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單叢

鳳凰單叢

鳳凰單樅,屬烏龍茶類。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崬(dóng)山茶區。該區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茶樹均生長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終年雲霧瀰漫,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於茶樹的發育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鳳凰山茶農,富有選種種植經驗,現在尚存的3000餘株單樅大茶樹,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性狀奇特,品質優良,單株高大如榕,每株年產乾茶10餘公斤。

基本信息

簡介

鳳凰單叢鳳凰單叢
鳳凰單樅,其名甚大,屬條形烏龍茶。產於廣東潮安鳳凰山區,歷史久遠,種植水仙茶樹種、制茶均已有900餘年,宋《潮州府志》載:"鳳山名茶待韶茶,亦名貢茶"。現尚存300-400年老樹齡茶樹3000餘株,性狀奇特。其中幾株單樅老樹,尤為年久。最大者名“大葉香”,樹高5.4米,樹冠直徑7.3米,5個分枝,平均枝粗34厘米,據測定樹齡在600年余遠。鳳凰山區瀕臨東海,茶區在海拔1400多米的烏崬山麓,最高達達1498米。屬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17℃,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霜期較短,年降雨量1900毫米。土壤多為烏沙壤或黃壤,土層渾厚,富含有機質,pH值4.5-6。茶區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自然環境有利於茶樹的發育及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鳳凰山地茶農,巨富選種、種植經驗。用於製作鳳凰單樅茶,是從鳳凰水仙群體中選出的優異單株,古時一株取一名,分株單采單制,皆品質優良,但名目雜繁。1950年就統一命名為"鳳凰單樅"(史亦有此名)。由於選用水仙品質茶樹鮮葉優次和製作精細程度不同,按品質依次分為: 鳳凰單樅、鳳凰浪菜、鳳凰水仙 三個品級。 單樅,因其茶香、滋味差異,習慣將單樅茶按茶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多種。鳳凰單樅實行分株單采,清明前後,新茶芽萌發至小開面(即出現駐芽),即按一芽二、三葉(中開面)標準,用騎馬採茶手法採摘。過嫩,成茶苦澀,香不高;過老,茶味粗淡,產耐泡。採制時間以午後為上。烈日不採,雨天不採,霧水不採。

品種

鳳凰單叢鳳凰單叢
鳳凰單樅是產於潮汕地區,屬於廣東烏龍。其具體的品種如下:宋種“東方紅”,系倖存於鳳凰山系中的4株宋代老名樅之一 。宋種芝蘭香,倖存於鳳凰山系中4株宋代老名樅之一,老樅母樹共有二株,香氣幽雅,有 細銳的芝蘭花香,滋味醇厚鮮爽,回甘力強,湯色橙黃明亮,極耐沖泡,有明顯的高山老樅“特韻”。到年底有茶葉出現“返春”現象,品味更佳。宋種蜜香單樅,是倖存的4株宋代老名樅之一 。因其品質特點有明顯的甘薯“蜜味”,故又名“宋種紅薯香單樅”。蜜香高銳持久,有花香;滋味濃厚爽口,“蜜韻”突出,飲後滿口生香,回甘力強,極耐沖泡 。八仙過海單樅:又名“八仙單樅”,是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因只存活八株於一處,並 烏崬山上形民八仙過海之狀,故取名“八仙過海”。 茶葉香型特點是有明顯的白玉蘭花香蜜韻。姜花香單樅:又名“通天香單樅”,因其茶葉有突出的姜花香味,香氣沖天,故茶農稱之“通天香”;是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成茶天然姜花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醇爽口,有明顯的姜花“特韻”,回味甘滑,極耐沖泡,飲之齒頰生香,成茶到年底“返春”回香,香味更佳。蛤古撈單樅,又名“老哈蟆”,系鳳凰單樅十大高香型珍貴名樅之一,因其母樹形態而取名。蜜蘭香單樅,成茶有“濃蜜幽蘭”特韻,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醇甘爽,湯色橙黃明亮,耐沖泡。鳳凰黃枝香單樅,系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 因其茶葉香味有明顯的黃梔子花香蜜韻而得名。黃枝香單樅有多個株系,如石古坪田料埔黃枝香、鳳溪庵角黃枝香、烏崬獅頭腳黃枝香(又名文佳祥種)等。玉蘭香單樅,系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玉蘭花香清幽馥郁,滋味濃醇鮮爽,湯色清澈明亮,飲之齒頰留香,連泡十多次香味仍存。桂花香單樅,系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桂花香氣清幽細長,滋味濃醇爽口,唇舌留香,湯色橙黃明亮,耐沖泡。二矛芝蘭香單樅,系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茶葉芝蘭花香幽雅細長, 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橙黃明亮,極耐沖泡。

