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

碧螺春茶

碧螺春又稱“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屬於綠茶類。碧螺春茶始於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基本信息

簡介

碧螺春茶碧螺春茶

碧螺春屬於綠茶類。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於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並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又因其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於是題名“碧螺春”。清朝以前為歷代貢茶,現常被作為高級禮品茶。碧螺春產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果木與茶樹間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著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碧螺春茶是採摘一芽一葉為原料,製造500克特級碧螺春茶,需采6~7萬顆芽葉。

生長環境

碧螺春產地在太湖中的西山島和東山半島洞庭山碧螺春茶原產地保護區域內。“洞天福地,洞庭東山”,碧螺春茶葉產地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孕育了碧螺春良好的品質,也使得碧螺春的功效和作用較為獨特顯著。
碧螺春產地太湖洞庭山(在江蘇吳縣)分東、西兩山,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洞庭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碧螺春產地東洞庭山,俗稱東山,古稱青母山。東山原系太湖中小島,元、明後始與陸地相連而成,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主峰莫厘峰,海拔293米,與洞庭西山同為著名果園區,產枇杷、楊梅和碧螺春茶葉,名勝則有九龍山等。

碧螺春產地西洞庭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且為太湖中最大的島嶼。主峰縹緲峰,海拔336米,為太湖名勝,其所產碧螺春的色澤與外形比較具有欣賞價值,同時也產批杷、楊梅、紅橘等。

歷史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捲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傳說

碧螺春茶碧螺春茶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為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裡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強暴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裡,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

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則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裡采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裡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 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采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茶史追溯

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艷、香高、味醇”聞名中外。唐陸羽《茶經》“茶之出”中曾提到:"蘇州長州生洞庭山"。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說是清康熙帝因嫌“嚇煞人”不雅,改名為“碧螺春”,並列為貢品。又據清未震鈞所著《茶說》載:“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碧螺春如今屬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54年,周總理曾攜帶2斤“東山西塢村碧螺春”茶葉赴日內瓦參加會議。

名茶鑑賞

碧螺春茶碧螺春茶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清香淡雅、鮮醇甘厚、回味綿長,其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鏇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品賞碧螺春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品飲時,先取茶葉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許開水浸潤茶葉,待茶葉舒展開後,再將杯斟滿。一時間杯中猶如雪片紛飛,只見"白雲翻滾,雪花飛舞",觀之賞心悅目,聞之清香襲人,端在手中,頓感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令人愛不釋手。

茶聯為證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長恨,二千年來茶更香。
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
詩文/東都漫士
蘇州太湖洞庭山,東西相分各一邊。
物華天寶出佳茗,春雷驚坼嘉木尖。
明前採得帶露鮮,殺青揉搓妙手翻。
纖葉鍋中化碧螺,隱翠白毫茸滿衫。
碧螺一斤七萬芽,均淨不容梗相摻。
焚香通靈壺含煙,飛雪沉江舞翩翩。
春染碧水雲裊裊,氤氳煙引洞中仙。
瑤池玉液鮮醇甘,餘味不盡唇齒間。

碧螺春茶最大的特徵

“條索纖細、捲曲呈螺、白毫顯露、色澤翠碧、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

種植和採摘過程

碧螺春茶碧螺春茶

碧螺春採制技藝高超,採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採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乾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

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茶多酚。優越的環境條件,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採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採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製做工藝

碧螺春茶碧螺春茶

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揉捻: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乾度達六、七成乾,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乾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乾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乾。鍋溫約30~40°C,足乾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炒制特點: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品級

碧螺春茶碧螺春茶

碧螺春分7級,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榮以為冠。

品質特點: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鏇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等級標準

國家標準對洞庭碧螺春茶按產品質量分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五個等級,其中特一級、特二級最為名貴。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後採摘,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碧螺春茶品質最為上乘。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一般過了4月20日的茶葉,當地人就不叫碧螺春了,而叫炒青。
特一級: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批毫,銀綠隱翠,色澤鮮潤,香氣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鮮爽,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多芽,在鮮葉挑揀上從碧螺春茶一芽一葉(俗稱一棋一xxx芽似xxx葉如旗)炒制,改為單芽。
特二級: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勻多芽.特二級茶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一級:條索尚纖細,捲曲成螺,白毫批覆,勻整,嫩爽清香,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綠而明亮、,葉底細嫩,綠,明亮.是挑揀一芽一葉而炒制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二級: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
三級: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是辦公室及居家日常用茶的首選。
特級:炒青價格低,產期大約四月既雨前茶,此茶口味較早春的茶葉稍濃,耐泡。
一級炒青茶:外形尚成螺,色澤深綠。尚整,稍有青殼碎片,滋味尚純正,湯色黃綠,葉底尚嫩欠勻,稍有青張,綠稍深。

