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距城1公里處。延安革命紀念館始建於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展館正門上方懸掛著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向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2016年12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國小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基本信息

建設歷史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1950年1月,始建於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

1950年7月,組建延安革命紀念館,它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紀念館之一。

1951年2月,文物陳列室正式對外展出。

1952年,紀念館遷到城內鳳凰山麓。

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

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

1971年,郭沫若來參觀時題寫館名。

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1997年,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民政部、人事部和文化部列入百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國家旅遊局授予"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中央宣傳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集體"。2008年3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主體建築入選“新中國成立60年全國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2011年,《延安革命史》基本陳列入選“全國十大基本陳列特別獎”。2005年,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重點建設的三個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原主體建築拆除重建,並對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基本陳列體系作了比較大的調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落成並全面對外開放。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國小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建立原因

延安革命鬥爭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22年西北黨組織成立—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後,1922年8月,陝西也建立了黨團組織。陝西的黨團組織成立後,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先後組織發動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逐步把陝西的革命鬥爭推向高潮。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陝西出現了劉志丹和謝子長兩位民族英雄。劉志丹,1903年10月出生於陝西省保全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他和謝子長一起領導了渭華起義,成立了西北工農革命軍。先後擔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紅26軍、27軍總指揮、紅25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瓦窯堡警備司令、北路軍總指揮和紅28軍軍長。1936年4月率部東征抗日時,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遭國民黨反動派阻擊,英勇犧牲,時年34歲。毛澤東稱他為“民眾領袖,民族英雄”。

1932年2月,劉志丹、謝子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抵達照金(今耀縣境內),創立了照金革命根據地。12月,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1933年3月,陝甘邊特委成立。11月,紅26軍42師回到南梁地區,在劉志丹的領導下,建立了南梁革命根據地,並於1934年11月成立了陝甘邊蘇維埃政府,習仲勛任政府主席。與此同時,謝子長率領陝北游擊隊開闢了陝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成立了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隨著陝甘邊根據地和陝北根據地的發展,兩塊根據地日益接近。1935年2月5日,陝甘邊和陝北特委在子長縣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在劉志丹的領導下,先後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全6座縣城,從而把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聯成一片,初步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據地,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據地。

第二階段

(1935年中央紅軍到陝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歷經千難萬險,行程兩萬餘里,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10月22日,中央在這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討論了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的行動方針,作出了把陝北作為全國革命大本營的戰略決策。隨後,中央紅軍南下到達甘泉縣下寺灣,在這裡糾正了陝北肅反錯誤,釋放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習仲勛等受害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據地。

11月21日至24日,中央紅軍在富縣直羅鎮贏得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在瓦窯堡期間,中央紅軍還進行了東征和西征,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6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離瓦窯堡,並於7月3日抵達保全(今志丹縣)。

1936年12月12日,駐紮在西安的東北軍和西北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受我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扣押了親赴西安督戰剿共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在保全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分析形勢,商討對策,作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決策。並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去西安,協助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由此實現了國內戰爭到全面抗戰的重大轉變。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後方。黨中央進駐延安後,鳳凰山麓成為中央機關和毛澤東的第一個駐地。1937年2月,國共兩黨的合作由秘密走向公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共中央在延安及時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民族迅速行動起來,團結一致,全面抗戰。並召開了延安幹部緊急動員大會,整編部隊,隨時準備開赴抗日前線。同時,致電蔣介石,紅軍主力將要全面投入抗日。

隨後,蔣介石同意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領導八路軍的抗日軍事行動。長征前留在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從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的一年時間裡,八路軍以小米加步槍的劣勢裝備,抗擊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作戰1600餘次,殲敵5.4萬多人,收復了大片國土,創建了19塊抗日根據地,牽制了大量日軍,阻止了敵人的戰略進攻,使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此期間,毛澤東在延安寫下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戰爭與戰略問題》等許多軍事著作,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抗日戰爭爆發後,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衝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奔向延安。為了造就抗日救國的人才,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延安創辦了30多所幹部學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是中央到延安後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軍事學府,先後培養了10多萬德才兼備的抗日軍政人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中央黨校、馬列學院是培養黨的中高級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毛澤東於1943年還為中央黨校親筆題寫了“實事求是”的題詞,這個題詞一直被奉為中央黨校的辦學宗旨,也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