茶的山韻

簡介

鳳凰單叢茶除具備以上品質外,還具備獨特的“山韻”,所謂“山韻”主要指滋味而言,是對肉質上更深一層的表述,只能意會,這種特殊的“山韻”是鳳凰單叢茶品質特有的關鍵,也是區別於其它產地單叢茶所在。

成因

究其原因,離不開三個必備條件:一是優越的生態條件;二是良好的茶樹品種資源;三是精湛的採制工藝。前一方面是決定茶葉品質獨特“山韻”的必備條件;後兩方面,主要是對單叢茶品質的“香”、“活”、“甘”有影響,而與“山韻”無明顯關係。
鳳凰區內植被多樣化,山清水秀,其綠化率達到96.4%、森林覆蓋率為85.1%,強大的綠色後盾,有效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是,淨化空氣,是保持鳳凰山自然生態平衡的地基石。鳳凰單叢茶獨特品質形成與其生長的生態環境條件極為密切,不僅和季節、氣候、溫濕度、水資源質量有關,還和海拔高度、土壤條件等因素密切聯繫。

採制工藝

鳳凰單叢鳳凰單叢
單樅茶,系在鳳凰水仙群體品種中選拔優良單株茶樹,經培育採摘加工而成。因成茶香氣、滋味的差異,當地習慣將單樅茶按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多種。因此,單樅茶實行分株單采,當新茶芽萌發至小開面時(即出現駐芽),即按一芽、二三葉標準,用騎馬採茶手法採下,輕放於茶羅內。有強烈日光時不採,雨天不採,霧水茶不採的規定。一般於午後開採,當晚加工,制茶均在夜間進行。經曬青、晾青、碰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歷時10小時製成成品茶。其外形條索粗壯,勻整挺直,色澤黃褐,油潤有光,並有硃砂紅點;沖泡清香持久,有獨特的天然蘭花香,滋味濃醇鮮爽,潤喉回甘;湯色清澈黃亮,葉底邊緣朱紅,葉腹黃亮,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稱。具有獨特的山韻品格。鳳凰單樅的產銷歷史已有900餘年。1955、1982、1986年獲商業部全國優質名茶稱號,1986年在全國名茶評選會上被評為烏龍茶之首。1990年由汕頭市茶葉進出口公司潮州分公司生產的金帆牌鳳凰單樅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召開的名茶評比會上獲名茶金杯獎。1991年在“中國杭州國際文化節”上榮獲“文化名茶獎盃”。在國內主銷閩、粵,出口日本、新加坡泰國港澳等國家和地區。製法:以手工製作為主,初制工藝流程為:鮮葉→曬青→涼青→浪青(碰青)→殺青(炒青)→揉捻→烘焙。將0.5千克鮮葉均勻攤於一竹篩中曬青:氣溫20℃-26℃,歷時20-30分鐘,氣溫28℃-33℃,歷時10-15分鐘。曬青時不宜翻動,當葉子失水10%(葉子含水量約70%)、頂芽下垂、略有清香產生為適度。涼青歷時60分鐘左右,使葉內水分重新均勻分布,恢復伸張狀態(俗稱葉子返陽)。浪青是將涼青葉2-3篩並為一篩,以室溫22℃-26℃、相對濕度70%以上為宜,浪青6-7次,每次浪青3-5分鐘,間隔120分鐘。浪青手勢應先輕後重,每次浪青動作次數應先少後多(即先慢後快),全過程需10-14小時。浪青適度標準是,葉緣二成變紅,葉脈透明,葉面黃綠色,清香味減退,果香味增濃,葉子含水量65%左右。殺青與揉捻兩個工序互相交替進行,兩殺兩揉。第一次殺青鍋溫為140℃-160℃,投葉1-2千克,手法是多悶少揚,歷時5分鐘左右,出鍋揉捻,初步成條後進行第二次殺青,鍋溫100℃-110℃,歷時3分鐘。第二次揉捻揉至條索緊卷,解塊後進行烘焙。第一次烘焙溫度80℃-90℃,歷時10分鐘,達五六成乾時攤涼;第二次烘焙溫度為50℃-60℃,歷時約3小時。毛茶含水量4%-5%。成型之品質特點:外形條索肥壯,勻整挺直,色澤黃褐油潤呈鱔魚皮色,油潤有光,並有硃砂紅點。

