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坡

馬道坡

馬道坡,是太原城區通往東山煤礦的一條交通要道。據說,早年這裡並不叫馬道坡,而是叫做阮家灣,是東山雨後山洪沖刷出的一條沙河灣。因一戶阮姓的山民久住於此,傳衍後代形成村落而名。後來,山洪沖毀村落,村民舉村遷徙,只留村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道坡東起東山煤礦,西至敦化南路。 相傳原系一條沙河河槽,明末清初,有戶姓阮的在此居住,暫名阮家灣。後因地形東高西低呈坡伏,且車馬往來較多,民國初年形成一條馬車道,人稱馬道坡。一九五三年公路局擴建為公路,此路系晉冀兩省交通要道。

沿革

馬道坡馬道坡

清之季年,東山楊家峪一帶窯業發展迅速,煤炭生產興隆,城中居民用煤多依賴於這裡出產的東山煤。於是,阮家灣便成為東山煤出山進城的必由之路。當時的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是依賴於馬車,東山煤正是憑藉著這種交通工具得以運出。年長日久,馬車上下都經阮家灣這一中間高東西低的地段,所以人們稱這段坡路為馬道坡。久而久之,馬道坡便取代了阮家灣,成為東山和城內盡人皆知的路名。
東山煤窯的產生。似乎不晚於宋金之交。不說民間的小窯生產,僅就其成立煤礦產業,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大約是在本世紀的20年代,即有私人集股在楊家峪一帶籌建採煤公司,取礦名為“廣晉煤礦公司”。廣晉煤礦公司幾乎壟斷了東山煤礦開採業達20多年。直至1946年,閻錫山的官僚資本企業西北實業公司吞併該公司後,更名“西北煤礦第四廠”。在中華民國的30多年裡,無論是小窯業,還是廣晉煤礦公司、西北煤礦第四廠,所產的煤炭均由馬道坡運出,而且運輸工具仍舊是以馬車為主。
1948年10月,人民解放軍在掃清太原外圍戰場時,解放了楊家峪礦區,閻氏西北煤礦第四廠由軍管工業組接管。因其礦地處太原東山腳畔,遂重新命名為“東山煤礦”。人民接管該礦時,這個礦僅有一個叫“黑沙坪坑口”的煤窯,時斷時續地出些煤,全礦實際上已經倒閉。難怪久住馬道坡一帶的農戶和居民說,太原解放的前一年,馬道坡上已很久聽不見車馬聲和趕車人的吆喝聲。
太原解放後,東山煤礦的礦工們在黨的領導下,僅用一年時間便恢復了生產,當年出煤三萬噸。不久,東山煤礦已發展成三個坑口產煤,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成為我省14個國家統配煤礦之一,年產原煤近百萬噸。
原煤生產的迅速增長,使馬道坡這個近百年的煤炭外運之路,繁忙起來。為了保證運輸的暢通,解放後曾三次對馬道被進行拓寬和擴築。今日的馬道坡,再不是當年的“土混混的上來,土混混的下去”,而是青一色的柏油路,鋪展延伸,日趨平坦,成為晉冀兩省公路的交通要道。
馬道被,是隨著東山窯業的發展,來到人間的,也是隨著東山煤礦的發展,煥發青春的。當我們看到古道新街馬道坡上穿梭往來的各類機動車飛馳電掣的時候,可曾想到當年“沓沓馬車”及趕車人的鞭聲?馬道坡,已不再是馬車的天下,它雖然得名於此。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太原市主要景點列表: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