保障社會化服務的運營模式和監管體制。

藏品徵集與管理

1、積極開展藏品徵集。按照《山西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合理使用藏品徵集專項資金,建立獎勵機制,拓寬藏品徵集渠道,最佳化藏品結構,提升藏品質量,重點搶救一批瀕危的墓葬壁畫;重點徵集具有山西地方特色歷代藝術珍品,建立具有山西博物院特色的藏品體系。加強反映當代活動、重大事件實物徵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信息資料的徵集;加強當代藝術品的徵集。
2、加強藏品登記、建檔和信息化建設。按照國家標準完成三級以上重要文物檔案建設;重點推進藏品資料庫建設,完善藏品管理系統,實現藏品數位化管理;逐步建立藏品三維數字資源資料庫;建立易損藏品動態記錄,為文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3、加強藏品庫房建設。以建設高標準的藏品庫房為目標,逐步完善藏品庫的硬體設施,做好漆木器、墓葬壁畫、有機質等重點文物的專門管理,實現藏品“預防性”保護,藏品保存環境100%達標。

科學研究與科技保護

1、建立健全科研組織體系。鼓勵支持研究人員承擔各級課題,培養科研骨幹;加強繼續教育,提高整體素質,以專家帶頭,中青年科研力量為骨幹,建設結構合理、學科覆蓋面廣泛的人才隊伍。重點加強晉文化、北朝文化、宗教文化、傅山研究、博物館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學術研究水平。建立理論培訓和實踐培養相結合,內部培養和外部交流相補充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
2、加強科技保護基地建設。繼續加大文物保護的人力、財力投入,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實驗室的配置;增配高精度文物科技保護設施;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組建技術聯盟的方式,建設國內領先的文物科技保護基地。
3、完成文物保護及科研項目。建立重要文物健康測評,加強文物修復和預防性保護工作。立足本省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現狀及需求,做好文物保護與研究項目的立項、申報及組織實施,做好研究成果推廣。

陳列展示

1、改造提升基本陳列。跟蹤學術動態和最新考古成果,及時補充、更新基本陳列;增強展覽的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互動性和參與性;增加展櫃內的恆溫恆濕設施設備,改造提升照明系統;定期進行陳展文物的保養。
2、舉辦形式多樣的臨時展覽。發揮館藏文物優勢,策劃具有山西特色的高水平展覽,實施博物館精品工程;加強館際間交流,實現優勢互補,重點策劃引進長江文明系列、邊疆古代文明系列、少數民族風情系列、中國古代書畫系列、近現代名人名家書畫系列展覽,每年引進境外展覽2個,國內大型展覽4個,中型展覽10 個,小型展覽24個。重點策劃輸出晉國文物、傅山書畫、佛教文物、戲曲磚雕等系列展覽。
3、加強與國際間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拓展交流渠道與合作方式,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國(境)外優秀展覽;積極參與中華文明展示工程系列展覽,同時推出專題特色展覽赴國(境)外展出,擴大山西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公共文化服務

1、提升服務質量。堅持“以人為本,觀眾至上”,充分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加強服務人員培訓,實現“雙語”服務。關注弱勢群體,增加手語講解、盲文介紹等。拓寬志願者服務領域,志願服務人數穩定在200人,團體志願者隊伍達10個以上。發展博物館會員,逐步完善博物館會員制,努力實現博物館會員和社會資源良性互動。廣泛徵集觀眾意見,引入第三方對博物館工作進行評估監督。
2、拓寬教育渠道。深化與教育機構的合作,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聯繫制度,開發與教學內容互補的教育品牌項目,開闢博物館第二課堂;利用節假日,配合臨時展覽,策劃主題教育活動;針對青少年開展常規教育動手體驗;建立流動博物館;定期舉辦博物館社會公益講座。
3、推進信息化服務平台。加強博物院網路資源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博物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完成館藏文物信息資源庫,藏品信息資源展示平台,文物信息資源存儲、加工平台建設;搭建博物院網路公共服務平台;推進數位化博物館建設,通過網路等資源為公眾提供及時快捷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
4、提供特色文化產品。依託館藏文物資源,充分運用國家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優惠政策,吸納社會力量,開發具有博物館特色的文化產品,為公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

保障體系

1、加強安全責任制。嚴格執行安防、技防、人防相結合的防護體系,堅持領導帶班、中層領導值班、展廳安全管理、警衛隊全天候巡查、保全公司夜間輔助守衛的24小時不間斷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完備的職、責、權管理體系,完善檢查監督手段和執行力度;堅持每月進行一次安全檢查,每季度進行一次集中檢查,做好節假日和重大活動期間的安全工作,確保全全責任落實到人。
2、做好安全技術防範。以“預防為主,確保重點”為原則,保證“110”聯網報警系統暢通;增加高科技安全防範設備,做好安消防設施設備的維護和定期檢修,確保正常運轉;做好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加強重點區域的安全防範,確保全全工作萬無一失。
3、保障設備正常運行。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做好空調、鍋爐、冷凍水、給排水、電氣等系統設備的定期維護;保證水、電、風的正常供應;保證藏品、圖書、票務、物業等管理系統正常運行。

圖書館

院藏古籍時代從晉、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裝幀多樣。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晉人寫經、唐人寫經、宋代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開寶大藏經》、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東禪等覺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經》,蒙古申統二年(公元1261年)《趙城金藏》補雕本,明崇禎二年刊刻的《山西通志》,大量的傅增湘雙鑒樓抄本及藏書尤為珍貴,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註的北監本《二十一史》,有難得一見傅山先生的真跡。此外還有南北監本、明清各種版本的山西地方方誌等等。
山西博物院圖書館從館藏圖書的數量、質量,基礎設備、設施等方面,均居全國博物館圖書館前列。是第一批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參觀指南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
交通線路:1.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車至漪汾橋西站,順望景路南行約300米。2.乘865路公車至望景路站,南行約150米。3.乘1、38、611、618、809、813、822、618、618支、848、855、859、863、308路公車至迎澤橋西站,順濱河西路北行約500米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
閉 館 日:星期一、除夕和初一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