製作過程

鳳凰單叢鳳凰單叢
鳳凰單樅茶的採制,以特早熟種的白葉單樅最先開鑼,在春分(3月20日)前後陸續開採,這是一種蜜蘭春型的高檔茶,有嶺頭單樅茶、烏東蜜蘭香單樅、金獎工夫白葉茶等品種。毛茶製成後,經10天的精製,4月初可上市。清明(4月4日)前後早熟種單樅開始採摘,有肉桂香單樅、金玉蘭、蛤股撈等。單樅茶採制旺季在清明至穀雨期間,大部分老名樅茶都在這段時間採摘,有宋種1號、黃桅香2號、芝蘭香及各種特殊香型茶。不同品種的單樅香氣各不相同,湯色橙黃明亮,滋味濃醇爽口,回甘強,極耐沖泡,有高山老樅之“特韻”。 鳳凰單樅茶屬烏龍茶之一。鳳凰單樅茶是指從鳳凰高山上的鳳凰水仙群體品種中選取優異單株,經精工單株培育、單株採摘、單株製作而成的名優質茶。今以春茶為例,條列工藝流程如次:

一、采青

一般選在晴下午採摘,做到眼緊,手快,輕采,輕放,采一個放一個,避免茶青緊壓。

二、曬青
曬青即日光萎凋。曬青時間最好在有陽光的下午4-5時。鮮葉薄置,不宜重迭。一般而論,若氣溫在22℃~28℃,曬15~20分鐘;20℃~25℃,曬20~30分鐘;28℃~33℃時,曬10分鐘左右。具體操作時,應依品種、氣候、鮮葉含水量等不同情況,確定曬青時間的長短。通過曬青,使“茶葉曬貼篩”,鮮葉水分消失10%~15%,便算適度。 曬青作用:蒸發葉子的部分水分,為促使葉內部產生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創造條件,有利於提高成品茶的色、香、味。

三、涼青

涼青又稱“複式萎凋”。是指將曬青後的茶葉,移置陰涼處的涼青架涼青。涼青屬靜置階段,一般1~2小時為宜。涼青的作用:涼青實際上是短時間內的自然萎凋,讓葉內的各種生化變化在較低溫度條件下均勻而緩慢地進行,繼續增加水解產物,進一步強化葉細胞膜的透性,提高氧化酶的活性,從而發展香氣。

四、碰青
碰青也稱“做青”,俗稱“浪茶”,是形成烏龍茶色、香、味的關鍵,也是半發酵和半萎凋(即輕發酵和輕萎凋)的綜合過程。碰青的空氣適宜溫度一般為18℃~20℃,適宜的相對濕度一般為75%。碰青時間大約從晚上6:00~7:00開始,直到第二天天亮,歷時需10~12小時;約隔2小時碰一次,全過程需碰青5~6次;每次適度碰青約2分鐘。碰青包括碰青、搖青與靜置反覆交替的過程。這個過程慢不宜快,謹防發酵不足或發酵過度。若葉片出現“葉緣二分紅,葉腹八分綠”(俗稱紅邊綠腹),葉脈透明,葉形呈當湯匙狀,香氣久存,這便是碰青適度的標準。碰青的作用:使莖脈及葉片組織中的各種有效物質成分得以充分利用和發揮。是鳳凰單樅茶初制中最複雜、細緻之工序。

五、炒青

炒青也稱“殺青”。碰青結束,堆放一小時後才能進行炒青。其方法是將青葉投入鍋內,先揚炒,後悶炒,均勻炒;鍋溫控制在150℃~200℃之間。炒青要堅持炒熟,以柔軟有粘手感手握成團、青臭味轉為清香味為適度標準。炒青的作用: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終止發酵作用,因定發酵成果;與此同時,使青葉水分汽化蒸發(減重率一般為20%~30%),葉質轉柔,便於揉捻。炒青工序實質便是鳳凰單樅茶內質基本定型的過程。

