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福建省永春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福建省永春縣地處閩南山區,種植永春佛手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閩、粵、港澳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僑胞中負有盛名。2008年,永春佛手茶被國家確認為“中國著名品牌”,並被授予 “中國申奧第一茶”榮譽稱號。 永春佛手茶樹屬大葉型灌木,因其樹勢開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其中以紅芽佛手為佳。茶樹樹冠高大,鮮葉大如掌,呈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黃綠油光,葉緣鋸齒稀疏。 佛手茶成品特徵茶條緊結肥壯,捲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冉冉飄逸,就像屋裡擺著幾顆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發出來的綿綿幽香沁人心腑。 200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永春佛手”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佛手又名香櫞,與安溪鐵觀音一樣同屬烏龍茶,是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據國內外專家鑑定,佛手茶是烏龍茶中最為古老的茶種,其葉大如掌、形似香櫞柑,始種於佛寺,故稱佛手。在民間俗語,“茶佛一味”,蓋始於佛手茶。

永春縣以種植紅芽佛手為主。佛手鮮葉大的如掌,橢圓形,葉肉肥厚,3月下旬萌芽,4月中旬開採,分四季採摘,春茶占40%。其外形條索肥壯、捲曲較重實或圓結重實,色澤烏潤砂綠或烏綠潤,稍帶光澤,內質香氣濃郁或馥郁幽長。優質佛手有似雪梨香或奶糖香,上品有似香椽香,滋味醇厚回甘;耐沖泡,湯色橙黃或淺金黃、明亮、清澈;葉底肥厚、勻整、軟亮、紅邊顯,飲之入口生津,落喉甘潤。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毛茶梗皮淡黃或稍紅;不論毛淨或精茶均條索肥壯、圓結、沉重(似海蠣乾)、顆粒大,色澤砂綠油潤,俗稱“香蕉色”(翠黃綠)。毛茶或精茶均香氣濃郁幽長、並帶有似香櫞果散發的自然果香或花香,俗稱“佛手韻”,湯色黃綠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甘鮮有回甘,葉底肥厚軟亮,邊鮮紅。

藥用價值

福建省中醫學院研究發現永春佛手茶對胃炎、結腸炎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常飲佛手茶,可醒酒、止渴、消暑、防癌、減肥、健胃、助消化、降血脂、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膩。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經福建農林大學茶葉研究所對10個烏龍茶品種69個樣品檢測,佛手茶水中浸出物46%,單寧21%,粗蛋白25%,茶素2.4%,黃酮類物質15—17毫克/克,鋅57微克/克,黃酮類物質和鋅為所有烏龍茶中含量最高,平均值為11.00毫克/克—12.00毫克/克。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具有降血壓、降血脂、軟化血管等功效,鋅能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和成年人的健康、延緩衰老。德國醫學專家也發現,黃酮類物質能調節血脂、降低血壓,對腦血管疾病等有顯著療效。

品種分類

以春芽顏色區分,佛手品種分為紅芽佛手和綠芽佛手兩種,紅芽佛手樹姿較披張,嫩芽紫紅色;綠芽佛手樹姿稍直立,嫩芽淡綠色。以紅芽為佳。

產地環境

永春佛手發源地是永春獅峰岩。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主產於福建永春縣蘇坑、玉斗和桂洋等鄉鎮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

佛手茶園 佛手茶園

福建省永春縣地處戴雲山南麓,境內群峰起伏,山地資源豐富,又是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17℃—21℃,日夜溫差大,平均相對濕度77%。山地土壤以紅壤為主,PH值在4.5—6.5之間,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植茶。永春絕大部分茶園種植在山區和半山區,正應了“高山出好茶”這一茶諺。

歷史淵源

相傳,閩南騎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香椽)的香味多好哇!於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的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餘,把這種茶取名“佛手”。

清康熙年間,佛手茶傳入永春,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有文字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縣山清水秀,朝霧夕嵐,泉甘土赤,所生產的佛手茶質量歷來為本類茶葉之極品,為別於其他地區的佛手茶,故稱“永春佛手”。

清光緒年間,永春縣城桃東開設的峰圃茶莊銷售永春佛手,隨即聞名遐邇。

民國二十年(1931年),永春佛手製成鐵盒包裝,通過廈門茶棧源源轉銷到港澳及東南亞各埠。但當時總量尚少。至20世紀40年代末,每年銷往海外只有幾十擔。

現代,永春佛手迅猛發展,佛手茶栽培面積和年產量居中國第一。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消費者的需求日漸多樣化。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武夷大紅袍、祁門紅茶、西湖龍井等茶葉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一些茶農便砍掉佛手茶樹,種上鐵觀音,留下少量佛手茶樹沒人管理,有的把佛手茶用於鐵觀音茶葉的拼配工序中,這些都導致市場上正宗的佛手茶越來越少,佛手茶也漸漸失去了傳統本色。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2015年,永春縣委託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亞健康干預實驗室、清華大學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教育部茶學重點實驗室對佛手茶進行深入研究。以清香型佛手、濃香型佛手、佛手老茶為研究對象,在採用現代化先進儀器分析檢測佛手茶的品質成分、功能成分和衛生學指標的基礎上,採用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研究了永春佛手茶的抗衰老、降血脂、調理腸胃、降血糖等保健養生功效及其作用機理。“研究發現,永春佛手茶具有增強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抵禦輻射對腦細胞的損傷,增強對不良環境的抵禦能力,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顯著;常飲佛手茶,還可有效調控人體糖脂代謝,起到降脂減肥、降血糖的顯著效果;此外,佛手老茶具有顯著的改善腸道功能、調理腸胃的作用。

