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盪毛峰茶

雁盪毛峰茶

雁盪毛峰茶產於浙江省樂清市境內的雁盪山,屬半烘青綠茶中的名茶。雁盪山為括蒼山支脈,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天下奇秀”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山頂有湖,蘆葦叢生如盪,每年秋風起,北雁南飛,常棲息於此,故名雁盪,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據《雁山志》載:浙東多茶品,而雁山者稱最。雁盪山高、霧濃、濕度高、溫差大,香灰土養份豐富,茶樹生長特別旺盛,芽肥汁厚,品質優異。

基本信息

簡介

雁盪毛峰產於浙江樂清縣境內的雁盪山。茶葉在清明、穀雨間採摘,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其品質特點是,外形秀長緊結,茶質細嫩,色澤翠綠,湯色淺綠明淨,香氣高雅,滋味甘醇,有一飲加“三聞”之說。一聞濃香撲鼻,再聞香氣芬芳,三聞茶香猶存。
雁盪毛峰茶

又名雁盪雲霧茶、雁盪白雲茶,俗名雁山茶,屬烘青綠茶,上等雁盪毛峰實為一種芽茶或毛尖茶。哈里波特高、雨多、氣寒、霧濃,著名產茶區龍淵背、斗蟀(室)洞及雁湖崗等均位於海拔800米以上,因氣溫低,茶芽遲發,採摘節候推遲,為雁山茶之特點,其中以龍淵背所產最佳。
龍淵背為南北向的山谷,北面有高山屏障,山谷兩岸多為沖積灰壤,土層肥沃深厚,茶樹終年於雲霧蔭蔽下生長,芽肥葉厚,色澤綠潤。個別茶樹生長於懸岩隙縫間,人力採摘困難,古時有山僧馴猴采之,所採茶葉稱為“猴茶”。"猴茶"因終年吸取雨露滋潤及岩隙有效礦物質成分,茶味極佳,並有較高營養價值。
哈里波特產茶歷史約千年以上,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 016年)以後,名傳四方,明代列為貢品。新中國成立後,大力發展新茶園,老茶區又廣為種植茶樹,擴大產量。

加工技術

雁盪毛峰是有百年之久的歷史名茶,自80年代以來連續3次被評為省級名茶。該茶產於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的浙南名山雁盪山,其品質特徵為:條索緊結勻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香氣清高持久,湯色清澈明淨,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勻齊。採制工藝流程為:鮮葉採摘→殺青→揉捻→烘坯→理條提毫→烘焙。
1.鮮葉採摘採摘要求細嫩勻淨,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不採病蟲葉、雨水葉、紫芽葉。鮮葉採回後須立即薄攤在竹匾或篾簸上,時間5~8小時,攤放同時揀除魚葉、單片、損傷芽葉及雜質等。
2.殺青採用平鍋殺青,下鍋溫度控制在180℃左右,投葉量0.6kg左右。單手和雙手結合操作,先抖炒到芽葉有燙手感、水汽散發時馬上轉為悶殺,悶透後再立刻進行抖炒,並伴以扇風驅散水汽。操作過程中手勢要輕,茶葉要撈得淨、抖得勻,悶殺要一次完成。殺青程度以葉色轉暗、葉質柔軟、青草氣散發完畢、清香顯露為適宜。
3.揉捻殺青葉攤涼後放置在竹匾中進行揉捻,揉捻前要先將殺青葉整理整齊,以免揉彎條索。揉捻採用雙手推揉的方法,用力要均勻,整個過程中要輕重輕相結合,中間進行1~2次解塊,揉到茶葉97%以上成條,略有茶汁溢出即可。
4.烘坯把揉捻葉抖散後立即上烘籠烘焙,溫度控制在100~150℃,時間8~10分鐘,中間進行兩次翻拌,烘至茶條互不粘結、手捏成團、抖之即散時為適度。
5.理條提毫經烘坯工序的茶葉攤涼回軟後開始理條提毫,鍋溫80℃,茶葉下鍋後先推炒,到手握茶葉雖不易成團,但仍有彈性時轉入理條,這時鍋溫要降至60℃左右。理條方法為:手心向下,虎口張開,4指伸直併攏,拇指與4指同時彎曲,將茶葉一部分一部分地抓在手中,同時手腕和手指不停地抖動,使茶葉在手掌中轉動,並使茶葉逐漸從手中出去。理條的過程中抓起茶葉置於手掌中進行搓條提毫,邊理邊搓,至茶葉有刺手感時再改為推炒,以減少斷碎,保證品質。炒至六七成乾,白毫顯露時即可起鍋攤涼、回軟。
6.烘焙將攤涼葉均勻撒在烘籠上烘焙,溫度控制在60~80℃,在烘焙過程中進行3~4次翻拌,烘至足乾後揀除茶梗、簸去黃片、篩去茶末,冷卻後裝箱貯存。