六、揉捻

從輕揉到重揉,再輕揉,中間解塊2~3次。要揉得均勻,使條索緊結,葉細胞破碎在40%~50%之間為適度標準。揉捻的作用:揉捻是在炒青時破壞了局部葉細胞組織及酶的活性之基礎上,又一次對葉細胞組織的更大破壞過程,從而促成葉細胞內含物進一步滲出混合,並粘附於葉表,使茶葉色澤油潤,外形美觀,味香耐泡。揉捻後要及時攤開,及時烘乾。解塊:將茶條分散,使之不成團結塊,便於茶條散去熱量,散走水份停止發酵。

七、烘焙

烘焙俗稱“焙茶”,用炭爐烘乾。烘乾應堅持“悠火薄焙”,並經兩次以上的分次烘焙。烘焙時溫度要適宜;操作時手法要輕巧。一般而言,初焙約40分鐘,七成乾即可,然後取出松之。30分鐘後第二次入焙,20分鐘後熄火,停止鼓風,就焙籠中擱置到完全乾後取出,即為成茶。烘焙的作用:烘焙過程的物質變化,以熱催化作用為主導,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發揮與利用,提高成茶的色、香、味水平,並且有利貯藏 。

相關種類

簡介

鳳凰單叢鳳凰單叢
茶、文化、綠茶、廣東、茶文化。姜花香單樅,又名“通天香單樅”,因其茶葉有突出的姜花香味,香氣沖天,故茶農稱之“通天香”;是鳳凰單樅十大花蜜香型珍貴名樅之一,母樹單株產量1公斤以上。1993、1996年每公斤成交價逾萬元。無性系,小喬木,中葉類,中生種。屬CamelliaSinesis種,二倍體。

產地及分布:母樹及其後代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潮安縣鳳凰鎮鳳西村委會中坪村,是鳳凰水仙群體種的優異單株系。相傳母樹植於明代,距今有400多年歷史。目前烏崬山茶區有少量種植。

特徵:植株高大,樹姿開張,分枝密度中等,葉片稍上斜,葉片窄長、呈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葉色深綠,葉面微隆,葉緣波狀,葉身平展,葉尖漸尖,葉質厚而稍脆;芽葉淡綠,茸毛少;一芽三葉百芽重113克;盛花期10月下旬,花而不實。

特性:芽葉生育力中等,一芽三葉期為4月中旬;產量中等,一般畝產乾茶100公斤以上。特別適制高香型烏龍名茶。成茶天然姜花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醇爽口,有明顯的姜花“特韻”,回味甘滑,極耐沖泡,飲之齒頰生香,成茶到年底“返春”回香,香味更佳。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名茶。抗寒、抗旱力強,扦插繁殖力中等。

適栽地區:最適宜區為海拔800-1000米的大、中葉種茶區,次適宜區為400米以上的大、中葉種茶區。該茶含有角香醇、欖香醇、亞麻酸甲脂、亞油酸甲脂等多種物質,對人體提高免疫力、抗癌和治療冠心病有一定作用。

品質特點:本茶條索緊卷,碩大,呈黑褐色,油潤;茶具有自然的姜花味,湯色金黃明亮;山韻味濃,微甜,帶姜花味;耐泡,可以沖30多泡。

沖泡方法

沖泡單樅茶和其他茶有一定區別,而且沖泡難度要大一些,手法上也更加講究,如果沖泡不如法,容易苦澀,有違茶道。
沖泡單樅茶的最大特點,可用一個“快”字來總結:投茶快,洗茶快,出湯快。
單樅的投茶量一般應控制在6—7分滿,水沸後沖甌燙盞,然後投茶。投茶後不搖香,略略覆蓋即可。洗茶要快,可用“刻不容緩”來形容。
煎水泡茶如同做文一樣,也要講究起承轉合;如同潑墨一樣,也要講究濃淡乾濕;如同撫琴一樣,也要講究輕重緩急;如同參禪一樣,也要講究明心見性。沖泡單樅茶時投茶、洗茶一定要快而且輕,這樣才能發茶香、益茶味,才能順茶理、盡茶情。
單樅茶出湯也要快。第一水不超過3秒,第二水不超過5秒,至第六水時不超過30秒。這樣沖泡出的茶湯不苦不澀,品飲最宜。由於出湯快,所以從一水直至七六水,中間不用換水或再加熱,可一壺水一衝到底,可謂暢快淋漓。
另外,三水後可翻一下茶甌,如果沖泡得法,茶膽緊抱成團,甌底香氣最為優雅純正。