生產情況

2006年,永春佛手栽培面積4.2萬多畝,分布全縣22個鄉鎮,從事茶葉生產的農戶達1萬多戶,從業人員近3萬人。其中以玉斗、坑仔口、蘇坑、東關、湖洋等鎮為多,年產量3500多噸,年產值1.6億元。

2008年,永春佛手栽培面積4.2萬畝,年產量5000噸以上,產值近2億元;年出口2000多噸,創匯近1000萬美元。

2011年,永春佛手直接產值達到8億多元,全縣有14萬人口涉及茶產業。

2016年,永春縣擁有佛手茶園4.7萬畝,年產量4800噸,是中國最大的佛手茶生產基地。

產品榮譽

1985年、1989年,永春佛手被農業部評為優質農產品。

1987年,永春佛手獲 “全國華僑茶葉基金會”授予的“佛手獎”。

1995年,永春佛手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

1999年以來,永春佛手在福建省名優茶評選中獲得“省名茶”和“省優質茶”稱號。以玉斗八一茶場為代表的永春佛手茶葉基地及產品都獲得“中國無公害農產品”的標誌及中國綠色食品基地申請認證。

2007年6月,永春佛手在北京舉行的“人文奧運與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暨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中, 被正式授予"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茶類特許供應商”,“中國申奧第一茶”榮譽稱號。

2008年,永春佛手在泉州市召開的生態茶園現場會上,被國家確認為“中國著名品牌”。第29屆北京北京奧運會上,不僅新聞中心上萬名中外記者在喝“永春佛手”,而且作為重要的外事禮品贈送給各國嘉賓。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2008年,永春佛手被全國農運會指定為禮品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永春佛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福建省永春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永春佛手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永政文[2006]65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福建省永春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紅芽佛手茶和綠芽佛手茶。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域內海拔400米至800米,坡度小於25度,土壤為pH4.5至6.0的紅壤。

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三)栽培管理

1.種苗繁育:選生長健壯、半木質化、腋芽飽滿的佛手茶枝條進行扦插育苗。夏插在4月底至5月中旬或6月中旬至6月下旬,秋插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插11月至12月,以春插為好。

2.科學建園:坡地砌築水平梯田;合理密植,株距30厘米,行距80厘米至100厘米,定植密度≤6萬株/公頃。

3.土壤管理:施足有機肥,幼齡樹氮、磷、鉀比例為2:1:1,成年樹比例為3:1:1。

4.樹冠管理:合理套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剪和台刈,保持樹體旺盛生機,使茶園群體和個體通風透光,投產茶園樹冠高度一般控制在80cm左右。

5.採摘。采頂葉小開面至中開面(3至5分成熟)駐芽2至4葉嫩梢及對夾葉,春秋茶采“中開面”,夏暑茶采“小開面”。採摘時應根據新梢成熟度、芽葉大小、生長部位分批多次採摘,採下成熟度較一致的芽葉。大面積茶園可適當提前嫩采,分2至3批次採摘;新梢大的和小的應分開採摘,以便分開製作。

(二)加工工藝

1.初制工藝:工藝流程是曬青→搖青→攤涼→殺青→包揉→初烘→復包揉→定型→足火。操作時套用靈活的“看青做青”技術,形成“綠葉紅鑲邊”和帶有特殊“佛手韻”及天然果香等“色、香、味”內質。

(1)做青:曬青掌握失水率4%至10%,搖青、涼青多次交替進行。搖青要根據季節、氣候、茶青質量等因素靈活掌握先輕後重,採取或“輕篩勤搖”或“慢篩重搖”,搖青一般3至4次,歷時8h至16h,減重率為茶青重的6%至14%。

(2)炒青:先利用高溫迅速殺死葉內酶的活性,後在熱的作用下,蒸發部分水分和青氣味,使葉子變軟,減重率為做青葉重量的18%至22%。

(3)揉烘:包括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六道工序,初烘溫度70℃至80℃,足火用50℃至60℃的火溫慢焙直至足乾。

2.精製工藝:主要包括投料、篩分、風選、揀剔、烘焙、勻堆、攤涼、拼配包裝等工序。

(三)質量特色

1.保護等級:

(1)毛茶:保護級別為一級至三級,對應的保護等次為一至六等,並分別在二、四、六等設立標準樣。

(2)精茶:保護級別為特級至三級,即:特、一、二、三級。

2.感官指標:

(1)毛茶:具有佛手茶品種特徵,無非茶類夾雜物,無異味,無霉變。

等次 二等 四等 六等
外形 條索 肥壯、圓結、重實、勻整 肥壯、緊結、勻整 捲曲結實、稍勻整
色澤 砂綠油潤 砂綠尚油潤 烏綠稍帶褐紅
內質 香氣 濃郁幽長,品種特徵明顯 清高、品種特徵明顯 清純,品種特徵尚顯
湯色 金黃清澈明亮 橙黃清澈 橙黃尚清澈
滋味 醇厚甘爽,品種特徵明顯 尚醇厚甘爽,品種特徵尚明顯 醇和、品種特徵略顯
葉底 肥厚、軟亮、勻整、邊鮮紅 尚肥厚、稍軟亮、勻整、紅邊明 黃綠有紅邊、尚軟、尚勻整

(2)精茶:具有佛手茶品種特徵,無非茶類夾雜物,無異味,無異臭,無霉變。

級別 項目 特級 一級 二級 三級
外 形 條索 壯結重實 較壯結 尚壯結 稍粗松
色澤 烏油潤 尚油潤 稍帶褐色 褐色
整碎 勻整 勻整 尚勻整 欠勻整
淨度 勻淨 勻淨 尚勻淨 帶細梗輕片
內 質 香氣 濃郁幽長,品種特徵極顯 清高,品種特徵明顯 清醇,有品種特徵 純正
滋味 醇厚甘爽,品種特徵極顯 醇厚,品種特徵明顯 尚醇厚,品種特徵尚顯 純和
湯色 金黃、清澈明亮 金黃、清澈 尚金黃清澈 橙黃
葉底 肥厚軟亮,勻整,紅邊明顯 肥厚軟亮,勻整,紅邊明顯 尚軟亮 稍花雜粗硬

3.理化指標:

(1)毛茶:

項目 水分 茶梗 粉末 總灰分
春秋茶 夏暑茶
指標,%,≤ 7.0 10.0 12.0 1.3 6.5

(2)精茶:

項目 水分 碎茶 粉末 總灰分
指標,%,≤ 6.0 12.0 1.3 6.5

專用標誌使用

永春佛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永春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鳳山公(名一瑤,字以熔,生於明朝嘉靖辛酉年,卒於崇禎丙子年),居住在望仙山麓,永春縣玉斗鎮鳳溪村中。他一生精研百草,治病救人。

有一次,他到望仙山中採集青草藥,在小溪邊發現一棵樹型婆娑,葉大如掌,似茶非茶的植物,採下葉子一聞,芬香沁入心脾,在嘴裡一嚼,頓感清香爽口,韻味悠長,精神陡長。鳳山公覺得這是一味良藥,就把它採集回家。鄉人凡有病痛,用過這味藥後,百病立除,非常神驗,人們稱之為瑞草。鳳山公把這味藥的枝條剪下,栽到百草園中,居然成活,成為治病救人的主藥。有一次縣令的母親腹瀉不止,不知請過多少醫生用過多少藥,就是不見效。看見老夫人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身如槁木,骨瘦如柴,生還無望,縣令非常著急,就出懸賞榜文,尋求神醫良藥。只要醫好老夫人的病,就賞銀千兩。有人告訴縣令,聽說玉斗以熔先生醫術精湛,近得一味良藥,能藥到病除,不妨請以熔先生前來就診治病,或許有效。縣令聽說,喜出望外,馬上派人用轎子把鳳山公抬到縣衙給他的母親看病。鳳山公把脈診斷後說:老夫人是吃食不慎,導致胃腸損傷,加上年老氣虛才會病入膏肓。如不用良藥醫治,恐怕性命難保。縣令馬上請鳳山公行醫用藥,鳳山公就以新發現的這味藥為主藥配方給老夫人治病。老夫人用藥後,腹瀉立止,縣令非常高興,問鳳山公用什麼神藥,能使老夫人藥到病除。鳳山公拿出這味藥介紹了發現這味藥的經過,當地人稱之為瑞草。縣令拿著這味藥仔細端詳,覺得這味藥葉大如掌,芬香撲鼻,宛如佛手,能讓人妙手回春。因此,他就說,以後就叫這味藥為“佛手”吧。

從此以後,這味藥就叫佛手,縣令要賞給鳳山公千兩銀子,鳳山公堅辭不受。從那以後,不但鳳山公種植佛手,還教導鄉人大量種植佛手,並把這佛手藥製成乾品,當茶飲用。飲用這種湯藥不但能解除病痛,預防腸胃病,而且能清涼解暑,延年益壽,慢慢的,人們稱這種藥叫“佛手茶”。這就是佛手茶的來歷。此後,外鄉人紛紛到玉斗求取佛手茶種,玉斗人也慷慨贈與,佛手茶也就逐步傳播開來。

中國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