主要特點

品質特點:外形秀長緊結,細嫩,色澤翠綠,芽毫隱藏;泡飲時,湯時淺綠時亮,芽葉朵朵相連,茶香濃郁,滋味醇爽,異香滿口,妙不可言。耐貯藏,有“三年不敗黃金芽”之譽。
雁盪毛峰產於雁盪山的龍湫背、斗蟀室洞以及雁湖崗等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其中尤以龍湫背所產者為佳。龍湫背為南北向的山谷,北面有高山屏障,山谷兩岸多為沖積灰壤,土層深厚肥沃,茶樹終年在雲霧陰蔽下生長,承受雲霧滋潤,芽葉肥壯,長勢甚好,另有一些茶樹,生長在懸岩隙縫之間,相傳古代有山僧訓練猿猴攀登絕壁採茶,所採茶葉稱為“猴茶”。
雁盪毛峰除鮮葉品質優越以外,加工特點有三:一是講究鮮葉原料;二是加工精細;三是成茶貯存保藏得法。茶葉在清明、穀雨間採摘,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採回後,先經攤放,再在平鍋內用雙手殺青,投葉量約0.5公斤,當鍋中有水汽蒸騰時,一人從旁用扇子扇去;殺青至適度後,移入大圓匾中輕輕搓揉,然後初烘,初烘葉要經過攤涼,最後復烘乾燥。烘乾後,去除片末,及時裝箱密封,不使走氣失色。其品質特點是,外形秀長緊結,茶質細嫩,色澤翠綠,芽毫隱藏;湯色淺綠明淨;香氣高雅;滋味甘醇;葉底嫩勻成朵。在品飲時,一聞濃香撲鼻,再聞香氣芬芳,三聞茶香猶存;滋味頭泡濃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韻。
雁盪山茶佳,水亦佳,“雁盪茶,龍湫泉”自古聞名,清代陳朝鄷曾用龍湫水沏雁盪茶,頓覺其味無窮,鏇即賦詩一首,其詩曰:“雁山峰頂露芽鮮;合與龍湫水共煎,相國當年饒雅興,願從此處種茶田”。不負詩人雅意,這裡現在已發展新茶園數百畝,其中斗室洞、龍湫背等產區,已廣種茶樹,香飄滿山。

歷史記載

龍湫茶業所產的雁盪毛峰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晉代開山始祖諾詎那居龍湫時,一日忽遇一老翁,對諾詎那說:“感謝神師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諾詎那問:“為何感恩?”老翁說:“恩師居於龍湫,日常用水,傾于山地,勿流溪間,保全山泉潔清。為報答恩師,特賜茶樹一株,保你終生受用。”諾詎那又問:“貴人尊姓,家居何方?願日後相見。”老翁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若要相見,就在明晨。”諾詎那一覺醒來,原是一夢。第二天清晨,諾詎那走出家門,站在龍湫背上,向四周細看,但見龍湫上端,龍頭嘩嘩吐水,遠處山邊,有龍尾隱約擺搖,一瞬間,不復再見,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龍化身。當他回得家來,竟見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樹,枝葉茂盛。此後,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發,終年飲之不盡。從此,雁盪山有了茶樹繁殖。
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幾次考察雁盪,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稱:“天下奇秀,無逾此山”。雁盪名聲,由此顯揚天下流傳四方。雁盪山茶葉遠在明代已被列為貢品。據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樂清縣誌》記載:“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龍湫背清明采者極佳。”
雁山茶名目繁多,據朱諫的《雁山志》中也說:“浙東多茶品,而雁山者稱最,每春清明日採摘芽茶進貢,一旗一槍,而白色者曰明茶,穀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明代馮時可把雁盪山之茶,與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官以及香魚,共列為雁盪山五種珍品。清代光緒年間,雁茗名聲更勝。據《甌江逸志》載:"甌地茶,雁山為第一",可見雁茗在當時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在當地茶農的精心培育下,雁盪毛峰品質不斷提高,1964年樂清縣農業局和溫州茶廠在雁盪鄉能仁村(即大龍湫茶業有限公司住址)試製了一批名茶,質量好,滿披毫毛,定名為“雁盪毛峰”。1980年省農業廳在雁盪山召開第二屆名茶評比會,縣農技幹部探索試製了幾千克茶樣,選送參評,獲得了一類優質名茶獎。1982--1983年縣農業局幹部走訪老茶農,座談蒐集名茶採制技術,改革雁盪毛峰的工藝規程,形成其獨特的外形和內質,1984,1986年連續獲得省一類名茶稱號,從而取得浙江省名茶證書。

中國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