茶藝文化

概述

鳳凰茶產自南粵潮州,獨特的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形成很有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堪稱為中國最講究茶道的地方,這與當地的鳳凰山盛產名茶有很大關係。潮州人飲茶在茶具、茶葉、用水和沖泡方法上都很講究。在潮州,不論嘉會盛宴,或是閒處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擔側攤前,人們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壺擎杯長斟短酌、充滿安逸情趣的風俗圖畫。潮州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和烹製之功夫。茶壺、茶杯、茶盤、茶墊、水瓶、泥爐、砂銚、欖核碳等是必備的茶具。而嚴格的烹製又需按泡器、納茶、侯湯、沖點、刮沫、淋罐、灑茶等程式進行,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昧”。正是這些特別的器皿和烹法,使工夫茶獨具韻味,揚名天下。真可謂一茶入口,甘芳潤喉,通神徹竅,其樂無窮。
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中國,遠及海外。

飲茶之禮

潮汕工夫茶不但品茶工夫獨樹一幟的,而且因歷史悠久而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習俗,在潮汕各市縣中品茶的禮俗大同小異。潮汕人請人喝茶時按照工夫茶的規矩,主人必須自己親自沖茶,茶要釅像醬油一樣,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間,如遇又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表示歡迎,否則認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請在座的長輩或聲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後幼”,此外,還有“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歷排輩,按步就方外,還得先敬客人和來賓,然後向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潮語“櫃”與“縣”同音,沖茶者,便被戲稱為“風爐縣長”)才可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時,喝茶的人則要順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後一個人才能端中間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旁邊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客人的不尊重,這就有失禮儀了。如若人多杯少,則你喝一杯以後,就要謙讓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謂“謙謙君子飲者風”了。客人喝茶時,不能用杯腳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輕放不出聲,否則被視為不尊重主人,是“強賓壓主”有意挑釁。

茶與潮人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說,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到城中的高檔潮菜館吃飯,席間總是穿插上功夫茶。在你吃完海鮮魚肉的時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著一碗甜品有點膩的時候,喝一杯可以去膩開胃。在你酒足飯飽覺得有點撐的時候,喝一杯解乏消滯。功夫茶與潮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說吃潮菜不喝功夫茶,總是感覺不太正宗。

茶葉產地

簡介

鳳凰茶區
鳳凰茶區位於潮安縣北部的鳳凰鎮,茶區由鳳凰山脈的烏崬山、鳳鳥髻、大質山、萬峰山組成。自古高山出名茶,烏崬山是鳳凰茶區原產地,山上林木蒼籠,溪水潺潺,常年雲霧縹緲,雨水充沛,日照時間短,優越的自然環境給茶葉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
據考證,被譽為“烏龍茶之鄉”的鳳凰烏崬茶的生產種植已有900多年歷史,至今已種植了3萬多畝,培育出氣味獨特的黃枝香、蜜蘭香,桂花香、芝蘭香等10多個飲譽中外的名茶香型。漫步到茶園中,觀賞3000多株“盆景型”的古茶樹也其樂無窮。到那裡的李仔坪小自然村觀賞600多年的“茶王”也是一種享受,長在峭壁旁的一株南宋茶樹高達6米,覆蓋直徑約7.4米,生勢蒼勁的宋茶與背後的幾塊巨型奇石構成了獨特的景觀。前人在巨石的正面分別刻著“宋茶”和“鳳凰展翅,茶道增輝”的書法摩崖石刻,使這株古茶樹更顯珍貴。

茶樹起源

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衛王趙昺,南逃路經烏崬山,口渴難忍,侍從識得茶能解渴,便從山上採得新鮮茶葉,讓
昺帝嚼食,嚼後生津止渴,精神倍爽,賜名為“宋茶”。後人稱“宋種”,其茶樹原稱鳥嘴茶,生長在海拔1000米左右處草坪地的石山間。後人慕帝王賜名“宋茶”名聲,爭相傳種,經過一代又一代長期繁衍種植,至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茶區初見端倪。同時由於鳳凰茶品質優異,便成為清朝庭貢品和中國名茶之列。古人種茶不苟株行距,隨意取種苗在村前屋後或坡地石間種植,從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長成大樹,採茶時則留頂芽以保養茶樹,形成滿天星似的形狀各異片片古茶林和近兩萬株大茶樹資源寶庫。

現狀

現今的鳳凰茶區,從高山至低丘,茶山處處,茶園片片。目前山內有茶園面積4.5萬畝,生產名品高山雲霧茶,品種有鳳凰水仙、石古坪烏龍、名花、奇蘭、黃旦、肉桂等,其中以鳳凰單樅最為出名,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茶葉邊緣呈銀米色,葉片綠色帶黃,茶湯澄黃,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具有色翠、形美、味甘、香郁的特點。