延安時期,黨中央特別重視培養少數民族幹部。1941年7月,將陝北公學的民族部、中央黨校民族班以及抗大、女大的少數民族學員集中起來,成立了延安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匯聚了藏、蒙、回、苗、彝、滿、漢等各民族的優秀青年。桑吉悅希、扎喜旺徐、沙那、孟特爾、袁效則、羅德乾、王壽才等都是藏族學員。學院還成立了專門研究少數民族文化、政治、經濟、歷史及社會風俗的藏族研究室、蒙古族研究室和回族研究室。在課程設定上,還開設了藏文、蒙文等少數民族語言課程。而且,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學員也格外關照,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給予特殊優待,每人每月多發10斤白面,每人每年加發一套單衣、一套棉衣。每逢民族節日,還按照民族風俗習慣慶祝、會餐。在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民族學院還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以及黨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和相互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對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延安時期,中央號召全黨全軍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抗戰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實行了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邊區的財政經濟和軍民生活遇到極大困難。1941年到1942年,邊區幾乎到了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嚴重地步。面對十分嚴峻的形勢,黨中央、毛主席號召邊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迅速在軍隊、機關、學校、工廠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央領導帶頭參加勞動,毛澤東和他的警衛人員在楊家嶺挖地種菜;朱德總司令在王家坪種菜;周恩來、任弼時參加紡線比賽。1941年3月,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開荒種地,經過3年的辛勤勞動,把昔日一派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中的一面旗幟。大生產運動不僅使陝甘寧邊區克服了困難,度過了難關,達到了豐衣足食,而且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改善了黨政、軍政、軍民關係,積累了生產建設的經驗,培養和鍛鍊了一大批從事經濟工作的專家和人才,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事業奠定了基礎。

1942年2月,中央決定在全黨範圍內開展一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拉開了延安整風運動的序幕。

整風運動明確提出了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整風任務,確立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整風運動方針。經過全黨的整風,用馬列主義理論武裝了全黨,樹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黨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民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解決了黨記憶體在的矛盾,增強了各級黨員幹部的黨性觀念,加強了黨內的團結和統一,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勝利召開,歷時50天。大會選舉出了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五位同志組成的中央書記處,明確地把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七大”也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永久地載入了史冊。

第三階段

延安革命紀念館圖片延安革命紀念館圖片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7年中央離開延安)

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蔣介石向毛澤東發出了去重慶“共商國事”的邀請,中央政治局經過討論,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赴重慶談判。通過談判,中國共產黨不僅保住了八年抗戰所取得的成果,而且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在此期間,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成立了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並派10萬部隊和2萬幹部奔赴東北開展工作,為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7年3月,蔣介石違背談判協定,調集了39個旅、23萬多人的部隊大舉向陝甘寧邊區發動進攻。中央主動放棄延安,踏上了轉戰陝北的征途。在轉戰陝北期間,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陝北,主持中央工作,與進犯的敵人周鏇;劉少奇、朱德前往華北,組織華北前線的對敵鬥爭。從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歷時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在陝北成功地指揮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戰役,一舉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舉進攻。1948年4月22日,西北人民解放軍勝利收復延安。1948年3月28日,毛主席和中央機關東渡黃河,遷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那裡指揮了全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取得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勝利,最終贏得了全國的解放。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在陝西省延安市王家坪。1950年7月成立。初稱延安革命博物館,館址在南關原陝甘寧邊區交際處院內,1951年2月,文物陳列室正式對外展出。1952年紀念館遷到城內鳳凰山麓,並改為現名。 2009年十一國慶節期間重新修整開放.。

地理位置

紀念館原址在鳳凰山麓,1973年重建新館。占地面積約7公頃,位於延安城北1公里處的王家坪。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使用面積4500平方米,展出面積3240平方米。

主要展覽

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廳,由6個面積相等的展廳組成,展廳高大寬敞,採光性能良好。

陳列廳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手法,以700餘幅照片及近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畫、圖表、場景復原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黨中央及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艱苦歲月。

延安革命史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陳列大廳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鬥爭簡史”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陳列手法,以800餘幅照片及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畫、圖表、場景復原等展品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黨中央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艱苦歲月。

“延安革命史”分10個單元展出,分別是:

一、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二、紅軍長徵到陝北;

三、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

四、八載干戈仗延安;

五、新中國的雛形一陝甘寧邊區;

六、窯洞大學育英才;

七、自力更生奏凱歌;

八、延安整風鑄黨魂;

九、為和平民主而鬥爭;

十、轉戰陝北、奪取勝利。

“延安革命史”分10個單元展出,1997年該陳列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提名獎。

館藏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出的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按歷史順序分列11個單元,400多米長的展覽大廳,以1000多幅歷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小米、驅日寇的光輝業績。