花式泡法

俗話說“泡茶能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碧螺春茶花式泡法,既可茶杯中碧螺春茶所變幻出的各種"美景",又可品味到清香四溢、滋味甘醇的茶湯,享受著身心舒暢,心靈滌淨的灑脫。碧螺春花式泡法遵循功夫茶的八道程式:
首先是茶具的選擇,沏泡碧螺春茶可選用青花瓷蓋碗和玻璃杯,青花瓷蓋碗加蓋有利於保持香氣,玻璃杯可觀賞茶湯銀白隱翠的美景。
1、仙子沐浴:潔手溫杯,使茶具清潔乾淨並提高杯的溫度,稱之為“仙子沐浴”。
2、碧螺亮相:碧螺春茶在沖泡前請茶客欣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生披毫,銀白隱翠的外形,即“碧螺亮相”。
3、雨漲秋池:採用循徊灌注法在碗(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涼至80℃的開水(碧螺春茶在沖泡不宜用沸水沖泡,不僅會破壞茶葉的營養成分,還會使得茶葉鮮嫩翠綠的顏色變暗黃),以待泡茶,謂之“雨漲秋池”。
4、飛雪沉江:接下來,用茶匙向碗(玻璃杯)中投入約3克(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3-5g都可)碧螺春茶,如果選用玻璃杯,此時可看到碧螺春茶如朵朵雪花飄入碗中,並緩緩下沉,瞬間碗中的白毫又如白雲翻滾,雪花紛飛,因此得名“飛雪沉江”。
5、春染碧水:甘露浸潤,即為使茶汁充分浸出,沏泡碧螺春茶需潤泡40秒,待碧螺春茶完全舒展開來時。
6、綠雲飄香:繼續向茶碗(玻璃杯)中沖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留下三分裝情,使茶葉在碗中上下翻騰加速茶葉中內含物的溶解,茶清湯翠,在杯中如綠雲翻滾,氤氳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襲人,整個茶碗(玻璃杯)好像盛滿了春天的氣息。
7、敬奉佳茗:將沏泡好的碧螺春茶奉送給品茶人,“敬奉佳茗”。
8、細品玉漿:一嘗二酌三回味,碧螺春茶趁熱品飲,初嘗,香幽鮮雅;二酌,湯色愈發的濃郁,鮮美甘醇,並感到舌根回味甘甜,滿口生津;三回味,仿佛置身於太湖畔的茶果林間,洗去了身上的凡塵,令身心都超脫自然。

貯藏要求

碧螺春貯藏條件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膠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櫃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茶葉具有怕潮濕、怕光照、怕異味等特點。因此,從市場上買回的茶葉,應及時將其裝入盛器內,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放茶葉的盛器一定要乾淨而無異味,以防茶葉串味變質:因為茶葉特別容易惹諸味,所以一切茶葉盛器必須清爽無他味,否則茶葉被異味混擾而不堪飲用。不能用油印報紙等直接包茶葉,因為油墨很快會被茶葉吸附而使茶葉變質;也不要用包裝過蛋糕、奶粉、餅乾、果脯等塑膠口袋(或盒)直接盛茶;茶葉,即使包裝好的茶葉,也不要放到廚房、菜櫃、衣櫃以及樟木箱內,特別不要與香皂、樟腦丸等混放在一起,以防嚴重串味,使茶葉變質。
(2)茶葉盛器應密閉:盛器密閉性能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葉的質量,容器內茶葉保存的時間也就相對越長。對於易走氣的盛器,應在其蓋或口內墊上1-2層乾淨紙密封,以防從入口處吸進潮氣或異味。
(3)茶葉盛器應放在乾燥處,以防受潮:茶葉中水分越多,茶葉的質量就越不易保存,所以茶葉不能受潮。盛茶的盛器,有的不一定完全密閉,放在乾燥處,吸潮的機會會相對少些,於茶葉保存有利。
(4)茶葉盛器應放在避光處:光線直照,可使茶葉的內在物質發生變化,強陽光直接照射,這種變化就越明顯。所以,白色透光的盛茶容器,絕對不能放在陽光直接照射處。如果要用無色透明玻璃瓶裝茶葉,一定要在瓶壁四周罩1-2層乾淨紙,經密封后放入櫃或櫥內。如用罐、筒、盒裝茶葉,也不要放在長期見光的桌子上或櫃頂、窗台等處,以防光照影響茶葉質量。
(5)茶葉盛器不應該放在溫度過高處,以防茶葉“陳化”:茶葉“陳化”,除與存放時間有關外,還與存放處的溫度高低有關。實驗證明:溫度每增高10℃,“陳化”速度可增加4倍。所以炎熱的夏天,特別是南方,茶葉的盛器應放在陰涼乾燥處。