主要成分

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

功效

嫩膚:都說潮汕女子嫩如水,這跟喝茶有莫大關係。茶葉含有豐富的化學成分,是天然的健美飲料,經常飲用一些茶水,有助於保持皮膚光潔白嫩,推遲面部皺紋的出現和減少皺紋。
去脂:減肥瘦身者首選,是MM們刮油的好料。
提神:很多人喜歡喝咖啡提神,但是咖啡喝多了對身體有害無益。鳳凰茶是全天然無公害食品,可以天天喝。
省錢:反正每天都要喝八杯水,白開水喝多了沒味,罐裝飲料又貴又含有各種化學物質,鳳凰茶口感甘甜,回甘力強,很耐泡,幾克茶葉可以泡一整天,用普通的保溫杯或茶杯即可沖泡,既省錢又可美容瘦身。
喝剩的茶葉茶水還可利用:
假如眼睛因用眼過多而疲勞(這對網友們來說是經常的事情),可用棉花沾冷茶水清洗眼睛,幾分鐘後,噴上冷水,再拍乾,有助於恢復疲勞。消除黑眼圈最簡單的方法是先把茶葉包在紗布中在冷水中浸透,閉上眼睛,在左右眼皮上各放1個茶包,擱15分鐘。
如果在太陽底上使皮膚受損,可用一塊棉花蘸冷茶水抹不舒服的部分,不要用力過大。時間以覺得舒服為好。眼部化妝品,如果清潔方法不當,最容易使眼睛紅腫。最好用溫水浸泡過的茶袋壓在眼皮上10分鐘,但不可太靠近眼瞼。

獲得榮譽

1955年在杭州評比會上被推薦為全國28個傳統名茶之一
1982年獲商業部優秀產品稱號,同年在長沙技評為全國30個歷史名茶之一
1986年在福州舉辦的全國五大茶類134個名茶評比中獲第一名
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舉辦的全畫名茶評比中被評為全國名茶第一名
1990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第一名茶
1991年在杭州舉辦的名茶文化節上被評為“國家文化名茶”,同年被農業部鑑定為“綠色食品”;
1995年在第二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
1996年在第三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
1997年5月在第二屆“中茶杯”茶葉評比中獲特等獎和一等獎
十、1997年11月在首屆中國(國際)名茶博覽會上榮獲金杯獎和金牌獎
十一、1999年蜜蘭香單樅茶在省茶葉學會組織舉行的名茶評比中取得第一名,並榮獲雀級名茶稱號;
十二、1999年九月份桂花香單樅茶榮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十三、1999年十二月烏龍單樅茶系列產品枝廣東省經濟委員會、省名牌產呂認定委員會確認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和省名牌產品。
十四、2001年桂花香單樅再次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十五、2002年選送參加“中茶杯”評比桂花香單樅獲得一等獎
十六、2002年蘭花香單樅獲得第四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
十七、2002年選送的蜜蘭香,八仙單樅二項獲得廣東省第五屆名茶質量競賽金獎。

相關書籍

《鳳凰單叢》

內容簡介
廣東潮州鳳凰山種茶,相傳始於南宋末年。在鳳凰山的烏崬山上,至今還保留著自宋代起,歷經元、明、清,至現代的不同生長樹齡的茶樹千餘株。選用鳳凰山茶樹群體品種中的優異單株,單獨採制而成的烏龍茶,稱之為“鳳凰單叢系列烏龍茶”,著名的有黃枝香、肉桂香、芝蘭香、蜜蘭香、玉蘭香、姜花香、茉莉香、杏仁香、柚花香、桂花香等品系。
潮州人飲茶,俗稱“吃工夫茶”,堪稱“一絕”。飲茶不僅注重品啜,提倡吸取精華;而且講究茶藝,一招一式,都有出典,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要求茶具配套,人稱“烹茶四寶”,即燒火用的潮汕風爐、煮水用的玉書碾、沖點用的孟臣罐、品茶用的若琛甌。
願本書帶給讀者的感受如同“吃潮州工夫茶”一樣,不僅能全面獲得有關鳳凰單叢的歷史文化、栽培加工、沖泡技藝、品飲藝術等知識,還能直觀地感受到鳳凰單叢茶那雋永幽遠的韻味。

中國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