展覽主要介紹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歷史,同時介紹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介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該館陳列面積4000餘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2000件,還有模型、油畫、雕塑及場景復原等輔助展品,並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陳列的動態效果。陳列空間裝置有電子螢幕,播放延安時期的歷史資料片和一些重要團體、人物在延安參觀活動的錄像。還裝置有聽音台,一次可容納15人,遊客可自選聽取陝北民歌、陝北說書等文藝節目,門廳內設有多媒體電腦系統的電子觸控螢幕,輸入有延安各參觀景點和延安幹部學校的有關資料,供遊客自由查詢。

相關文物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現對外開放的有“黨中央在陝北13年革命實踐”基本陳

列,還有鳳凰山麓、楊家嶺、棗園、王家坪、南泥灣五處革命舊址的原狀陳列及南泥灣大生運動輔助陳列。現均為中宣部命名為“百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列。 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出的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按歷史順序列了11個單元,主要介紹1937年10月至1948年3月將近12年間,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歷史;介紹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介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對研究中國革命史和陝西地區陝甘寧邊區革命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

展館評價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距城1公里處。

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參觀時指出:“一個黨史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課書”。1989年,江澤民總書記來延視察時,神情專注地參觀了全部展覽內容。

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為生動的教材,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1996年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向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建館40多年來,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800多萬人次。

文化價值

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黨中央、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和陝北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為生動的教材,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1996年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向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建館40多年來,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800多萬人次。

場館規模

延安革命紀念館規模宏偉,整個館區由館前廣場和紀念館組成。

廣場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前廣場,面積2.7萬平方米,平坦開闊、綠地成片,繁花似錦。廣場正中巍然聳立毛澤東青銅像,高5米、重約3噸,連基座通高8.15米,毛澤東身著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名為“高瞻遠矚”。基座上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毛澤東在延安”六個金色大字。周圍花壇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龍爪槐等名貴花草,花木。花壇前有7000多平方米的草坪,兩側有柏樹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八個大字。為廣大觀眾提供了良好的遊覽和休息場所。銅像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於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日落成揭幕。

1996年9月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廳前動工建設毛澤東塑像廣場,面積2.7萬平方米,廣場中央塑毛澤東銅像,高8.15米,總投資1000多萬元。

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館內分6個展廳,展出面積3240平方米。館內展出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再現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當年在延安的光輝業績。是一座陳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延安地區革命鬥爭史的紀念館,主要宣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

整個紀念館外觀樸素大方,結構緊湊,高大宏偉,具有傳統的民族風格。

展廳

陳列館由6個面積相等的展廳組成,展廳高大寬敞,採光性能良好。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內有6個展廳,展廳是展示展品的具體載體。展廳大門前有三個大花壇,花草拼成的“實事求是”4字鮮艷奪目。展廳展出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再現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當年在延安的光輝業績。

館內展出革命歷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餘件,歷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這些資料為我們學習中國革命史,研究陝甘寧邊區革命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在表演大廳內為遊客表演舞蹈在紀念館內設定的聽歌台,參觀者在隔間內,可免費收聽流行於延安的革命傳統歌曲和陝北民歌。

附錄

延安革命紀念館建築設計師

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

建築設計--張錦秋(女)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

1987年任該院總建築師,1991年獲得首批十五位建築大師里唯一一位女性,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釣魚台國賓館為張錦秋頒發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她成為何梁何利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

歷次重點建築設計獲獎項目:

1.阿倍仲麻呂紀念碑:1981年國家建工總局優秀工程獎

2.陝西省體育館:1986年陝西省優秀設計一等獎

3.法門寺工程:1990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1991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表揚獎

4.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1992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二等獎

5.三唐工程:1990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1992年國家優秀設計銅獎

6.陝西歷史博物館:1992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1993年中國建築學會首屆建築創作獎,1993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銅獎

7.西安鐘鼓樓廣場及地下工程:2000年建設部優秀規劃二等獎

8.慈恩寺玄奘紀念院:2001年陝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2002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2002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銅獎

9.群賢莊小區:2003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2004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佳作獎,2004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

10.陝西省圖書館、美術館:2003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2004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銅獎

11.西安國際會議中心-曲江賓館:2003年陝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2003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三等獎

12.黃帝陵祭祀大殿(院)工程:2004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優秀獎

13.大唐芙蓉園:2006年建設部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2006年陝西省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2007年陝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2008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行業一等獎,2009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獎

14.延安革命紀念館:2011年陝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交通信息

市內乘1路、副2路、3路、7路、8路、13路、23路公共汽車到延安紀念館下車,也可聯繫旅行社參加“一日游 ”。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