碧螺春功效

(1)軟化血管:碧螺春茶的嫩芽,含茶氨酸較豐富,適應於冷開水浸泡半小時左右使其茶氨酸溶出,常服對防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效果較佳。
(2)預防暈車暈船:事先用一小杯溫碧螺春茶,加2~3毫升醬油飲下。
(3)預防識別功能障礙:醫學臨床調查發現,碧螺每天喝2杯以上碧螺春茶的人比每周不足3杯碧螺春綠茶的人,發生識別功能障礙等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下降50%。
(4)解除心慌症狀:口臭或吸菸過度引起心慌、噁心,可用碧螺春茶水漱口並飲用適量濃茶來解除。
(5)防治兒童齲齒:碧螺春茶水中的氟可阻止牙齒在口腔酸性環境中脫磷、脫鈣,故常用其茶水漱口具有防齲齒的功效。

碧螺春茶一些常見的功效

(1)防輻射:經常飲用碧螺春茶具有增強身體對輻射抵抗能力的功效。碧螺春茶含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經常面對電腦工作的人群和經過放射治療的病人,飲用碧螺春茶可增強身體抵抗輻射的能力。
(2)抑制動脈硬化:碧螺春含有較多的兒茶素,從而具有抑制動脈硬化的功效。兒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產物茶黃素等,有助於使這種斑狀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強的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變清,從而抑制動脈硬化,起到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3)清煙解酒:碧螺春內的茶多酚能抵消酒內含有的乙醇,從而具有清煙解酒的功效。醉酒後飲用碧螺春茶能起到快速解酒,但是飲用的碧螺春茶不能是濃茶,濃茶解酒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會傷心傷腎。
(4)抗菌抑菌:碧螺春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可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5)降脂減肥:碧螺春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6)強心解痙:碧螺春所含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中國茶

茶葉的分類

分類名稱典型代表
按茶色不同分類綠茶 | 紅茶 | 青茶 | 黃茶 | 黑茶西湖龍井 | 碧螺春 | 黃山毛峰 | 武夷岩茶 | 鐵觀音 | 黃金桂 | 凍頂烏龍茶 | 君山銀針 | 普洱茶 | 溈山毛尖 | 安化黑茶
按發酵程度不同分類不發酵茶 | 半發酵茶 | 全發酵茶清茶(15%) |茉莉花茶(20%) | 凍頂茶(30%) | 鐵觀音(40%) | 白毫烏龍(70%) | 紅茶(100%)
按季節不同分類春茶(4~5月) | 第一次夏茶(二水茶,5~6月) | 第二次夏茶(三水茶,7~8月) | 秋茶(8~9月) | 冬茶(10~11月) | 冬片茶(11~12月) | 雨水茶(冬三水、不知春,12~4月)
按調萎程度不同分類不萎凋茶 | 萎凋茶綠茶 | 黑茶 | 黃茶 | 白茶 | 青茶 | 包種茶 | 烏龍茶 | 紅茶
按製造程式分類毛茶(粗製茶、初制茶) | 精茶(精製茶、再制茶、成品茶)
按茶樹品種分類(台灣)青心烏龍 | 青心 | 金萱茶 | 台茶13號 | 硬枝紅心 | 大葉烏龍 | 鐵觀音 | 四季春 | 青心柑仔 | 黃柑 | 武夷茶
按薰花種類分類素茶 | 花茶
茉莉花茶 | 珠蘭花茶 | 樹蘭花茶 | 桂花茶
按焙火程度分類生茶 | 半熟茶 | 熟茶
按產地分類高山茶 | 平地茶
按新茶、陳茶分類新茶 | 陳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